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鸠摩罗什之弟子什公的杰出弟子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鸠摩罗什之弟子什公的杰出弟子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鸠摩罗什之弟子什公之弟子无虑千百,其中秀杰知名者亦颇不少。后什公入关,参入译经,称为英才。及什至长安,影往从之,助之译经。及罗什入关,敕为僧主(即僧统)。什公有名之弟子来自各方,均兼善内外,博通诗书。故罗什弟子对于有部之学,与王辅嗣对于汉《易》,其态度当甚相同。非名无以领数,非数无以拟宗,故遂设名而召之,立数而辨之。故什公弟子宗奉空理,而仍未离于中国当时之风尚也。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鸠摩罗什之弟子什公的杰出弟子

鸠摩罗什之弟子

什公之弟子无虑千百,其中秀杰知名者亦颇不少。后人称生、肇、融、睿(当是僧睿)为四圣(此说不知始于何时。宋智圆《涅槃机要》载之),但《高僧传》记时人评语,或曰:“通情则生、融上首。精难则观、肇第一。”则无僧睿。或曰:“生、睿(此为慧睿)发天真(聪悟发于天性),严观洼流得(洼,深也。深思流连,始可继足也),慧义憉忙悙进(努力方得前也),寇渊(道渊姓寇)于嘿塞(《僧传》谓渊潜光隐德,世莫之知)。”则并缺僧肇、道融、僧睿。(按此或仅就江南僧言之,故缺此三)梁时慧皎于论译经,始特举八人,所谓生、融、影、睿(僧睿)、严、观、恒、肇也。而《大义章》卷首,言什门八子,则为融、伦(不详)、影、肇、渊、生、成(昙无成)、睿也。及至隋唐,乃有八俊十哲之目。八俊者,生、肇、融、睿、凭(当即《僧传·僧达传》之道凭)、影、严、观(敦煌本体请(又作清)《释肇序》,参看吉藏《中论疏》一)。但或有□而无凭(参看《北山录》四),或有道恒而无凭(见于《肇论新疏游刃》。此乃依《僧传》译经论)。十哲者则于八俊之外,加道恒、道标也。(《北山录》四)

此中僧肇为三论之祖,道生为涅槃之圣,僧导、僧嵩为《成实》师宗之始。均当于后另详之。其余诸人,则仅择要叙其事迹之大略于下:

僧睿,魏郡长乐人。依僧贤出家。曾听僧朗讲《放光经》(或即泰山僧朗)。师事道安,助之译经。后什公入关,参入译经,称为英才。卒时年六十七。(当在长安)

道融,汲郡林虑人。十二出家,先学外书。年迄三十,才解英绝。内外经书,暗游心府。什公入关,故往咨禀,什甚奇之。后还彭城,讲说相续。门徒甚多。卒于彭城,年七十四。著有《法华》、《大品》、《金光明》、《十地》、《维摩》等义疏。

昙影,或云北人。曾助道安译《鼻奈耶》。能讲《正法华经》,及《光赞》、《般若》。每讲听者千数。姚兴大加礼接。及什至长安,影往从之,助之译经。著《法华义疏》四卷,并注《中论》。后山栖隐处(《魏书·殷绍传》谓有昙影居阳翟九崖岩,当是一人。昙影业禅,故晚年居山中),卒年七十。

僧□,北地泥阳人。初师弘觉大师。觉为姚苌讲《法华》,□为都讲。通六经及三藏。姚苌、姚兴早重之。及罗什入关,敕为僧主(即僧统)。后曾游樊、邓。(《僧传·昙谛传》)以弘始之末卒于长安大寺,春秋七十三。

道恒,蓝田人。年二十,始出家。学该内外,多所通达。什公入关,即往造修,并助译事。姚兴尝劝恒与其同学道标还俗,共理国政。恒、标不从。恒乃遁居山中。义熙十三年卒于山舍。

慧睿,冀州人。游学天竺,洞悉方言。或亦曾师道安(《喻疑论》所称之亡师,指安公)。后憩庐山。俄与道生、慧严入关,从什于长安。后还建业,止乌衣寺。(《祐录》十五《道生传》称为始兴慧睿,当是寺名)宋彭城王义康师之,谢灵运与支善。于《泥洹经》译出之后,曾作《喻疑论》(《祐录》五),以释世之非难佛性义者。宋元嘉中卒,年八十五。

慧严,豫州人。年十二,为诸生,博晓诗书。十六出家,又精练佛理。入关见什,后返建业,止东安寺。为宋高祖、文帝所重。后与慧观、谢灵运改治《涅槃》大本。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卒,年八十一。

慧观,清河人。少以博览驰名,习《法华经》。(《祐录·法华宗要序》)曾适庐山,师事慧远。闻什入关,特往从之。后与觉贤南止庐山。约在晋义熙八年,共贤至江陵。(《本传》谓在什亡后,误。八年刘裕讨刘毅至江陵,时观或已见俗,见《觉贤传》)停滞至十一年,刘裕讨司马休之,观与之相见。(此据本传)观并在此地为卑摩罗叉记所讲《十诵律》。(见《义传》)后还京师,止道场寺。观通禅律,善佛理。注《法华经》,探究《老》、《庄》,并擅文辞,时流慕之。元嘉中卒,年七十一。

按晋代以玄学、《般若》之合流,为学术界之大宗。南方固为士大夫清谈之渊薮,而北方玄理固未绝响。什公有名之弟子来自各方,均兼善内外,博通诗书。且在什公入关以前,多年岁已大,学有成就。吾人虽不知其所习为外学何书,然僧睿、僧融早讲《般若》,慧睿、慧观来自匡山。匡山大师慧远并重《老》、《庄》,而罗什以前之《般若》更富玄学气味,则吾人即谓什公门下多尚玄谈,固无不可。而慧观探究《老》、《庄》,史有明文。僧肇年最幼,然其在见什以前,已读《老》、《庄》。(均见《僧传》)则其同学中人之学风,可以推知矣。

又按什公以前,释道安驻锡关中,道安原亦玄学中人。但其时恰值宾一切有部僧人僧伽提婆等东来,道安助之传译。有部谓一切诸法皆有自性,与《般若》谈自性空寂者异其趣。后提婆南下,《毗昙》小乘学亦暂在南方流行。其时南北佛学,必稍转变。但不久而什至,使性空宗义又重光大。慧睿《喻疑论》有云:“三十六国,小乘人也。此学(疑是学字误)流于秦地,慧导之徒遂不复言《大品》。既蒙什公入关,开托真照,《般若》之明,复得辉光。”慧导之徒,疑即受宾学僧之影响,而不信《大品》。及什公至长安,破斥《毗昙》,复弘《般若》。而其门下集四方之英俊,吸收国内之玄学者。夫玄学重在得意忘象,自与有部之甚重名数分析者大相径庭。故罗什弟子对于有部之学,与王辅嗣对于汉《易》,其态度当甚相同。僧睿曰:“丧我在乎落筌。”(《十二门论序》语)道生亦曰:“忘筌取鱼,始可言道。”(见《僧传》)而昙影《中论序》亦斥废鱼守筌,存指忘月,并辨名数之用曰:

夫万化非无宗,而宗之者无相。虚相非无契,而契之者无心。故至人以无心之妙慧,而契彼无相之虚宗。内外并冥,缘智俱寂。岂容名数于其间哉!但以烯玄之质,趣必有由。非名无以领数,非数无以拟宗,故遂设名而召之,立数而辨之。然则名数之生,生于累著(原作“者”)。可以造极,而非其极。苟曰非极,复何常之有耶?是故如来始逮真觉,应物接粗,启之以有。后为大乘,乃说空法。化适当时,所悟不二。

此中如来所说之有,应指沙婆多部。夫《般若》非无名数之分析,然分析即是扫荡,则名数固仅筌蹄也。筌蹄之说,本于玄学。(南朝士大夫清谈,尝执筌蹄在器物上,亦为谈玄者之象征)《般若》家与谈玄者,其方法态度实际系一致。故什公弟子宗奉空理,而仍未离于中国当时之风尚也。

僧肇传略

释僧肇,京兆人(宋晓月《注肇论序》云,俗姓张氏),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历观经史,备尽坟籍。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乃读老子道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后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及在冠年,而名振关辅。时竞誉之徒,莫不猜其早达。或千里负粮,入关抗辩,肇既才思幽玄,又善谈说,承机挫锐,曾不流滞。时京兆宿儒及关外英彦,莫不挹其锋辩,负气摧衂。后罗什至姑臧,肇自远从之。(《百论疏》一云什至京师,肇从请业,误)什嗟赏无极。及什适长安,肇亦随入。及姚兴命肇与僧睿等入逍遥园,助详定经论。肇以去圣久远,文义舛杂,先旧所解,时有乖谬。及见什咨禀,所悟更多。因出《大品》之后(公元403年至405年),肇便著《般若无知论》,凡二千余言。竟以呈什。什读之称善。乃谓肇曰:“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约在弘始十年(公元408年)夏末,竺道生南归,以此论示庐山隐士刘遗民。遗民叹曰:“不意方袍复有平叔。”因以呈远公。远乃抚几叹曰:“未尝有也。”因共披寻玩味。翌年(公元409年)刘致书肇公,于此论有所咨难。又一年(公元410年)八月十五,肇乃得作答,并遗以所注之《维摩经》(公元406年丙午罗什译出)。肇从什公十余年,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即什公死后之次年,卒于长安,寿仅三十一(此据《僧传》。他书间作三十二),当时惜其早逝云。(此语出《隆兴编年》卷三。又吉藏《中论疏》一,有“老则融、睿,少则生、肇”之语)。《传灯录》第二十七卷,谓僧肇为秦主所杀,临刑时说偈四句。按唐以前似无此说,偈语亦甚鄙俗,必不确也。

兹条列肇公之著作于下:

《般若无知论》

《祐录》所载陆澄《法论目录》著录(原文“知”字误“名”字),并注云:“刘遗民难,肇答。”

《答刘遗民书》(www.xing528.com)

《不真空论》

《物不迁论》

陆澄《目录》均著录。此二论中,均引及《中论》。是作于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之后。《高僧传》谓肇于作《般若无知论》后,又著《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所言不误。

《涅槃无名论》

《上秦王表》(进《涅槃无名论》)

陆澄《目录》载有《无名论》,而未言及《上秦王表》。据表中言,在什公死后,因见秦王姚兴答姚嵩之书(按即《广弘明集》所载者),因作此论。论中托于无名与有名之问答,有九折十演。《高僧传》谓姚备加赞述,敕令缮写,班诸子侄。但关于此论,颇有疑点,当于后另论之。

上均见《高僧传》,并载现存之《肇论》中。《肇论》列《物不迁论》为第一,《不真空论》次之,《般若无知论》又次之,而附以刘遗民致肇书及肇答书,次则为《上姚兴表》及《涅槃无名论》。合诸论为一书,而冠以“《宗本义》”,不知始于何时。旧录仅载四论,而《宗本义》未著录,殊可致疑。惟陈朝当已加入《宗本义》。盖小招提寺慧达序中曾言及也。又据现存日本《续藏经》中所谓之慧达《肇论疏》,四论次序与通行者不同,而且似阙《宗本义》。日本僧人称其为慧达所作,但不悉即小招提寺僧否。此为《肇论疏》之最古者,决在唐以前,甚可贵。

《丈六即真论》

陆澄《目录》及隋《法经录》著录,他处未尝言及,已佚。

《维摩经注》

见于《高僧传》,现存之经注,系糅合什、肇、生、睿、融诸人之注而成。通行本题此书为僧肇作,实不合。又敦煌发现唐道液之《净名经关中疏》,亦系集什肇等之说。

《维摩经序》(即经注之序)

《长阿含经序》

《百论序》

上三序,均载《祐录》中。

《鸠摩罗什法师诔》

文载《广弘明集》中。

又现存有《宝藏论》者,谓为僧肇作。《祐录》、《长房录》、《内典录》、《隋志》、两《唐志》均未著录。六朝章疏未言及。至《通志略》与《宋史·艺文志》始列入,决为伪托。明憨山大师云,《传灯录》载肇在被杀时,乞七日假,著《宝藏论》。(《御选语录》云:“典刑之人无乞假著书之理。”肇被杀事,实不确也)现查《传灯录》无此语。(宋晓月《肇论序注》云,作《宝藏论》进上秦王,秦王答旨殷勤。是宋时人亦有不知肇被杀者)但谓此论为僧肇所作,或本出于禅宗人之传说。且查论中语句,颇多宗门所常用,殊不似僧肇口吻。禅宗著作,亦有援引此论者。明弘治甲子所刊之《宝藏论》,载有上都章敬寺怀晖序文。(叙肇在义熙十年年三十一终于长安,未言其被杀)按怀晖亦唐代禅宗名人之一(元和十年逝世),则此论之流行,与禅宗当有关系。又金赵秉文《道德经集解》,引有所谓肇公之《老子注》,其中有“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诸句(禅宗书《碧岩录》五引此诸语,则谓出于《宝藏论》),实《宝藏论》中语。论中亦并颇有道教理论与名辞(如虚洞、太清、阴符等),则似此论为中唐以后,妄人取当时流行禅宗及道教理论凑成,托名僧肇。而所谓肇公之《老子注》,同是伪书也。检《宝藏论》云:“何谓五通?一曰道通,二曰神通,三曰依通,四曰报通,五曰妖通。”云云。夫“通”者亦即“神通”之简称,五通者即谓五神通。(按《长阿含·十上经》谓神足通天耳通等为“六神通”,可以为证。《长阿含》译时,僧肇曾参与,并为作序,现存)今列“神通”为五通之一,肇公博学,曾助什翻译(《维摩经·方便品》“游戏神通”句下,肇注曰:“经云:菩萨得五通,或具六通。”云云。此为肇知“通”为“神通”之略称之证),必不能言论离奇至此。又作伪者似以“神通”者神仙之通,故列一“妖通”与之相对,可谓妖妄已极。《宝藏论》之为伪托,固可不俟再烦言取证而即决也。

僧肇为中华玄宗大师。世人伪撰,托名肇公,固无足异。(《内典录》言《无名子》乃托肇名之伪书)今肇公之著作,虽有疑伪而又不全,然《物不迁》、《不真空》及《般若无知》三论,实无上精品。兹就此三论,略解释肇之玄学于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