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诊断方法
对腹膜后肿瘤的评估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患者的生理状况、肿瘤的侵犯范围以及肿瘤的组织学特征。除了完整的病史及体格检查外,我们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血液学检查,以评估其骨髓及肝、肾功能状况(表12-2)。
表12-2 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方法评价
注:“-”指不使用;“+”指有临床提示时使用;“++”指高度建议使用。
在CT出现以前,静脉肾盂造影(IVP)是最常用的评估腹膜后肿瘤的检查,其阳性率可达50%~80%。检查中,最常见的是肾脏或输尿管的移位。IVP与胃肠造影联合,术前的诊断准确率可提高至86%。腹部平片只能在20%~30%的患者中有邻近组织受到压迫或侵犯的间接表现。选择性的血管造影能发现肿瘤起源的部位,因而它能够准确地引导切除肿瘤的手术。B超可发现不均质的肿块,确定深部肿瘤的大小及部位。
CT的出现改变了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方法及分期,因为它能够相当准确地描绘肿瘤的大小及其范围,确定其解剖部位及与周围血管、神经和各邻近脏器的关系,指导外科手术及放疗定位。CT对腹膜后肿瘤的处理方式也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超过80%的患者因此能够免于行血管造影检查。(www.xing528.com)
因为CT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能够显示肿瘤组织内部有无钙化、液化、坏死、骨骼及脂肪成分,所以,某些肿瘤在CT检查时,可呈现一定的特征。例如,脂肪瘤有高脂肪含量;低分级的脂肪肉瘤除了有高脂肪含量及假包膜外,内部还可能含有条索状软组织成分;畸胎瘤常呈现囊性肿块、钙化、混合密度的特点,而钙化在神经母细胞瘤和肉瘤中最常见,神经源性肿瘤常常密度均一,多位于中线脊柱两侧;增强扫描时,脂肪瘤无明显强化,纤维瘤呈不均匀强化,血管源性肿瘤则有明显强化。
即便如此,CT对腹膜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的诊断准确性依然较差。Cohan等研究了3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及122例淋巴瘤病例。结果发现,除了脂肪肿瘤外,CT很难区分细胞类型的不同。国内孙建德等报道了16例腹膜后肿瘤患者,其中的14例定位诊断准确,但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只有50%(8例)。有鉴于此,把CT作为手术后的基准,用来监测肿瘤有无复发,才是非常有用的。
CT的出现使通过细针穿刺获得肿瘤的细胞学或组织学样本有了可能,从而既能够明确诊断,又避免了剖腹手术。此方法唯一的相对禁忌者是凝血功能差的患者。然而,对一个怀疑为肉瘤的患者来说,通过细针穿刺对其进行手术前诊断及肿瘤分级是困难的,往往需要配合使用其他的诊断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提供了腹膜后肿瘤诊断的另一方法。它具有在任何平面构建图像的能力,对评估肿瘤的范围有很大的帮助。早期的研究报告认为,CT和磁共振对软组织肿瘤的描述能力相当,然而,后来发现,MRI区分肉瘤中的肿瘤组织与肌肉组织的能力明显要强于CT。
病理诊断是必不可少的诊断方法,也是最确切的诊断方法。要提高软组织肿瘤的病理诊断水平,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对标本的正确处理和诊断的规范化。取病理时,应严防医源性播散,在根治手术的准备下做冷冻切片或整个肿瘤切除;应尽量多取能代表肿瘤的组织块(包括坏死灶),至少取肿瘤的一个完整切面,以保证阅片全面,并有足够的组织块供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或特殊染色。除非肿瘤晚期,否则不做穿刺活检或表面溃疡咬取活检。病理诊断还需要包括肿瘤的分级,这对术后的综合治疗有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