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腹盆部肿瘤放射治疗的放射性皮炎与感染

腹盆部肿瘤放射治疗的放射性皮炎与感染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统计资料显示放疗的患者有95%将发生放射性“皮炎”,而放射性“皮炎”所致的并发症约5%,感染是其中之一。有关放射性“皮炎”出现皮肤继发感染的报道不多,其感染的病原菌多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经随机分组、双盲分析表明糖皮质激素软膏不能预防放射性“皮炎”发生,但可以减轻放射性“皮炎”急性期症状。

腹盆部肿瘤放射治疗的放射性皮炎与感染

第二节 放射性“皮炎”与感染

放射性皮肤损伤容易导致皮肤感染,在千伏射线时代(深部X线),由于皮肤放射剂量高,皮炎严重,在放射性“皮炎”的基础上出现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当代的放疗设备已改善,用兆伏的光子治疗,皮肤接受放疗剂量小,以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使皮肤感染发生率下降。有统计资料显示放疗的患者有95%将发生放射性“皮炎”,而放射性“皮炎”所致的并发症约5%,感染是其中之一。放射性“皮炎”出现湿性脱皮、渗出,皮炎部位适合病原菌生长;在放射部位慢性溃疡,也容易滋生各种病原菌。有关放射性“皮炎”出现皮肤继发感染的报道不多,其感染的病原菌多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这些致病菌与一般的皮肤或皮下组织感染相似。

放疗有时会使术后的皮瓣坏死或伤口愈合延迟,特别是乳腺癌患者,从而继发感染。有个别报道放疗会激发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皮肤疱疹发作,在临床上我们亦发现这种现象。一般认为单纯疱疹病毒潜伏在感觉神经节,并经感觉神经节到达皮下,使放疗效果和免疫力下降,朗汉斯巨细胞受抑制,皮下的单纯疱疹病毒复制,疱疹出现。

放疗引起皮肤感染与放疗部位和患者的卫生状况有密切关系。对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结放疗或盆腔肿瘤会阴部的放疗,这些部位皮肤娇嫩、通气差,易发生细菌生长,特别是夏季流汗受潮。头颈部或胸部肿瘤患者出现颈淋巴结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转移灶放疗部位皮肤受到粗糙领口摩擦,容易引起皮肤损伤和感染。患者的卫生状况差也容易出现皮肤感染。

放疗所使用的射线性质和能量与放射性皮炎有关,用深部X线或电子束放疗,由于其贯穿能力低,高剂量区落在皮肤上,易产生放射野区域皮肤破溃伴感染。目前由于加速器的普及和进步,可以产生高能X线,放射易导致的皮肤破溃或感染减少。放疗结合化疗也容易产生放射性皮肤损伤。

一、临床表现

放疗开始,皮肤便会出现红斑,以后色素沉着,如果放射剂量不高及皮肤护理好,皮肤颜色变深脱落,我们称为干性脱皮。如果放疗剂量高或皮肤护理不妥,会出现水泡或湿性脱皮,这成为皮肤感染的基础。一旦感染,与一般的皮肤感染表现一样,渗出、化脓和鱼腥臭,创面充血或肉芽肿形成。对全身状况差的患者可以因皮肤感染而出现败血症、发热。(www.xing528.com)

二、诊断

在放射部位出现皮肤红肿、水泡和渗出的基础上,伴有皮肤感染的表现,便可以诊断。对皮肤损伤感染部位可以采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三、治疗

暂停放疗,同时予局部处理,用抗生素湿敷。鉴于放疗后造成皮肤损伤继发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可考虑选用新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局部湿敷治疗。同等剂量下新霉素的抗感染效果更为显著,伤口愈合时间短,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氯霉素、卡那霉素。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感染在肿瘤放疗中也不少见,多为急性损伤治疗无效或处理不当继发感染所致,损伤后形成溃疡、周围组织广泛纤维化、局部微循环障碍而使损伤经久不愈,用肤生软膏可以促进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愈合,作用机制与促进皮肤RNA合成有关。对周围受放射的皮肤未产生皮肤破损处应予适当保护,切忌在其皮肤上粘贴胶布,对感染重者,全身应用抗生素和支持治疗。

四、防护

放疗中应注意保护业已出现红、肿、痛、热的皮肤,以免出现皮肤破溃,导致感染。具体措施应该保持放疗部位皮肤干燥,避免磨损,特别是身体的运动造成服装对皮肤的磨损。若需要用肥皂洗皮肤,应该用中性肥皂,以免对皮肤的化学刺激。不要抓痒放疗区域的皮肤,不要用药膏涂抹放疗区域以保持皮肤不潮湿,放疗期间可以用表皮生长因子预防和治疗皮炎。一旦皮肤破溃,及时诊治以防感染不愈。原则上应使局部干燥,可用珍珠粉收敛,对不易暴露的皮肤,破溃区域可以用风扇每天吹几次。由于放疗中结合化疗会加重放射性“皮炎”和并发感染,故对易出现放射性皮肤损伤者,放疗中慎用化疗,但腹盆部肿瘤的位置深在,用的高能光子的多野放疗,皮肤剂量低,不易出现放射性皮肤破溃,故目前对胃癌、直肠癌等腹部肿瘤仍提倡同步放、化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经随机分组、双盲分析表明糖皮质激素软膏不能预防放射性“皮炎”发生,但可以减轻放射性“皮炎”急性期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