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音造像仪轨文摘原文:藏传佛教阿弥陀佛与观音像研究成果

观音造像仪轨文摘原文:藏传佛教阿弥陀佛与观音像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观音造像仪轨说明:该部分是以手持莲观音为主的图像系列,通过现有的材料和分析,所谓“莲花手”的概念基本可以确定,即“莲花手”是观音的一个称号,这一称号来自他的宗教职能,其职能总的来说有二,一是“除六道三障”,即救度六道众生脱离轮回之苦,如《大乘庄严宝王经》等观音类经典所宣示的,这时的“莲花手”是一种泛称,它指示的可以是各种身形的观音。

观音造像仪轨文摘原文:藏传佛教阿弥陀佛与观音像研究成果

3.观音造像仪轨文摘原文

(持莲、四臂、十一面、诸样类)

持莲(标样:左手莲花,右手与愿印。立姿、坐姿)

说明:

通常立姿观音被称为“莲花手”观音,事实上,在佛教图像志中,持莲造型,是早期各类菩萨和供养者最为通用的形象,从经典方面看,当经文中对观音呼为“莲花手”时,只是一种泛称,没有特别的造像样式描述,因此,在观音类造像中,不列具“莲花手”这一名称类型,而将凡是持莲的立姿和坐姿观音,全列入“持莲”观音大类,以下再分别(2)

一、观音造像仪轨

(本文所列材料,时间上主要按文献成书年代排列,至于其中收集的图像传入时间,待具体情况而定)

说明:

该部分是以手持莲观音为主的图像系列,通过现有的材料和分析,所谓“莲花手”的概念基本可以确定,即“莲花手”是观音的一个称号,这一称号来自他的宗教职能,其职能总的来说有二,一是“除六道三障”,即救度六道众生脱离轮回之苦,如《大乘庄严宝王经》等观音类经典所宣示的,这时的“莲花手”是一种泛称,它指示的可以是各种身形的观音。二是救“人道”,即在未来佛尚未降世之前,于“人”间救度的菩萨,这时的“莲花手”是一种特指,指示观音为西方教主无量光佛的助手,代替无量光佛于“人”间行佛事。然而,两种职能的“莲花手”观音,只限于称号,并不具有特别的图像意义,因此“莲花王”、“莲花手”是观音的一个名称而非特指某一造型样式,只要是持莲花观音以具体的样式出现时,这位“莲花手”或“莲花王”就会具有供养法或成就法中特定的名称,所以“莲花手”名称本身没有图像含义。因此,在观音类造像中,不列具“莲花手”这一名称类型,而将凡是持莲的立姿和坐姿观音,全列入“持莲”观音大类,以下再分别,其中引用的文字,尤其是近代的文字说明,多出现“莲花手”名称,对此,本文在“持莲”类条目下,直接录用。

(一)、善相观音

1.香王观音

立姿

唐,义净译

《大正藏》No.1157《香王菩萨陀罗尼咒经》

香王菩萨……身肉皆白面貌端正头戴天冠颈有璎珞,右臂垂下五指皆申施无畏手,其五指端各雨甘露施于五道众生,手下并画黑鬼三五个。左臂屈肘手当左奶,以把莲花,其花从脚下莲华生出其花白红色,足下莲华亦白红色。项背圆光,上有伞盖,五色锦绮以为衣服。两重珠条络于髆上,一赤色一黄色。

10~11世纪

Min bahadur shakya The iconography of Nepalese Buddhism Handicraft Association of Nepal 1999([尼泊尔佛教图像志])

莲花手通常在西方极乐天国中,站在无量光佛的右边。红色身形,左手持莲花,右手施与愿印。肩上有披帛,着菩萨的典型装束,以象征他的觉他精神。着冠,上有发髻,有时有无量光佛的化相。如果冠上没有无量光佛,莲花手是白色身形。

2.空行观音

独尊

坐姿

半跏趺坐

20世纪初

喀萨巴尼观音(空行观音)

《密答喇百法主尊像》载《佛藏辑要》图像巴蜀书社1993

(据图像描述)

一面二臂,左手持花,右手于右膝处施愿,右舒坐。具各种庄严,头光背光。

(原图文字:白色,百法第九,成义绢索五尊,四幅轮月轮座)

曼陀罗相

Benoytosh Bhattacharyya 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1924(巴达恰利亚[印度佛教图像志]),第36页

身色—白,象征—莲花,手印—与愿,坐姿—游戏或半跏趺坐,伴出—度母、善财童子、忿怒母,马头金刚

这个神的特征是:始终由度母、善财童子、忿怒母、马头明王四个神相伴,主神与世间尊相同,一面二臂,手印、持物相同,不同的是,世间尊的两侧可能是度母和马头明王二神。而空行观音一定加上两个:善财童子、忿怒母。此神白色身形,坐姿,或游戏坐或半跏坐,描述如下:

“tmānambhagavantamdhyāyāt himakarakotikiranāvadātamdeham,ūrujatāmukutam Amitābhakrta 'sekharam,vi 's vanalinanisannam'sa' simandale,ardhapary an6kanisannamsakaan6kāradharavigrahamsmeramukhamdvirastavarsade 'sīyamdaksine varadakaram.vāmakarena sanālakamaladharam,karavigalatpīyūsadhārāghyvahārarasikamtadadhamsamāropitordhvamukhammahākuksimatikrs'amati 'sitivarnam Sūcīmukhamtarppayantam'smat-Potalakācalodaranivāsinamkarunāsnigdhāvalokanamsrn6gārarasaparyupā-sitamati 'sāntamnānālaksanālan6krtm.Tasya puratahdaksinapār 'sve Sudhanakumārah.

Tatratārās'yāmā,vāmakaravidhrtamsanālamutpalamdaksinakaeza vikā'sayantī; nānālan6kāravatī abhinavayauvanodbhinnakucabhārā.

Sudbanakumāra s'ca krtā1jaliputahkanakāvabhāsadyutihkumārarū-padhārī vāmakaksavinyastapustakahsakalālan6kāracān.

Pāscime Bbrkuwī Hayagrīva uttare.

Tatra Bhrkurī caturbhujā hrmaprabhā jawākalāpinī,vāme tridanfī-kamanfaludhārihastādaksine van danb hinayāksasūtradharakarā,trinecrā.

Hayagrīvo raktavarnnahkharvalambodarahūtddhvajvalatpin6gala-ke 'sahbhujagayaj1opavītīkapilatara 'sma 'sru 's renīparicitamukhamanfalahrak-tavartulatrinetrahbhrkuwilabhrūkahvyāghracarmāmbarahdanfāyu-dhahdaksinakarena van danābhinayī.

Ete sarva eva svanāyakānanapreritadrswayo yathā 'sobha/ avasthitāhcintanīyāh

Iti khasarpanasādhanam”.。

《成就法鬘》A-23,C-12-13,N-19.

译文如下:

“观想自己成为该神,身体光芒万丈;着宝髻冠,头上有无量光佛像”半跏坐于双莲月座;种种庄严,面带微笑,二八年纪,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持莲花茎,从他的手上正撒下甘露,同时,站在下面有着兴奋面孔、鼓腹并面色苍白的苏西木卡鸟(sūcīmukha),正在接受甘露。本尊住于布达拉迦山的中心,慈悲而美丽,……有各种吉相。

他的前面是度母,右边是善财童子。

该度母绿色,她右手托着莲花,左手持花茎;身上种种庄严,年轻而乳房丰满。

善财童子双手合十,如金子般放光,呈太子状,持书于腋下,有种种庄严。

西边是忿怒母,北边是马头明王。

此处的忿怒母四臂,金色,乱发,左手持三叉戟和瓶,右臂(一个向上)弯曲,(另一个)持念珠;她有三眼。

马头明王红色身形,身短突腹,头发上扬如火焰,以蛇为圣带,辨认他是通过一对深褐色的胡须。眼红而圆,他的眉毛因皱而变形,披虎皮,以棍为武器,右手拉弓式。空行观音的成就法至此。”(这个像的实物多是立姿)

3.水月观音

说明:

水月观音,似又可称为“空行观音”,在逸见梅荣的《新装中国喇嘛教美术大观》中,列有两个名称:“空行观音”和“水月观音”(3),同样的说法还见于王岩涛、爱文思夫妇合作的《密宗五百佛像考》。而一向为人所知的“水月观音”,是汉地于五代、宋流行的一种观音样式。这就提醒我们在对于持莲花观音样式的考察时,要注意到,没有“莲花手”造像的汉地观音图像系统,在样式的流变与早期印度像法和成就法的关系。逸见梅荣等的说法值得考虑之处在于,首先,汉、藏流行的“水月”和“空行”,在样式上有极多的相似之处,二是两个名称在宗教意义上也是相同的。

从宗教意义上讲,空行、水月都是宣讲佛教空性的(4)。空,梵语s'ūnyatā,巴利语suatā。音译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乃真如之异名。“空”的思想自佛陀时代即有(5),对“空”的倡行尤以大乘佛教为然,乃般若经系统之根本思想。所以说大乘佛教的核心是般若,而般若的核心是“假有性空”。宣扬“假有性空”“缘起”论的主要经典是《了本生死经》。这部经在印度为学佛之首,在中国也得到一定的重视,魏晋以来就不断地有译注本出现(6)。唐代,由印归来的玄奘倡行“唯识”学,将这种宣说缘起性空的理论,发展为“宗派”。“唯识”,梵语vijn1apti-mātratā,识,为心之本体,“唯识”就是说离识变现之外无任何实在,也即万法唯识,一切皆为影像,并非实在实有。玄奘弘宣法相唯识之玄旨,受教者颇多,以窥基、神昉、嘉尚、普光、神泰、法宝、玄应、玄范、辨机、彦悰、圆测等为著名,并由此创立“唯识宗”,也称“法相宗”、“慈恩宗”等。

空行、水月,正是以空为体,以水、月喻万法唯识,性空如影之意。而体现这种空性的观音造像,应是在般若思想和唯识宗学说指导下,依据一系列观音经,如《妙法莲花经·观音菩萨普门品》等所造。由此,对于khasarpana(空行)观音造像样式的分析,应考虑到,汉地在相当于吐蕃时期的8世纪广为流行、并传入日本的“水月观音”造像,与“空行观音”在教法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修习大乘的众生称为菩萨,修习的行为就是“菩萨行”,而菩萨行的宗旨就是自觉觉他的大慈大悲精神,观音作为菩萨行精神的代表,其造像在汉地极为流行,传说观音有所谓的三十三身(这些身形与来自印度的救8难观音和108观音不同)。张彦远《历代名画记》(7)载,周昉妙创“水月观音”,而这种“水月观音”就成为三十三种身形之一,因此自“水月观音”出现后,称为“水月观音”的样式便十分之流行,现存诸多的实物可以证实。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五代、宋时期的数幅水月观音图流失海外,主要有大英博物馆藏一图,卢浮尔博物馆藏一图,吉美博物馆藏一图,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一西夏图等。在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以及四川地区的石窟至今还存有大量唐、五代、宋、西夏的造像,材料有壁画、绢本、纸本和版画。《大正藏·图像部》第86册《别尊杂记》第二十二卷收有“大宋国泉州清信弟子陈成宗”题记的水月观音图、日本大德寺水月观音图等(8)

从这些大量的实物上看,水月观音的样式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以手抚膝、半跏趺坐思维相的水月观音,一类是手持杨枝和净瓶、半跏趺坐(或全跏趺坐)的水月观音,数量上前者多于后者,出现的时间相当。时间相当。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一件五代时期观音图,画面无题记,但它与伯希和收藏的一件943年题为“水月观音”图中的观音样式相同。基本动势是左手持净瓶,右手扶膝并持杨枝,表挥洒甘露之意,身后有圆光、竹子,原来的莲花座代之以表示观音居地“普陀”的岩石。由于手持杨枝和净瓶,所以原本观音的标识物,莲花不见了。虽然如此,“空行”观音最为关键的宗教功能:救五道众生的意图,在此还是通过杨枝洒水表现出来了,所以,汉地“水月观音”,虽然在样式上与“香王”、“空行”产生了差异,但救度五道的宗教功能,仍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将藏传的“空行”称为“水月”有一定意义的合理性,但要说明的是二者在密法上存在区别,即“空行”是持明成就密法的造像,而通常的“水月”是汉传的三十三观音化身之一,不属于成就法像。

4.如意轮观音

说明:

如意轮,梵名Cintāmanicakra。此菩萨持如意宝珠及法轮,以广济一切众生之苦,成就众生之愿望,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中,其形象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等不同。其中,二臂之如意轮观音像为法轮院之本尊,是典型的半跏思维相,也即是类同于周昉的“水月观音”样式,这种思维如意轮像在后来衍生的六臂造型中,依然保持了二主臂的思维、持花样式。如意轮观音的造像在汉地于盛唐时期开始流行,并出现在石窟造像中,四川丹稜郑山第64号千手观音龛,在主像周围的诸多小型造像中,右壁有一处像,是所知汉地最早的“如意轮观音”,时间为盛唐。如意轮衍生的六臂,事实上正是救度六道的形象化,这是密教造像的思维模式,因此如意轮观音无论是二臂还是六臂,救度功能上与成就法中的“空行观音”一致。

一面二臂全跏趺坐

唐,菩提流志译

《大正藏》No.1080《如意轮陀罗尼经》

如意轮陀罗尼经坛法品第五

如意轮圣观自在菩萨,面西结加趺坐,颜貌熙怡身金色相,首戴宝冠冠有化佛,菩萨左手执开莲花,当其台上画如意宝珠,右手作说法相,天诸衣服珠珰环钏。

一面六臂跏趺坐

唐,不空译

《大正藏》No.1067《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

微妙大宝冠,顶上住佛身,一面愍念相,身相浅黄色。

六臂两足体,左定按门山,左理执莲花,左定持金宝

右慧思维相,右智如意宝,右慧持数珠,被鬘妙璎珞。

袈裟天衣裳,圆光莲花色,安住大莲花,仰左跏趺右。

5.世间尊观音(有因缘偈、塔、幡)

唐,日照译

《大正藏》16册,经序号No.699《佛说造塔功德经》:

尔时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向所说,安置舍利及以法藏,我已受持。不审如来四句之义,唯愿为我分别演说,尔时世尊说是偈言: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

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善男子,如是偈义名佛法身,汝当书写置彼塔内。

笔者按:该经说明,造塔并于其中安置四句“因缘偈”的法藏舍利是佛对观音说出。又见《觉禅抄》卷39“圣观音法”,有关“往生极乐造塔”,其中提到《阿鲁力迦经》说:先造十方塔,于一一塔前诵一万遍如法供养所求悉地皆得。又:以蚁封泥作十方小塔,一一塔前诵三千五百遍,灭四重五逆,往生极乐。

通过以上经文,可知塔、“因缘偈”、观音三者作为造像因素制成装藏用的擦擦,至少在唐代就有经典依据,而目前所见最早的擦擦,据说正是来自吐蕃时期,而图像正是由观音、塔、“因缘偈”构成的样式。

轮王坐

10~11世纪

Giuseppe Tucci,,Indo-Tibetica 1932~1941(《梵天佛地》])卷1“擦擦”部分,第71件。嘉地出,(插图XIX,b)

轮王坐姿于莲花上。这种姿势不同于游戏坐,因为轮王坐这个词指出右腿不从宝座上垂下,而是抬腿然后屈起使脚后跟紧抵另一条腿。它也不同于舒相坐,因为右手没有在右膝上。世间尊左手持一长茎莲花,右手展开施与愿印。头上有宝严和圆光。右边,似乎与莲花对称的有一小塔,顶上飘动着旗幡。靠近塔有一个铃。因此,这个样式完全是依照《成就法鬘》第18成就法而来。该书由巴达恰利亚校订编写(参看Buddhist iconography,插图XXd)。

10~11世纪

M in bahadur shakya The iconography of nepalese Buddhism Handicdicraft Association of Nepal 1999([尼泊尔佛教图像志])

一般的说法,所有的佛和菩萨,都可以被称为世间尊,即这个世界之主,但特别含义的世间尊是观音的一种形式。在尼泊尔,他是白色的,呈游戏坐姿,在他头发中有右手施愿印、左手持莲花的法金刚。据说这个观音来源于种子字Hrih。他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持莲花。

18世纪

观音Avalokitesvara

《三百佛像集》章嘉·若必多吉第49图右

真言:Om ā-hlokisya-ra-om hūm

(描述)

一面二臂,静相,高宝严,右手膝处施愿印,左手于胸前施印并持花,花齐左肩。游戏坐姿于莲花上,后有头光背光,光后是祥云

他伴金刚手而出现,即中心是单身持铃杵的金刚手,观音于其左,右是持剑与花的文殊。

世间尊曼陀罗相

约12世纪以前完成的文献

Benoytosh Bhattacharyya 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 1924(巴达恰利亚[印度佛教图像志]),第38页

身色—白象征—莲花手印—与愿印

四个成就归于这个身形的观音,三个成就是单体,只有一个成就描写有度母和马头明王伴出……。

(世间尊曼陀罗)描写的主尊是:

“pūrvavt kramayogena lokanāthan'sa 'siprabham//

hrīhkārāk2arasambhūtamjatāmukuwamanditam////

vajradharma-jatāntahsthama 'sesaroganā 'sanam//

varadamdaksine haste vāme padmadharamtathā//

lalitāksepasamsthantu mahāsaumyamprabhāsvaram//

varadotpalakā saumyā tārā daksinatahsthitā//

vandanādandahastantu hayagrīvotha vāmatah//

raktavarnno mahāraudro vyāghracarmāmbarapriya//”

《成就法鬘》A-28,N-23,C-17

译文如下:

观想自己成为世间尊,如月光一样辉煌,从种子字“H rīh”中出现,戴宝髻冠。

他的头上有灭一切病的神,法金刚的像(9),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持莲花。

游戏坐姿,静相发光,右边是静相度母,施与愿印、持莲花。

左边是马头金刚,敬礼式,双手持棍,红色身形,愤怒相,披虎皮”

因为有三种不同的成就,所以此神有三种不同的坐姿:游戏坐、跏趺坐和金刚跏趺坐。没说第四个坐姿,因此,可以得知还有半跏趺坐的世间尊,甚至立姿像。图版22b(原书图号)是萨尔那特的造像,表现了最早的头冠上有无量光形象的世间尊造像。

Benoytosh Bhattacharyya.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1924(巴达恰利亚[印度佛教图像志]),第38页

世间尊:

色—白象征—莲花手印—与愿印

四个成就归于这个身形的观音,…世间尊曼达拉更详细的内容。Ms.A:

“Tadvarawakāswadale padme maitreyādi vinyaset\

Maitreya4 pītavarza1ca nāgapuspavaraprada\

Ksitgarbha4 1yāmavarzza4 kalasamcābhayamtathā\

Vajrapāzi1ca 1uklābhamvajrahastavaraprada\

Khagarbho nabha1yāmābho cintāmazivaraprada\

Ma1jughoso kanakābha4 khafgapustakadhāriza\

Gaganaga1jo raktavarzza4 ratnottamavaraprada|

Viskambhī tu ksāravarzza4 ratnottamavaraprada\

Sāmantabhadra4 pītābha4 ratnotpalavaraprada\

Dhūpādicaturddevī ca vajrānku1yādidvāragā\

Varzāyudhayathāpurva4 mazfdalasyānusārata|

Evamvidheh samāyuktamlokanāthamprabhāvayet\”《成就法鬘》A-28(10)

译文如下:

“在(神坐的)八辨莲花上,安置弥勒和其他的神,弥勒黄色身形,持龙蕊花,手施与愿印;地藏菩萨,绿色身形,持宝瓶,施无畏印;金刚手微白色身形,持金刚施与愿印; khagarbha,天蓝色,持如意宝珠施无畏印;文殊怙主金色身形双手持剑和经书;虚空藏菩萨红色身形,持莲花,施与愿印;除盖障菩萨灰色身形,持宝,施与愿印;普贤菩萨黄色身形,持上有宝的莲花,施与愿印。金刚喜等四天女和金刚香等四天女及其他守门者,身色、武器与曼陀罗一致。这时,供养者观想世间尊。”

笔者按:世间尊的表现多是单体的,由度母和马头明王伴出像,偶尔可以见到。但由弥勒等菩萨环绕的图像似乎没有出现过。

引路菩萨(笔者将之纳入“世间尊”内)

说明:

藏传佛教造像发展的观音成就身形相对应,手持莲花观音到晚唐即成为往生观念中的引路菩萨,据佛经说,引路观音是“手持金刚台”与阿弥陀佛及大势迎接往生的众生(11)。但作为“莲花手”功能的观音,在引路菩萨的图像样式中依然在初始保持了传统的持莲花标识,即左手持莲花,在莲花上端缀一小的冥幡,正是这个汉地象征死亡的小幡,标示了持莲花观音作为“引路菩萨”的身份。于是观音由西方极乐佛国教主的人间助手——持莲菩萨,变为在人间负责接引导死者升向西方极乐佛国的引路菩萨。这个图像进一步的发展是,作为引路菩萨,幡的标识性比莲花更为突出,“人道”的救主“莲花手”观音,原本标识性的莲花退居次位甚至消失,只以手持冥幡为标识,于是作为“莲花手”救度人道的世间尊观音,在汉地净土宗的盛行下,脱胎出一种新的样式:持幡引路菩萨。它说明了观音新的职能使图像产生的变化。这位头冠上有无量光化佛的造像,无疑是阿弥陀佛的助手——观音菩萨,他的手中持一缀着一面迎风飘摆的大长幡,而原本作为观音标志性的持物——莲花,在此完全消失了。

因此,引路菩萨,这一职能的明确,使观音原本的标识——莲花也在这种明确下,转换为体现汉地传统的冥幡,从而成为他职能的标识。如此,持莲花观音这一个汉地样式,成为印度观音造像传入后,同于藏传佛教的持莲花观音图像系统中,“人道”救主的“世间尊”在汉地的一个变体。

6.法金刚观音

说明:

关于这个身形,图齐在《梵天佛地》(Indo-Tibetic)卷一,对“擦擦”第98、99图像进行分析时说:此像是“金刚持,神半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右手于胸处施论辩印,左手置于髋部,似乎持花。头上戴有飘带的宝冠,四周古藏文偈颂:ye dharma……。神的类型是通过咒语:om vajra dha ra ma hri sa(12)ya(?)gun raksam ku ru svaha得以辨别”。也就是说,图齐对于该神的辨识是通过咒语中提到的神的名字:vajra dha ra,金刚持,而断定的。但是图齐没有解释一向持铃和杵的金刚持,变为持莲花样式的文献依据是什么?对于这种重要的图像变化,图齐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而笔者认为,首先,这种持莲花菩萨的造像,在佛教图像系统中,一般归属菩萨类,尤其是观音类,极少见会出现在本初佛和金刚萨埵的造像中。通过咒语中提到神的名称来辨识图像,是图齐在早期藏传佛教图像研究中开创的方法,也最见其语言功力。在“擦擦”图像研究中使用这个方法,要小心细致,因为“擦擦”材料的易损性往往使上面的文字变得模糊难辨,通过上面的咒语来判断神像也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金刚持与法金刚,在梵文书写上十分相似,金刚持是vajra dha ra,法金刚是vajra dhar ma(13),图齐将dharma“法”,读作dha ra ma,这个dhara正是梵文“持”的意思,也就是将“法”读成了“持”,而dhar ma和dhara ma两个词在梵文书写中几乎没有差别。由于这个神的名号和造像特别的持花方式,使我认为咒语所提到的神应该是观音的一个身形,法金刚vajradharma,而不是金刚持vajradhara。从实物收集情况看,这个造型的观音多出现于十一、十二世纪以前,之后几乎不见。

十二世纪以前

Benoytosh Bhattacharyya 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1924(巴达恰利亚[印度佛教图像志]),第51页

身色一红白座一孔雀标识一胸前开放莲

法金刚是五禅定佛的产物,为代替无量光的观音诸身形之一,这个神的特征是骑着孔雀,属于他的成就全是韵文形式,我们给出描述其身形部分:

“Tamsitamraktavarn namtu padmatāgasamadyutim/

Pa1cabuddhamukutadharamharsenotphullaloeanam//

Vāmato spardhayā nā 'sam dhrtvā soda 'sapatrakam//

Padmamvikā 'sayanta1ca hsdi daksinapāninā//

Mayūropari madhyasthe nisan namcandraman dale//

Sattvaparyan6kamābhujya sasrn6gārarasotsavam//

Caityāntahstha-mahākarma-tāgāra-vihārinam//

BhāvayetVajradharmāgryamnityamBodhimavāpnuyāt//”

《成就法鬘》A-20,N-16,C-10.

“观想自己是法金刚,红白身色,有着莲花宝王一样的光辉,头冠上有五禅定佛像,目光喜悦,得意地用右手持着有十六花瓣莲花的花茎,使它于胸前开放;坐在孔雀背上的月轮莲花座上,姿态舒适地坐在动物座上并放射光辉。他坐于为完成伟大事业而设的支提内的神圣宝座内。观想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菩提”。

7.四臂六字大明

(单体六字大明王、六字大明王曼陀罗相)

说明:

在该类造像中,常用的“六字观音”,本文认为从图像学的意义上来说不妥,因此选用“六字大明王”这一称号,而“六字大明王标样”是一个相对定义。因为在经典与流传的图像之间有一些有趣的变异。名称上,这一造型的观音应称为“六字大明王”,他是观音化现以代表六字大明咒的神,这是自7世纪将明咒形象化,以某一神代表某一咒以来,形成的新的经文表达方式(14)。虽然明王是观音变现,但直说六字观音,一是无典,二是作为图像学来说也不够准确,如同大威德金刚是文殊化现,但没有称其为“大威德文殊”的,金刚手是普贤的忿怒身,也从未见称金刚手为金刚手普贤者(15)。尤为重要的是,此身形观音是手结“一切王印”而不是普通的合十印,成就法中如此宣说神的手印,意在强调此观音作为大明咒守护神——明王的身份。这个称号最早源于5、6世纪或更早的“六字法”之六字明王,至9、10世纪左右的《大乘庄严宝王经》则明确以这一名号称谓六字咒的守护明王。因此,从图像学的角度来说,这个身形的观音名称,就是“六字大明王”,这是符合密教传达方式的正确名号。

图像组合上,《大乘庄严宝王经》的曼陀罗相与《成就法鬘》中之成就法像并不一致。《大乘庄严宝王经》记录的是无量寿佛居中为主尊,左边是六字大明王,右边是持宝菩萨。在《成就法鬘》及造像实物中,主尊是六字大明王,其左边是六字大明母,右边是持宝菩萨。如此说来,就是说居佛左的六字大明王成为实际造像中的主尊,代替了原来无量寿的位置,而以化现的六字大明母居于此位,大明母与持大摩尼宝菩萨构成一种形式上的对称。从样式上讲,可以说这是后弘初期较为流行的样式,从宗教思想方面说,有着悠久信仰传统的地方神观世音菩萨取代了与之可以互相替换的无量寿佛。另外,从像法功能上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六字曼陀罗属于六字大明的供养像法,而《成就法鬘》描述的是 像,而在西藏广为流行的正是成就法供养像。

单体

坐姿

10~11世纪

Min bahadur shakya.The iconography of Nepalese Buddhism Handicraft Association of Nepal 1999([尼泊尔佛教图像志])其中有唐东嘉布描写他为:

在白莲花的月轮座上,种子字Hrih升起。然后种字变成四臂观音。白色,半透明的身体放射五种光,他以慈悲的眼睛微笑着注视我们。四臂,第一对手相合于胸前,另两只在下面的手,一手持念珠,一手持莲花,身上着璎珞并披有义兽皮。头冠上饰有无量光。

北宋,法天译

《大正藏》No.1284《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

……却于曼拿罗中方安本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合眼如入定相……彼佛左边安大明菩萨,名恒沙无畏观自在,身具四臂色如鹅,如军那花如月,如真珠如乳色,坐莲华座手持莲华。头作发髻顶戴天冠,上有无量光佛作善相圆满。

十四世纪

《西藏王统记》刘立千译本,18页

莲花裂为四瓣,其中忽然化生一调化边地雪域之化身菩萨,两足作金刚正坐,一头四臂,前二手合掌当心,后右手持水晶念珠,后左手白莲花,曲达耳旁,作开放状。菩萨相好庄严,以诸珍宝为饰,诸种绸绢为衣,身色洁白,如日照雪山,左肩披热拉耶兽皮,遮及乳部,具五发髻,头顶复以诸宝严饰,面含微笑,如意美妙,白毫光像,遍照十方……(无量光)授灌顶已,垢障清净,所涌余水,在头顶中心变为阿弥陀佛而作顶严焉。

十八世纪

《三百佛像集》章嘉·若必多吉.30中

真言:Om ma-ni-pad-me hūm

(描述)

静相,高宝严,二主臂当心合掌,另左手持念珠,右手持莲花。跏趺坐于莲座上。后有头光背光,光后有祥云。

大悲观音

《米扎金刚鬘各法主尊像》据北京菩提学会1938年版

白色一面四臂,上二手合掌,下右手执琉璃数珠,左手持莲花。

20世纪初,1938年

《密答喇百法》四臂观音(spyan ras gjigs)

一面四臂,二主臂合掌于胸前,左上扬持花,右上扬持珠,披兽皮着各种庄严,跏趺坐于莲花月轮座上。具头光背光。(记:白色,百法第八,大悲四臂观音,十三尊)

四臂观音标样或称“六字大明王曼陀罗相”:主尊六字大明王与大明母、持宝二胁侍

说明:

按巴达恰利亚、图齐的说法,六字大明王的这种三尊组合是印度最为流行的样式,其经典依据,也说明是来自于《大乘庄严宝王经》,然而,事实上,经文中记录的造像三尊很难与留存的造像实物相对应。而藏传佛教造像,经过后弘期初期的发展,也就是13世纪以后,源于印度流行的六字大明王、大明母、持宝的三尊造像也愈加少见,代之而流行的是六字大明王为主尊,左右为文殊和金刚手的三尊造像组合。总之关于所谓“六字大明王”的造像扑朔迷离。本文作为“六字明王”标样的造像文字,依然以宋代天息灾所译《大乘庄严宝王经》为该造像目前所知的最为原始的经典依据。据研究显示,六字曼陀罗相有两个系统,一是《大乘庄严宝王经》所宣示的曼陀罗相,即阿弥陀居中,左右六字大明和持宝菩萨;二是《成就法鬘》所记曼陀罗相,是六字大明居中,左右是持宝菩萨和六字大明母。前者可能是持咒供养像,后者是成就法供养

宋,天息灾译《大乘庄严宝王经》

《大正藏》第二十册

于无量寿如来右边安持大摩尼宝菩萨,于佛左边,安六字大明王,四臂肉色白如月色种种宝庄严,左手持莲华,于莲华上安摩尼宝,右手持数珠,下二手结一切王印,于六字大明足下安天人,种种庄严,右手执香炉,左手掌钵满盛诸宝,于曼拿攞四角列四大天王,执持种种器仗。

10~11世纪

Giuseppe Tucci,Indo-Tibetica,1932-1941(图齐《梵天佛地》卷1“擦擦”:第74件,伍谷出,(原书插图XX,a)

表现为六字观自在的形式,也就是说,以观世音作为六字真言om mani-padme hum的守护者。这个样式在巴特恰利亚的印度佛教图像志Buddhist Iconography第33页和校订本《成就法鬘》的序中(第cl页)已有描述。该神作为六字观自在曼荼罗的主尊(藏文gtso bo,对应a ak’or,parivara或者眷属)即以持宝、六字为胁侍的观自在。这是在西藏图像中最为流行的观音样式之一,它被称为yi ge drug pai rig pac’en poi gtso ak'or gsum,意思是说:三个神,即主尊和他的胁侍代表了六字真言的奥义。神跏趺坐于莲花上,有庄严、头上有宝严。他的四臂中,两主臂相交于腰部呈合十印。其他两只手:左手持莲花、右手持念珠。下面,宝座上有藏文六字真言: om mani-padme hum。

10~11世纪

Giuseppe Tucci,Indo-Tibetica,1932~1941(图齐《梵天佛地》)卷1“擦擦”:第124件,列城出,(插图XXXIV,b)

他的左右是两个呈金刚跏趺坐姿的形象,也是四臂,其中两臂上举至胸施合十印,另两臂,左边的一只屈与肩膀高,手里似乎持一朵莲花,右手的法器无法辨认,猜想会是念珠。事实上,这两个形象毫无疑问是观音的眷属,即右边持宝、左边大明佛母。这是在印度很典型的一种样式(参看B.巴特恰利亚,同上第33页,原书插图XVIII)。

12世纪以前

Benoytosh Bhattacharyya 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1924(巴达恰利亚[印度佛教图像志])33页

六字观音(16)

身色——白手臂——四个

手印——合十标识——念珠和莲花

伴侍——持宝菩萨、六字大明母

辨识的象征——胸前合十。下面引用成就观想中描述的三个一组中观音的形象:

……tmānamloke s'vararūpamsarvākārahūsitam's uklavarnamvāmatahpadmakharamdaksūtradharamaparābhyām hastābhyāmhrdi samputā1jalisthitamdhyāyāt.Dakisze Mazidharamtattadvarza bhujānvitampadmāntaroparistham.Vāme tathaiva aparapadmasthām

《成就法鬘》A-16,C-6,N-13-14

译文如下:

“祈祷者观想自己成为[六字]-世间尊,有各种饰物,白色,四臂,左手持莲花,右手持念珠,另二手胸前合掌印,右边是同色、同手的持宝,坐于另一朵莲花上,左边是六字大明母,姿势相同,坐另一朵莲花……”

十八世纪

(图齐[西藏画卷])六字观音,(原书p.551,图版153、154)

该神总是由两个胁侍相伴出,右边是持宝,左边是六字大明母,这是圣六字的象征性图式。胁侍的图像是通过中间的神来确认的。

画上观音在一个大阁楼内,可以根据画面判断出这是观音国土。这个神的国土被称做布达拉(Potala),它与西方极乐世界和东方净琉璃世界Abhirati极为相似,但是阿弥陀和阿閦佛天国的具体位置是不清楚的,而在佛教文学中布达拉或者普陀洛迦(Potalaka)被想象为位于印度的南或西南方。

六字大明王与金刚手、文殊三尊

(据《三百佛像集》图像描述)中间四臂六字大明王,其左善相金刚手,其右善相红黄文殊(或五字文殊)

8.八臂观音

八臂救八难观音(无文但有像流行)

9.十一面观音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三十二臂、千手观音、变体诸样)

说明:

十一面观音是一个描述性词语,从早期汉文佛经上看,十一面的排列方式不是纵向的,而是如花开放般向四面展开的,这从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绢画和日本现存的约8、9世纪时期的作品中可以见到。而西藏流行的纵向十一面排列方式,未见经文出处。在巴达恰利亚的《印度佛教图像志》图版57,列举了108种观音,其中的第57的造型,正是所谓十一面、八臂观音,巴氏称之为mahāsahasrasūryya Loke s'vara(大日神观音),但在解释这108个观音前,巴氏称这是出现于“Macchandar Vahal,Kathmandu,Nepal”等地的造像样式,没有时间上的交待。从早期汉文佛经(北周时期,见下文)流传情况看,保存于日本的十一面排列样式可能是依据经文而做,汉、日十一面观音属于一个造像系统,而纵向排列的十一面八臂观音可能是西藏人直接源于印度的造像样式(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与《三百佛像集》中的“大悲观音”完全相同,正如巴氏所说“这种形式的观音在西藏十分流行”),印、藏属于一个样式系统。笔者曾见到在印度坎黑利石窟第41窟保存的5-6世纪的十一面观音像,此像的十一面排列方式与西藏样式完全相同,而这种样式绝不见于汉地。总之,十一面观音造像最早由南印度产生,产生不久北传,也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样式,即南部的1、3、3、3、1和北部的3、3、3、1、1。这两种主要的造像样式随着佛教传播进入汉地与藏区。汉地佛教在接受这一像式的同时进行了变化,并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形成了汉-日图像系统。而藏传佛教则忠实地保留着印度的像式,形成了明确的印-藏图像系统。两种像式的基本要素是:汉-日图像排列基本为3层,或4层,除主面与造像成正常比例外,其他小面如冠饰一样分布于主面上或侧与上,造像没有怪异之感。其中日本造像主要传承了汉地两种像式中的一种,即下层为一面的样式;印-藏图像系统基本为5层,诸面大小相差不大,如塔般纵向排列,造像比较怪异,藏传佛教单纯传播了印度两种像式中的一种,即下层为三面的造像。十一面八臂造像之后,开始出现并流行千手观音,从文字材料看,提到十一面千手观音的译经是宋代的《大乘庄严宝王经》,但从造像规律来说,可以说它是十一面二臂、四臂、六臂、八臂的演化或变体,主要是八臂的变体,因为其所谓的千手(一般只造四十手)在表现方式上主要是作为背光形式出现的,而主臂依然是八个。因此在分类上,将之纳入“十一面”类,而不单列“千手观音”(17)。同时汉地五代宋时流行的一面千手观音,几乎不见于西藏。

(1)十一面二臂

北周,耶舍崛多译

《大正藏》No.1070《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白旃檀作观世音像,其木要须精实不得枯箧,身长一尺三寸作十一头。当前三面作菩萨面、左厢三面作瞋面、右厢三面似菩萨面狗牙上出,后有一面作大笑面,顶上一面作佛面,面悉向前后着光。其十一面各戴花冠,其花冠中各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莲花。展其右手以串璎珞施无畏手……处中施一高座置观世音像,像面向西。

(又同者《大正藏》No.1071《十一面神咒心经》唐,玄奘译)

(2)十一面四臂

唐,不空译

《大正藏》No.1067《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

诸头发髻冠冠中住佛身,正面浅黄色救世哀悯相。

左右青黑面左三忿怒相,右三降魔相当后爆笑相。

顶上如来相四臂两足体,左定执莲花左理握鍕持。

右慧施无畏或结拳印契,右智持数珠被鬘妙璎珞。

天衣及上裳商佉妙色光,安住千叶莲跏趺右押左。

(3)十一面六臂

(4)十一面八臂标样:名称为“大悲观音”,十一面、八臂、立姿

十八世纪Mahākārunika ekādāsmukha

《三百佛像集》章嘉·若必多吉.32中

真言:Om ma-ni-pad-me hūm

(描述)

观音立姿,十一面排列如常式(自下向上:3、3、3、1、1),头光因此为尖桃形。二主臂当胸,从上至下,右一持?二持镜?三施与愿印;左一持花,二持弓,三持宝?二足跟相对,后有大舟形背光,光后有祥云。

与之相伴出,其右是狮吼观音,骑狮,一面二臂,右手施愿印(触地印?),左手持花,左是圣不空绢索观音,三面四臂,从上至下,右一施无畏,二与愿,左一持三叉戟,二手于胯处,跏趺坐。

(5)十一面三十二臂

唐,菩提流志译

不空悉地王

《大正藏》No.1092《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第一

不空王最上悉地三昧耶像,白毡布绢方量四肘,增亦任意。中画不空羂索十一面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身真金色三十二臂,正面熙怡眉间一目。

(6)十一面八臂大悲观音变体:加千手(实际为四十臂)大背光称“千手千眼观音”

宋,天息灾译

《大正藏》20册《大乘庄严宝王经》卷一:

观音入阿鼻地狱,将火坑变宝池,阎魔天见之而说偈赞:“归命莲华王大悲观自在,大自在吉祥能施有情愿,具大威神力降伏极暴恶,暗趣为明灯观者皆无畏,示现百千臂其眼亦复然,具足十一面智如四大海。

三昧修罗译

《大正藏》No.1065《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是观自在菩萨为众生故,具足千臂其眼亦尔,我说彼者其有千条,唯今略说四十手法,其四十手今分为五。何等为五:

一者如来部,

二者金刚部,

三者摩尼部,

四者莲华部,

五者羯噜磨部,

一部之中各配八手(合为四十)其五部中亦有五法。

以何为五:一者息灾法用佛部尊,所以有化佛手、羂索手、施无畏手、白拂手、搒排手、钺斧、手戟矟手、杨柳手(是为八法)。

二者调伏法用金刚部尊,是故有跋折罗(二合)手(唐言金刚是三钴金刚)金刚杵手(犹钴金刚)宝剑手、宫殿手、金轮手、宝钵手、日摩尼手、月摩尼手(是为八法)。

三者增益法用摩尼部。是故有如意珠手、宝弓手、宝经手、白莲手、青莲手、宝铎手、紫莲手、蒲桃手(是为八法)。

四者敬爱法用莲华部。所以有莲华合掌手、宝镜手、宝印手、玉环手、胡瓶手、军持手、红莲手、锡枝手(是为八法)。

五者钩召法用羯磨部。所以有铁钩手、顶上化佛手、数珠手、宝螺手、宝箭手、宝箧手、髑髅手、五色云手(是为八法)随其所欲无不成办。

光王静住如来所亲受大悲心陀罗尼已,超第八地,心得欢喜发大誓愿,应时具足千手千眼,即入三昧名无所畏,于三昧光中涌出二十五菩萨,是诸菩萨身皆金色,具诸相好如观自在,亦于顶上具十一面,各于身上具足四十手,每手掌中有一慈眼(二十五菩萨各具四十手目,合为千手千眼)。

No.1065《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

三昧修罗译

顶上十一面皆如上所说

诸头宝冠中安住化佛身菩萨于身上具足四十手。

一一手掌中各有一慈眼随诸众生类执持杂宝物。

住于莲华台放大净光明左定持日轮右惠净月轮。

左理持宫殿右智五色云左定执戟鞘右惠持锡杖。

左理羂索形右智宝剑手左定宝弓形右惠宝箭形。

左理红莲华右智紫莲华左定白莲华右惠青莲华。

左理军持瓶右智执胡瓶左定执玉环右惠持金轮。

左理宝箧形右智宝经典左定铁钩形右惠钺斧形。

左理金刚杵右智持三剑左定宝螺形右惠蒲桃形。

左理白拂形右智杨柳枝左定宝铃铎右惠宝智印。

左理如意珠右智施无畏左定化佛尊右惠顶上佛。

左理宝镜珠右智髑髅杖左定榜排形右惠持念珠。

理智持宝钵定惠莲华合各各妙宝臂犹如尼瞿枝。

环钏为臂上天衣又璎珞庄严大悲体圆光微妙色。

跏趺右押左妙相眼不及次当前月轮金刚观自在。

南方月轮中与愿观自在西方月轮中现数观自在。

北方月轮中钩召观自在本尊及四尊表五智五部。

除怖观自在在于东南轮宝剑观自在在西南月轮。

智印观自在在于西北轮不转观自在在东北月轮。

是四大观音表法利因语行者应知之已上九月轮。

五智杵以界亦有四月轮离九轮住隅金刚舞菩萨。

在于东北轮金刚嬉菩萨在东南月轮金刚鬘菩萨。

住于西南轮金刚歌菩萨住西北月轮已说内院竟。

今说第二院东门金刚钩南门金刚索西门金刚锁。

北门金刚铃东北金刚涂东南金刚香西南金刚花。

西北金刚灯八供四摄智本形如金界于东门南边。

有持杵观音次大势观音次宝钵观音次日精观音。

次于东门北有持索观音次榜棑观音次白拂观音。

次月精观音于南门东边有宝弓观音次宝经观音。

次白莲观音次紫莲观音次于南门西安宝箭观音。

次胡瓶观音次青莲观音次蒲桃观音于西门南边。

安宝镜观音次玉环观音次顶上观音次军持观音。

次于西门北安红莲观音次锡杖观音次化佛观音。

次数珠观音于北门西边安宝螺观音次髑髅观音。

次宝箧观音次五色云尊次北门东边安钺斧观音。

次戟鞘观音次杨柳观音次宝铎观音已上五八尊。

形象如上说第二院说竟次说天等院东北伊舍那。

东方帝释天东南火光尊南方焰魔耶西南罗剎天。

西方水神天西北风云天北方毗沙门于伊舍那南。

安于大梵天于帝释南边有下方地天次于火天西。

有伞盖夜迦于焰魔天西。

持各种物十一面四十臂观音

集于《大正藏》No.1065《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

三昧修罗译

持宝

若人欲得富饶财宝者,应修摩尼法(如意珠之手也)

……画摩尼与愿观自在菩萨像,作慈悲体身黄金色,顶有十一面,当前三面为菩萨相,右边三面白牙出上相,左边三面忿怒相,当后一面爆笑相,顶上一面如来相。菩萨本面而有三目,以袈裟璎珞环等庄严妙体,坐红莲座处月轮中,半跏而坐右押左。如上二十五菩萨,并所现千菩萨形象等同无异,唯随所愿求,执持宝物而来施与。

令与愿观自在菩萨者,左手当心持摩尼,其珠吠琉璃色黄光发焰也,右手与愿契屈臂向上。

持杵

若人为摧怨敌,应修金刚杵法(独股金刚)其持杵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庄严如上所说。唯左手作拳安腰,右手执独钴杵当左肩如打势。画像已,其印相右手作拳舒头指,以印作碎势。

施无畏印

若欲离怖畏者,当修施无畏法。其除怖观自在菩萨。相好威光如前无异,唯舒右手垂五指现掌。左手舒五指,拳当左乳上现掌。

持日

若人欲眼闇求光明者,可修日摩尼法,其日精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庄严如上说,唯左手拳上持火颇胝(此云日精也)右手当心仰掌。

持月

若欲消除一切热恼者,应修月摩尼法。其月精观自在像,相好庄严如上所说,唯右手拳持水颇胝。左手舒五指作摩身势。画像已,其印相如像手印。

持弓

若人欲增荣官职者,当修宝弓法。其持宝弓观自在像,相好威光如前说,但定惠手持横弓,作计由旬数势,画像已,印相作金刚合掌。

持箭

若人欲得善友者。当修宝箭法。其速值观自在像。相好庄严如前无,唯右手持箭首,以箭尻置左手上。画像已,其印相右手作拳,散立头指中指,以印作招式。

持柳

若欲消除身上众病者。当修杨柳枝药法,其药王观自在像,相好庄严如前所说。唯右手执杨柳枝,左手当左乳上显掌。

持拂

若欲解脱一切障难者,当修白拂法,其拂难观自在像相。及庄严等如前无异,但右手屈臂向掌外。左手持白拂。画像已,印相左手屈臂,诸指垂下。

持胡瓶

若求善和眷属者。当修胡瓶法。其持瓶观自在像。相好威光如上说。唯右手执胡瓶。其瓶首如金翅鸟也。左手当齐上。向上受胡瓶势。画像已,其印相作未敷莲印,二空开立,指头相合。

持钺

若人欲离官难者,应修钺斧法。其镇难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庄严如先无异,但右手持钺斧,左手作拳安腰。画像已,印相屈右手如斧势,以印回转。

持玉环

若求男女仆使者,须行玉环法,其持环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威光如先所说。但左手当心持玉环,右手覆于玉环上如盖。画像已,印相以左手握右腕,亦以右手握左腕,是左表女右表男。

持白莲

若欲成就功德者,当修白莲法。其分荼利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庄严如上说,唯左手执白莲华,右手说法印。画像已,印相作开敷莲印。

持青莲

若欲往生十方净土者,当修青莲法。其见佛观自在像。相好威光如前无异。但右手执青莲华,左手当右乳上显掌。画像已,印相作莲华合散如开花势。

持镜

若人求智慧者。应修宝镜法。其镜智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威光如上所说,唯左手当心持宝镜向外,右手作智拳印。画像已,其印相右拳安腰,左手开舒举面前见此印,想见大圆镜智。

持紫莲

若人欲见诸如来者,当修紫莲法。其见莲观自在像,相好庄严如上所说,但右手执紫莲华,左手当心仰上。画像已,印相作莲华合掌。如开花势散之。

持经夹

若欲见地中伏藏者,应修宝箧法,其见隐观自在像,相好威光如上所说,唯左手置宝箧,右手作开箧盖势,画像已,印相仰左手,以右手覆左手上,诵真言已,而后开见散之。

持云

若人为成就仙法者,当修五色云法,其仙云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庄严如前说,但右手持五色云,左手举上握所着天衣端,画像已,其印相左右手为羽势作飞相。

持军持

若人欲生梵天者,应修军持法,其禅定观自在像,相好庄严如先所说,唯左手执军持,右手作思维相,立右膝以右臂置膝上,以手掌安颊及眉间是也,画像已,印相莲华合掌合腕。

持红莲

若人欲生诸天宫殿者作红莲法,其天花观自在像。相好威光如上所说。唯左手执莲华,右手屈臂而指天上。画像已,其印相作开敷莲华印。举上作掷势散之。

持戟

若人为摄缚一切逆贼者,当修戟鞘法,其破贼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庄严如前无异,但左手举上执戟鞘长等身,右手开散押右腰,画像已,其印相左手作三钴印举上振之,右拳安腰。

持数珠

若为诸佛来授手者,应修数珠法,其念珠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庄严如上所说,但右手捻数珠,左手当膝如摩势,画像已,其印相左右手取所持念珠顶戴三度,归命相。

持螺

若为召呼一切善神乞守护者,当修宝螺法,其持螺观自在像,相好庄严如先宣说,但左手臂持宝螺,右手作拳舒屈风指作招势,画像已,其印相二手虚心合,屈二风指,各绞二大指背,二空各二头中指间出之,以口为吹之势。

持骷髅

若人欲使令一切鬼神者,当作髑髅法,其缚鬼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庄严如前所说,唯右手执髑髅杖,左拳安腰,画像已,其印相左拳安腰,右手屈臂举上作金刚拳,以印作召势。

持铎

若欲成就上妙梵音者,须作宝铎法,其法音观自在像,相好威光如上说,但左手持宝金刚铃,右手作拳安腰,画像已,其印相以二大指入掌内三摇之。

持宝印

若欲成就妙辩才者,当作宝印法,其智印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庄严如上无异,唯右手当心持宝印形,左手作拳安腰,画像已,其印相以右手印于心上。

持钩

若为龙天善神来加护者作铁钩法,是钩召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庄严如上所说,唯左手持钩,右手作拳安腰,画像已,其印相在手作拳,立头指如钩形而招之。

持杖(www.xing528.com)

若人求慈悲心者作锡杖法,其慈杖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庄严如上所说,但右手执锡杖,左手当齐向上,画像已,印相二手内缚竖火轮,圆满如锡杖形。

持宫殿

若欲不处胞胎身者,须作宫殿法,其大势观自在像,相好威光如先所说,但左手持宫殿形,右手屈臂向外显掌,画像已,其印相二手内缚立二中指,屈如殿形。

持智印

若人求多闻者,当修般若经法(是宝经也)其般若观自在像,相好庄严如上说,唯右手当心,持智印出生般若理趣经,左手作拳印。像成已,其印相(梵本不出印)用梵夹印。

持金轮

若为菩提心不退者应修不转轮法,其不转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庄严如前所说,但右手持金轮,左手按座作不转势,画像已,印相左手按地,右手作拳,立风及空指如持轮势。

二手持化佛

若人欲得一切如来灌顶授记者,应修顶上化佛法,其灌顶观自在像,相好庄严如上无异,唯二手拳顶上安置化佛,画像已,其印相二手内缚并立二大指,押头指侧,以印置顶散之。

持葡萄

若为成就五谷等一切食物者,应修蒲桃法,其护地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庄严如先无异,唯左手持蒲桃,右手施愿契势,其像成已,其印相左拳安腰,右手诸指舒即印地。

十四世纪

《西藏王统记》刘立千译本第24~25页:

(观音)从布达拉山顶放眼观察此雪域有情,得安乐者,百未得一,心极烦闷。突然生起欲自求寂默之想。于刹那倾,由昔愿力故,头即破裂成为十片,身亦碎成千片,遂即祷请无量光如来。无量光佛刹那即至,将菩萨身首所裂碎片,用手收合,成为一束,并作示云:

“诸法皆众缘,住欲想概中,若人有所愿,如是得称遂。何人愿最猛,诸佛皆赞叹。用此真实语,刹那决成就。”

如是颂已,复云“善男子,勿生苦恼。汝头裂为十片,加持成为十头。此十头面,即十波罗蜜,此上再加阿弥陀佛加持,成十一面”。

“十一面中坐弥陀,广作息增怀诛业,赞礼尊者观世音”。

汝身如莲瓣,裂为千片,加持成为千手。千手即千转轮王。千手掌中,加持成为千眼。

“千眼即贤劫千佛……”

乾隆十三年

《大正藏》No.1419《造像量度经续补》

乌朱穆秦奇渥温工布查布述

十一面千臂观世音(功德尼式,番王式等,有番汉数样,今择一合本足证者述之)身量同佛立像,而脐密间添四指,通身白色,元正面纵分同佛面,广十指,慈相。其右厢面蓝色,左厢面红色,此二面纵分同正面。而广分只得其半,外添鼻准高分一指(画像之谓也,若胎偶则横分只作八指,凸且扁。此三面谓之法身三面)第二层正面竖横同作八指,色黄白、悲相。发际三指(两眉微颦而无笑容)其右面正黄色、左面赤黄色。此二旁面纵分同正面,而广只得其半,外边添鼻分六麦分(胎偶则广分六指,此三面谓之增长三面)第三层正面七指,色赤白。喜相(具微笑容)发际同前,而其右面绿色,左面紫色,此二面纵分同正面。而广分只得其半外添鼻分五麦(胎偶则广分作五指。此谓之报身三面以上三层。右三面皆作颦眉直视微怒相。左三面皆喜悦相)第四层单面。大怒明王相。竖横平六指、青色。发之崇分亦然(发稍旋凝如狮子鬃鬣)顶上弥陀佛头化身面相(红色,或作金色)颈一指,面轮五指,发际指半,肉髻一指。宝髻半指。每面分均分十二少分。依常制之各指,推扪比较。以度定各面之眉、目、鼻、口、及准头等,直曲宽狭。除弥陀面外,余十面皆俱三目(本教经曰目数千。又三十二)正面之两耳。贴在旁面之腮上(以上为画像之准也,胎偶则第二层三层正面之两耳,俱各向前移一分。即前说元正面之广分。胎偶作十指同义)知此一像,则一切具多面像者,可以依是推度矣。其广臂之布设法。自心窝而上比至六指处(胎偶则六指零半指处)从正中横量各一搩,至两腋竖绳。即作点记(上比肩顶三指。下比腋肢三指)再从两边之记号起,向外各去正五十指之地。画圆圈作环记。所作诸手,虽伸亦不得出此环记之外。手足虽多,根同生于一枢。其式约略似扇把横轴所拦。适手举者,余手从上向下排。适手垂者(里收者同)余手自下往上排(此式以经为征,且天竺国赍来像躯。多见如是,今汉番同俗。不管适手之举垂,但是余手,尽作由上向下者非是)。

千手者:法身八手、报身四十手、化身九百五十二手,共计满千手也。即从前说环记起,向里次第各蓦四指,复画五层圆圈。于是从前说两旁点记起,向外至于内圈,直拉絣线匀分六分(除却身质所占之分。两边各作三分,合算六分),第二层上两边各分作十二分,第三层各分十四分,第四层各分十六分,第五层各分作十八分。第六层(即前说外边总括环圆记也)两边各分作二十分,而以为底盘境框,复次始作法身八臂。二适手当心合掌(两掌不宜紧贴,中作虚之),余右第二手持白水晶念珠,左第二手执白莲华,右第三手执金轮,第四手作施愿印,左第三手执弓箭,第四手持军持(旧翻澡瓶,因其用而名之也,又有译作胡瓶者。对华言之也,今合其名实而直翻之曰顶沃,其纳口在腹,吐嘴在顶,颈长嘴小)除二适手,余六臂俱排开,而画像不出内圈之外。胎偶亦依此推度之(内圈六分。即为此六也。手头须排均匀安置,其持数珠莲华之手。则对两肩外边,手头向里覆,而以指捻持之,执轮及弓箭手头略举之,余二手头略垂之)报身四十臂,从上向下排,右翼二十手,挨着次第,一擎执佛像(释迦佛之像)、二如意宝珠、三日精珠、四青优波罗华、五锡杖、六白色金刚杵、七利剑、八铁钩、九白拂。左翼二十手,亦挨着次第:一宝殿、二宝箧、三月精珠、四红莲华、五钵盂、六金刚铃、七傍牌、八羂索、九杨柳枝。其左右第十两手,合拱前面作等融印(对拱脐下四指处,右仰左俯,两掌合。而以两巨指相把之)复从右第十一手,挨次排下:十一贤瓶(腹大而圆,颈之长分有其腹竖向三分之二,口向外卷)、十二宝山、十三髑髅杖(髑髅在杖上头)、十四梵夹、十五钺鈇、十六金刚铁椎、十七作施无畏印、十八玉印、十九长枪、二十交杵。复从左第十一手,挨次排下:十一宝镜、十二玉环、十三右旋白螺(身质右旋,其衽则反回左转,按螺虫骨身,通是左旋,而衽回右转,今番僧寺庙为乐器用者即是。谓之凡螺,亦谓逆转螺不为贵。传云:螺身辄转生螺,连转五次者即变右旋螺谓之仙螺,亦谓顺运螺,在处大有吉祥。世间甚为罕有)、十四五彩迭云、十五莲华心蕊、十六铁金刚橛、十七禾穗、十八蒲萄、十九钢叉、二十黄莲华…此九百五十二手。悉作施愿印(手掌侧仰之而少垂),掌中眼目,参差互见,一一分明(千手掌中皆有一目),诸臂相皆极柔顺圆好,如正开之莲华,各不侵碍。数虽千名,而观者自不觉其多矣。

千手乃为贤劫千位轮王,千眼即贤劫千佛焉。

其足趺与诸指,但得分明现见,即是八件宝饰,及衣服等。俱同报身佛像(三层面宝冠。下层者不宜遮过上面嘴唇以上)而以仁兽皮为络腋(旧作黑鹿皮,未详其义。按仁兽。华翻黑脊,盖因其毛皮而称之耳。常见西番国岁贡对象,有此兽皮形似山羊而小,毛短薄、色多微黄、脊毛纯黑色、天性最慈、为人忘己。据使者言。捕时不事猎围。惟二人执兵,寻其栖处。既望见,诈为相斗状,喊声对骂,且作挥兵相击势。此兽见之。以为相害,遂欲解救,犇至隔立二人之间。至死不去。遂得而刺焉,本朝官译名谓之仁兽。其披法:则毛向外,头前尾后斜披左肩上,以头皮遮着左乳。而将右边后腿皮,从像之背后由右腋下,挽过至像之前,与右前腿皮,互相交盘缚之,此一件服饰,诸经典未见他像所用,唯独观音及慈氏菩萨像有之)两足平立,两胯外边相去广量作二十四指。

其他记录经文见:

唐,善无畏译No.1068《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

又:《千手经》、《调定图》、《千臂经上》、《千手千眼千足仪轨陀罗尼》、菩提流支译《千手千眼姥陀罗尼经一卷》、伽梵达摩译、贞园园梵译《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

(7)十一面观音与金刚手、文殊三尊

(8)一面千手千眼观音

(9)十一面变体——杂面杂臂类

a:十二面观音:

佛经中并没有此类型的记录,传说是画家张僧繇画十一面观音的笔误(参见《佛光大辞典》“十二面观音”条及“画史资料”内容所记)

b:三面二臂观音

(有图流行而无文对应)

c:十面十二臂观音

(有图流行而无文对应)

10.不空绢索

二十世纪初

(1).一面二臂

《米扎金刚鬘各法主尊像》据北京菩提学会1938年版

不空绢索身一面二臂,右手上布施印,左手持白色杂花。

唐,李无谄译

(2)一面四臂

《大正藏》No.1096《不空羂索陀罗尼经》

《不空羂索明主咒王入坛品第十三》

坛中心作观自在,头戴天冠绀发垂下,一切严具庄严其身,当头上作阿弥陀佛,作水精色菩萨。四臂左上一手执莲华瓶,左下一手施无畏手。右上一手把于数珠,右下一手作施无畏。端正殊妙悦可众心,作欢喜状圆光围绕,天妙华光以为庄严。正当胸前作于卍字,眼如低视,当于莲华台座上立,于其右边作大势至菩萨……左边应作普贤菩萨。

唐,李无谄译

《大正藏》No.1096《不空羂索陀罗尼经》

《不空羂索明主咒王成就像法品第四》

尔时复说造像之法,与其画师授予八戒令净持斋。当于不截净白毡上,画观自在菩萨形象,诸彩色中不得着胶,作髻发色如莲华藏,面上三眼白縠络身,披黑鹿皮绶带系腰,身有四手,左上一手执持莲华,左下一手执持澡罐,右上一手执持数珠,右下一手垂于向下作施无畏。着天妙衣一切严具,以为严身立莲华上。

唐,菩提流志译

《大正藏》No.1092《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第一

《如意摩尼瓶品第十八》:

释迦牟尼佛前不空羂索观世音菩萨,一面三目,熙怡微笑,身有四臂,左一手执莲华,右一手把羂索,二手合掌,首戴宝冠,冠有化佛。

《出世解脱坛像品第二十六》:

中画补陀洛山……画宝宫殿楼阁宝树,殿中莲华狮子宝座,座上不空羂索观世音菩萨。一面四臂,着天衣服镮钏珠璎,状大梵天,面有三目,首戴宝冠,冠有化佛。一手把莲花,一手把三叉戟,一手把羂,一手施无畏,结加趺坐。

唐,宝思维译

《大正藏》No.1097《不空羂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卷上

《成就画像帧法分第四》:

尔时尊者说画像法及成就咒法,若画圣观自在菩萨形象……其身黄白,首戴华冠,绀发分被两肩前后,慈颜和悦,放百千光,清净殊胜,面有三目,以纯白綖交络肩臆,以瑿泥耶鹿王皮而覆肩上,庄饰宝带以系其腰。尊者四臂,左边上手执持莲华,下手执持澡瓶。右边上手施无畏,下手执数珠,皆以珍宝而严饰之,身着天衣立莲华上,有大威德璎珞,短长,交髆垂下,耳珰臂印及以环钏皆宝饰之。顶上画作无量寿佛,于其帧内画种种华……于池四边应画鹅形。

(3)一面八臂

(有图流行而对应无文)

(4)三面四臂

唐,不空译

《大正藏》No.1067《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

不空羂索观音:

顶上五髻冠安住化佛身具三面九眼正面白肉色

微笑慈悲相左右天青色瞋怒降魔相身被妙璎珞

系鹿皮袈裟百福庄严身四臂两足体左定开莲花

左理持羂索或执持数珠右慧说法印或持金刚锁

右慧执持锁妙宝琉璃光住千叶莲花跏趺右押左

唐,菩提流志译

《大正藏》No.1092《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第一

不空悉地王观世音,三面四臂,身真金色,结跏趺坐。正面熙怡,右面微怒,合口嚬眉怒目,左面可畏,奋目张口,狗牙上出,首戴月冠,冠有化佛。一手执莲花,一手把三叉戟,一手把不空梵夹,一手施无畏,佩身光焰。

唐,菩提流志译

清净莲华明王

《大正藏》No.1092《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第一

《明王曼拿罗像品第七十五》:

世尊此清净莲华明王像成就三昧耶……佛右清净莲华明王菩萨,面色形貌,如多罗菩萨,首戴宝冠,冠有化佛。当中正面眉间一目,左右面目如不空羂索观世音菩萨。身有四臂,一手执羂索,一手执剑,一手执莲华,一手执宝幢,半跏趺坐。观世音后多罗菩萨,颜貌熙怡,左手执优钵罗华,右手屈仰扬掌,微邪低头,半跏趺坐。

(5)三面六臂

唐,菩提流志译

不空广大明王

《大正藏》No.1092《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第一

《广大明王图像品第五十七》

不空广大明王观世音菩萨,结加趺坐,三面六臂,身真金色,正面熙怡,右面微瞋,狗牙上出,左面大瞋,三首月冠,冠有化佛,三头鬓发,发焰赤耸。左第一手执金刚钩并持莲华,右第一手执三叉戟并持金刚棓,左第二手执羂索并持金刚钩,右第二手执金刚杵并持金刚钩,左第三手伸雨众宝,右第三手向外扬掌安慰摩顶。

(6)四面八臂

宋试光禄

《大正藏》No.1169《佛说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卷第一

龙树菩萨于持明藏略出

不空羂索,四面八臂。以虎皮为衣复为络腋,复以鹿皮为天衣。面有三目,顶戴宝冠发髻下垂。右第一手作施愿印、第二手持数珠、第三手执羂索、第四手作施无畏印;左第一手持白莲华、第二手持经、第三手作拳,竖立头指作期克印、第四手执钩。

11.无畏观音:

(1)一面二臂除怖观自在菩萨

三昧修罗译

《大正藏》No.1065《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

除怖观自在菩萨,相好威光如前无异,唯舒右手垂五指现掌,左手舒五指,拳当左乳上现掌。

(2)一面四臂恒沙无畏观自在

北宋,法天译

《大正藏》No.1284《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卷上

……却于曼拿罗中方安本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合眼如入定相…彼佛左边安大明菩萨,名恒沙无畏观自在,身具四臂色如鹅,如军那花如月,如真珠如乳色,坐莲华座手持莲华,头作发髻顶戴天冠,上有无量光佛作善相圆满。

(3)三面四臂无畏观音,或阿摩来观音

《大正藏》No.1115《观自在菩萨阿么来法》(此云无畏又云宽广)

无畏观自在菩萨画像法,一名阿么来观自在菩萨像,如波罗蜜菩萨形,三目四臂乘白狮子座,头向左膝下首戴宝冠,以白莲花严饰前。二手执凤头箜篌,左一手掌摩羯鱼,右一手持吉祥鸟白色,左足屈在师子项上、右足垂下严以天衣璎珞,通身光焰,面貌慈悲。

《观自在菩萨阿摩来法》:三目四臂,骑白狮子。12.狮吼观音(1)一面二臂十二世纪以前Benoytosh Bhattacharyya 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 1924(巴达恰利亚[印度佛教图像志])第35页:

色一白,座姿一大王游戏坐,乘骑一狮子,特征一无饰物,

标识一(i)左一莲花上剑

(ii)蛇缠绕的三叉戟

《成就法鬘》中有四个成就属于这个身形,大乘佛教认为他能除一切病。是最为流行的观音形式之一……,描述如下:“tmānamSimhanāda-Lokr 'svararūpambhāvayet,'s vetavarnnamtrine-tramjatāmukutinamnirbhūsanamvyāghracarmaprābhrtamsimhāsanas-thammahārājalīlamcandrāsanamcandraprabhambhāvayet.Daksinesitaphanivestitamtri 'sūlam s'vetam,vāme nānāsugandhikusumaparipūrita-padmabhājanam.Vāmahastāt utthampadmopari jvalatkhadgam.”《成就法鬘》,A-35,C-23,N25

译文如下:

“观想自己成为狮吼观音,白色身形,三眼,宝髻冠,无饰物,披虎皮,舒相坐于狮上,发光如月。他的右边是白色三叉戟,绕着大蛇;左边是芳香的莲花苞,从他的左手边升起一朵(白)莲花,上面有燃烧的(白)剑。”

……一般会不表现左边的花苞,或也没有三叉戟。有时三叉戟在右手上。这个姿势称为半跏趺坐,但有时也跏趺坐,甚至立姿,在铜象中有时没狮子。身无饰物是最重要的特征,这是区别于文殊变化身形的一个重要标志。……《成就法鬘》中没有一个成就出现念珠,但念珠存在于西藏的图像中。

二十世纪初

《米扎金刚鬘各法主尊像》据北京菩提学会1938年版

狮吼观自在身一面、二臂、三目。右手作无畏印按右膝,左手拇指二指作环形,按于身左后侧之垫上,其环中间出莲一茎生二花,一枝齐耳开放,上严置宝剑,一枝稍长,上饰杂色香花盈满白色颅器。左侧月垫上立三尖叉,杆绕白蛇,口吐三毒,以吸颅器杂花之香。左乳覆兽皮,狮上而坐。

二十世纪初

《密答喇百法主尊像》,《佛藏辑要》图像巴蜀书社1993(据图像描述)

世间自在狮子吼,一面三眼,二臂,上身裸,斜披义兽皮,左手撑于莲座,右手抚右膝。左侧花一枝二朵,一朵上有剑,右侧立三叉戟绕索。右舒坐于月轮座,座下回首狮。具头光背光。(白色,百法第十,莲花部主狮吼观音五尊,狮子白色)

13.六臂观音Pretasantarpita Loke 'svara

十二世纪以前

Benoytosh Bhattacharyya 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1924(巴达恰利亚[印度佛教图像志])第50页:

身色一白手臂一六臂

身形描述如下:

“Jatāmukutinamsadbhujamprathamabhujadvayena varadau,dvitīyabhujadvayena ratnapustakau,t· rtīyabhujadvayena ak· s amālātridandikam,sarvālan6kārabhūsitamvra tasūtra dhārinamsau myamūrtum,padmoparicandramandale sthitam,1vetavarnnaambhāvayet-Pretasantarpita Loke 'svara-sādhanam.”

译文下:

“著发髻冠,六臂,二主臂施与愿印,第二对手持宝和经书,第三对手持念珠和三叉戟;种种庄严,披圣带,面相平静,立于莲花月轮上,白色身形。”

14.108观音之中常见造型

(本文摘录相关的身形,号码为原书中之编号)

十二世纪以前

Benoytosh Bhattacharyya 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1924(巴达恰利亚[印度佛教图像志])第177~188页

6.六字观音:金刚跏趺坐,一面四臂,主臂于胸前合十,另右手持念珠,左手持莲花(成就法已有描述)。

11.与愿观音:一面六臂,立于莲花上,二主臂胸前合十,右二手持念珠、施与愿印;二左手持书、施印。

17.青颈观音:一面二臂,金刚跏趺坐于莲花上,定印的双手持宝瓶。

22.宝莲花观音:一面四臂,金刚跏趺坐莲花上,二主臂胸前合十,右手持念珠,左手持莲花,与第六(六字观音)样式上相同。

38.Sarvaniarana-Viskambhī Loke 'svara:一面二臂,金刚跏趺坐于莲花上,右手持莲花上茎,上有剑,左手持金刚于胸前。

39.sarva'skatamonirghāta Loke 'svara:一面四臂,金刚跏趺坐于莲花上,二主臂于胸前施无畏印,另右手持念珠,左手持乌巴拉花。

40.世间尊观音(Avalokita Loke'svara):一面二臂,金刚跏趺坐于莲花上,右手持索于胸前,左手持盛宝钵。

57,大日神观音

十一面,八臂,立于莲花上,二主臂前施无畏印,另右三手手持念珠、轮和与愿印;左三手持乌巴拉、弓在箭上、宝瓶,这种身形的观音在西藏十分流行。

73.宝钵观音(Pindapātra Loke'svara):一面二臂,立于莲花上,位于腰部的两手持宝钵(Pindapātra盛供奉本尊神供品钵)。

95.息静观音(s'āntamati Loke'svara):与73相似,不同的是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持树枝。

104.莲花手观音:与73相似,不同的是,此处观音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持莲花茎。

106.大势观音(Mahāsthāmaprāpta Lokes'vara):各方面都与莲花手观音(第104)相同。

15.青颈观音

(1)三面四臂青颈观音

唐,不空注释

《大正藏》No.1111《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

……次当说此青颈观自在菩萨画像法,其像三面当前正面作慈悲凞怡貌,右边作狮子面,左边作猪面,首戴宝冠,冠中有化无量寿佛。又有四臂,右第一臂执杖、第二臂执把莲花、左第一执轮、左第二执螺。以虎皮为裙、以黑鹿皮于左膊角络、被黑蛇以为神线,于八叶莲花上立。璎珞臂钏镮佩,光焰庄严其身,其神线从左膊角络下。

十二世纪以前

(2)一面二臂青颈观音

Benoytosh Bhattacharyya 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1924(巴达恰利亚[印度佛教图像志])

身色—黄坐姿—金刚跏趺坐手印—定印象征—宝瓶伴出—每边—大蛇特征—无饰物

这个身形的观音只有一个成就,他几乎与头上的无量光身形一样,不同之处是观音有圣带、头上有本尊像。而无量光作为禅定佛,没有本尊(dather)。描述如下:

“Bhagavantamtpītavarnnamard haca ndrān6kitajatā m ukutinamAmitābhopalaksita'sirahprade 'samraktapadmoparisthitam; krsnasāraharinacarmanivajrapryan6kinam;samādhimudropari nānāratnaparipūrnakapāladhārinam,vyāghraca rmāmbarad haramnitābharanamNilakanthamnīlagutikāvi1istakantham;para sparābhisambaddhapuccha-sana-niphanāvi1ista-Bhagavadavalokanaparordhvamukha-krsnasarpadvayopalaksitamātmānamevam vibhāvayet……Nīlakantha-tya-Avalokite 'svara-sādhanamsamāptam.”《成就法鬘》A-44,N-32,C-32.

译文如下:

“黄色身,戴饰有月形饰的宝髻冠,头上有无量光佛像,金刚跏趺坐于上铺黑鹿皮的红莲座上,双手禅定,并于手上捧髅器(kapāla),圣线是鹿皮作的,披虎皮,身上无任何饰物,他的嗓子有蓝色的药丸(毒药);两边看着他的似乎是两个兜帽上有珍宝的眼镜蛇,两蛇尾部相交。”

显然,这个样式是来自于印度教的湿婆,据说他曾吞下蛇王瓦苏奇吐出的毒药,而使世界免于毁灭,那时神、魔正将海洋搅到一起。那颗毒药,假如进入湿婆的胃里,一定会将他致命,但药留在他的喉部,据说药是蓝色的,因此在神白色的喉部有一个蓝点。这也正是称湿婆为Nīlakantha(青颈)的原因。观音的这个身形也有同样的名字,因此有理由推想观音的这个身形是来自于印度教神Siva Nīlakantha青颈湿婆。

假如不表现本尊,青颈观音和Vāk(语文殊)容易混淆,后者是文殊的一个身形。唯一的区别是青颈观音没有任何饰物和奢华的衣物。如果有饰物和衣服,此身形一定是文殊。

16.白衣观音

《大正藏》No.959《顶轮王大曼荼罗灌顶仪》(并金刚界众形色东都圣善寺沙门吉祥集)

(第二院)白衣观音菩萨,以莲花鬘庄严身,用宝缯角络被。右手持真多摩尼宝、左手施愿印,坐莲花上。此是一切莲花族母。

唐,不空译

《大正藏》No.1067《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

东门北白衣观音

顶上大宝冠,身相浅黄色。

大悲救世相,左定说法印。

右慧执莲花,严身如上说。

17.叶衣观音

唐,不空译

《大正藏》No.1067《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

南门被叶衣观音

顶上大宝冠,髻现无量寿。

身相白肉色,左定说法印。

右慧未开莲,商佉军那光。

微笑坐白莲,跏趺右押左。

18.观音三尊

造像;组合为:佛、立姿四臂观音、执金刚神

唐,义净译

《大正藏》No.1374《佛说一切功德庄严王经》

于其铺中安释迦佛像,处狮子座作说法仪。右边安观自在菩萨,以诸严具而庄饰之,于莲花上立身有四臂,右边上手执梵本经、下手执数珠;左边上手执白莲花、下手把君持。左边安执金刚神,右手执金刚杵、左手遥承杵头,颜貌和悦璎珞严身,于其四边安护世四天王。

19.毗俱底观音(18)

唐,不空译

(1)一面二眼四臂

《大正藏》No.1067《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

顶上大宝冠,身相白肉色,具一面二眼,熙怡慈悲相。

四臂两足体,左定执莲花,左理持鍕持,右慧握数珠。

右智与愿印,妙宝青莲花,被鬘及天衣,璎珞上妙裳。

安住千叶莲,跏趺右押左。

(2)一面三眼四臂

唐,菩提流志译

《大正藏》No.952《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第一

《一字顶王画像法品第三》:

毗俱胝女菩萨,身白色相三眼四臂:一手把如意杖、一手把君持、一手把数珠、一手把莲花。

唐,吉祥集:

《大正藏》No.959《顶轮王大曼荼罗灌顶仪轨》并金刚界众形色

身白色,三目四臂。右上手持仗,左上手持瓶,右下手持念珠,左下手持莲花。身仪寂静。

(3)一面三眼十八臂毘瞿知观音

《大正藏》No.1067《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

唐,不空译

西门毗瞿知观音

顶上大宝冠,其冠住佛身,身相黄金色,出现十八臂。

引接众生故,大悲救世相,左定化佛身,左理颇胝珠。

左定如意珠,左理握梵函,左定抱宫殿,左理金刚索。

左定金刚铃,左理说法印,左定施无畏,右慧缚日罗。

右智颇胝珠,右慧持宝剑,右智金刚锁,右慧持利鉾。

右智宝数珠,右慧持戟销,右智说法印,右慧亦说法。

百千种璎珞,严身以种宝,度生圆满光,跏趺右押左。

恒游大莲花,安住大月轮。

十八臂七俱胝佛母

《大正藏》No.1075《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

唐,金刚智译

说七俱胝佛母准提画像法:

其像作黄白色,种种庄严其身。腰下着白衣,衣上有花又身着轻罗绰袖天衣,以绶带系腰。朝霞络身。其手腕以白螺为钏,其臂上钏七宝庄严,一一手上着指环,都十八臂面有三目。上二手作说法相、右第二手施无畏、第三手把剑、第四手把数珠、第五手把微若布罗迦果(汉言子满果此间无西国有)第六手把越斧、第七手把钩、第八手把跋折罗、第九手把宝鬘。左第二手把如意宝、第三手把莲花、第四手把澡灌、第五手把索、第六手把轮、第七手把螺、第八手把贤瓶、第九手把般若波罗蜜经夹、菩萨下作水池、池中安莲花。难陀拔难陀二龙王共扶莲花茎。于莲花上安准提菩萨、其像周圆安明光焰。其像作怜愍,眼看行者在下坐,手执香炉。

20.延命观音

(1)一面二臂延命观音

(有图流行而对应无文)

(2)一面二十臂延命观音

唐,不空译

《大正藏》No.1067《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

东门延命观音

顶上大宝冠,其中住佛身,身相深黄色,慈悲柔软相。

救世二十臂,引接群生类,两足辐轮相,化导诸有情。

左定承宝珠,左理把宝剑,左定握金轮,左理金刚橛。

左定持榜棑,左理金刚铎,左定金刚铃,左理大莲花。

左定持数珠,左理结拳印,右慧执戟销,右智金刚剑。

右慧化佛像,右智金刚宝,右慧持宝镜,右智金刚索。

右慧加无畏,右智跋折罗,右慧五股杵,右智缚日罗。

百千种璎珞,妙鬘及天衣。

(二)怒相观音

1.马王观音(马头观音)

宋,天息灾译

《大正藏》20册《大乘庄严宝王经》卷三:

由佛讲述过去世为菩萨时,曾与五百商人去狮子国,五百罗刹女发海难,将之困住,危难之际得遇圣马王搭救,圣马将愿去彼岸(离开罗刹女住地,此喻得救解脱)者驮在自己背上渡过去。

马王三复言云今者何人欲往彼岸,时诸商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欲往彼岸,时圣马王奋迅其身而作是言,汝等宜应前进,勿应返顾狮子国也,彼圣马王如是说已。是时我乃先乘马王,然后五百商人俱升马上……佛告除盖障菩萨时,圣马王者即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是,于是危难死怖畏中救济于我。

另有:可能载有马头观音形象的见《布顿佛教史》339页所载:

关于随顺观世音法门忿怒金刚的论著目录:《马头金刚修法》真札峨弥(月宫)著利玛降称(日幢)译;《一切密续无上心要马头金刚修法》札坝嘎惹著,利玛降称译;《莲花六臂马头金刚修法》阿底峡著。

《七百品中所出马头金刚修法》降比伯(慈吉祥)译

《四臂马头金刚修法》阿底峡著

《圣观自在马头陀罗尼三十颂》耶喜德(智军)译305页

2.一面四臂青身祈雨观音

唐,菩提流志译

《大正藏》No.1092《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第一

《祈雨法品第七十一》:

青身观世音菩萨,面目瞋色身有四臂,首戴宝冠冠有化佛。一手持曲钺刀,一手执三叉戟,一手执羂索,一手执莲华。以诸衣服宝珠璎珞,耳珰镮钏而庄严之。身圆光焰结加趺坐宝莲华座,莲华下画大水池,水中画种种色莲华。菩萨两侧画大龙王,状如天神长跪合掌瞻仰菩萨,各于头上有九龙头。

3.罗刹观音

唐,不空译

(1)四臂一髻罗剎观音

《大正藏》No.1067《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

顶上火髻冠,一面青黑色,甚大忿怒相,四臂两足体。

左定执三剑,左理持羂索,右慧执宝剑,右智钺斧剑。

被鬘及璎珞,袈裟大衣裳,圆光百宝色,跏趺右押左。(2)六臂一髻罗剎观音

唐,菩提流志译

《大正藏》No.1092《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

一髻罗剎女神面目可畏,蛇为璎珞身有六臂,右一手执金刚杵、一手持羂索、一手持曲刀、左一手持钺斧、一手持皿钵、一手以大指捻无名指根下文。其中指无名指小指,急握大指作拳,头指直竖作期克印,半加趺坐身披象皮。

(3)八臂一髻罗刹观音

《大正藏》No.1092《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第一

唐,菩提流志译

明王曼拿罗像品第七十五:

一髻罗剎女身真青色,面目瞋怒狗牙上出,发髻紫赤璎珞严颈首戴髑髅,身有八臂,一手执曲刀一手把钺斧,一手执剑一手把索,一手执三叉戟一手把金刚杵,一手把红莲华,右手以中指无名指小指,握大拇指作拳,头指直竖作期克印。

4.四面明王相忿怒钩观音

唐,不空译

《大正藏》No.1067《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

顶上火焰冠四面明王像。

正面白肉色眼目丈夫相。

左右绿碧色,有大忿怒相。

左理持羂索,右慧执铁钩。

右智与愿契,严身妙璎珞。

被鬘天衣裳,千色莲花光。

安住大宝花,跏趺右押左。

5.四面四臂观音

十八世纪

李安宅《李安宅藏学文论选》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页。

《从拉卜楞寺的护法神看佛教的象征主义》(黄教样式)

观音黑发上指,四头,每头皆佩五头骨,下面居一头为蓝色,居右一头为白色,居左一头为红色,白头之上为浅黑头。四手:第一对右持月刀,左持头骨碗,臂托水瓶,盛生命水。第二对右持匕首,左持镖枪。蓝身,披虎皮,挂五人头及人骨念珠干湿两串。右腿弯,左腿伸,踏在“作恶者”面男体之上。背景为火,座子为三角,名“奇禾回”,译言“法生”;板上为太阳。

6.四面八臂青色施食观音:

《大正藏》No.1320《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

身想观音,或准钩罪经,自身想成四面八臂青色观音,正面青色、右面黄色、左面绿色、后面红色。二手结摧罪印、右第二手持杵、第三手箭、第四手剑、左第二手钩、第三手弓、第四手羂索。身出火光,莲华日轮上坐,足踏乌麻怖畏。

7.五面十二臂重叠变幻观音Māyājālaktama Avaiokite s'vara

十二世纪以前

Benoytosh Bhattacharyya 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1924(巴达恰利亚[印度佛教图像志])第47页

面——五面手臂——十二臂坐——展左姿色——蓝

对观音的这个特殊身形的供养,让我们想到玛雅恰拉(Māyājāla)教,正是因此他有了这个特殊的名字,尽管西藏佛教图像志中有着更为凶恶的身形,但对于印度来说这是唯一的恶相观音。描述如下:

“Bhagavantamrya-Avalokite' svaramkrsnavarnnampratyālīdhasthamsūryyamandalasthitampa1camukhamtrinetramdvāda 's abhujamsitarakta-daksinamukhadvayamtathāpītaharitavāmamukha dvayamdaksinabhjaih damaru-khatvān6ga-an6ku 'sa-vajra-'s aradharamvāmabhujaihtarjanī-kapāla-raktakamala-mani-cakracāpadharamdamstrākaarālasa kalavadanamsahmudropetammunda mālālan6krta' sarīramnagnamsarvān6gasundaramātmā-namjhatiti pratyākalayya……”

《成就法鬘》,A-45,N-33,C-32.

译文如下:

“观想自己成为圣观音,蓝色,于日轮上呈展左姿,五面,(每面?)三眼,十二臂,右边二面白、红色,左边二面黄、绿色,右手持鼓、骷髅杖、棍、索、金刚和箭;左手:竖起食指、髅器、红莲、宝、轮和弓;怒相龇牙,有六吉祥饰,由头骨串饰身,裸体,肢体完美……”。

(同上,见《新装中国喇嘛教美术大观·诸尊身容表》第52页所记,其中“重叠宏幻观世音”:愤怒明王相,立,五面三目十二臂,持印为,右鼓、剑、索、杵、矢;左期克印、杵、弓等)。

8.黑五面十二臂观世音

《新装中国喇嘛教美术大观·诸尊身容表》54页

愤怒明王相,立姿,五面十二臂,右持(?)、棍、钩、索、(?)、剑等,左智印、钵、花叶、宝、矢(?)弓等。

9.百臂怒相观音

《大正藏》No.244《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一

宋,法贤译

《一切相应仪轨分第二十三》

复说观自在菩萨最上秘密调伏仪:

画观自在菩萨,如闪电光轮作金刚舞势,具足百臂圆如轮相,手持莲华等诸标识,于菩萨周匝画颦眉等贤圣,皆作忿怒相,亦持莲华并诸标识,如是依法画已即成曼拿罗。

10.救八难观音

八难,通常指:王难、贼难、火难、水难、病难、人难、非人难、毒虫难。

(三)双身观音

1.一面二臂

二十世纪初

大悲胜海观音

《密答喇百法主尊像》《佛藏辑要》图像,巴蜀书社1993(据图像描述)

(原文记:百法六十二,白红色,胜海大悲观音一面二臂,具明妃,九尊,主尊明妃红色,杂莲日轮座)

主尊高发髻,戴骷髅冠,面有三目,二臂拥妃,右手向下持念珠,左手向上持开放花,右展立。明妃仰视主尊,左手持髅器,右手外举持鼓,右腿勾挂主尊,左腿外展。腰系璎珞。主尊有头光,头光后是具光芒线的大背光,后有祥云,两侧有山峰,前有摩尼宝。

2.一面四臂

十八世纪

秘密成就观音

《三百佛像集》章嘉·若必多吉,25右

真言:Om ma-ni-pad-me hum

(描述)

双身形,主尊一面四臂,平静相,花冠高宝严,二主臂拥妃并捧宝,另右手持念珠,左手持莲花。跏趺坐。明妃仰面视主,左臂勾主,右臂上扬持鼓。有头光背光,后有祥云。

3.一面六臂

(有图流行而对应无文)

4.三面六臂Hālāhala骑犼观音

十二世纪以前

Benoytosh Bhattacharyya 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1924(巴达恰利亚[印度佛教图像志])第40页

色一白面一三面手臂一六臂伴神一般若佛母

《成就法鬘》中有三个成就属于这个身形的观音。……这个身形的观音特点是,由明妃伴出,或将女神抱于腿上(但这个神少见)……。

约十八、十九世纪

骑犼观音

《新装中国喇嘛教美术大观·诸尊身容表》50页

菩萨相,狮子背上结跏,三面六臂,右数珠、矢、施愿印;左弓、莲花、杵,抱明妃于左胸前。

5.四面八臂莲花网目观音

(四)道教观音:

在宋徽宗时,由徽宗提倡观音为“慈航……天尊”,故在北京白云观中有“慈航殿”。

造像组合是:观音、善财、龙女三尊。

(五)画史资料

说明:

除了经典可以作为解释造像的文献、为画工提供造像仪轨以外,图与典的辩证关系有时又反过来,有时画工的或民间的喜爱又创造出新的造像样式,而文字在若干时间后又将之记录下来,成为新的造像仪轨,也有学者将之称为“伪经”,但恰恰是“伪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动的案例,它表明了信众对某尊神或当时社会的某种政治、文化的变革。最早的传说是十二面观音的出现(存有实物),据《佛祖通载》九曰:“梁武令僧繇志公像,公以指面门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相。”而最典型的可能就是五代时期敦煌出现的“文殊新样”,以及晚唐时周昉所创的“水月观音”,不同与“文殊新样”的是,周昉将经典中生硬的文字变相为造型优美、盛极五代、宋的一种优美样式,使原本是“三十三”观音之一的普通身形,变为信众单独供养的主尊像了。因此对于画史中出现的造神现象,在研究佛教艺术史时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

(唐)

周昉创水月观音

周昉,字景玄,官至宣州长史……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

载《历代名画记》卷十

尉迟乙僧画千手大悲像

尉,吐火罗国胡人也。(历代名画记作于阗国人)……乙僧尝于慈惠寺塔前画千手眼降魔像,时号奇迹,然衣冠物像,略无中都仪形。

今藏:大悲像(一)载《宣和画谱》卷一

(宋)

李伯时画观音:

李伯时善画马,东坡第其笔,当不减韩干,都城黄金易得,而伯时马不可得。师让之曰:“伯时为士大夫,而以画马行道,已可耻也,又作马,忍为之耶?”伯时恚曰:“作马无乃例能荡人心、堕恶道呼!”师曰:“公业已习此,则日夕以思其情状,求为神骏,系念不忘,一日眼花落地,必入马胎无疑,非恶道而何。”伯时大惊,不觉身去坐榻曰:“今当何以洗其过?”师曰:“但画观音菩萨。”自是画此像妙行天下。故一时公卿服师之善巧者也。

《日本五山版冷斋夜话》,载张伯希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8页。

(宋)王齐翰,金陵人

今御府所藏:

因地佛图一

观音菩萨像一

自在观音像一

宝陀罗观音像一

岩居观音图一

白衣观音像一

载《宣和画谱》卷四

祖鉴画观音:

祖鉴,成都僧,住不动尊院。师智平画观音,今大慈超悟院佛殿有十观音。

载《画继》卷五王道真画十二面观音:

王道真,蜀郡新繁人。今相国寺……殿西画公变、十二面观音像,其迹并存。

载《图画见闻志》:卷3

张僧繇画十二面观音:

《佛祖通载》卷十曰:梁武帝‘尝诏画工张僧繇(502-519供奉于朝廷)写志像,僧繇下笔辄不自定,既而以指厘面门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相殊丽,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写。

元·念常撰《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第127页。

先天菩萨:

有先天菩萨帧本,起成都妙积寺。唐开元初有尼魏八师者,常念大悲咒,有双流县民刘乙,小字意儿,年十一岁,自言欲事魏尼。尼始不纳,遗亦不去,常于奥室坐禅。尝白魏云“先天菩萨,现身此地”,遂筛灰于庭,一日有巨迹,长数尺,轮理成就。意儿因谒画工,随意设色,悉不如意。有僧法成者,自云能画,意儿常合掌仰祝,然后指授之,仅十稔功方就。后塑先天菩萨像二百四十二首,首如塔势,分臂如蔓,所画样凡十五卷。有柳七师者、崔宁之甥,分三卷,往上都流行,时魏奉古为长史,得其样进之,后因四月八日复赐高力士,今成都者,是其次也。

载《图画见闻志》:卷5

杨朏画观音名手:

杨朏,京师人,后家泗人,工画佛道人物,尤于观音得名天下,然而手足间时或小失停分,盖于骨法用笔,跨迈伦辈,是其小疵,不足以累大醇也。亦爱画西南夷人,妙得其旨(世盛传杨朏波斯)。

载《图画见闻志》:卷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