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支愍度佛教思想的创立和影响

支愍度佛教思想的创立和影响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支愍度之心无义七宗之第六为心无宗。愍度果讲义积年。但据此,心无义乃支愍度所始立。后支愍度亦追学前义。按《祐录》二,谓支愍度乃晋惠帝时沙门,《高僧传》谓其成帝时过江,而《世说》则谓其立心无义在江北。以此推之,愍度之年代最早,故此义应为其所创。但支愍度之无义,《世说》谓与旧义不同。而愍度乃已屏弃旧义,推求心之体,以为豁如太虚,虚而能知,无而能应。而心无义盖亦甚流行,肇因亦破之。

支愍度佛教思想的创立和影响

支愍度之心无义

七宗之第六为心无宗。吉藏谓为温法师义。实则此说起于支愍(亦作敏,盖皆唐时避太宗讳所改。余概改作愍)度。陈寅恪先生《支愍度学说考》,论极翔实。兹述之于下。

世说新语·假谲篇》曰:

愍度道人始欲过江,与一伧道人为侣。谋曰:“用旧义往江东,恐不办得食。”便共立心无义。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果讲义积年。后有伧人来,先道人寄语云:“为我致意愍度,无义那可立?治此计权救饥尔,无为遂负如来也。”

伧道人(《世说·雅量篇注》引《晋阳秋》曰:吴人以中州人为伧。《晋书》陆玩致王导笺曰:“仆虽吴人,几为伧鬼。”此伧道人亦中州人)事未必即实。但据此,心无义乃支愍度所始立。唐元康《肇论疏》亦谓此义为度说。《高僧传·竺法汰传》有曰:

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汰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壹难之,据经引理,析驳纷纭。恒拔其口辩,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远就席攻难数番,关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麈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柚何为!”坐者皆笑,心无之义,于此而息。

而依《中论疏》,心无乃温法师义。安澄《中论疏记》谓道恒执心无义实得之法温。后支愍度亦追学前义。但此实为臆度之谈。而盖《中论疏》所言之温法师,安澄所谓之法温,实即竺法深之弟子竺法蕴。《中论疏记》引《二谛搜玄论》曰:“晋竺法温,为释法琛法师之弟子也。”按竺法深有弟子竺法蕴,传谓其悟解入玄,尤善《放光》、《般若》。据此则蕴亦《般若》学者,其执心无义,自无足怪。依上所言,执心无义者,有支愍度,有道恒,有竺法蕴(即温法师或法温)。按《祐录》二,谓支愍度乃晋惠帝时沙门,《高僧传》谓其成帝时过江,而《世说》则谓其立心无义在江北。竺法蕴乃深公弟子,为支愍度晚辈。而法汰则在兴宁三年顷至江陵(说见上章),与道恒争心无义。以此推之,愍度之年代最早,故此义应为其所创。而《世说》与元康之言不误。(陈寅恪先生考之甚详,兹不赘)

支愍度之著作列下:

《合维摩诘经》五卷(《祐录》卷七载其序文)

《合首楞严经》八卷(《祐录》卷八载其序文)

《经论都录》一卷(见《房录》、《开元录》等)

《经论别录》一卷(同上)

《修行道地经序》(见《房录·安世高录》中,《开元录》同)

心无之义,创者支愍度,传者道恒、法蕴。虽法汰使昙壹并慧远破之,然并不如《僧传》所言,谓“心无之义,于此而息”。盖《祐录》十二陆澄《法论目录》载有下列二条:(www.xing528.com)

《心无义》   桓敬道   王稚远难,桓答

《释心无义》  刘遗民

据此则桓玄及刘程之俱为宗心无义者,且在道桓之后也。又《中论疏记》引宋僧弼《丈六即真论》曰,“圣人以无心为宗”云云,则僧弼或亦用心无义者乎?

僧肇《不真空论》破心无义,元康谓为愍度之说。论原文曰:“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所谓心无义者,据吉藏《二谛义》上,乃空心不空色。(一)不空境色者,谓万物未尝无也。元康疏释之曰:“然物是有,不曾无也。”《中论疏》亦解之曰:“不空外物,即外物之境不空。”而不空外物,非佛法正义。故元康曰:“不知物性是空,故名为失也。”(二)空心者,即心无之谓,所谓无心于万物也。元康曰:“但于物上不执心,故言其空。”而吉藏《二谛义》曰,以得空观,故言色空,色终不可空也。其《中论疏》亦曰:“其意谓经中说诸法空者,欲令心体虚妄不执,故言无耳。”但支愍度之无义,《世说》谓与旧义不同。刘孝标注释之曰:“旧义者曰,种智是有(原文作“有是”),而能圆照。然则万累斯尽,谓之空无。常住不变,谓之妙有。而无义者曰,种智之体,豁如太虚。虚而能知,无而能应,居宗至极,其唯无乎。”据此则旧义谓尽累之谓空,此正吉藏所言之虚妄不执也。而愍度乃已屏弃旧义,推求心之体,以为豁如太虚,虚而能知,无而能应。则元康、吉藏之解,犹未见其全也。

至若竺法蕴或温法师之说,则见于慧达《肇论疏》及《中论疏记》。所引宗旨仍在空心不空境。其慧达《肇论疏》曰:

竺法温法师《心无论》云,夫有,有形者也。无,无象者也。有象不可言无,无形不可言有。而经称色无者,但内止(原作“正”)其心,不空外色。但内停其心,令不想外色,即色想废矣。

《中论疏记》所载有一段曰:

《山门玄义》第五云,第一(按《疏记》引《玄义》幻化宗之道壹亦列第一,与此段所言相冲突。但此处一字,实误,说见下)释僧温著《心无二谛论》云:“有,有形也。无,无象也。有形不可无,无象不可有。而经称色无者,但止其心,不空外色。”此壹公破,反明色有,故为俗谛,心无,故为真谛也。

另有一段曰:

《二谛搜玄论》云,晋竺法温,为释法琛法师之弟子也。其制《心无论》云:夫有,有形者也。无,无象者也。然则有象不可谓无,无形不可谓有(原文是无字)。是故有为实有,色为真色。经所谓色空者,但内止其心,不滞外色。外色不存余情之内,非无而何?岂谓廓然无形,而为无色者乎?

二段引温法师之言,小有不同。然其宗旨在辨有无。谓有者,有形。无者,无象。然若象是有,不可曰无。若形是无,不能曰有。因此形之有应为实有,而色为真色矣。夫色既为真色,而经所谓色空,必仅系内止其心,不滞外色,并非色形真无也。据此则其义为空心不空境,甚明也。(但法蕴之说,似亦未脱“旧义”)

第一段“此壹公破”云云,“壹公”骤视之,视为昙壹,盖因其曾破心无义也。但实则此指执幻化义之道壹。盖幻化义者,谓物同幻化,而心神真有,与心无义恰相反。故曰,此壹公破,反明色有心无云云也。据此则《玄义》述壹说,必在温说之前。故上引第一段中“第一”二字,应为“第二”之误也。按《肇论》只破三家义,本无为法深、法汰之说,即色为支遁之说,均世之大师。而心无义盖亦甚流行,肇因亦破之。三者为肇所特别提出,可见其为当时所重视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