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经》之流传
《般若经》之翻译,汉晋最多。朔佛支谶所译为《小品》,支谦再译之,均有三十品。疑此即《祐录》著录僧会之《吴品》(《祐录》谓此只十,疑误)。朱士行得梵本九十章,后译出《放光般若经》。西晋竺法护译《光赞般若》,乃《放光大品》之异译。又译《小品经》七卷(《祐录》),在——时已佚,不悉有若干品。晋惠帝世,卫士度有《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二卷。士度乃阙公则弟子,善文辞,作《八关斋忏文》。(《珠林》四十二引《冥祥记》)——曰,众经录并云《道行经》二卷,卫士度略出,则是卫氏擅长文事,故略支谶之烦重译文为二卷也。东晋释道安在长安时,昙摩蜱竺念译有《般若经抄》(一曰《长安品》)。此中僧会法护之《小品》,卫士度之略出,均佚。罗什以前所译之《般若》,所知者尽于此矣。
支谶之《道行》,竺叔兰之《放光》,以及支谦之《明度无极》,当均流行于世。而竺法护所译《光赞》,据道安所记(《祐录》七《合放光光赞序》),因其出在关西,遭晋乱世,沉没凉土。而“《放光》乃大行华京,息心居士,翕然传焉。”安公且曰:“中山支和上遣人于仓垣断绢写之(指《放光》),持还中山。中山王及众僧城南四十里幢幡迎经,其行世如是。是故《光赞》人无知者。”支和上不知为何人,中山王亦未悉何指。刘曜刘岳石虎均曾有此号。(中山王岳见《僧传》十一)《光赞经》当时无人知,直至译后九十一年,经道安之表章,乃行于中夏。其本虽存,但《放光》有九十品,《光赞》仅存二十七品。据道安《合放光光赞随略解序》,则在当时已“残缺不具”矣。(上均见《祐录》)
自朱士行提倡《般若》以来,讫于罗什,当推《般若》为佛教义学之大宗。兹表列此时之中国《般若》学者如下。
朱士行讲《道行》,求得《放光》胡本。
卫士度略出《道行经》。
帛法祚河内人,注《放光般若经》。
支孝龙淮阳人,太安二年就竺叔兰写《放光经》五部,校为定本。时未有品目,旧本十四匹缣。今写为二十卷。龙素乐无相,既得披阅,旬有余日,便就开讲。
中山支和上写《放光经》。
康僧渊本西域人,生于长安,诵《放光》、《道行》二般若。
支愍度立心无义。
竺法雅立格义,下详。当亦《般若》学者。
竺道潜字法深,讲《大品》。
竺法蕴善《放光》。
支遁字道林,善《道行经》。(www.xing528.com)
于法开讲《放光经》,与支道林争即色空义,下详。
释道安讲大小品,详下章。
竺法太讲《放光经》,与郄超论本无义。
竺僧敷善大小品,并讲之,且有义疏。
释道立善《放光经》,曾讲之。
于法道讲《放光经》。(《高僧传·昙戒传》,《名僧传抄》同)
释慧远亦《般若》学者,后详。
道仪尼《比丘尼传》谓乃慧远之姑,诵《法华经》,讲《维摩》《小品》。
郄超主支道林之即色空义。
庐江何默主于法开义。
殷浩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欲与支道林辩之,竟不得。(见《世说》)
北来道人《世说》载有北来道人好才理,与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讲《小品》。
法威支公讲《小品》,法威奉其师于法开之命攻难多番。(见《僧传》,《世说》亦载之)
及至罗什入长安,译《大品》(《放光》之异译)、《小品》(《道行》之异译),盛弘性空典籍,而《般若》之义更畅。同时四论始出,其研究继起,遂为《般若》宗之要典。自是谈者并证之于诸论,而法性宗义如日中天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