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朝佛教史:汉魏两晋南北朝的译经与禅宗传承

南朝佛教史:汉魏两晋南北朝的译经与禅宗传承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朝之译经江南译经,虽远溯至吴之支谦、康僧会,但其出经昌盛则在晋之末叶。若僧伽提婆之传授《毗昙》,佛陀跋多罗之译经授禅,均至有关系。同年宝云于道场寺译出新《无量寿经》。计晋末宋初译出之经甚多,兹仅择其重要者述之。江南元嘉初,畺良耶舍以禅门专业,远冒沙河,萃于京邑,得文帝之赏识,僧含请其出《药王药上观》及《无量寿观》诸禅经。

南朝佛教史:汉魏两晋南北朝的译经与禅宗传承

南朝之译经

江南译经,虽远溯至吴之支谦、康僧会,但其出经昌盛则在晋之末叶。此则庐山慧远提倡之力居多。若僧伽提婆之传授《毗昙》,佛陀跋多罗之译经授禅,均至有关系。二僧盖均先集庐阜,后到建业也。与佛陀跋多罗同来南方者,慧观等四十余人。(《祐录》本传)而智严、宝云亦南下。(各见《祐录》本传)约在同时法显亦至建业(公元413年),所住或系道场寺。觉贤与慧观于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往荆州,后随太尉刘裕还都(当在刘裕克司马攸之之后,即义熙十一年八月[公元415年],参看《慧观传》),亦住道场寺。智严后于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亦来建业(事详《祐录》本传),宝云或已早在道场寺,诸师或相见于长安,或游于西域,先后同至,其乐可知。于时慧严、慧义并住东安寺,学行精整,为道俗所推。时斗场寺(即道场)多禅师京师为之语曰:“斗场禅师窟,东安谈义林。”(“义”亦作“议”,上见《宋书·天竺传》)

觉贤于晋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至建业,明年十一月始共法显于道场寺译《僧癨律》四十卷。次年十月一日于同处译六卷《泥洹经》,至十四年(公元418年)正月二(或作一)日校定尽讫。觉贤执本,宝云传译。《僧癨律》亦于同年二月末译讫。(上见《祐录》三《婆粗富罗律记》及卷八《泥洹经后记》)均法显所得本也。是后法显事迹,《传记》不详,仅言其往荆州,卒于辛寺。(《祐录》云年八十二《僧传》云年八十六)《祐录》二谓显译书除《大众律》外,尚有六部,译出时不详。义熙十四年三月十日,觉贤又于道场寺始译《华严经》,手执梵文,法业笔受。元熙二年六月十日出讫。又再校,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十二月二十八毕,共五十卷(《祐录》九后记),盖支法领于阗所得胡本也。同年宝云于道场寺译出新《无量寿经》。(一说孝武帝时在六合山寺出,见《祐录》二。《祐录》《觉贤录》中亦有《新无量寿经》,亦永初二年在道场出,疑是一书)元熙二年觉贤又出《文殊师利发愿经》。(见《祐录》二及九)至景平元年七月,宾沙门佛驮什来扬州。先是法显于天竺得《弥沙塞律》,未及译而显亡。(可知法显卒于景平元年之前)遂以其年冬十一月,集于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称为《五分律》。什执梵文,于阗沙门智胜为译,龙光道生、东安慧严共执笔参正。宋待中琅笽王练为檀越。至明年四月方竟。仍于大部抄出《戒心》及《羯磨文》等,并行于世。什后不知所终。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智严、宝云又共译《普耀》、《四天王》、《广博严净》。(《四天王》疑非云等译。详下第十九章)宝云后又于六合山寺译出《佛本行赞》。计晋末宋初译出之经甚多,兹仅择其重要者述之。

觉贤以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卒于道场寺。其时法显已逝,智严当于觉贤卒后重往天竺。宝云虽卒于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但其晚年多在六合山寺,惟元嘉中晋末以来诸大师虽已云散,而译经之风则未暂歇。盖域外僧人继来。江南元嘉初,畺良耶舍以禅门专业,远冒沙河,萃于京邑,得文帝之赏识,僧含请其出《药王药上观》及《无量寿观》诸禅经。后移锡江陵,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入蜀,后还,卒于江陵。

宾僧求那跋摩,累世为王,弃位入道,洞明经律,妙精禅法,号为三藏法师。泛船至师子国。又至婆(爪哇),其王甚重之。道化之声,播于遐迩。邻国闻风,皆遣使要请。(跋摩曾至林邑,见其遗偈中)时京师名德沙门慧观、慧聪等(《祐录》作慧严、慧观),远挹风猷,思欲餐禀。以元嘉元年九月面启文帝,求迎请跋摩,帝即敕交州刺史令泛舶延致。观等又遣沙门法长、道冲、道□等往彼祈请,并致书于跋摩及婆王婆多伽等,必希顾临宋境,流行道教。跋摩以圣化宜广,不惮游方,先已随舶至广州。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于是复敕州郡,令资发下京,路由始兴,经停岁许后,帝重敕观等敦请,乃泛舟下都。以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正月达于建业。帝引见,劳问殷勤。敕住癨洹寺,供给隆厚,王公英彦,莫不宗奉。俄而于寺开讲《法华》及《十地》。法席之日,轩盖盈衢。后癨洹慧义请出《菩萨善戒》,始得二十八品。后弟子代出二品,成三十品。或称《菩萨戒地》(上见《僧传》,《祐录》较略),即《地持经》之异译。(详见《祐录》九经记,及《开元录》)大乘戒法,由此传于南方。(亦曾立戒坛,见《僧传》。参看道宣《戒坛经》)先是元嘉三年,徐州刺史王仲德于彭城请外国伊叶波罗译出《杂心》,至《择品》而缘碍遂辍。至是(即元嘉八年,见《祐录》二)更请跋摩译出后品,足成十三卷。(详《祐录》十《杂阿毗昙心序》)并先所出《四分羯磨优婆塞五戒略论》(《祐录》陆澄《目录》著录三藏法师之《优婆塞五学迹略论》上下即此。《房录》名之曰《五戒相》。此与《优婆塞十二四戒》当同为跋摩所撰,而后译出者)、《优婆塞二十四戒》等,凡二十六卷,并文义详允,梵汉弗差。(上见《祐录》及《僧传》)跋摩在宋京只九月余而迁化(时元嘉八年九月二十八),年六十五。其所预造遗文颂偈三十六行,文帝令译出,今载《高僧传》中。

其后有天竺僧僧伽跋摩,于十一年至京,继求那跋摩之后授戒。(详《僧传》)又求那虽出《杂心》,未及缮写。慧观即以其年九月于长干寺请其更出,宝云译语,观自笔受,十二年九月乃讫。(按《祐录》卷二、卷十四及《僧传》所记至京译经年月并不同。兹依《祐录》十焦镜《后出杂心序》)同年并出《摩得勒伽经》,乃律本也。(《祐录》十一《出经记》)并余所译,共五部二十七卷。(《祐录》二)后于十九年随舶还外国。同年宾僧昙摩密多亦卒于建业。密多乃禅师,译有《禅秘要》,及《五门禅经》,及余经共四部。彼系自凉州入蜀,在荆州及建业授禅,为会稽太守孟=所敬。曾请东下,居□县。按孟=亦曾邀畺良耶舍东下,未果。而僧诠亦=所请,住余杭方显寺,禅礼无辍。=又见安阳侯译之禅经而善之。又曾为禅师慧览造禅室。则孟氏甚重禅法者也。(3亦曾请超进至山阴。上均见《僧传》)又按晋末觉贤译《华严经》,孟=与褚叔度为檀越,则固亦提倡译经之人也。(3正史无传,附见《晋书》九十六,《南史》十九)(www.xing528.com)

元嘉中译人之最著者,为求那跋多罗,中天竺人。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见《僧传》。孝武诏敕亦称为摩诃衍。《名僧传抄》“衍”作“乘”。《宋书·天竺传》称之为摩诃衍而不名)乘海舶,冒危难,以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达广州。住云峰山之云峰寺。(《名僧传抄》)刺史车朗表闻,敕至京师。令名僧慧严、慧观迎于新亭。为帝王(文帝、孝武帝、谯王、彭城王)、名士(如颜延之)所钦仰。在京师与荆州大出经典,译经既多,范围亦广。小乘经则有《杂阿含经》五十卷(此本带有大乘意味,梵本系法显带归者),大乘经则有《小无量寿经》一卷,于一切有部则译《众事分阿毗昙》,于戒律、禅定均有所译,并出《楞伽经》及《相续解脱经》(《解深密经》之后二品)。可见其对法相典籍,特所著眼。盖是时印度承无著、世亲(约纪元后350年)之后,法相之学渐盛,遂流入我国也。又其学大乘时,首习《大品》、《华严》,住荆州曾讲《华严经》,盖大乘专家也。又在元嘉十三年出有《胜经》,宝云传译,慧严百余人考音定义。释道攸(亦作猷)见而叹其经旨暗与其师道生之义相合。(见《祐录》九经序)自是《胜》为南朝义僧所研求经典之一。梁沈约《宋书》,亦称其多译新经,《胜经》“尤见重内学”云。

求那跋多罗于明帝泰始四年(公元468年)卒(年七十五)。其译

经始于元嘉,讫明帝,中经孝武帝之世。在孝武时,沮渠京声在京出禅经(其后在荆州亦出禅经等),宝云出经亦在是时。此外慧简、功德直(出禅经)、僧璩、法颖(均出律)、竺法眷(亦作卷)亦于孝武及明帝时译经。(宋代译人,尚有翔公、道严、勇公、法海、先公、僧伽跋弥等,上均详《开元录》)齐梁陈三代译经不多。仅齐时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为广律之一。梁时僧伽婆罗译《解脱道论》,为巴利文《清净道论》之异本。二者均出于锡兰佛典。而自宋世以来,广州常有出经者。可见南朝佛典多来自海上,因而每与南方佛学发生因缘也。(宋世之竺法眷,齐之昙摩伽陀耶舍、摩诃乘、僧伽跋陀罗,均在广州译经)

广州译经之最重要人物,为梁陈世之真谛,与罗什、玄奘称为三大译家。其所传为法相唯识之学。盖自宋求那跋多罗译法相典籍以来,此学尚未为人所注意。及至真谛,始于困难之中得传斯学,竟至大行。此与北朝译《地论》诸经,同为佛学史上一大事,俟于后专述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