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南行分张徒众
安公于冉闵乱后潜遁山泽多年,后复渡河居陆浑,山栖木食修学。《魏志·管宁传》,胡昭先在常山讲学,后遁居陆浑。《水经·伊水篇注》云,寻郭文之故居,访胡昭之遗像。(郭文,字文举,见《晋书·隐逸传》。文奉佛,见《弘明集》宗炳《难白黑论》)则此山原系高人隐居之地。道安偕其徒众,或居此积年。至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慕容恪略河南,晋将陈祐率众奔陆浑。(《晋书》百十一)道安当因此率其徒众南奔。(《僧传》谓有四百馀人)《世说·赞誉篇》注引车频《秦书》曰:
释道安为慕容晋(沈宝研本作“俊”,按均非是)所掠,欲投襄阳。行至新野,集众议曰: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举。(《高僧传》多“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九字)乃(沈本作仍)分僧众。使竺法汰诣扬州,曰:“彼多君子,上胜可投。”法汰遂渡江至扬土焉。
《高僧传·慧远传》云:
后随安公,南游樊、沔。伪秦建元九年(实为建元十四年),秦将苻丕寇斥襄阳,道安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临路诸长德皆被诲约,远不蒙一言。远乃跪曰:“独无训勖,惧非人例。”安曰:“如汝者,岂复相忧!”远于是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往上明寺。
据此则安法师分张徒众,前后二次。一在新野,一在襄阳。于危难之际(《僧传》叙安南行渡河,值雷雨逢林伯升事,颇怪诞。据习凿齿与谢安书,谓安法师无变化技术可以感人。则此等事即确,亦不过偶然之符合,非法师有意眩惑也),因势利导,使教化广布。用心之深,殊可钦仰。比之遭逢世乱,嘉遁山泽,其在佛教推行上之影响,实不啻天壤。
冀州沙门竺道护,隐于飞龙山。《僧传》云:“与安等相遇,乃共言曰:‘居静离俗,每欲匡正大法。岂可独步山门,使法轮辍轸?宜各随力所被,以报佛恩。’众佥曰:‘善。’遂各行化,后不知所终。”则安公在河北飞龙山时,早已有分地行化之决心。而共相赞成其弘愿,则有同居之道护、僧光、法汰也。兹故于道安使教化广被之伟迹,综述之如下。
《高僧传·僧光传》云:“光乃与安、汰等(丽本作汰等。宋元明宫本均作安、汰等)南游晋平(平字疑系土字),讲道弘化,后还襄阳,遇疾而卒。”(www.xing528.com)
僧光盖亦与道安、法汰南下,至襄阳后,曾在他处行化,后还卒于襄阳。《僧传》又谓竺道护与光等在飞龙山,后各行化,不知所终。(已见上引)则护或亦同行南下,而亦为安公所分徒众之一人也。(按与安共在濩泽有竺法济,而《高僧传·竺道潜传》:“剡东有竺法济,作《高逸沙门传》。”如为同一人,则亦南下行化者之一)
安公同学又有竺法朗,京兆人。少游学长安,蔬食布衣,志耽人外。后居泰山,与隐士张忠(字巨和,《晋书》有传)游处。于金舆谷琨瑞山(《僧传》作昆仑山,此据《水经·济水注》)设立精舍。闻风而造者百有余人。前秦苻坚,后秦姚兴,燕主慕容德,均加钦敬。后人遂呼金舆谷为朗公谷。后卒于山中,年八十有五。按《僧传》谓朗公以伪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移卜泰山,是年适值冉闵与石癨相残。其前一年石鉴死,再前一年石遵死。安公盖于石遵在位之后离邺。竺法朗之东趣泰山时,亦相去不远。《高僧传·法和传》云:“后于金舆谷设会,与安公共登山岭,极目周睇。既而悲曰:‘此山高耸,游望者多,一从此化,意测何之。’安曰:‘法师持心有在,何惧后生?若慧心不萌,斯可悲矣。’”
金舆谷之会,在道安、法和居长安之时。(按太元四年冬昙摩侍译戒本讫,安公为之作序。太元七年后安译经极忙。此会应在太元五六年时)其东下或应朗公之招请。若然,则法朗虽非相偕南行之一人,但其与安公随方行化,声气相通也。
释法和,荥阳人。少与安公同学(法和应系师佛图澄,应姓竺。但《祐录》九晋道慈《中阿含序》亦称为冀州道人释法和。实依安公意改姓释。冀州道人者,和原游学河北也),以恭让知名。善能标明论总,解悟疑滞。随安公南行至新野,安使其入蜀。并曰:“山水可以修闲。”(见《道安传》)《僧传》曰:“因石氏之乱,率徒入蜀。巴、汉之士,慕德成群。闻襄阳陷没,自蜀入关,住阳平寺。”法和盖系闻襄阳陷没,安公至长安,故亦入关。其后佐安释经(《僧传》本传),直到安公殁后,犹东下洛阳,与僧伽提婆修改昔所出经。(《祐录》九《中阿含序》)及姚兴在关中弘法,法和乃复入关。(《僧传·僧伽提婆传》)鸠摩罗什曾作颂赠之。(《罗什传》)后晋王姚绪请居薄坂,年八十卒于彼处。(见本传)
综观《僧传》,法和以前,蜀中少闻佛法。东晋时益州名僧多为道安徒党。法和以外,有昙翼,慧持。昙翼,姓姚,羌人,或云冀州人。年十六出家,事安公为师。随至襄阳,会长沙太守滕含之(《晋书·滕修传》,子含,但未言其为长沙太守。丽本作腾含,无之字。宋元明本滕含之;《名僧传抄》作长沙太守荆州胜舍,《珠林·弥陀部》一作滕)于江陵舍宅立长沙寺。告安求一僧为纲领。安谓翼曰:“荆楚士庶,始欲归宗。(《高僧传》作师宗,此据《名僧传抄》)成其化者,非尔而谁?”翼遂南下。后遭苻丕乱(《高僧传》谓系丘贼之乱。按丘沈之乱在西晋时。传言实误。今从《珠林·伽蓝篇》引《宣律师感应记》所载。参看《昙徽传》),江陵阖邑,避难上明(江陵之西,在大江之南)。翼又于此造东西二寺。(《僧传》只言造东寺。此据《珠林·伽蓝篇》)至唐时称为中土大寺之一。翼曾西游蜀部,益州刺史毛璩重之。(《名僧传抄》叙翼至蜀在居荆州之前,立寺上明之后。《高僧传》叙翼游蜀于居襄阳之前。但毛璩实在苻坚淝水之战后为益州刺史)时释慧持(远公之弟,安公弟子,以隆安三年入蜀)亦至蜀。毛璩亦相崇挹,卒于蜀中。《僧传》谓翼在江陵,感得佛像。有宾禅师僧伽难陀识,谓为阿育王所造。此宾僧人,盖自蜀至荆州。按晋世,凉州与江南交通,常经益部。故西域僧人颇止蜀中。此亦晋以后,蜀土佛教兴盛之原因。然道安徒众开创之功,亦不可没也。
安公使其徒众传教四方之最知名者,为竺法汰。东莞人。少与安同学。与道安避难,行至新野,安分张徒众,命汰下京。临别谓安曰:“法师仪轨西北,下座弘教东南。江湖道术,此焉相忘矣。至于高会净国,当期之岁寒耳。”于是分手泣涕而别。乃与弟子昙壹、昙贰等四十余人,沿沔(诸本俱作江,此依元本)东下。遇疾停阳口。(《水经·沔水注》扬水又北注于沔,谓之扬口)时桓豁镇荆州(《僧传·汰传》作桓温。但安公到襄阳时,桓温已去。《道安传》亦只言及桓朗子,豁字朗子),遣使要过,供事汤药。安公又遣弟子慧远下荆问疾。后汰使弟子昙壹与道恒辩心无义,远公亦在座,事见下章。汰后下都,止瓦官寺。晋简文帝深相敬重。请讲《放光经》,开题大会,帝亲临幸。王侯公卿,莫不毕集。流名四远,士庶成群。汰撰有义疏,并与郄超书,辩本无义。太元十二年,六十八岁,卒于建业。弟子昙壹、昙贰,并博综经义,又善《老》、《易》。弟子竺道壹立幻化义,亦详下章。晋宋间名僧竺道生,大明涅槃理趣,在佛教史上起一壮阔波澜,亦为汰公弟子。是则孝武诏书云:汰法师“道播八方,泽流后裔”(上多采《僧传》),实非空誉也。然汰公行道江南,固亦道安之所遣也。
荆襄佛教之盛,盖亦始于道安。道安居襄阳,从之者数百。中有竺僧辅、昙翼、法遇、昙徽、慧远、慧持、慧永等。至晋太元二年(公元377年),桓豁表朱序为梁州刺史,镇襄阳。豁旋卒,桓冲继之。以秦人强盛,奏自江陵徙镇上明。(《通鉴》)据《名僧传抄·法遇传》云:太元三年(原文作二年,兹依《通鉴》改),秦苻丕(原本作寺荷本,三字均误)围襄阳,与昙徽(原作微)、昙翼(翼下江陵,似在苻丕围襄阳之前,如上文所述)、慧远(原文作远惠)等下集江陵长沙寺(原文作等)。据《高僧传·慧远传》,苻丕寇襄阳,道安为太守朱序所拘(谓留止,不听去也),乃分张徒众。因是法遇等南下。其曾住长沙寺者,昙翼、法遇、昙戒。其在上明东寺者,竺僧辅、昙徽、慧远、慧持。(依《珠林·伽蓝篇》所载,上明东寺,本为长沙寺僧避寇而立)释慧永先已东下,止于匡庐。慧远与弟慧持后亦停留庐阜,而远公尤为晋末僧伽之重镇。道安法师分张徒众之流泽广且久也。(慧远事待下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