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什公的传译之功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什公的传译之功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经肇注现存,中当多什公之口义,则其译《维摩》时,亦讲之也。长安之译经,始于护法,盛于道安。后二年而什公至,其译经藉道安之旧规及助手,必得力不少。什公译经由姚兴主持,并于译《大品》新经时,姚天王且亲自校雠。什公相从之助手,学问文章,均极优胜。详听什公传译其名,翻覆展转,意似未尽,良由未备秦言,名实之变故也。什公年将六十,犹躬自传译,直至死时,罕有辍工。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什公的传译之功

什公之译经

《高僧传》云,什公在长安译经三百余卷,《祐录》卷二著录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名僧传抄》作三十八部,二百九十四卷,《祐录》十四则作三百余卷),似什公之功绩全在翻译。但古今译书,风气颇有不同。今日识外洋文字,未悉西人哲理,即可译哲人名著。而深通西哲人之学者,则不从事译书。然古昔中国译经之巨子,必须先即为佛学之大师。如罗什之于《般若》、《三论》,真谛之于《唯识》,玄奘之于性相二宗,不空之于密教,均既深通其义,乃行传译,而考之史册,译人明了于其所译之理,则亦自非只此四师也。若依今日之风气以详论古代译经之大师,必不能得历史之真相也。

盖古人之译经,译出其文,即随讲其义。所谓译场之助手,均实听受义理之弟子。罗什翻经,亦复讲释(并授禅与戒律)。慧观《法华宗要序》曰:

有外国法师鸠摩罗什……更出斯经,与众详究,什自手执胡经,口译秦言,曲从方言,而趣不乖本,即文之益,亦已过半。虽复霄云披翳,阳景俱晖,未足喻也。什犹谓语现而理沉,事近而旨远,又释言表之隐,以应探赜之求。

僧睿《法华经后序》曰:“遇究摩罗法师为之传写,指其大归。”是什常讲《法华》也。《思益经序》曰:“既得更译梵音,正文言于竹帛。又蒙披释玄旨,晓大归于句下。”是什亦曾释《思益》也。僧肇《维摩经注序》曰:“余以暗短,时预听次。虽思乏参玄,然粗得文意。辄顺所闻,而为注解。略记成言,述而无作。”此经肇注现存,中当多什公之口义,则其译《维摩》时,亦讲之也。僧馥《菩提经注》曰:“耆婆法师入室之秘说也。亲承者寡,故罕行世。家师顺(当即昙顺)得之于始会,余虽不敏,谬闻于第五十。”罗什是常秘说《菩提经》也。而什公对于《大品》,三译五校(梁武帝语,参看下列年表),且平日宗旨特重《般若》、《三论》,其于译此诸经论时,必大弘其义也。

长安之译经,始于护法,盛于道安。安公死后,姚兴皇初之末,弘始之初(公元399年),法和、僧□、僧睿、佛念已在长安共僧伽跋澄译《出曜经》。后二年而什公至,其译经藉道安之旧规及助手(如法和、僧□等),必得力不少。道安卒后十六年而鸠摩罗什至长安(公元401年)。在道安以前,译经恒为私人事业。及佛教势力扩张后,帝王奉佛,译经遂多为官府主办。什公译经由姚兴主持,并于译《大品》新经时,姚天王且亲自校雠。长安译事,于十数年间称为极盛。《高僧传》论之曰:

其后鸠摩罗什硕学钩深,神鉴奥远。历游中土,备悉方言。……时有生、融、影、睿、严、观、恒、肇,毕领悟言前,辞润珠玉。执笔承旨,任在伊人。故长安所译,郁为称首。是时姚兴窃号,跨有皇畿,崇爱三宝,城堑遗法。使夫慕道来仪,遐迩烟萃。三藏法门,有缘必睹。自像运东迁,在兹为盛。

什公相从之助手,学问文章,均极优胜。而且于教理之契会,译籍之了解,尤非常人所可企及。

慧睿随什传写,什为之论西方辞体。(详《僧传》)后谢灵运从之咨问,而著《十四音训叙》,条例胡(亦作梵)汉,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据。

道融为姚兴所叹重,敕入逍遥园,参正详译。什译《中论》,始得两卷。融便就讲,剖析文言,预贯终始。什又命讲新《法华》,什自听之。乃叹曰:“佛法之兴,融其人也。”俄而师子国来一婆罗门,与秦僧捔辩,融大胜之。(事详《僧传》)

昙影助什出《成实论》,凡争论问答,皆次第往反。影恨其支离,乃结为五番,竟以呈什。什曰:“大善,深得吾意。”

僧睿参正什所翻经论。昔竺法护出《正法华经受决品》云:“天见人,人见天。”什译经至此,乃曰:“此语与西域义同,而在言过质。”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曰:“实然。”后出《成实论》,什谓睿曰:“此诤论中有七处文破《毗昙》,而在言小隐,若能不问而解,可谓英才。”至睿启发幽微,果不咨什。(睿随道安。得见宾有部来华诸僧,自对于《毗昙》本已用功)

僧肇因出《大品》后(公元403年至405年)便著《般若无知论》(时年约二十三岁),什读之称善。肇又著《物不迁论》等。

慧观著《法华宗要序》,以简什,什曰:“善男子所论甚快。”(上均见《高僧传》)

僧睿《思益经序》曰,此经天竺正音名《毗□沙真谛》(Visesacinta),是他方梵天殊特妙意菩萨之号也。详听什公传译其名,翻覆展转,意似未尽,良由未备秦言,名实之变故也。察其语意,会其名旨,当是持意,非思益也。直以未喻持义,遂用益耳。(《祐录》)

据此当时助译者之领悟常为什师所称道,宜其所译,非惟如《法华》、《维摩》等,为文字佳制,而理解精微,亦具特长也。

什公年将六十,犹躬自传译,直至死时,罕有辍工。兹就所知,列为年表如下:

晋安帝隆安五年,即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罗什年五十八岁,十二月二十日,自凉州至长安。先是僧肇已至凉从什,今亦随来,年仅十九岁。考随什公者,此年法和约七十岁,僧□约六十岁,道恒约五十六岁(道标或相同),昙影约五十岁,僧睿亦逾五十岁(《大品经序》),慧严、慧睿均约四十岁,僧导约三十七岁,僧业约三十五岁,慧观约三十岁,慧询约二十七岁,僧弼、昙无成约二十岁。其余不知年岁者颇多。但或以法和为最老,僧肇为最少也。

僧睿即以十二月二十六日从受禅法,寻什公并为抄集《众家禅要》得三卷。(《房录》谓弘始四年译之《坐禅三昧经》当即此也)其后并出《十二因缘》及《要解》,均禅法也。(详见僧睿《关中出禅经序》)

晋安帝元兴元年,即弘始四年(公元402年),二月八日,译《阿弥陀经》一卷。(《房录》)三月五日译《贤劫经》七卷。(《房录》)夏在逍遥园之西门阁,开始译《大智度论》。(《祐录》二谓在逍遥园译。卷十《后记》谓在逍遥园西门阁中)十二月一日,在逍遥园译《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房录》),僧睿、道恒传写(《经序》),睿作序。是年曾译《百论》,睿为作序。但其时什公方言犹未融(《百论疏》卷一),故僧肇《百论序》谓什“先虽亲译,而方言未融,致令思寻者踌躇于谬文,标立者乖迕于归致。”

晋安帝元兴二年,即弘始五年(公元403年),四月二十三日,在逍遥园始译《大品般若》。“法师手执胡本,口宣秦言。两释异音,交辩文旨。秦王躬揽旧经,验其得失。咨其通途,坦其宗致。与诸宿旧义业沙门释慧恭、僧□、僧迁、宝度、慧精、法钦、道流、僧睿、道恢、道标、道恒、道等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以其年十二月十五日出尽。校正检括,明年四月二十三日讫。”(《经序》)(www.xing528.com)

晋安帝元兴三年,即弘始六年(公元404年),四月,检校《大品经》讫。十月十七日在中寺为弗若多罗度语,译《十诵律》“三分获二”,而多罗卒。是年姚嵩请什更译《百论》二卷。肇公作序,较之二年前所译及睿师之序,此次“文义既正,作序亦好”。(《百论疏》卷一)

晋安帝义熙元年,即弘始七年(公元405年),六月十二日,译《佛藏经》四卷。(《房录》)十月译《杂譬喻经》一卷。(《房录》)十二月二十七日译《大智度论》讫,成百卷。僧睿有序。先是什译《大品经》时,随出《释论》,随即校经,《释论》今既译讫,《大品经》文乃正。(《大品序》及《大智度论序》)

是年又译《菩萨藏经》三卷(《房录》),《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房录》)。是年秋昙摩流支至长安,因远公、姚兴之请,与什共续译《十诵律》,前后成五十八卷。后卑摩罗叉开为六十一卷。

晋安帝义熙二年,即弘始八年(公元406年),夏,在大寺译《法华经》八卷。是年并在大寺出《维摩经》,肇、睿均有疏有序。又译《华手经》十卷。(《开元录》)是年卑摩罗叉至长安,实罗什之师也。

晋安帝义熙三年,即弘始九年(公元407年),闰月五日,重订《禅法要》。(详《关中出禅经序》中)是年姚显请译《自在王菩萨经》为二卷,有僧睿序。昙摩耶舍(号大毗婆沙)共昙摩掘多至关中,在石羊寺写出《舍利弗阿毗昙》原文,直至弘始十六年(公元414年)经师渐闲晋言,乃自宣译,次年乃讫,为二十二卷,道标作序。

晋安帝义熙四年,即弘始十年(公元408年),二月六日至四月三十日,出《小品般若经》十卷,僧睿作序。

晋安帝义熙五年,即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在大寺译《中论》四卷。僧睿、昙影均有序。又在大寺译《十二门论》一卷,僧睿为作序。

晋安帝义熙六年,即弘始十二年(公元410年),先是佛陀耶舍于什公到长安后即入关,共译《十住经》四卷,不知在何年。本岁耶舍在中寺始出《四分律》。(此据僧肇《长阿含序》。但藏经中现存《四分律序》,亦僧肇作,乃谓律译于弘始十年,不知何故。今因《祐录》未收《四分律序》,颇疑此序不可信。《开元录》于此有所解释,但不可通)耶舍乃什之师,称为赤髭毗婆沙,或大毗婆沙(《僧传》),又曰三藏沙门(《长阿序》)。

约在本年支法领赍西域所得新经至。什公在大寺译之(惟不知为何经)。佛陀跋多罗在宫寺授禅,门徒数百。是年八月肇公致书刘遗民,称长安佛法之盛。(文见下引)

晋安帝义熙七年,即弘始十三年(公元411年),九月八日,姚显请译《成实论》,昙晷笔受,昙影正写。(《祐录·略成实论记》)

晋安帝义熙八年,即弘始十四年(公元412年),九月十五日,译《成实论》竣,共十六卷。是年佛陀耶舍译《四分律》讫,共六十卷。

晋安帝义熙九年,即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岁在癸丑,什于四月十三日薨于大寺,时年七十。本年佛陀耶舍译《长阿含经》,凉州沙门佛念为译,秦国道士道含笔受,肇公作序。

凡不知翻译年月,而为重要之典籍,则列其目于下。(其《梵纲》、《仁王》二经,均有可疑,故未列入)

金刚般若经》一卷,

《首楞严经》三卷,

《遗教经》一卷,

《十住毗婆沙论》十四卷,

《大庄严经论》十五卷。

据上年表所列,自弘始三年至七年,什多住在逍遥园。八年以后,则在大寺。逍遥园在城北(僧肇《大品经序》)渭水之滨(《大智释论序》)。毕校宋敏求《长安志》曰,姚兴常于此园引诸沙门听罗什演讲佛经。“起逍遥宫,殿庭左右有楼阁高百丈,相去四十尺,以麻绳大一围,两头各拴经楼上,会日令人各楼内出,从绳上行过,以为佛神相遇。”此事不悉确否。但左右楼阁之一,或即西门阁(看《智度论记》),什公译经之所也。《志》又谓园中有澄玄堂,为什演经所。又《晋书·载记》,谓姚兴起浮图于永贵里,立波若台于中宫。据该志则波若台即在永贵里。(其文曰,永贵里有波若台。姚兴集沙门五千余人,有大道者五十人,起造浮图于永贵里,立波若台。居中作须弥山,四面有崇岩峻壁,珍禽异兽、林草精奇、仙人佛像具有,人所未闻,皆以为奇)大寺者,中构一堂,缘以草苫,故又名草堂。及至北周之初,此寺已分为四寺。(一)仍本名,为草堂寺。(二)常住寺。(三)京兆王寺,后改安定国寺。(四)大乘寺。(详见《长房录》及《内典录》)什公时,长安又有中寺,乃耶舍出《四分》之所。有石羊寺,前秦僧伽跋澄在此译《僧伽罗刹经》及《毗婆沙》,而今为写《舍利弗》胡本之所。肇公《致刘遗民书》中又有宫寺,此应即逍遥园。觉贤居此时,什公已移居大寺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