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印佛教交通路线及其重要性

中印佛教交通路线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来之道路佛教为异域宗教,根据自在传译。故印度中国之交通道路,其通塞改易,均与我国佛教有关系。其所经过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此二者为通常由行之路。而南朝之西去者,亦有取此道者。西域、中亚虽为中国北部通印度之要途,然迂回取道南海者,亦有其人。《智严传》则不同)则其终止地在北,而取道在南者也。至于经西域传来之佛教,与由海道所达者比较,亦有不同。故中印间交通之路线,与我国佛教有重要关系焉。

中印佛教交通路线及其重要性

传来之道路

佛教为异域宗教,根据自在传译。故印度中国之交通道路,其通塞改易,均与我国佛教有关系。其在南朝,与天竺交通多由海程。东汉末,天竺、大秦皆由此道遣使贡献。及吴主孙权据有江南,即注意及此。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将康泰通焉。其所经过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朱应、康泰并立传记南海、西域、天竺外国事(详姚振宗补《三国艺文志》),惜其书不传(《太平御览》引有康泰传文),不知其所通止于何地。(据《南史·天竺传》康泰在扶南问天竺土俗,则康或未至印度)南朝传经求法者,多泛海经今之锡兰、爪哇婆罗洲诸岛。在中国之交通口岸则有四:一为广州。昙无竭(即法勇)西行求法归时,由此上陆。法显往天竺回国时,亦欲于此登岸。求那跋陀罗及真谛来华,均先抵广州。二为龙编(即六趾),今安南河内,而六朝交州之首都也。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到交趾,太守吴邈使人送诣权,权问论以方土风俗。宋时求那跋摩在爪哇,文帝使交州刺史泛舶迎之。三为梁陈之梁安郡(今地不可考)。真谛于此附大舶,欲西行回天竺。四为胶州一带。晋佛驮跋陀罗海行到中国,在东莱郡登岸。法显归时本欲到广州,忽遇风漂流抵长广郡。而宋元嘉中道普西行取经,在长广郡舶破伤足,遂以疾卒。东莱、长广俱近今日之胶州湾也。

锡兰、缅甸、暹罗、马来半岛、南洋群岛为小乘佛教通行之地,其经典属上座部(或其支流),今日所谓巴利文佛教是也。以故关于此项之经典,应多由此传入。《善见律毗婆沙》为巴利律藏注疏,则南来僧人僧迦跋陀罗所译也(该僧想来自锡兰)。《解脱道论》即锡兰佛教大师觉音所著《清净道论》之异本,则系扶南僧人僧迦婆罗所译也。而宋齐梁陈之间,与南洋各地有佛教上交涉者当亦甚多。(参看《南史·外国传》)晋义熙初,师子国(今之锡兰)遣使献玉像,经十载乃至,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见者疑非人工。梁武帝遣沙门昙宝(“昙”梁书作“云”)随扶南使返其国迎佛发。(此据《南史》)则均此中较著之事迹也。(《高僧传》卷一载竺法度唱言应专学小乘。查法度之父为南洋贾人,或亦因处地关系,遂持异说)

我国北部至印度之通路,自多经今之新疆及中亚细亚。晋之苻秦与其后之北魏均兵力及乎西域。而当魏全盛,威权及于今之新疆及中亚细亚(月氏故地)。故中印间之行旅商贾,多取此途。经像僧人由此来者,亦较南方海程为多。其路线之大别,在新疆则分为南北二路。一路由凉州出关至敦煌,越沙漠(《僧传》谓之沙河,或曰流沙),以至鄯善。乃沿南山脉以达于阗。又西北进莎车。是为南道。由南道则经巴达克山南下,越大雪山而达宾(迦湿弥罗)。一路由敦煌之北,西北进至伊吾,经吐番、焉耆进至龟兹,而至疏勒。是为北道。再经葱岭西南行至宾。此二者为通常由行之路。此外或由北路之焉耆南下以至于阗,则法显所经行者。西域各国中,以宾、于阗、龟兹三国为交通重镇。其地佛教之性质,影响于我国者至大。而西方传教者,由陆路东来,先至凉州。因凉州为东西交通必由之路,而晋代中原大乱,士族多有避居者,故尤为文化交融之点。故此地至为重要。由凉东下至长安,进至洛阳,俱为中国佛法之中心地点。但在东晋南北朝时,东来者常由凉州南经巴蜀,东下江陵,以达江东。而南朝之西去者,亦有取此道者。(如法献)江陵(荆州)在东晋南北朝为政治军事之重地,其北出襄、樊以至关中,或洛阳。(如晋道安)或由巴蜀以至凉州。在南朝之地位,荆州之重要略比北方之凉州。故自晋道安以后,为佛教中心地点之一,高僧往往移锡其地。(如法汰、觉贤、法显、求那跋多罗)至隋唐统一以后,乃渐失其势焉。(www.xing528.com)

西域、中亚虽为中国北部通印度之要途,然迂回取道南海者,亦有其人。《僧传》谓佛驮跋多罗本在北天竺,与同学游迦湿弥罗,遇中国僧人智严,约与东归,南向度小雪山,经印度,再泛舟抵青岛登岸,再之长安,见鸠摩罗什。(此据《觉贤传》,未必可信。《智严传》则不同)则其终止地在北,而取道在南者也。其目的地在中国南方,乃取道西域者,亦有其人。昙摩密多经敦煌入蜀至建业,其一例也。取道海上则常经广州。故广州在南朝,亦为佛法重镇也。

至于经西域传来之佛教,与由海道所达者比较,亦有不同。印度西北为大乘盛行之地,故传至北方之佛教,多《般若》、《方等》。而迦湿弥罗为一切有部发祥之区,以是《发智》、《毗婆沙》诸要籍均在北方传译。于阗似为《华严经》盛行之地,故慧远弟子支法领至于阗得《华严》梵本三万六千偈以归南方。故中印间交通之路线,与我国佛教有重要关系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