首页 理论教育 齐竟陵王的佛教信仰与功绩

齐竟陵王的佛教信仰与功绩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竟陵王竟陵文宣王萧子良于刘宋禅让之际,齐高帝颇为倚重。竟陵王者,乃一诚恳之宗教徒也。但文宣于佛教义理亦颇致力提倡,曾注《遗教经》一卷,著《维摩义略》五卷,《杂义记》二十卷,《祐录·竟陵王法集录》均著录。《续传·法护传》云:齐竟陵王总校玄释,定其虚实。又按《续传·慧超传》云:齐永明中竟陵王请智秀法师与诸学士随方讲授,西至樊、邓。则竟陵王且使名僧四方传教,其用心可谓弘矣。

齐竟陵王的佛教信仰与功绩

齐竟陵王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于刘宋禅让之际,齐高帝颇为倚重。武帝时进位司徒,少有清尚,倾意宾客。才隽之士,皆游集其门。开西邸(在鸡笼山),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范云、萧琛、任窻、王融、萧衍(梁武帝)、谢罣、沈约、陆翺并以文学尤见亲待,号曰八友。柳恽、王僧孺、江华、范缜、孔休源亦预焉。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与文惠太子甚相友悌,常共招致名僧讲说佛法。计其所敬礼之僧尼见于《高僧传》、《比丘尼传》者极多。其最有名者有玄畅(始弘《华严经》,竟陵亦重此经,并行华严斋法)、僧柔、慧次(请其抄《成实论》)、慧基(曾注《法华经》。王曾手书此经)、法安(曾注《净名》,王亦著《维摩义略》)、法度(栖霞寺之开山祖)、宝□(神僧)、法献、——、智称、道禅(均律师)、法护、法宠、僧、智藏(梁时名僧)等。齐、梁二代之名师,罕有与其无关系者。常抄,《华严》、《大集》诸经律凡三十六部。《南齐书》本传谓当时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王集善声沙门于京邸,造《经呗新声》。为当时考文审音之一大事。四声学说成立于永明之世,与此有关。详民国二十三年四月《清华学报》陈寅恪《四声三问》)

子良敬信甚笃。数于邸园营斋戒,大集众僧,至赋食行水,或躬亲其事,世颇以为失宰相体。(《南齐书》本传)作华严斋、龙华会并道林斋。尝舍身放生施药,手书佛经七十一卷。又供养佛牙。(《祐录》十二著录其《佛牙记》,参看《僧传·法献传》及《珠林》十二)其平生所著弘法文字,梁时集为十六帙,一百十六卷。(目载《祐录》卷十二)奉戒极严。(著有《僧制》一卷。又作《清信士女法制》三卷,并以示朝臣。《艺文类聚》七七载王融《谢示法制启》)自名为净住子。(净住子之名,系因永明八年感梦而得。详见《广弘明集》道宣《统略净住子序》)著有《净住子净行法门》二十卷。(道宣略为一卷,载《广弘明集》中)琅笽王融为之作颂。并“开筵广第,盛集英髦,躬处元座,谈叙宗致”,听者云集。其旨在“制御情尘,增长善根”。(详道宣序)因其奉佛首重修行,故颇以为与孔教之旨相合。谓内外之教,其本均同。故在上位者宜信大法,以道化物。《弘明集》载其《与孔稚皀书》,自言“司徒之府,本五教是劝”。于端正人心,甚为注重。故《齐书》本传亦曰:“子良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竟陵王者,乃一诚恳之宗教徒也。

但文宣于佛教义理亦颇致力提倡,曾注《遗教经》一卷,著《维摩义略》五卷,《杂义记》二十卷,《祐录·竟陵王法集录》均著录。同书又有《会稽荆雍江郢讲记》一卷,及《西州法云小庄严普弘寺讲》并《述羊常弘广斋》,共一卷,均可证子良甚重讲筵。王于西邸招致学人文士,详究玄宗。如荆州隐士刘虬,精佛理,长制作,述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义,注《法华》,讲《涅槃》、大小品,子良作书招之。(书载《广弘明集》中)并使庾杲之作书致刘(见同书中),书中叙西邸讲学之情况曰:

君王卜居郊郭,萦带川阜。显不徇功,晦不标迹。从容人野之间,以穷二者之致。且弘护为心,广敷真俗。思闻系表,共剖众妙。

至若延致名僧讲说,则常见于《僧传》。《广弘明集》沈约《竟陵王发讲疏》有云:

乃以永明元年二月八日置讲席于上邸,集名僧于帝畿。皆深辨真俗,洞测名相。分微靡滞,临疑若晓。同集于邸内之法云精庐。演玄音于六宵,启法门于千载。济济乎,实旷代之盛事也。

《续传·法护传》云:

齐竟陵王总校玄释,定其虚实。仍于法云寺建竖义斋,以护为标领。

又《法申传》云:

[竟陵王]永明之中,请二十法师弘宣讲授。(www.xing528.com)

《智藏传》云:

太宰文宣王建立正典,绍隆释教。将讲《净名》,选穷上首,乃招集精解二十余僧。

《祐录》十一载《略成实论记》云:

齐永明七年十月文宣王招集京师硕学名僧五百余人,请定林僧柔、谢寺慧次法师于普弘寺迭讲。

据此则南齐讲席甚盛,多出文宣之护持。又按《续传·慧超传》云:

齐永明中竟陵王请智秀法师与诸学士随方讲授,西至樊、邓。

则竟陵王且使名僧四方传教,其用心可谓弘矣。又据《略成实论记》曰:

公每以大乘经渊深……而近世陵废,莫或敦修。弃本逐末,丧功繁论。(指《成实论》)

子良盖服膺大乘空理。观其重视《净名》,亦可以证。而《成实》之式微,《三论》之复兴,亦导始于此。(见下第十八章)子良之学,首以大乘玄理为本。故平生盛弘讲说,志在“总校玄释,定其虚实”。次以洗心灭累为用。故劝人为善,期于以道化物。前者以释、老并谈,后者视释、孔同重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