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图像样式的考察 ——二身分形最早在汉地的线索
藏传佛教中的阿弥陀造像,由于前弘期主要受汉地影响,而汉地造像实物多是如来相,如敦煌的大量唐代净土变和流失海外的接引图,其中都是如来相阿弥陀佛(见本文插图1、图2、图3),遗憾的是前弘期造像实物所存无几。后弘期佛教受印度的影响,而印度的造像,通过《成就法鬘》得出的结论是,至少在12世纪以前,印度也没有二身相,提到的只是五佛曼陀罗中的无量光。
虽然文献记载的“无量寿”造像活动较多,但从实物存留看,后弘期出现的大量报身造像,没有发现明确称之为“无量光”或“无量寿”者。目前笔者所知最早的有铭文记录称之为无量寿的造像是17世纪的一件内地金铜制品(1686年),底座的藏文铭是:thse-dpag-med-la-na-mo,汉文铭是:南无吾(无)量寿佛,时间是:大清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初八诚造。这件无量寿造像是报身相,双手定印(不知持物否,可能持物丢失了,也可能没有)(见本文插图4)。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个时期前后的这类造像可能都称之为无量寿佛。至晚期,在藏传佛教图像文献中名称则变得愈加明确。
(文本与图本)文献记录的阿弥陀样式,其实与流行造像所反映的相对单一表现不同,从经文记录上看似乎存在二种身形,至少在唐代金刚乘的金、胎二界曼陀罗中就有,当然这与西藏的二身独立样式,不可相提并论,但可以作为一种早期线索考虑。唐代的两种样式,一是菩萨相、二是如来相,二相都是双手结定印,不持器物。
见于文献与造像实物中的金、胎两界中的阿弥陀为:
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受用智能身阿弥陀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其身黄金色,结三摩地印,种子为逳(hrīh),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莲花(见本文插图5)。
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为无量寿如来,居于中台八叶之西方。其身为白黄色或真金色,闭目,身着轻衣,跏趺坐于宝莲上,结入定印。其种子为筟(sam),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初开之莲花(54)(见本文插图6)(55)。
文献中两界的佛名称分别使用了阿弥陀如来和无量寿如来,从名称上看,两个名号可能不具有意义上的区别,这是在汉地净土观念、甚至金刚乘教法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妙法莲花经》在提到无量寿时,说他是西方佛,但在后面,他又成了无量光,然而却保持着西方国土教主的同样特征”(56)。金刚乘的“《正量部》第445页,在同一个名列下,这个神一会被称为无量光,一会被称为无量寿。在不二金刚描述的曼陀罗中,西方是无量光,在《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中,又是无量寿支配无量光,但并没说出二者的区别,在47页中阿弥陀金刚与无量寿则一致”(57)。
金、胎两界曼陀罗的阿弥陀和无量寿反映在图本上,与其他四佛基本一致。胎藏界曼陀罗的五如来,除大日之外都是如来相,而金刚界曼陀罗中的五如来则表现为菩萨相(图5、6)。这说明在8世纪的时候,作为五佛系统中的阿弥陀两种身形已经在汉地出现。不同于藏地的是,这二身样式都是表现光明无限、寿数无限的阿弥陀佛,并不分别代表无量寿和无量光,没有将一佛的两个方面,作为独立的个体神供养,但这提供了一个造像样式的早期线索,结合前面提到的“十二光佛”(或十三佛号)及“九品曼陀罗”造像,便可以看出,大约在8、9世纪阿弥陀的造像已经存在二种身形样式,而且这些材料还递进地说明,由8世纪的金、胎阿弥陀,到9世纪的“光”、“寿”两身的独立存在,证明在汉地密教体系中,已经有这种现象的雏形。
下面是文本材料按时间顺序的排列:
如来相
(不持器)
1.唐,不空译No.1067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
无量寿如来
身相赤金色结三摩地印
目开视下相丹光袈裟衣
安住大月轮入定拔苦体
紫磨金色光孔雀以为座2.九品曼陀罗:12尊光佛,如来相
3.六种曼陀罗释:
无量光,尊容相好如前佛形(前为阿閦佛)不露肩胸,二手舒而重叠,仰在脐下,两手间垂袈裟角,以孔雀承座……
4.另见《白宝口抄》、《图像集·阿弥陀》、《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无量寿轨》、《守护经二》、《摄无碍经》、《不空绢索经·九》、《图像抄》与之同。
5.巴达恰利亚《印度佛教图像志》第3页
无量光
色一红手印一禅定标识一莲花座一双孔雀
无量光是最为古老的禅定佛之一,他被设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主管这一劫(kalpa),也就是贤劫(bhadrakalpa)……他面对西方,尼泊尔佛教认为他是第四禅定佛。二手开掌置于腿上,一个在另一个上面,(禅定印)。红色,双孔雀座,他的标识是盛开的莲花(58)(原书图版7a)(59)
7.《那塘五百佛像》(钱号755)
无量光(描述)如来相,双手腹前定印,跏趺坐于莲花上(见本文插图7)。
(持钵)
8.化身无量寿《那塘五百佛像》(钱号688(60))
化身无量寿,如来相,着袒右袈裟,双手腹前定印,并持钵,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见本文插图8)。
菩萨相
(不持器)
1.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受用智能身阿弥陀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其身黄金色,结三摩地印,种子为逳(hrīh),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莲花
2.《阿娑缚抄》第356页:
理趣会曼陀罗图中台阿弥陀五佛宝冠持三茎莲花。
3.《别尊杂记》
4.《阿弥陀成就院》:道场中有八功德水,无量寿如来坐宝莲花上,首着五智冠,住奢摩他印。
5.无量光的化身一语文殊(Vāk)(巴氏《印度佛教图像志》17页)
手印-禅定坐姿-金刚跏趺?特别标识-装饰和头饰
这个文殊也被称为法界自在语(Dharmasa1khasmādhi)、金刚爱(Vajrarāga),和无量光文殊(Amitābha-Ma1ju 'srī),一面二臂,二手于腿上施定印,这个身形与他的本尊像一致,但也可以通过他的饰物和头冠上的本尊像,假如有的话,来确认。禅定佛无饰物,是自生的没有本尊。《成就法鬘》如下:
“dvibhujaikamukhamsitam vajraparyankoparisamādhimudrāhastama 's esakumārābharan6abhūsitampa1cacīrakamma1ju s'rībhawwārakamnis-pādyavajrajihvopari buddhamamitābham vicintya OmVākyedan-namah iti japamantrah”
语成就(Vāk1ādhana m)《成就法鬘》A-68 N-51
译文如下:
“观想自己成为至尊文殊(Ma1ju 'srī Bhaxtāraka)的身形,两臂一面,白色,二手禅定印,有庄严,着五条衣,观想无量光佛在金刚般的舌头上,念诵咒语‘OmVākyedannamah’”。
(此材料说明文殊与其本尊无量光造型同,因此,也可用于参证无量光的造型特征)
(持宝瓶)
1.尼泊尔传统的无量寿佛(61)
该佛以使人长寿而十分流行。红色身形,二手施禅定印并持盛神食的宝瓶,他的着装通常是各种饰物,类似于报身佛。绝没有双身形,着冠,有发髻和白毫相。
2.密答喇百法主尊像《佛藏辑要》(据图像描述):
无量寿佛(原图文:百法二十四,红色,净续六中围中无量寿敕中围十三尊,杂莲月轮座)
报身形,着冠,静相,身上种种庄严。二手于腹前结定印,并持宝瓶,瓶口有宝花。跏趺坐。具头光背光(见本文插图9)。
3.行部无量寿佛(Caryāntra amitayuh)《三百佛像集》28左
真言:Ompu-nyai-pu-nyai-ma-ha-pu-nyai-apa-ri-mi-ta-ayuhpu-nyai-jnā-na-sam-bharo-ba-ci-ti-ka rini svāhā
(描述)报身相,头上高宝严,寂静相,身上种种庄严,二手腹前定印并持长寿宝瓶,跏趺坐于莲花之上,有头光背光,后有祥云。(www.xing528.com)
此无量寿伴普明证见佛Vairocanābhisambodhi而出,即普明佛于中(报身相,二手定印),无量寿佛位于其右,其左是降伏部多尊(Bhūtadāmara,怒相神,一面二臂,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索,左展立于人尸上,见本文插图10)。
4.无量寿佛《三百佛像集》章嘉·若必多吉29左
真言:Om na-mo-bhrum-ayurj-nā-na-hrih āhroli-ka hum hrih
(描述):报身相,头上高宝严,寂静相,身上种种庄严,二手腹前定印并持长寿宝瓶,跏趺坐于莲花之上,具头光背光,后有祥云(见本文插图11)。
(双身)
5.双身无量光(Naddhāyuga amitābhā)
双身无量光之一:《三百佛像集》章嘉·若必多吉20中
真言:Om āh-a ro-s'ka hum
(描述)主尊花冠高宝严,右手拥妃持杵,左手于胯处持铃,跏趺坐。明妃仰面视主,双手勾主尊项。具头光背光,后有祥云。
在一面三图的图像集中,与之相伴出的是,其右双尊宝生佛(Naddhāyuga ratnasambhava),其左双尊不动成就佛(Naddhāyuga amoghasiddha)
双身无量光之二:《五百佛像集》第497(钱号987)
(描述)主尊花冠高宝严,双手拥抱明妃并于其背后呈交叉势,两手分别持杵、铃,跏趺坐。明妃仰面视主,双手勾主尊项。具头光背光,后有祥云。
(见本文插图12、13)
6.双身无量寿(四臂)
《那塘五百佛像集》
(描述)无量寿双尊,白色、四臂,主尊二主臂腹前定印,并持长寿宝瓶,右一手上扬持金刚,左一手上扬持念珠。跏趺坐于莲花上。明妃仰面视主尊,二主臂勾挂主尊颈,另右手上举念珠,左手上举金刚(见本文插图14)。
图像实物,两种身形的分类、时间流布情况(见附表1)
以上是两种身形在文献与实物中的情况。可见菩萨相,即报身造像明显多于如来相的化身造像。
综上所述,对于文本和实物做如下总结。
文本的结论是(62):1.作为阐释教义和对上层信仰者的宣教内容,汉地阿弥陀的供养中,对其二种法力的崇拜,明显是以对揭示教理、光明第一的“无量光”崇拜为主。在五佛曼陀罗中,西方佛必定称无量光,甚至仅仅是西方佛的助手观音出现时,头上化佛也必称“无量光”。并且提到此佛“手结定印”,没有提到持物(瓶或钵)。
2.“无量寿”在7世纪玄奘的译本中突然大量地出现,结合5世纪法显和玄奘的旅印日记,从中透露的不是汉地信仰取向的改变,而是传达了印度对于阿弥陀的礼拜方式,这种取向的改变,使5世纪以来,以炳灵寺无量寿供养像等为代表的民间信仰现象,进而成为一种汉地上下层信众普遍的信仰时尚。说明得益于中亚文化而诞生的佛教新神,阿弥陀,在开始传播时,就被印、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分裂为二个系统,即3世纪左右经中亚译经僧传入并于唐代流行于上层贵族间的无量光礼拜(这种供养含有成熟的密法内容),而来自印度并流行民间的则是无量寿崇拜。这一点对于理解后弘期藏传佛教出现阿弥陀二身样式,提供了一个思路,即在前弘期,唐密系统的无量光礼拜传统,在汉、印官方的文化交流过程中,间接地影响到了当时的吐蕃,而后弘的中后期,汉地由上至下,广泛流行的无量寿信仰则更为直接地影响到西藏,成为藏区阿弥陀礼拜的主要内容。汉地在接受印度传来的这个阿弥陀佛概念,而形成的前后两种礼拜重点,对藏区形成一佛二身的礼拜系统,影响是显然的,这对于图齐所说“汉地、印度无影响,西藏大师独创说”提出了质疑。
3.与图齐的结论又一个不同点是,我们在汉文的早期经典中发现了阿弥陀二身独立表现的线索,即唐密中金、胎两界曼陀罗的如来相、菩萨相阿弥陀,双手定印,不持器物造型,应该就是西藏流行的西方佛无量光两种身形的最早表现,后期(13、14世纪以后)西藏在壁画中流行的五佛图像,既有传统的五方环形排列,就是唐密两界曼陀罗中心的五佛构成样式,更为常见的则是横列图,这种方式则是五方环形的变体,有报身相组合、也有化身相组合。而九品曼陀罗中的十二光佛,使我们进一步看到最早的一佛二身同时独立出现,他们分别代表无量光与无量寿。
以上是通过整理文本得出的结论,似乎无量光崇拜十分盛行,但这与民间造像反映的实际信仰情况,尤其是传入西藏以后的情况产生了某些出入,因此正确的结论应该是从实物出发而得出的。
实物的结论是:
1.菩萨相持钵、持宝瓶或不持物者数量最多,时代最早,为吐蕃时期(最早的一件是751年,前藏哲公夏寺的泥塑,持宝瓶,图15),且盛行不衰,尤其是持宝瓶者,可以说是14世纪以后一直最为流行的样式。组合造像特有的是“长寿三尊”,即阿弥陀、顶髻尊胜佛母、白度母。
2.如来相持钵、持宝瓶或不持物者都有,但数量明显少于菩萨相者。其中不持器物者最早,属于后弘初期的单体造像,整个历史过程中,这种造像也最少。
3.以上两类造像共有的构成样式有“西方三圣”、“西方净土”,共同点是这类图像中两种身形的造像,都是手结定印并持器物。
4.双身像(yab-yum)主要出现在晚期的图像文献中,名称确定,为“无量光双身”、“无量寿双身”,文献的时间都是18世纪以后。但是按照尼泊尔传统和格蒂的说法,无量光本来就是具有双身形的,也有自己的明妃(白衣母),无量寿则没有,说明无量光的密法礼拜仪轨是早已完备的,并且双身形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无量光双手在明妃背后,右上左下,分别持铃和杵,二种是无量光双手在明妃背后交叉并持铃和杵(参见本章前文插图12、13)。因此推测早期造像实物中,应该有无量光的双身造像,可惜目前未见,极大的可能是这种双身造像被误认为是其他神,如双身金刚萨埵(63)。无量寿双身仪轨显系晚出,因为在此前学者研究中都明确说到无量寿没有双身造型,严格地讲,这部分内容主要见于图像文献,如《三百佛像集》、《五百佛像集》,可以确定的实物目前只有一件,为16世纪的一幅唐卡《白无量寿佛图》,其中的双身无量寿与图像文献中记录的样式完全相同,另外画面上还有宗喀巴、三世班禅像,所以,此图当为16世纪中期之作(见本文插图16)(64)。另存于西藏罗布尔卡有一件,称为“双身无量寿”,但主尊与伴神都是一面二臂相,与图像文献记录不合,所持宝瓶,也与文献的持物标识不同,故暂存疑。无量寿双身成就仪轨未见公布,其明妃不知何名(65)。
通过实物样式,我们得知菩萨相、并且持器物的造像最为流行,如来相者数量明显见少,但两种样式出现和持续的时间相当,即自后弘初期至清代(现代也有)。那么他们当中哪些是无量光,哪些是无量寿?下面依据有名称的文献对无名称的实物作出相应的结论。
由于早期的造像大多没有题名,又多是流散的单尊造像,失去了当时的摆放环境和组合关系(如五方佛、双身像),因此无法将实物样式与文本中明确的佛名对应,因此本文尝试依据后期图像文献中,名称样式十分确定的材料,以自晚期文献向早期实物倒推的办法对以上整理的图像材料进行确认。
我们选用的文献是《蒙文甘珠尔》图像(18世纪)、《三百佛像集》(18世纪)、《那塘五百佛像集》(19世纪)(66)。
1.《蒙文甘珠尔》
无量寿:化身形无量寿,持瓶,瓶上有宝花(钱84号)报身形无量寿,持瓶,瓶上有宝树(钱87号,钱德拉在图下注有:此身形代表中心和八方的九个无量寿)
无量光:(五方佛中)化身形,不持钵(钱107号)
2.《三百佛像集》
无量寿:报身形行部无量寿,持瓶,瓶上有花(钱2285
号)
报身形无量寿,持瓶,上有摩尼宝(钱2285号)
无量光:(处于五方佛和金刚持当中)双身报身形无量光
一式,右手拥抱明妃并持金刚杵,左手于胯处持铃。左右是双身不空成就、双身宝生佛等(钱2262号)
3.《那塘五百佛像集》
无量寿:化身无量寿,持钵(钱688号)
报身形无量寿,称“巴哩师所传无量寿”,持瓶,瓶上有树(钱689号)
报身形双身四臂无量寿,主臂持瓶(钱690号)报身形无量寿,称“弥扎师所传白无量寿”,持瓶(钱691号)
无量光:(与八菩萨)化身形,定印,不持器(钱755
号)
双身报身形无量光二式,第497号(钱987号)
以下二部文献,没有具体的断代,大致时间在18、19世纪
4.《贤劫经佛像集》
无量寿:报身形,持瓶,瓶上有花
5.《般若八千颂佛像集》
无此佛
以上是四部图像文献所呈现的12种确定的无量光、无量寿二身样式。虽然这些图像文献是晚期整理的,但其中的许多样式是后弘初期就流传进来的,如所记“巴哩师所传无量寿”、“弥扎师所传白无量寿”等图样,明显是后弘初就传入的,所以在此可以作为后期造像的参考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