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支遁神秘经历揭秘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支遁神秘经历揭秘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支遁支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或于此年后游京师。《名僧传抄》目录云:剡石城山寺支遁)《晋书》谓谢安未仕前“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及遁既将还剡,经由于郡。遁淹留京师,涉将三载。乃上书求还东山,诏许之。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支遁神秘经历揭秘

支 遁

支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约生于晋愍帝建兴二年(公元314年)。或在永嘉乱时,随家人迁居江左。《高僧传》曰:“遁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隐居余杭山,沉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经,卓焉独拔,得自天心。”年二十五出家(《世说·言语篇》引《高逸沙门传》与此略同),当为成帝咸康三年也(公元337年)。(《支遁集·述怀诗》:“总角敦大道,弱冠弄双玄”)或于此年后游京师。《世说·政事篇》载王、刘胟与林公共看何骠骑。按康帝即位(公元342年)以何充为骠骑将军,即其至京时事。当时已为名士所激赏。《高僧传》云:王极重道林。尝曰:“造微之功,不减辅嗣。”(亦见《世说·赏誉篇》及注)陈郡殷融(浩之叔)尝与卫交,谓其神情隽彻,后进莫有继之者。及见遁,叹息以为重见若人。(《僧传》叙此二事于遁出家之前。岂遁于出家前,亦曾至建业耶?)王辅嗣、卫叔宝,魏晋玄谈之领袖也。支后还吴,立支山寺。据其《士山会集诗序》曰:“间与何骠骑期,当为合八关斋,以十月二十二日集同意者在吴县土山墓下。三日清晨为斋。始道士白衣凡二十四人,清和肃穆,莫不静畅。至四日朝,众贤各去。”按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以何充领扬州刺史(据帝纪),镇京口(本传),则土山集会或约在此时。其后遁又入剡(《僧传》),居□山。先在沃洲小岭,后移石城山,立栖光寺。(《世说·言语篇》注曰:支公书云,(山去会稽二百里。《名僧传抄》目录云:剡石城山寺支遁)《晋书》谓谢安未仕前“寓居会稽。与王羲之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见《谢安传》,《世说·赏誉篇注》。《续晋阳秋》云,初安家于会稽上虞县,优游山林)永和中,王羲之为会稽内史。(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宴集于兰亭)《晋书》云:“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初遁在京师曾注《逍遥游》。及遁既将还剡,经由于郡。王羲之谓曰:“《逍遥篇》可得闻欤?”遁乃作数千言,标揭新理,才藻惊绝。(详见《僧传》、《世说·文学篇》及注)羲之请其住灵嘉寺,意存相近。俄乃投迹剡山,立寺于沃洲小岭。后移石城。又曾出山阴,讲《维摩经》,许询为都讲。《世说·文学篇》谓讲时支公在会稽王斋头,疑是时简文亦在会稽也。简文帝昱固亦善清谈好名士者。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前,谢万为吴兴太守(据《晋书·穆帝本纪》),谢安亦随至郡中(据《御览》七百一)。三年,安因万黜废,始出仕。寻亦除吴兴太守(约公元360年),作书招请林公。(书见《高僧传》)盖在康、穆二代(公元343年至361年)。遁先在吴而后在剡,先是竺法深已在□山。同居之名僧不少(如于法开、于道邃、竺法崇、竺法虔等)。其时名僧名士,群集于东土,实极盛一时也。

至哀帝即位(公元362年),频遣使征请。(《遁集·上皇帝书》云:“频奉明诏,使诣上京”)遁出都止东安寺,讲《道行般若》。白黑钦崇,朝野悦服。太原王宿构精理,撰其才辞,往诣遁,作数百语。自谓遁莫能抗。遁徐曰:“贫道与君别来多年,君语了不长进。”惭而退焉。乃叹曰:“实纡钵之王、何也。”(《世说·文学篇》载之,惟缺末一句)郄超问谢安:“林公谈何如嵇中散?”安曰:“嵇努力裁得去耳。”又问何如殷浩。安曰:“亹亹论辩,恐殷制支。超拔直上,渊源实有惭德。”郄超后《与亲友书》云:“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遁淹留京师,涉将三载。乃上书(见《支遁集》及《高僧传》)求还东山,诏许之。资发极优厚(公元364年)。以太和元年(公元368年)闰四月四日卒于剡之石城山,年五十三。(《高僧传》曰:“卒于姚坞山中,或云终剡。”《世说·言语篇》注引《高逸沙门传》:“年五十三终于洛阳。”《伤逝篇》注引《支遁传》“太和元年终于剡之石城山,因葬焉”)后高士戴逵行经遁墓,乃汉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冀神理绵绵,不与运气俱尽耳。”(《僧传》)王询《法师墓下诗序》曰:“余以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命驾之剡石城山,即法师之丘也。高坟郁为荒楚,丘陇化为宿莽。遗迹未灭,而其人已远。感想平昔,触物凄怀。”其为时贤所惜如此。(《世说·伤逝篇》及注)

支公形貌丑异,而玄谈妙美。(《世说·容止篇》注,阮光禄曰:欲闻其言,恶见其面)养马放鹤,优游山水。善草隶,文翰冠世。时尚《庄》、《老》,而道林谈《逍遥游》,标揭新理。通《渔夫》一篇,才藻俊拔。(《世说·文学篇》)孙兴公《道贤论》以遁方向子期。论云:“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人异时,风好玄同矣。”(《僧传》并谓《喻道论》称美支道林。但文不见于《弘明集》所载论中)一代名流如王洽(与支论即色,见《祐录》十二)、刘胟(《世说·容止篇》等载刘与支交游事)、殷浩(《世说·文学篇》,载殷浩读《小品》,欲与支释其幽滞)、许询(曾为支都讲。二人关系杂见《世说》。询在永兴山阴立寺奉佛,详《建康实录》)、郄超(上详,支卒后超为序传)、孙绰(《世说·文学篇》绰与支见王羲之)、王父子(子修,字敬仁。事见《世说》)、袁宏(为支作诔)、王羲之、谢安(上详)、谢朗(字长度,《世说·文学篇》,朗与支讲论,遂至相若。亦见《晋书》本传)、谢长遐(见《僧传》。又《祐录》十二陆澄目录,有支《与谢长遐书》。长遐不知何人。疑即朗。长度实长遐之讹),均与为友。(《世说·轻诋篇》谓王坦之与支不相得,《品藻篇》坦之弟)之亦轻林公。此外与支公友者有冯怀、刘系之、桓彦表等,见《世说》、《僧传》)《世说·雅量篇》云:

支道林还东,时贤并送于征虏亭。蔡子叔前至,坐近林公。谢万石后来,坐小远。蔡暂起,谢移就其处。蔡还,见谢在焉。因合褥举谢掷地,自复坐。谢冠帻倾脱,乃徐起振衣就席,神意甚平,不觉沮。坐定谓蔡曰:“卿奇人,殆坏我面。”蔡答曰:“我本不为卿面作计。”其后二人,俱不介意。(《僧传》载此,丽本作谢万石,诸本作安石。谢万字万石。《晋书》本传亦载此事,惟未言系送支道林。《世说》本条原注及《僧传》俱言系哀帝时林公去京事。但万石似已死于穆帝之世,或实安石事)(www.xing528.com)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汉至前魏,名士罕有推重佛教者。尊敬僧人,更未之闻。西晋阮庾与孝龙为友,而东晋名士崇奉林公,可谓空前。此其故不在当时佛法兴隆。实则当代名僧,既理趣符《老》、《庄》,风神类谈客。而“支子特秀,领握玄标,大业冲粹,神风清萧”(《弘明集》《日烛》中语),故名士乐与往还也。《世说·文学篇》注载支道林《逍遥论》曰:

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

此文不但释《庄》具有新义,并实写清谈家之心胸,曲尽其妙。当时名士读此,必心心相印,故群加激扬。吾人今日三复斯文,而支公之气宇,及当世称赏之故,从可知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