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指特定人群代代相传的行为模式、信念和其他所有产物。这些产物经由人群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得以形成。而社区是最基本的人类组织中仅次于家庭的一种形式,是由共同居住在同一社区的居民组成。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无论文化群体的规模大小,群体文化都对群体成员的行为产生影响。因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优化社区人文环境,对于全面提升居民的文化综合素质、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对于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道德伦理体系和价值观念、增强城市文化的辐射力与竞争力;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社区人文环境的理解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够深切感受到。而人文环境对人的精神需求与内在心理产生的影响更大。
赵福祥对社区的人文环境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任何一个社区,无论是城市社区、集镇社区还是农村社区,其环境都是由社区自然环境和社区人文环境两部分组成。而社区人文环境是指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文化、经济关系的总和。它可分为社区经济环境、社区文化环境、社区设施环境、社区政策环境和社区人文资源环境五个方面。其中,社区经济环境是指一个社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社区文化环境是指社区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如人类社会中的文学、艺术、哲学、道德、家庭和政治等;社区基础设施环境是指社区内各种服务设施,如宾馆、餐馆、娱乐等设施和水、电、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等各项设施的总和;社区政策环境指一个社区对外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如环保政策、文化发展政策、教育发展政策等所组成的综合体;社区人文资源环境指社区内人为创造的资源,如历史古迹、古建筑、园林、宗教、城镇、社会风俗等。
陈超在《社区体育与社区人文环境关系探讨》一文中指出,社区人文环境包括: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共同理想基础;良好的社区道德风尚;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区氛围和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注重以人为本,合理的利益诉求保障;健全、周到、方便的社区服务;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稳定、和谐的社区安全环境、良好的法律意识、较强的法制观念和各种矛盾的及时化解、民事纠纷的有效调解;党领导下的具有一定组织化程度的社区群众民主自治;整洁、恬静的生活环境和舒适、欢乐的人文感受;高水平的社区文明程度和社区居民文明素质。社区人文环境是由许多“部件”构成的,包括“物质的”人文环境即建筑群落、园林、绿地、公园、场地、设施等;“精神的”人文环境即风俗、文化、情趣、语言、教育等;“管理的”人文环境即社区的制度规定、居民应遵守的规章与纪律、管理条例等。
冯庆忠指出,所谓人文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环境通常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狭义的人文环境,特指人类的语言、文化及各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环境和氛围,它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中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看出,上文中提到社区“人文环境”的概念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又有共同之处,只是划分的角度不同。这些构成社区“人文环境”的因素,分别从物质的与精神的、社会的与制度的、现实的与理想的三个范畴来探讨。
二、社区人文环境的作用
人文环境是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人文环境不仅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实证明,一个社会人文环境的优劣,是该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决定和制约该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换个角度来看,社区的人文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社区的发展,更影响社会的发展。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择邻”都说明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而作为一种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人文环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人文环境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1.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能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仁爱”原则,或者处理人自身心理的“中和”状态,都是人们追求一种和谐共处的价值理想。这种和谐思想下的人文环境也曾一度成为一种稳定的社会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在满足一部分人的发展要求时,另外一些人的需求有可能得不到公正的对待。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就有可能产生困惑、失望、孤独、压抑、敌对等负面情绪。同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经济利益而忽略道德准则,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面对日益凸显的问题和矛盾,我们能做什么?法律的约束和制裁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反省一下人为什么活着以及活着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就是人价值的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要求下,党和国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提出来。
社区人文环境作为社会内在的价值理念,它一方面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是构建和谐社区的价值目标和精神动力。和谐社区建设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高度的价值取向性和价值凝聚力,并能发挥其巨大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辐射功能,推进社区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所以,营造以和谐文化为价值导向的人文社区环境,能有效地协调人们的内心世界,使人们能以开阔的心态化解世俗的隔阂,为营造社区和谐人际关系奠定思想基础。
2.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能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
道德是人们通过社会舆论和人的信念维系并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道德意识及其道德自律行为。一个人的道德意识强弱决定着其自律程度的强弱和人格的完美程度,而一个社会道德境况的完美与否,则决定着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进步水平和道德自律水平。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人们不能合理、自觉地处理好个人同他人、个人同社会的关系,那么人们的行为就会失去约束,整个社会就会不和谐。只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境况,才能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育心理学家杜威曾提出学校可以通过“隐性课程”的方式提供德育教育。所谓的隐性课程就是通过营造学校德育氛围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样,我们也可以借鉴这样的传播方式,在社区内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以达到对人们德育的教育,尤其对青年人的道德教育。
创建社区特殊的道德环境或价值体系所建构起来的整体文化氛围,使每个人都能够找到与自己精神气质相吻合的人文环境;提倡开放创新、宽容助人、诚信守法的价值观念;建立宽容和睦的新型邻里关系,培育独立进取的现代市民人格;创建具有亲和力、归属感的社区,增进社区成员的凝聚力等都是构建和谐社区人文环境的关键和根本。也只有这样,良好人文环境潜在的隐性教育作用才能发挥出来,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提升居民整体的素质和修养。
3.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能满足居民的心理需要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人们的学习、休息、休闲、养老等基本生活和活动都是在社区氛围内进行的。因此,每个社区所独有的社区文化,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心理需要。一个安全设施完善的社区可以满足人们的安全需要,只有在这样的社区居住和生活,人们内心才是踏实的;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和睦的邻里关系,良好的社区服务可以让人们有一种归属和爱的感觉,人们会对社区在情感和心理上产生认同;相同的社区生活与共同拥有的社区文化使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一种集体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自觉地接受社区价值观、社区文化传统与社区规范,居民的个性、自我意识才能在社区文化里得以发展。
生活在处处温暖、处处有爱的社区环境里,会无形中创造一种和谐氛围,会让各个家庭和睦,儿童健康发展;生活在祥和的社区里,会让人们在工作之余体会到生活的惬意,会让勤奋的人们追求更高的自我价值;生活在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社区,可以领略到其特殊的文化氛围,从而在道德品质、情感意志、价值判断、审美标准、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的塑造,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宽容态度、健康心态、坚强意志和真、善、美的品格。
4.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能起到规范社区居民行为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指出,当你接受一个社会角色或者屈服于一种社会规范时,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从众于社会期望。从众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行为和意见的倾向。日常生活中的从众现象,多数都综合体现了规范性影响,即人们希望被人喜欢或接受,这促使他们转向关注特定的参照群体,寻求信息以了解什么是恰当的态度和正确的行为。
设想一下,如果你进入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无烟社区,你还忍心掏出你口袋的烟吗?如果你进入风景如画般的社区,你还会随地乱踩乱摘花花草草吗?如果你进入一个干净整洁的社区,你还会随地吐痰吗?美好的社区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有着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对人们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人们的行为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规范”和“约束”。这种规范和约束不是说教能做到的,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三、社区人文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与教育》中强调:“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和谐社区人文环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更是不能否认的。一个家庭的和谐、一个社区的和谐、一个社会的和谐、一个国家的和谐都离不开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而和谐人文环境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而且也是每一位公民共同的义务和责任。在和谐人文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人文环境的建设要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根据文化功能学派的观点,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既有其现实依据,同时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完全脱离实际生活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文化与产生它地域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是生活本质的一部分,其构成材质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元素。社区文化作为特定社区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反映,必然与社区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社区居民的情感、理想紧密关联,由人们日常的一系列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和情感状态所组成。社区文化属于民间文化形态的一种,社区文化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维护日常生活正常运转和促进成员紧密关系的需要。社区文化的诞生环境是社区,其承载主体和影响对象主要是社区内的居民,并在居民日常生活和行动中维持、保护和发展起来的。(www.xing528.com)
2.社区人文环境的建设要处理好各种文化的关系
社区文化可划分为物质环境、组织制度和精神层面三个层次。这三个层面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互为条件,互相影响的。物质环境为社区人文环境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决定了社区人文环境的内容与面貌;组织制度是在社区现实环境内诞生,并维持社区稳定和发展的各种规范,对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同时对社区人文环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社区居民是社区的核心部分,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受到社区物质环境和组织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人的知识、信仰、意志、理想等又可以改造现实环境与组织制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和谐社区的人文环境。
3.社区人文环境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差异性
每个人都是一个或者多个民族群体的成员。生活在社区的人们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信仰。也就是说,社区是各种文化互相混合、相互作用的发生地,因为社区不仅仅是不同人群的汇聚所,同样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条件。正因为如此,和谐社区人文环境的建设要充分地考虑到文化的差异性,在尊重个人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各种层次人们的文化需要,创建一个社会各种文化人群都能接受的多元人文社区环境,以实现社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4.社区人文环境的建设要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力量
社区人文环境的创建具有社会性的特点。社区人文环境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社区内部力量、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为了突出社区的功能,保持社区健康发展,社区会自发地产生一种力量来促进社区人文环境的发展。城市社区建设除了社区自治的途径与方法外,主要还是通过政府力量来推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不仅规划了包括社区在内的城市基层文化发展目标,而且在建设资金、人力、组织保障上都给予支持,是我国社区人文环境建设的主要动力。在条件许可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各种社会力量也会主动参加到社区人文环境建设中来。因此,要加强这三方面的紧密联系,共同打造优质、高效的和谐社区人文环境。
社区人文环境的建设成果,折射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也塑造着一个社区和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与灵魂。大力发展社区人文环境建设,对于促进人们的精神道德建设,优化社区文化具有深远意义。发展社区人文环境也是促进城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一个方面,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黄希庭.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5.薛江.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理论学习,2001,11.
6.孔克勤,叶奕乾.个性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刘红旗.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6.
8.陈勇.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3.
9.胡蓉.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全面发展.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
10.谭焱良.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高等农业教育,2005.
11.马捷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11.
12.杨芷英.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3.
13.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14.赵明.论和谐语境下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界,2009,1.
15.姚本先,王东华.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学习与实践,2009,8.
16.刘海燕,闫荣双.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进展——自我决定.心理科学,2003,26.
17.章建敏.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原则.江淮论坛,2005,6.
18.王登峰,黄希庭.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19.桑切克.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20.王竹卿.社区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区的功能分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4.
21.陈超.社区体育和社区人文环境关系的探讨.科技信息,2008,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