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盆部良性肿瘤及临界性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尤其临界性肿瘤的切除务必彻底,否则极易复发或恶变。恶性肿瘤为全身性疾病,常伴浸润与转移,仅局部治疗不易根治,必须从整体考虑,制订综合治疗方案,在控制原发病灶后进行转移灶的治疗。恶性肿瘤第一次治疗的正确与否对预后有密切关系。
手术切除恶性肿瘤,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必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还必须掌握“无瘤原则”(non-touch technic),术中尽量不碰触挤压肿瘤,尽早结扎相应回流静脉,避免肿瘤细胞血行扩散,防止复发转移,如:乙状结肠癌应先结扎肠系膜动静脉,并结扎肿瘤两端肠管。此外,在拟定治疗方案时还有特殊要求:①根治手术前必须确诊,必要时术中切除组织冰冻切片检查争取准确的病理诊断,尤其是切除整个器官或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手术,如:全胃切除术、Miles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②对肿瘤的范围与分期应有所估计,避免盲目的剖腹探查术。必要时术前行CT或MRI或血管造影来精确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③机体的状况与反应性的估计也是拟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因素。
在腹盆部肿瘤诊治中,手术随应用目的不同和方式不同可分为预防性、诊断性、姑息性和根治性以及微创外科手术等,分述如下。
1.预防性手术 对大肠腺瘤性息肉、慢性胃溃疡、大肠血吸虫肉芽肿、胰腺囊腺瘤等癌前期病变的切除治疗。
2.诊断性手术 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摄取标本经不同手术,包括对小的肿瘤切除病理检查,大的肿瘤作穿刺取材检查,或术中切取小块组织送检快速(冷冻)切片诊断或做常规病理检查。胃肠道肿瘤可通过内镜活检,实质肿瘤可在B超或CT引导下穿刺检查,直肠肛管肿瘤可经肛活检。
3.姑息性手术 包括姑息性切除术和对症手术。姑息性切除术指肿瘤已有肝转移,失去了根治性切除机会或患者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而采取的以切除肿瘤原发病灶为主的减瘤手术,它以减少肿瘤负荷,提高放疗或化疗的效果为目的。对症手术目的在于解除症状、减轻痛苦、延长生命,进而可争取综合治疗机会,提高生存质量。例如:晚期胃癌伴幽门梗阻者行胃空肠吻合术,大肠癌伴肠梗阻行肠造口术或者捷径术,不能切除的胰头癌胆道梗阻行胆总管引流术。
4.根治性手术 包括原发癌所在器官的部分或全部,连同周围正常组织和区域淋巴结整块切除。术中防止扩散的措施包括:①切口要足够大,以免分离肿瘤时及肿瘤托出时受挤压;②保护好切口以免肿瘤细胞切口种植;③探查肿瘤时由远至近,避免肿瘤细胞扩散种植;④纱布垫隔离好肿瘤表面;⑤尽早结扎与肿瘤交通的血管。
根治性切除亦称R0切除,即在手术中肉眼和手术后病理检查未发现切缘阳性。肿瘤切除后的肿瘤切除满意度目前用残存分级(residual classification)来表示:
RX:切缘是否存在残存肿瘤无法估价;
R0:切缘没有残存肿瘤;
R1:切缘显微镜下肿瘤残留;(www.xing528.com)
R2:切缘肉眼肿瘤残留。
许多腹部肿瘤的根治性手术一直在切除的彻底性和保持功能性之间争论着。1930年以前,直肠癌最普遍的手术是经会阴直肠癌切除术,但该术式切除不彻底。Miles在1908年首创经腹会阴直肠癌切除术,但缺点是术后需作永久性人工肛门。近20年来,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盆腔自主神经保留术(PANP)是直肠癌术式最重要的进展。TME和PANP技术的应用明显降低了中低位直肠癌术后的局部复发率,保存了较为理想的控便和性功能,已成为直肠癌外科的“金标准”。尽管规范D2胃切除治疗早期胃癌(EGC)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明显降低了患者生存质量,现则提倡限制性手术与扩大手术并重,针对具体病例可采用内镜黏膜切除、腹腔镜胃切除、局部胃切除、楔状或袖状胃切除等不同的限制性手术。进展期胃癌治疗术式也存在较大的争论,西方学者多主张D2根治性切除术,认为扩大切除不能有效提高生存率,日本学者则倡导胃癌扩大切除术,以求达到更理想的根治效果。胃癌扩大切除术是对原发癌或转移灶直接侵及胃周脏器(T4)或淋巴结转移达N2以远者进行根治性切除,需联合脏器切除和(或)D2以上淋巴结清除。
5.微创外科手术 微创是现代科技发展和外科创新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医学理念,其目的是以最小的侵袭或损伤达到最佳的外科治疗效果。微创是外科操作技术的灵魂,是伴随外科学发展壮大而渗透于外科学理论、手术操作技术和辅助器械等的发展过程之中。目前,在腹盆部肿瘤应用的微创外科手术包括:腹腔镜技术、内镜外科技术。
(1)腹腔镜技术 腹腔镜在腹盆部肿瘤诊疗中目前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腹腔镜诊断:术前诊断性腹腔镜检查能直观观测原发肿瘤的部位、范围、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腹水,以及临近组织是否受到侵犯。研究显示:腹腔镜联合胃镜、腹部CT检查,使胃癌的诊断及临床分期的准确率达到了100%。
2)腹腔镜肿瘤切除手术,包含3个内容:①单纯的腹腔镜手术;②手助式的腹腔镜手术;③腹腔镜辅助的开腹手术。
随着腹腔镜及消化管吻合器技术的进展,目前已能在腹腔镜下为早期胃癌作胃壁局部楔形切除术、区段性切除术、Billroth式胃切除术、近端局限性胃切除术、近端半胃切除术以及附加D1或D2级别的淋巴结清扫等手术。切除范围的大小因肿瘤部位的不同而异(小弯侧或大弯侧),一般2~4cm。术中对肿瘤旁淋巴结行冷冻快速病理检查,切除线应保持距离肿瘤边缘1cm以上。对于结、直肠肿瘤,多数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使用频率依次为右半结肠癌、乙状结肠癌、直肠癌、降结肠癌,而在横结肠癌应用最少,这与分离大网膜时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费用有关。
腹腔镜肿瘤手术的争议主要存在为:①腹腔镜能否完成淋巴结的清扫;②肿瘤的腹腔播散与戳孔复发;③术后的局部复发率与生存率。目前众多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清扫的淋巴结个数无明显差别,有些报道前者还多于后者。Kwok SPY认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切除肠管长度、淋巴结清扫、生存率和复发率等方面与开腹手术相比并无明显差异。近期多数学者报道腹腔镜手术肿瘤切口种植的发生率为1%,这与开腹手术的肿瘤切口种植的发生率一致。从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以及远处转移的统计上看,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比较基本相同。
(2)内镜外科技术 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内镜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内镜除了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手段,也成为一种治疗手段。如对于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可以行胃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resection,EMR),其临床疗效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同。EMR在胃内适用于:常规内镜活检难以确诊的某些病变的大块活检;癌前病变的切除;治疗早期胃癌。
对于早期大肠癌,可在肠镜下采用圈套息肉切除术、电热钳切术、EMR及分块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等方式进行治疗。如对早期大肠癌Ⅰp、Ⅰps型息肉应首选圈套息肉切除术,Ⅰs型先行圈套息肉切除或EMR,大的Ⅰs型肿瘤可行EPMR,对Ⅱ型肿瘤应首选EMR,如病理报告病变在黏膜及黏膜下浅层则结束治疗,并内镜随诊。侧方发育型肿瘤病变(lateral spreading tumor,LST)主要在黏膜层,故也适宜于行EMR。EMR在结肠内适用于:表面型病变,特别是平坦凹陷型病变;LST行圈套切除困难时;类癌及黏膜下肿瘤等。因为>10mm的凹陷型病变多为黏膜下癌,所以<10mm的凹陷型病变才适用于黏膜切除术。
(吴文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