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严、宝云、法领、智猛、法勇
曾与法显一度偕行之智严,乃西凉州人,志欲博访名师,广求经典。同时凉州僧宝云亦誓欲躬睹灵迹,广寻经典。与慧简、僧绍、僧景三人,同志西行。法显与其行四人,约于隆安四年(公元400年)遇之于张掖(《名僧传抄》谓宝云隆安元年西游。《祐录》、《僧传》均作隆安之初。证之以《佛国记》,恐未必然),偕行至敦煌。智严、宝云等留住后行,然于乌夷国仍追及显等。智严与慧简、慧嵬返向高昌,求行资。宝云与法显等前行,经于阗,度葱岭,终至弗楼沙国。于此宝云供养佛钵,未及向那竭国瞻礼佛影(《祐录·传》谓云曾礼佛影,疑不实),遂与慧达、僧景还秦土(约公元402年)。而是时智严又已西进,终抵宾。其在途遇宝云否,不可知。然观其后二人同在长安,则或偕游宾、于阗等处。而《僧传》谓云遍学方言,或留西域甚久,其离弗楼沙国,并未即归也。智严于宾从佛大先比丘受禅法三年(约在公元401年至403年),并请佛陀跋多罗相偕东归。(至长安当在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之后。按慧达《肇论疏》卷上云:“秦国沙门智严、慧睿至宾,要请苦至,贤愍而许之,跋涉终至长安。”据此则慧睿与智严系同时至西域者。但《僧传·睿传》则谓睿先西游,中还庐山,后乃入关,与慧达所传不同)其时智猛于弘始六年(公元404年)与同志十馀人自长安西行。又其时晋国沙门支法领已在于阗遇佛陀耶舍(《佛祖统记》作佛陀跋多罗,误),并广集诸经。或于戊申之岁(公元408年)达于长安。(此据《四分律序》,但不知确否)支法领乃慧远弟子。(此据《僧传·慧远传》)先是慧远因禅律犹阙,令弟子法领、法净等(《祐录》只有法净,此据《僧传》)求之。领以壬辰之年(公元392年)西去(此依《四分律序》),经十七年始归,其西去早于法显八年也。其到长安,当在智严、宝云及佛陀跋多罗到达后不久也。此后智严、宝云随佛陀跋多罗(公元410年或411年)南下。支法领所携来之经在长安、江南均有译出。而领之弟子慧辩,能在长安助译《四分律》(《四分律序》),则或亦曾随师西去也。诸师惟智严重游西竺。盖严未出家时,尝受五戒,有所亏犯。后入道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每以为惧。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遂更泛海重到天竺,咨诸明达。值罗汉比丘,具以事问罗汉,罗汉不敢判决。乃为严入定往兜率宫咨弥勒。弥勒答云:得戒。严大喜。于是步归至宾,无疾而化,时年七十八。烧身时备有瑞征。其弟子智羽、智远(《名僧传抄》“远”作“达”,并谓二人与严同行入竺)归报后,俱还外国。
释智猛,京兆新丰人。每闻外国道人说天竺佛迹及《方等》众经,常慨然有感,矢志遐外。以弘始六年(公元404年)甲辰之岁(《祐录》作戊辰,误,此从《僧传》),招结同志十有五人,发于长安。于道同行,或死或归,至天竺者仅五人。在巴连弗邑得《大泥洹》、《僧癨律》,及余经梵本。以甲子岁还。同行三伴,又复于路无常,唯猛与昙纂俱还,行程盖占二十四年以上也。猛以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入蜀,元嘉末卒于成都。又有法勇者,胡音名昙无竭,姓李,幽州黄龙人。尝闻法显等躬践佛国,慨然有忘身之誓。以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招集同志僧猛等二十五人同去。陆路至中天竺,历经危难,只余五人。勇后于南天竺泛舶达广州。于宾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本,归后译之。(www.xing528.com)
计自法显、法领至于法勇,西行者无虑数十人。度雪岭,攀悬崖,历万苦而求法,其生还者固有,而含恨以没,未申所志,事迹不彰,或至姓名失传,不知几人。先民志节之伟大,盖可以风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