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腹盆部肿瘤放射治疗中胃肠道的反应和耐受性

腹盆部肿瘤放射治疗中胃肠道的反应和耐受性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胃底和胃体部,其腺体被称为胃底腺,在贲门和幽门部的腺体被称为贲门腺和幽门腺。放射的急性反应有恶心、呕吐和腹泻,可以用止吐药、解痉剂、止泻药物加以缓解,以及改变饮食品种减轻症状。回肠末端处于盆腔,与腹腔内的小肠相比,较易受放射损伤。

腹盆部肿瘤放射治疗中胃肠道的反应和耐受性

第二节 胃肠道对射线的反应和耐受性

一、胃对射线的耐受性

除了胃黏膜,胃可以耐受较高剂量的放射。胃黏膜存有不同的细胞,其放射后出现形态和功能的变化亦不尽相同。分泌黏液的柱状上皮被覆胃的表面,固有层位于黏膜上皮下方,主要由大量管状腺体和少量的结缔组织构成。在胃底和胃体部,其腺体被称为胃底腺,在贲门和幽门部的腺体被称为贲门腺和幽门腺。胃底腺主要有5种细胞,腺体的颈部都为颈黏液细胞,颈黏液细胞能分泌可溶性酸性黏液,具有滑润保护作用。腺体较深处是壁细胞,分泌盐酸;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内分泌细胞分泌组胺和生长抑素。还有介于主细胞、颈黏液细胞之间的干细胞,干细胞向上迁移,分化为颈黏液细胞,有的停留在局部或向下迁移,分化为其他胃底腺细胞。胃壁部位不同,这些细胞的比例也不同。在胃底和胃体,主要是分泌胃酸和内因子的壁细胞和分泌胃蛋白酶原的主细胞;幽门部主要是分泌促胃液素和脑啡肽的G细胞。

胃的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很快,每2~6d更新一次,但胃腺上皮细胞如壁细胞和主细胞更换很慢,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寿命约200d,颈黏液细胞为1周。

胃的分泌受到神经递质的控制,射线会损伤黏膜细胞,直接改变胃的分泌功能,或通过神经内分泌物质进入血液,调节胃的分泌。由于胃的部位不同,胃的功能细胞也有差异,导致胃壁上的内分泌细胞不同。

以前,曾用放射治疗胃底或胃体的消化性溃疡,以减少胃酸,促进溃疡愈合。Goldgraber为了解胃受射线照射后的镜下显微变化与生理学上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对这些患者进行了研究。胃底接受16Gy/10d的X线(250kV,半价层1.5mm的铜过滤),1周后开始出现放射性胃炎,并持续1个月以上,严重程度才逐渐缓解。充血、水肿、镜下出血和渗出是典型的表现,但往往无症状出现。镜下最早的变化是腺管,细胞死亡先是腺管的底部,然后往颈部发展。上皮脱落引起胃黏膜变薄,表现胃炎症、水肿反应(图7-1,见插页)。放射结束后3周,腺管颈部细胞开始再生。

分泌胃蛋白酶的主细胞较分泌胃酸的壁细胞易受射线损害,可是,胃酸分泌减少却在先,然后才是胃蛋白酶分泌逐渐减少,这种差异在病理变化出现之前就存在。从组织学上研究,腺管深处的细胞受射线的破坏是相同的。

放射引起胃腺的变化,一开始是腺管变深,如果放疗剂量提高,上皮表面和腺体的上皮变扁平,黏液减少和表皮脱落。如剂量不超过16Gy/10次,表面上皮可以完全恢复,但黏液的分泌量明显减少。分泌减少持续的时间个体差异很大,可以几周至几年。

胃部受射线损伤,常出现在霍杰金淋巴瘤患者,而我们医院常见于肝癌患者接受放疗,其幽门和胃窦部受到40Gy的放疗量,放射野宽度达8~10cm,这些患者很少有持续症状,仅一部分体质差的患者出现消化性溃疡症状,即使出现胃溃疡,通过保守治疗,也能愈合。

较高剂量的射线对胃的局部放射(>40Gy),会导致胃壁严重或致死性的坏死。有报道对睾丸癌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放疗,256例中有44例出现溃疡,11例发生胃穿孔,穿孔部位均在放射野内。胃或十二指肠受辐射的剂量≤55Gy,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是5%~10%,一旦放射剂量超过55Gy,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就达到1/3。我们通过外放疗肝细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发现常规分割放疗剂量≥60Gy者,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为44%(4/9),如果放疗剂量<50Gy者,未发现放疗引起的胃肠道出血。

二、小肠对射线的急性反应(www.xing528.com)

小肠对射线的急性反应与其黏膜细胞的过快增殖有关。黏膜上皮的增殖区域位于小肠腺(又称Lieberkühn隐窝),细胞向肠绒毛的顶部迁移,最后冒出,整个更新时间需要3~6d。

小肠的黏膜是机体里对射线最敏感的组织,单次剂量5~10Gy,24h内隐窝里处于分裂周期的细胞就会遭最大限度损伤,隐窝上部和小肠绒毛的细胞来不及修补,导致黏膜脱落,96h后大部分的上皮再生。一旦小肠隐窝的细胞移行到绒毛顶部,修复便完成。放射导致绒毛变短,可能与上皮下的纤维母细胞和黏膜细胞的分裂受抑制有关。

急性放射损伤的症状轻重与放疗的体积、剂量有关。然而,剂量率也是主要的因素,相同的照射体积和放疗剂量,剂量率低,放疗反应轻。做骨髓移植的全身放疗,剂量率为0.05~0.15Gy/min,很少产生胃肠道症状。

如需做全腹腔放疗,用每日每次1~1.5Gy,而不用常规量1.8~2.0Gy,其小肠的症状明显减少。放疗面积15cm×15cm,尤其是下腹部,可以耐受1.6~2.0Gy/d的剂量。较小的放疗面积,用多野照射,3Gy/d,可以达到30Gy;而单剂量8Gy用于半身放疗亦有报道,但恶心、呕吐发生频繁。

放射的急性反应有恶心、呕吐和腹泻,可以用止吐药、解痉剂、止泻药物加以缓解,以及改变饮食品种减轻症状。提倡低脂肪、蛋白和乳糖饮食,放射性肠炎会导致脂肪、糖类(碳水化合物)和蛋白的吸收不良。胆汁酸盐不在小肠回吸收,直接到达结肠,导致腹泻。考来烯胺(消胆胺)与胆汁酸盐结合,可以减轻腹泻。

三、小肠对射线的慢性反应

尽管小肠急性放射反应很常见,但持续时间短,临床上放疗剂量掌握得当,急性反应并不严重,也不至于危及生命,而慢性反应就不同,慢性放射反应肠病的症状有腹泻、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吸收不良和肠梗阻。黏膜溃疡迁延不愈会导致肠腔瘢痕狭窄、穿孔、瘘、慢性失血。这些症状也是因为小肠壁水肿、胶原纤维减少和小肠血管闭塞诱发肠损伤。这结果引起受放射的肠段进行性纤维化、缩短、收缩和狭窄,肠襻间的粘连引起功能改变和梗阻症状。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易患因素有手术外伤史、腹盆腔的炎症、高血压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和体态瘦长。放射野内小肠固定不动也会增加肠损伤的危险性,定放射野时可以用造影剂观察小肠,避免小肠受放射损伤。

小肠慢性损伤的症状和体征大部分发生在放疗结束半年至5年,也有报道短者6周和长达29年。回肠末端处于盆腔,与腹腔内的小肠相比,较易受放射损伤。

一般认为小肠的放射耐受量大约45Gy,1.8Gy/次,常规分割放疗,结合化疗会增加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