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期前列腺癌一般没有症状,常在普查中发现。直肠指诊是筛选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指诊可发现前列腺内硬结,若前列腺边缘消失则高度怀疑为癌。
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类似前列腺增生的症状,如尿流变细、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等。
晚期因尿路梗阻可出现肾衰竭,压迫直肠引起排便困难。有些患者因出现腰腿痛、骨折、截瘫等远处转移症状,经检查才发现前列腺癌。
二、诊断要点
对存有上述临床表现的、年龄超过60岁的男性患者,都应考虑前列腺病变。首选检查患者血清中PSA的水平、前列腺影像检查,对怀疑存在前列腺癌的患者,务必进行超声引导下的前列腺穿刺。
(一)组织学检查
经直肠穿刺活检是取得前列腺标本的常用手段,常将前列腺分6区,进行6点系统穿刺,但对于血清PSA升高而未触及前列腺肿块的患者有一定的假阴性。对于超声发现前列腺低回声结节的患者可经直肠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检出率较高。对肿大的淋巴结或骨转移灶进行活检,也可检出隐匿型前列腺癌。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前列腺癌的方法。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经腹壁超声检查最方便可行,患者亦没有痛苦,但容易受到肠道气体和耻骨的影响,特别是肥胖的患者显像不佳。
经尿道超声检查,特别是使用高频探头,可检查膀胱和前列腺内的病变,缺点是经尿道检查患者痛苦较大。
经直肠超声检查是目前前列腺检查最常用的手段,自发明至今已有近50年时间。1980年经Harada等改良后使前列腺内部结构和邻近器官显现更清楚,可以精确测量前列腺的内部回声和包膜,而且现在使用计算机处理超声图像,能够将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重建后的图像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前列腺的外形。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发现前列腺内的异常血流,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该方法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差。
2.CT检查 前列腺癌组织的密度和正常组织相差无几,增强后差异也不大,所以局限于包膜内的早期前列腺癌在CT检查中不易被发现,只有出现局部坏死才能被CT检出。
若前列腺癌侵犯包膜,则CT显示前列腺边缘模糊、不规则、周围密度增高;如果精囊角(膀胱和精囊之间的夹角)变小或消失,提示精囊累及;直肠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则直肠可能受累。
CT扫描还可以显示转移的淋巴结,以及骨骼、肺、肝脏等的转移灶。
同时,CT扫描是施行前列腺癌三维适形放疗和束流调强放疗的基础。
3.MR检查 MR检查的软组织分辨率很高,可以发现局限于腺体内的肿瘤,特别是对于发现前列腺后叶外周带的肿瘤,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MR检查可以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显像,对显示肿瘤侵犯包膜、神经、血管、精囊、膀胱和直肠效果很好。对于盆腔和脊柱骨骼的转移病灶,MR也非常敏感,有时甚至优于放射性核素骨扫描。(www.xing528.com)
新的影像学技术MRS可以利用组织内各项生化指标的不同而进行显像。利用前列腺癌中的枸橼酸、胆碱和肌酐的比例,MRS可以显示出肿瘤的分布、复发和坏死,特别是可以显示肿瘤的增生旺盛区和乏氧区,这对前列腺癌的放疗,尤其是束流调强放疗,有很大的帮助。
4.放射性核素显像 利用99mTc-MDP进行全身骨扫描可以显示骨转移灶,表现为放射性浓集,以骨盆和脊柱转移多见。
肿瘤组织可摄取18F-FDG,使用18F-FDG显像可用于前列腺癌骨、肺或淋巴结转移灶的探查,由于其特异性高,故可对肿块良、恶性进行鉴定。理论上18 F-FDG可用于前列腺原发灶的显像,但由于其通过肾脏代谢,前列腺显像受膀胱干扰极大。
5.肿瘤标记物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分子量约为34 000。PSA在前列腺腺泡和腺管上皮内合成,分泌入精液。在血清中,PSA与α-抗胰凝乳蛋白酶形成结合体。其半衰期2~4d,正常值<0.4μg/L。前列腺自泻殖腔原腺上皮组织发育而来。同源组织分布于肛管、尿道腺、膀胱和直肠壁等。此类组织上皮亦可分泌PSA、PAP。此类细胞发生的膀胱肿瘤PSA、PAP上升,直肠肿瘤PSA(-),PAP(+)。
PSA基因表达与雄激素水平相关。青春期,PSA基因表达增加,PSA上升。前列腺癌去势手术后,PSA基因表达明显下降,PSA随之下降。
PSA作为前列腺癌肿瘤标记物,在不同分化的肿瘤细胞中表达不一。PSA在分化好的肿瘤中表达高,而在分化差的肿瘤中表达低。所以,不同的治疗可改变肿瘤细胞PSA表达。内分泌治疗或药物诱导细胞亚致死损伤,均可导致PSA表达降低。作为理想的肿瘤标记物,最好的是能反映肿瘤体积的改变,但PSA的下降与肿瘤体积的缩小是不相平衡的,实际上PSA改变与肿瘤面积成比例。
随着血清PSA检测应用的日益广泛,实际上已明显改变了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不但使初诊的中位年龄提前,也改变了肿瘤的临床分期,同时对肿瘤治疗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些作者提出PSA水平与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分期密切相关。不同的PSA水平和Gleason评分预示不同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Partin等研究发现PSA≤2.8μg/L和Gleason评分≤4的前列腺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和精囊侵犯的仅有1%,而PSA>40μg/L和Gleason评分>8的患者,前列腺根治术后发现淋巴结转移率和精囊侵犯率高达60%。其他的一些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所以,对诊断为局灶性前列腺癌的患者,可通过PSA水平来判断是否需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或包括盆腔淋巴结放疗,来降低其高转移率。
现在把治疗前的PSA水平和Gleason评分纳入前列腺癌的预后分组中,对临床上前列腺癌的治疗选择和预后评判起到了明确的指导作用,见表17-1。
表17-1 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判断
美国放疗协会推荐的治疗选择:低危组可单选前列腺癌根治术或内插植放疗;中危组应该选择外放疗;高危组人群可选择外放疗加内分泌治疗。
放疗后的PSA动力学变化至今尚未发现一个“金标准”。有作者报道放疗中或放疗后PSA的改变,在某些患者中可以出现短暂的PSA升高,甚至在放疗照射第一次后就出现这种现象。对照分析前列腺癌患者和非前列腺癌患者的盆腔放疗的PSA变化,前列腺癌少数患者中存在着PSA上升的现象,其PSA上升到最大值的中位时间大约在放疗开始后的4.2周。PSA值的中位倍增时间约95d,PSA值的波动范围在其起始值的50%~650%内,大部分前列腺癌患者的PSA值仍是持续下降的。而在非前列腺癌患者中则无这种PSA波动的现象。这种现象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腺癌细胞的坏死导致PSA的突然释放所致。
在放疗过程中,PSA的半衰期为43~58.5d,每天下降1.6%。Zagars等报道放疗后3个月PSA值从30μg/L降至4.7μg/L。Willett等对3组条件相似的人群进行PSA值测定,一组是36例膀胱癌或直肠癌患者接受了45~65Gy的盆腔放疗;另一组是79个未作放疗的正常人群;第三组是27例行68Gy照射后8~16年的无瘤生存的前列腺癌患者。其中位PSA值分别为0.65μg/L、1.1μg/L和0.5μg/L。这说明前列腺癌患者放疗后的无瘤长期生存并不一定要求其PSA值降至1μg/L以下。
治疗前的不同PSA值或PSA倍增时间对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的差异。治疗前PSA≤4ng/ml,其治疗后5年生化失败率<5%;治疗前PSA>10ng/ml,其生化失败率为20%~90%。而治疗前PSA倍增时间<12个月的前列腺癌患者的3年生化失败率约50%,治疗前PSA倍增时间>18个月的3年生化失败率仅3%。因此,治疗前PSA倍增时间<12个月的患者应考虑更积极的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疗。
放疗后的PSA值无法像根治术后那样降至0.3μg/L以下,因为依然存在的前列腺仍然在生成释放PSA。事实上,放疗后的PSA下降呈冥指数曲线,其低点(Nadir)出现在治疗后的6~12个月。RTOG定义生化失败为放疗后的PSA低点约在1μg/L,而低点后出现连续3次PSA值上升,则认为是生化失败,其数值约为2.3μg/L。也有人认为最低点后上升2μg/L为生化失败。
Zagars等提出前列腺癌的预后因素包括治疗前PSA值、Gleason评分和肿瘤分级。其研究发现放疗后5年生化复发率T1a期肿瘤为0%,T1b~T2期肿瘤为30%,而T3~T4期肿瘤达60%。治疗前PSA<4μg/L,其生化失败率为5%;治疗前PSA值在4~10μg/L,其生化失败率为20%;治疗前PSA值在10~30μg/L,其生化失败率为60%;治疗前PSA值>30μg/L,其生化失败率为80%。治疗后PSA低点值也与生化失败率相关。治疗后PSA低点<1μg/L的患者其5年生化失败率为18%;治疗后PSA低点在1~2μg/L的患者其5年生化失败率为50%;治疗后PSA低点在2~4μg/L之间的患者其5年生化失败率为60%;而治疗后PSA低点>4μg/L的患者其5年生化失败率为70%。
放疗后PSA值的持续上升往往预示着肿瘤的临床进展,放疗后6个月PSA值不能降到正常范围,也应该考虑到治疗失败的危险。最新的资料显示治疗后PSA上升的病例,在前列腺穿刺中往往能得出阳性的病理结果。一组研究显示:治疗后PSA低点<1μg/L,其穿刺病理阴性率为92%;治疗后PSA低点在1.1~2.5μg/L,其穿刺病理阴性率为50%;治疗后PSA低点>2.5μg/L,其穿刺病理阴性率为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