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与弥陀净土
远公既持精灵不灭之说,又深怵生死报应之威。故发弘愿,期生净土。元兴元年与刘遗民、周续之、毕颖之、宗炳(上四人据《祐录》)、雷次宗、张莱(亦作菜)民(名野)、张季硕(名诠,上三人据《僧传》)于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刘遗民著其文,首曰:
维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
远公笃信报应,常作《释三报论》、《明报应论》。故其于沉溺生死之苦,累劫轮转之痛,尤所深惧。其致司徒王谧书,劝其勿欣羡于遐龄。(王谧致远书,自称年始四十,而衰同耳顺。故远公诫之,详《高僧传》)其《致刘遗民等书》曰:
君诸人并为如来贤弟子也。策名神府,为日已久。徒积怀远之兴,而乏因籍之资,以此永年,岂所以励其宿心哉!意谓六斋日,宜简绝常务,专心空门,然后津寄之情笃,来生之计深矣。
刘遗民等之立誓以来生生西方为期。此书劝诫,已发其端绪。又按宗炳悼亡,谓沙门释慧坚曰:死生之分,未易可达,三复至教,方能遣哀。(《宋书》本传,又《弘明集》宗氏《明佛论》兼申述报应之旨)周续之亦曾与戴安公辩报应。(书见《广弘明集》)雷宗次《与子侄书》有曰:夫生之修短,咸有定分。又自励曰:“及今耄未至昏,衰不及顿,尚可厉志于所期,纵心于所托。栖诚来生之津梁,专气暮年之摄养。”(《宋书》本传)据此则无常之惧,诸人均感之最切,其共期往生佛国,固所宜也。故发愿文有曰:
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此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
据《祐录》及《高僧传》慧远本传,同志立誓者有百二十三人。其知名者仅刘遗民、周续之、毕颖之、宗炳、雷次宗、张莱民、张季硕等七人。又是时诸人唱和纂为《念佛三昧诗集》,远公作序(序见《广弘明集》),和诗诸人,今只确知有王齐之(诗亦载《广弘明集》,应即《佛祖统记》二六之王乔之),亦当与百二十三人之数。此外诸人无可考见。
但今日世俗相传,谓远公与十八高贤立白莲社,入社者百二十三人,外有不入者三人。此类传说,各书所载互有不同(因繁杂不俱列),且亦不知始于何时,然要在中唐以后(此前似无言及者)。通常所据之书相传为《十八高贤传》,陈舜俞《庐山记》载其文。据陈氏曰:“东林寺旧有《十八贤传》,不知何人所作。文字浅近,以事验诸前史,往往乖谬,读者陋之。……予既作《山记》,乃因旧本,参质晋宋史及《高僧传》,粗加刊正。”宋志磐《佛祖统记》二十六亦载《十八贤传》。且于末附注曰:(www.xing528.com)
《十八贤传》始不著作者名,疑自昔出于庐山耳。熙宁间嘉禾贤良陈令举舜俞粗加刊正。大观初沙门怀悟以事迹疏略,复为详补。今历考《庐山集》、《高僧传》及晋宋史,依悟本再为补治,一事不遗,自兹可为定本矣。
据此,《十八高贤传》乃妄人杂取旧史,采摭无稽传说而成。(按庐山怪异不经之传说甚多。《庐山莲宗宝鉴》卷四,谓有伪撰之《庐山成道记》,所言极不经。其中言远公上生兜率。据四部丛刊本《禅月集·再游东林寺诗》小注曰,传记尽云:安远持奘三车尽生兜率云云。则远升兜率之说,唐时已流行。三车当系指基法师)至陈舜俞、志磐为之修正,采用旧史,《十六高贤传》中当已加入可靠之材料。(《佛祖统记》载谢灵运远师碑,应系谢作铭,张野作序。但其文与《世说注》所引张野《远法师铭》颇有差异。又陈氏《庐山记》谓此碑无年月,而《统记》之碑未云“元熙二年春二月朔”,据此《统记》所录材料,亦有可疑)然志磐师怀悟之意为之详补,为不入社三人立传,又强集无关之人入百二十三人名录中,则亦不可信也。兹避繁琐,仅叙莲社故事妄伪显著者如下。
(一)查刘程之立誓文中有曰:“藉芙蓉于中流,阴琼柯以咏言。”按芙蓉,荷也。文中言及荷,或为后世莲社说之所本。但二句仅文人之辞藻,抑指有实事,则不可考。(立誓在七月,时虽有莲花,但《广弘明集》远公《念佛诗序》及王齐之《咏三昧诗》均未言及莲花)此外最早记载并未涉及远公立莲社事。仅隋时智者大师在匡山致晋王书(《国清百录》卷二),有谢灵运穿凿流池三所之语,既不言为莲池,亦未言及立社。(仅谓其修西方观)中唐以后,乃间见莲社之名。(贯休题东林寺诗云:“今欲更从莲社去。”)但至宋代,莲社之名,解释仍纷歧。如宋戒珠《净土往生传序》云:“生无量寿国者,宝幢为之前导,金莲为之受质,故名莲社云。”宋道诚《释氏要览》卷一载:莲社之义,四说不同。或以为因东林院中多植白莲。或以为因弥陀佛国以莲花九品次第接人。有云嘉此社人不为名利所污,故名。又有言远公弟子法要以木刻莲花十二叶(参看《僧传·慧要传》)植水中,用机关,凡折一莲是一时,与刻漏无异,俾礼念不失时,故有此名。
(二)十八高贤之说亦不见最早记载中。中唐以后,乃见此名。(如《白香山集》代书云:“庐山陶谢洎十八贤已还,儒风绵绵,相续不绝。”云云。然既曰儒风,则其中似不应有西域僧人。唐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中云:“远受念佛三昧于觉贤,与慧持、慧永、宗炳、张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谢灵运、阙公则百二十三人立誓。”云云,不言及莲社高贤事)按唐法琳《辩正论》卷三,列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毕颖之、宗炳(原文下衍之字),称为五贤。(同书卷七引《宣验记》载刘遗民行禅事,毫未言及净土)法琳所引六朝逸史极多,见闻广博,可知唐初固无十八高贤之说,又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不但未记十八高贤结莲社事,且于《慧远传》中删去其立誓往生事。此亦可见六朝时目录及长房所见诸书,无言及白莲社事。《十八高贤传》谓十八人中有昙诜注《维摩经》,著《穷通论》、《莲社录》。《高僧传》仅言其注《维摩经》(《房录》谓有五卷),著《穷通录》,而独不言其撰《莲社录》。此书亦向未见征引,则其事出杜撰可知。
(三)十八贤中之释慧持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辞远入蜀不返。佛陀跋多罗于义熙六七年顷(公元410年或411年)始至庐山。均无于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共立莲社之理。《僧传》记觉贤禅定中至兜率,系奉弥勒佛者。竺道生、释慧永、慧睿(《高僧传》有传)、昙诜、昙顺(《道祖传》附见)、昙恒(或即《道祖传》之道恒)、道敬(《广弘明集》载宋张畅《若耶山敬法师诔》)、道籨(或即谢灵运《佛影铭序》中所言之道秉),六朝时均未闻以事无量寿佛著称。至若佛陀耶舍,《僧传》未言其曾到南方。南北朝记载未言及匡山有耶舍其人。隋智=与晋王书,始谓远公与耶舍禅师行头陀法,但并不言为佛陀耶舍。且佛陀耶舍乃律师,而非禅师也。(后世记耶舍举铁如意示远公事,显然为中国禅宗传说)又《宋书》云,宗炳年六十三卒于元嘉二十五年。在元兴元年仅十六岁,或可参与百二十三人之末,而决无高列于十八贤中之理。(按雷次宗、张莱民、张季硕三人本不见于《祐录·慧远传》,《高僧传》始加入之)据此则所谓十八高贤者,羌无故实也。
(四)《统记》于莲社百二十三人集录其可见者三十七人。摭拾《高僧传》、《庐山集》及他书凑合而成。此中仅毕颖之、王乔之二人系在众中,释僧济得睹无量寿佛(《高僧传》),或曾与会,余人则殊少依据。如阙公则据《珠林》引《冥祥记》,死于晋武帝时,即已生西方乐土。据《祐录》,其弟子卫士度亦在惠帝时,则阙公则无入莲社之理。又其中有毛修之、孟怀玉。据《宋书》曰,修之不信鬼神,所至必除房庙,且事寇天师。孟怀玉于义熙八年刺江州,远公立誓在其前十一年。按《统记》载入怀玉、修之,乃因其名见于《庐山集》。集中远公诗文载二人之名,志磐因强为撮合,而毫不悉其事实也。
(五)《统记》百二十三人录中,有道士陆修静。不入社三人中,有陶渊明。据梁沈璇《简寂观碑》,陆以宋大明五年置馆于庐山,唐李渤《陆先生传》谓太初难作(元嘉末年),陆乃游匡阜(上见《庐山小志》),均在远公逝世之后。而据《高僧传·道盛传》,丹阳尹沈季文,令陆与道盛辩论。按沈系于癉明二年为丹阳尹,则陆于宋末尚在。又据唐吴筠《简寂先生陆君碑》言元徽五年(即癉明元年)修静羽化,年七十二(见《全唐文》),则陆系生于晋义熙三年,在慧远死时,年不过十二三岁。据此,修静不但未入莲社,抑且未能见慧远也。陶靖节与慧远先后同时(按在远公立誓时,陶年三十九,远年六十九),但靖节诗有赠刘遗民、周续之篇什,而毫不及远公,即匡山诸寺及僧人亦不齿及,则其与远公过从,送出虎溪之故事,殊难信也。(按世称之《三笑图》,苏东坡作赞,似不知三人为谁。黄山谷乃指为远与陶、陆三人)
(六)《统记》云,远公邀范宁入社,宁不能往。按宁刺豫章(据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在太元十四年),曾请慧持往讲《法华》、《毗昙》。(《高僧传》)后为江州太守,王凝之弹劾,免官归京,卒于隆安五年(亦见《吴谱》),恰在东林立誓之前。至若谢灵运约于义熙七八年顷,始到匡山见慧远,则又在立誓后十一年矣。(说见下第十三章)而敦煌本唐法照撰《净土五会观行仪》卷下云,远大师与诸硕德及谢灵运、刘遗民一百二十三人结誓修念佛三昧,皆见西方极乐世界,可见康乐原亦曾列入结誓者之数。(唐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迦才《净土论序》,文谂、少康《净土瑞应传》均列谢氏于百二十三人之中)世传远因其心杂,不许入社,亦妄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