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安民警防治艾滋病手册

公安民警防治艾滋病手册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部分防治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186.《传染病防治法》是什么时间颁布的?艾滋病属于乙类传染病。188.我国防治艾滋病的基本策略是什么?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影响。共分七章六十四条,分别为总则、宣传教育、预防与控制、治疗与救助、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

公安民警防治艾滋病手册

第五部分 防治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186.《传染病防治法》是什么时间颁布的?

答:《传染病防治法》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1989年2月21日通过,1989年9月1日起施行。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重新修订,修订后新的《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187.艾滋病属于我国传染病中的哪一类?

答:《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艾滋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188.我国防治艾滋病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答:我国防治艾滋病的基本策略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189.我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答:我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宣传教育全民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影响。

(2)针对高危人群(吸毒、卖淫、嫖娼和同性恋者)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减少人群中的相关危险行为,控制艾滋病经性接触和经吸毒途径传播。

(3)依法监督,阻断艾滋病病毒经血液、血液制品等医源性和非医源性途径传播。

(4)规范艾滋病、性病防治管理,控制艾滋病在性病人群中的传播,改善艾滋病、性病感染者的医疗保健服务质量。

190.我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确定的总目标是: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在全社会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控制艾滋病、性病的流行与传播。到2002年,阻断艾滋病病毒经采供血途径的传播,遏制艾滋病病毒在吸毒人群中迅速蔓延的势头;力争把性病的年发病增长幅度控制在15%以内。到2010年,实现性病的年发病率稳中有降;把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控制在150万人以内。

191.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答:《中国遏制与预防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中明确指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工作原则是:

(1)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综合评估;

(4)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5)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加强监督。

192.《艾滋病防治条例》是什么时间公布及施行的?

答:《艾滋病防治条例》于2006年1月18日经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共分七章六十四条,分别为总则、宣传教育、预防与控制、治疗与救助、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

193.《艾滋病防治条例》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答:《艾滋病防治条例》立法宗旨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

194.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答: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四个坚持”,即:

(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

(3)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

(4)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195.国务院提出防治艾滋病的九项措施是哪些?

答:国务院提出防治艾滋病的九项措施是:

(1)制订行动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2)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

(3)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全面掌握艾滋病流行态势;

(4)重点人群干预与严厉打击贩毒吸毒、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并重;

(5)进一步加强采供血管理;

(6)认真落实对艾滋病患者的救治关怀措施;

(7)加强农村流动人口的防治工作;

(8)加强艾滋病防治的科研攻关;

(9)加强艾滋病防治的法规建设

196.防治艾滋病工作有哪些保障措施?

答:防治艾滋病工作的保障措施有:

(1)加强政府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2)健全政策和法制保障,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

(3)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

(4)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管理和使用。

197.国际劳工组织关于艾滋病防治的十项关键原则是什么?

答:国际劳工组织关于艾滋病防治的十项关键原则是:

(1)承认艾滋病是工作场所的问题;

(2)不歧视;

(3)社会性别平等;

(4)健康的工作环境;

(5)社会对话;

(6)以雇佣或确定工作岗位为目的筛查;

(7)保密;

(8)雇佣关系的延续;

(9)预防;

(10)关怀和支持。

198.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原则是什么?

答: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原则是:

(1)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维护社会安定;

(2)坚持预防和宣传教育为主,加强社区综合治理和预防指导,防止艾滋病病毒的扩散和传播,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3)严格保密制度,保障个人合法权益,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反对歧视。

199.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方式是什么?

答: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方式是: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管理的统一领导,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治疗和疫情监测工作,公安、司法、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等有关部门应按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管理工作;

(3)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采取加强医疗照顾与提供社区服务及鼓励社会与家庭关怀相结合的方式,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进行管理;

(4)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主要在社区进行管理。社区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配合治疗,以延长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

200.《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有哪些义务?

答:《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有以下义务:

(1)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

(2)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

(3)就医时,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生;

(4)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他人感染。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

201.《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有哪些权利?

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www.xing528.com)

202.如何做好有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保密工作?

答:从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诊断、治疗及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有关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姓名、住址等个人情况公布或传播,防止社会歧视。

203.艾滋病及常见机会性感染免费、减费治疗管理办法有哪些?

答:国家为体现对艾滋病病人的关怀,延长病人的生命并提高其生存质量,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和传播,规范开展艾滋病及常见机会性感染的免费、减费治疗工作制定了管理办法。其适用人群及免、减范围:为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对疫情较重地区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常见机会性感染治疗费用给予适当减、免;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免费的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检测费用。

艾滋病流行严重地区,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的免费药物、母婴阻断免费药物及婴儿检测试剂费用,由中央财政安排,其他地区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免费药物等费用,由地方政府负担;艾滋病病人常见机会性感染的治疗药物减、免费用,由地方财政安排。

204.如何落实艾滋病患者、患者家属救助政策,解决实际问题?

答:落实现行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对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患者家属给予必要救助,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也是民政部门的重要任务。各级民政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认真履行职责,坚决杜绝工作中歧视艾滋病患者、患者家属的行为,要将符合救助条件的艾滋病患者、患者家属全部纳入救助范围。

对于城镇居民家庭中,因患艾滋病导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标准的,要将该家庭纳入城镇低保范围。在已经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要将符合条件的艾滋病患者家庭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尚未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要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患者家属列为特困户、基本生活救助对象,给予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同时,给予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必要的医疗救助。

205.什么是“四免一关怀”政策?

答:“四免”是指: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检测试剂;对艾滋病致孤儿童免收上学费用。

“一关怀”是指:对艾滋病患者家庭实施关怀救助。

206.什么是艾滋病致孤儿童?

答:2004年6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定义扩展到18岁以下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于艾滋病的儿童。

207.如何突出工作重点,安置艾滋病患者遗孤?

答:做好已故艾滋病患者遗留下来的孤儿和孤老的救助工作,是当前艾滋病患者救助工作的重点。各地民政部门,尤其是艾滋病高发地区的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案,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各地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孤儿进行救助安置,积极推广家庭寄养。家庭寄养是有效的孤残儿童照料方式之一,是孤儿回归社会和家庭的重要途径。对于无法收养和寄养的儿童,由当地政府在社区中建立单元式家庭设施,采取小家庭式照料模式,为孤儿提供必要的生活、教育条件。对于已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孤儿,也可通过小家庭式的,家庭照顾模式进行相对集中的安置。在确有需要和可能的地方,对于不能实行收养和家庭寄养的儿童,在充分利用原有福利机构的基础上,结合农村敬老院和城市社区服务机构建设情况,改建或新建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收养性服务机构,对部分孤儿进行相对集中的安置。对于农村居民中符合救助条件的已故艾滋病患者的孤老和孤儿,实行“五保”供养。对于城镇地区已故艾滋病患者的遗孤,根据救助对象的情况,分别给予全额享受和差额享受低保待遇。

208.医疗机构能否因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而推诿治疗?

答:《艾滋病防治条例》中明确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在医疗机构的就医权利,指出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是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他疾病进行治疗。如果因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在医疗机构被推诿或拒绝治疗病人的其他疾病,或者医疗机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未提供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艾滋病防治条例》同时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将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甚至可以依法吊销有关机构或者责任人员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9.防治艾滋病要重点抓好哪几项工作?

答:防治艾滋病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准确、全面掌握艾滋病疫情和流行趋势;

(2)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

(3)加强行为干预和综合防治,提高艾滋病防治的有效性;

(4)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救治与关怀,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5)加大防治资金投入,不断增强艾滋病防治能力;

(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艾滋病防治水平。

21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艾滋病防治中应做好哪些工作?

答:《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211.《艾滋病防治条例》中规定有哪些情形时要追究刑事责任?

答:《艾滋病防治条例》中规定有以下情形时要追究刑事责任:

(1)未履行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职责的;

(2)对有证据证明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未采取控制措施的;

(3)其他有关失职、渎职行为。

212.《艾滋病防治条例》中规定公共场所经营者有哪些情形时要承担相应责任?

答:公共场所经营者未查验服务人员的健康合格证明或者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未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依法吊销其执业许可证件。

213.什么是国家实行的无偿献血制度?

答:国家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国家机关、军队、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动员和组织本单位或者本居住区的适龄公民参加献血。现役军人献血的动员和组织办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对献血者,发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作的无偿献血证书,有关单位可以给予适当补贴。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毫升,最多不得超过400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严格禁止血站违反前款规定对献血者超量、频繁采集血液。

214.《献血法》正式施行的时间及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献血法》于1998年10月1日正式施行。它要求实行全民无偿献血,进一步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治理整顿,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活动,切实落实对供血(浆)者和血液制品的检测及监测措施。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15.哪些行为不符合《献血法》的规定?

答:以下行为不符合《献血法》的规定:

(1)非法采集血液;

(2)血站、医疗机构出售无偿献血的血液;

(3)非法组织他人出卖血液。

216.艾滋病防治的财政保障有哪些专门的规定?

答:艾滋病防治的财政保障有以下专门的规定: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和完善艾滋病预防、检测、控制、治疗和救助服务网络的建设,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

(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职责,负责艾滋病预防、控制、监督工作所需经费。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艾滋病流行趋势,确定全国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宣传、培训、监测、检测、流行病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应急处置以及监督检查等项目。中央财政对在艾滋病流行严重地区和贫困地区实施的艾滋病防治重大项目给予补助。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艾滋病流行趋势,确定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项目,并保障项目的实施经费。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措施,对有关组织和个人开展艾滋病防治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便利条件。有关组织和个人参与艾滋病防治公益事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217.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哪些主要进展?

答: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要进展有:

(1)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的防治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2)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活动,有效遏制艾滋病经采供血途径传播;

(3)“四免一关怀”政策措施逐步得到落实;

(4)广泛开展了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

(5)加大防治经费投入;

(6)加强疫情监测,推广行为干预和综合预防措施;

(7)社会各界和民间组织积极开展宣传救助活动;

(8)加强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与交流。

218.近期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哪些重点?

答:近期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有: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2)制订行动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3)加大宣传力度,消除社会歧视;

(4)健全、完善艾滋病检测监测体系和网络;

(5)扩大重点人群干预措施;

(6)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的管理;

(7)进一步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8)制定适应农村和流动人口特点的防治措施;

(9)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防治科研能力;

(10)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219.目前艾滋病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有着较好政策环境的时期,各种艾滋病防治政策为全国各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平台和支持框架。特别是2004年以来,预防控制艾滋病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一是对艾滋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二是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因而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力度不够,严重制约和妨碍了艾滋病预防控制各项措施的有效开展。非政府组织的能力不足,参与工作有限。

(2)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深度和广度不够,对流动人口,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不足。宣传教育活动缺乏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和创新性。社会上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歧视依然严重。

(3)现有的监测和检测系统尚不完善,疫情监测及其资料利用不够。

(4)全国从事艾滋病防治的专业人员在数量和专业技能上明显不足。

(5)在我国,引发艾滋病大规模流行的危险因素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根除,但国外证明行之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有的与某些现行的政策法规发生冲突。

(6)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与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