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纺纱机械:针面间作用原理简介

纺纱机械:针面间作用原理简介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锡林—盖板以及锡林—道夫之间的针齿配置都属于产生这种分梳作用的。锡林和刺辊的针齿就是按照剥取作用配置的,如图3-5所示。在速比过小时,较短纤维甚至还会被刺辊带走而成为返花,造成锡林针面上的纤维分布不匀。

纺纱机械:针面间作用原理简介

一、针面间的基本作用原理

锡林、盖板、道夫以及固定盖板上都包覆着针布而形成针面。针面对纤维的握持有以下几种形式:纤维包绕在针齿工作面上,纤维迂回在多只针齿侧面上,上述两种形式的结合。两个相对的针面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才能完成对纤维的分梳和转移作用:两个针面的隔距足够小(一般为0.1~0.22mm),纤维充分地浮在针齿尖上,两个针面上的针齿工作面成相对倾斜,两个针面作相对运动

img89

图3-14 两针面间的作用(www.xing528.com)

1. 针齿平行配置且vB>vA时所发生的分梳作用 如图3-14(a)所示,任一针面携带进来的纤维当被两个针面的针齿共同握持时,则针齿的相对运动对纤维丛产生梳理力R,R可分解为平行于针齿工作面的力P和垂直于针齿工作面的力Q,P=Rcosα,Q=Rsinα,式中α为针齿工作角。力P使纤维移向针齿内部,力Q使纤维压向针齿工作面上。于是产生两种结果:当两个针面的纤维握持力都充分大时,纤维丛就被梳解开来,且两个针面都获得纤维;当其中一个针面的纤维握持力较差,那么纤维就从该针面向另一个针面转移。总之,纤维都能得到分梳和转移。锡林—盖板以及锡林—道夫之间的针齿配置都属于产生这种分梳作用的。

在图3-14(a)中,若vA与vB同向,且vA>vB,则力P向针齿外,表示纤维将从针内滑出。若针面B沉有纤维,则针面A就将该纤维提升到针面B表面,仍随针面B运动,称此为提升作用。

2. 针齿交叉配置且vD>vC时所发生的剥取作用 如图3-14(b)所示,在针面D上的力P使纤维向针齿内移,而在针面C上的力P则使纤维离针齿外移,因而针面C上的纤维就被针面D剥取下来。锡林和刺辊的针齿就是按照剥取作用配置的,如图3-5(b)所示。设刺辊锯齿上某纤维,其头端行进到锡林—刺辊隔距区始点就被锡林针齿获取,则该纤维丛附在刺辊锯齿上转变成附在锡林针齿上的全过程应在纤维尾端到达隔距区终点之前完成。加工棉和中长纤维时,锡林和刺辊线速度比分别取为(1.4~1.7)和(2.1~2.4)。如果速比偏小(如1.1~1.2),虽也能实现配置的剥取作用,但纤维在转移过程中受到的伸直作用小。在速比过小时,较短纤维甚至还会被刺辊带走而成为返花,造成锡林针面上的纤维分布不匀。此外,锡林和刺辊的隔距(0.175mm左右)宜小不宜大,隔距小则有利于纤维向锡林表面转移,否则就会产生刺辊返花和造成棉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