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在长安与译经
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公元379年),道安西至长安(同行者有弟子道立)。苻坚甚重之。(详见《僧传》)敕内外学士,有疑皆师于安。故京兆为之语曰:“学不师安,义不中难。”安外涉群书,善为文章,长安中衣冠子弟为诗赋者,皆依附致誉。(见《高僧传》)苻坚晚年,将欲南征,安数次切谏,坚终不从。按法师《阴持入经序》云:“戎狄孔棘。”《道地经序》云:“□狁猾夏。”则其谏阻苻氏,或私衷不忘旧邦也。太元十年二月八日,年七十四,无疾而卒。葬城内五级寺中。计在长安七年,日以译经为务。兹述其始末于下。
汉魏间译经之重镇为洛阳。然当西晋竺法护译经,长安已为要地。其后约四十年,而苻坚僭号于关中,武功极盛。而自五胡乱华之始,中国西域交通日益频繁。凉之张骏,于晋成、穆之世,使其将杨宣率众越流沙伐龟兹鄯善,于是西域并降。(《晋书》八十六)及至苻坚攻取凉州,威名远震,鄯善车师前部王来朝,大宛献汗血马,于阗、康居诸国皆遣使贡方物。(《晋书》百十三)晋太元七年(公元382年),且令吕光平西域。是时中西之交通,盖甚畅达。故西方远来之僧人当益多。(道安《增一序》有“外国乡人,咸皆善之”一语,可见长安外人实不少)
道安法师至长安后,极力奖励译事。每亲为校定,译毕之后,常序其缘起。即“兵乱都邑,伐鼓近郊”,犹工作不辍。而同时有赵整(亦作政或作正,字文业)者,仕苻坚为太守及秘书郎,亦叠为译经之护持。坚没以后,出家,更名道整,亦译经之功臣也。道安、赵整虽著功绩,然译胡为汉,实始终得竺佛念之力。竺佛念,凉州人。讽习众经,精涉外典。其苍雅训诂,尤所明练。少好游方,备观风俗。家世西河,洞晓方语。华戎音义,莫不兼释。故义学之誉虽阙,洽闻之声甚著。苻、姚二代,西僧之来华者,尝不娴华语,传译之责,众咸推念。故二秦之时,推为译人之宗。长安是时翻译之盛,盖集此诸因缘而致,固非偶然之事也。(佛念亦自译《璎珞经》(建元十二年)、《出曜经》[十九年]、《鼻奈耶律》等,谓有十二部七十四卷,详《开元录》)
西域沙门昙摩侍,善持戒律,妙入契经。以苻坚建元中在长安出《十诵戒本》、《比丘尼大戒本》、《教授比丘尼二岁坛文》三部。竺佛念为传语。(据《开元录》谓在建元三年四年。但《祐录》载道安作《比丘尼大戒序》,谓译戒本[即《十诵》]时,安公曾参与。但据《祐录》卷二,则《十诵》及《尼戒》均简文帝时译,年岁均不同)是时佛教流行虽久,但戒律多所未正。道安、法汰、竺昙无兰均注意及此。昙摩侍特善戒律,出此三部,盖应当时之需要也。建元十八年别有宾沙门耶舍,译有《鼻奈耶经》。安公有序云:
岁在壬午(公元382年),鸠摩罗佛提赍《阿毗昙抄》(此即下文所谓之《阿毗昙心》,而“佛提”二字下作“跋提”)、《四阿含暮抄》来至长安。(中略)又其伴宾鼻奈,厥名耶舍,讽《鼻奈经》甚利,即令出之。佛提梵书,佛念为译,昙景笔受,自正月十二日出,至三月二十五日乃了,凡为四卷。(据《开元录》入佛念录,建元十四年壬午译,“四”字系“八”字之误)
所谓“宾鼻奈”者,言宾之善《鼻奈经》(律)者也(Vainayika)。
僧伽跋澄,宾国人。特善《数经》,暗诵《阿毗昙毗婆沙》。宾为一切有部盛行之地,此所谓《数经》疑即为《数论》,盖谓有部《阿毗昙》。苻坚建元十七年(公元381年)至关中。其时安公在长安已四年矣。是时秘书郎赵正崇仰大法,尝闻外国宗习《阿毗昙毗婆沙》,而跋澄讽诵,乃请出之。《僧传》称此为《阿毗昙毗婆沙》,《祐录》称为《杂阿毗昙毗婆沙论》(或云《杂阿毗昙心》),或又简称为《毗婆沙》。道安序有曰:
会建元十九年,宾沙门僧伽跋澄讽诵此经,四十二处,是尸陀?尼所撰者也(故此非迦骃延之《大毗婆沙》也)。来至长安。赵郎饥虚在往,求令出焉。其国沙门昙无难提笔受为梵文,弗图罗刹译传,敏智笔受为此秦言,赵郎正义。(中略)经本甚多,其人忘失,唯四十处,余佐校对,一月四日。
此书有十四卷,遂称为《十四卷毗婆沙》。跋澄又出《婆须密菩萨所集论》十卷,乃佛念译传,跋澄、难陀(即昙无难提)、禘婆(即僧伽提婆)三人执胡四本,慧嵩笔受。跋澄又赍《僧伽罗叉经》来长安,佛念为译,慧嵩笔受。上述二经,盖均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出也。(《祐录》十载《僧伽罗叉经序》,谓此经在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译讫。惟同卷载之同经后记,谓在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译之,至次年二月九日方讫,乃跋澄在石羊寺口诵,佛护翻译)
昙摩难提(摩一作无)者,兜佉勒国人。兜佉勒谓吐火罗,即月氏地,盖亦行小乘有部之教。难提暗诵《中》、《增》二《阿含》。赵整因中土无《四阿含》,遂请出之。难提乃为译《中》、《增》二《阿含》及《三法度》等。《三法度》盖亦出于《四阿含》。故难提者,《阿含》之专家也。二《阿含》乃佛念传译,慧嵩笔受,均亦建元二十年出。《增一》至其明年乃毕功,道安与法和共考正之,僧略(亦作□,与略通)、僧茂助校漏失。
僧伽提婆(亦作禘婆或提和),亦宾人。乃有部《毗昙》之大家也。其所译有《阿毗昙八犍度论》,即《发智论》。道安序曰:
以建元十九年宾沙六僧伽禘婆诵经甚利,来诣长安。比丘释法和请令出之。佛念传译,慧力、僧茂笔受,和理其指归。其人检校译人,颇杂义辞。和抚然恨之,余亦深谓不可。遂令更出,夙夜匪懈,四十六日,而得尽定。其人忘《因缘》一品。
安公主持译事,其所出以有部之学为最著。而以建元十八至二十年为最努力。僧尼《戒本》俱属有部。而有部《毗昙》,除上述者外,则道安曾令鸠摩罗跋提(亦作佛提)译《阿毗昙心》。《祐录》十载有未详作者之序文曰(序疑乃慧远所作):“释和尚昔在关中令鸠摩罗跋提出此经。(《慧远传》云:“安公请昙摩难提译”,应误)”释和尚即指道安。鸠摩罗跋提,乃车师前部王弥第之国师。“建元十八年正月(原文无此字),车师前部王名弥第来朝,其国师鸠摩罗跋提献胡《大品》一部,遂译之,昙摩蜱执本,佛护(即佛图罗刹)为译,慧进笔受。”即所谓《摩诃钵罗蜜经抄》也。(上见经序)鸠摩罗佛提,曾自出《四阿含暮抄》。《祐录》有不详作者之序曰:(www.xing528.com)
有外国沙门字因提丽,先赍诣前部国,秘之佩身,不以示人。其王弥第求得讽之,遂得布此。余以壬午之岁八月,东省先师寺庙于邺寺。令鸠摩罗佛提执胡本,佛念佛护为译,僧导、昙究、僧睿笔受,至冬十一月乃讫。此岁夏出《阿毗昙》,冬出此经。一年之中,具二藏也,深以自幸。
壬午乃建元十八年。夏出《阿毗昙》,当即《阿毗昙心》,即释和尚所令出。(见上文)则此《四阿含暮抄序》,必为道安所作。盖是年夏令出《阿毗昙心》,冬出此抄,一年而具二藏,故道安引以自幸。(本年春佛念又译《鼻奈耶律》[文见前],故该律序有具三藏之语)
及至建元十九年,苻坚大败于淝水,秦国势衰。而道安以七十余岁之老人,犹译不倦,出十四卷《毗婆沙》及《八犍度》。其明年而关中乱,慕容冲且引兵据阿房城,威逼长安。而道安之用功尤勤。故出《增一序》曰:“此年有阿城之役,伐鼓近郊,而正专在斯业之中。全具二《阿含》一百卷,《鍸婆沙》,《婆和须蜜》,《僧伽罗刹传》,此五大经,自法东流,出经之优者也。”
《增一阿含》于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春始译毕。据《僧伽罗刹集经后记》曰(见《祐录》):
大秦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宾比丘僧伽跋澄于长安石羊寺口诵此经及《毗婆沙》。佛图罗刹翻译,秦言未精。沙门释道安,朝贤赵文业,研核理趣,每存妙尽,遂至留连。至二十一年二月九日方讫。且《婆须密经》,及昙摩难提口诵《增一阿含》,并《幻网经》,使佛念为译人。
但《祐录》又载此经之序所言年月译人均不同。但此经如实至二十一年二月九日方译讫。则安公如系即在是月八日已无疾而逝(此据《僧传》等所言,疑不确。已详上文),真可谓殉其所志也。八月苻坚被杀,关中虽乱,而竺佛念、释法和等,犹继安法师之业。再后罗什入关,僧伽提婆渡江,亦释和尚之流风遗泽也。
《祐录》载竺佛念所作之《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序》曰:
会秦尚书令辅国将军宗正卿领城门校尉使者、司隶校尉姚(中略)欲绍先胜之遗迹,竖玄宗于末俗。故请天竺沙门昙摩难提出斯缘本。秦建初六年(公元391年)岁在辛卯,于安定城二月(亦作三月)十八日出,至二十五日乃讫,佛念译音。
又《祐录·竺佛念传》云:“姚秦弘始之初,经学甚盛。”(即罗什入关之前)念译经五部,其中有《出曜经》。盖僧伽跋澄在前秦乱后避地东下。后因返旧乡,暂住京都。于后秦皇初五年(公元398年)秋译《出曜经》,六年(公元399年)春讫,澄执胡本,佛念为译,道嶷笔受,和、□二法师括而正之。(僧□即僧略。道安《增一阿含序》云:僧略、僧茂助校漏失。则□师原为道安译经时之助手)僧睿于姚兴弘始元年(公元399年)为之序(现存)。后二年什公至长安,和、□二法师为沙门领袖,睿亦参赞著功绩也。
至若和法师,即道安同学。苻氏亡后,法和先在洛阳,继安公之志,完成其工作,则载于《祐录》之道慈《中阿含经序》中。其文曰:
《中阿含经序记》云,昔释法师于长安出《中阿含》、《增一》、《阿毗昙》(《八犍度》)、《广说》(《毗婆沙》)、《僧伽罗刹》、《阿毗昙心》、《婆须密》、《三法度》、《二众从解脱缘》(僧尼戒本),此诸经律,凡百余万言。并违本失旨,名不当实。依稀属辞,句味亦差。良由译人造次,未善晋言,故使尔耳。会燕秦交战,关中大乱,于是良匠背世,故以弗获改正。乃经数年,至关东小清,冀州道人释法和,宾沙门僧伽提和,招集门徒,俱游洛邑。四五年中,研讲遂精,其人渐晓汉语,然后乃知先之失也。于是和乃追恨先失,即从提和更出《阿毗昙》及《广说》也。自是之后,此诸经律,渐皆译正。唯《中阿含》、《僧伽罗叉》、《婆须密》、《从解脱缘》,未更出耳。(后《中阿含》在建业由僧伽提和更出)
顷之姚兴王秦(公元394年),法事甚盛。和乃入关,先助译《出曜》,后参与罗什译场。什公钦其风德,赠以颂十章。而僧伽提婆渡江,先止庐山,后至建业。提婆在建业更传译《中阿含》、《比丘戒本》,后有鸠摩罗什更译。《尼戒本》则为竺法汰所删改。(见《开元录》竺念佛录中)
此上所述竺佛念出经于安定,释法和助译于洛阳,其后共译《出曜》。溯其始,俱源于道安、赵整之努力。当时人称许“释赵为法之至”(《祐录》卷十七第七),信不诬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