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安市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低碳经济视角分析

淮安市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低碳经济视角分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从总体来看,淮安市产学研水平在全省各市中属于下游水平。淮安市各种高校数量只有6所,只占全省的4.8%。这些数据表明,淮安市产学研合作水平在全市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淮安高校院所少,科研力量相对薄弱,限制了与地方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范围和合作深度。

淮安市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低碳经济视角分析

4.2 淮安市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不足

尽管淮安市产学研合作水平这些年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从总体来看,淮安市产学研水平在全省各市中属于下游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学研合作成果明显滞后。

根据江苏省2011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经过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860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64.8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25023.8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20515.7亿元,增长1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649元,比上年增加8809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3∶51.5∶42.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377.8亿元,增长26.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5.3%,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686.6亿元,增长11%,占GDP比重为42.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科技产出水平提升。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全年授权专利20万件,比上年增长44.4%,其中发明专利1.1万件,增长53.2%。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63.1亿元,比上年增长46.1%。企业专利产出大幅提高,全省企业共申请专利19.6万件,授权专利11.9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6.8%和65.7%。

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38项,总投入258.4亿元,其中省拨款12.6亿元。全省按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3852家。当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938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01项。已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92个。全省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4849亿元,比上年增长21%。

科技研发投入比重稳步提升。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107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4.2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R&D)人员44.6万人。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0人。已建国家和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大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设施2360个,比上年增加312个,经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4个。

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26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3.6万人,在校生165.9万人,毕业生47.7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4.4万人,在校研究生13.4万人,毕业生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92.5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小学在校生年巩固率达99.85%,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达98.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7%,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7%。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4%。特殊教育招生0.4万人,在校生2.3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17.5万人。

相比之下,淮安市相关数据比较滞后。2011年淮安市专利申请量已突破5000件大关,达到5086件,同比增长66.64%,位于苏北第二,但是与全省超过20万件的专利授权量相比,只占2.5%左右。同期,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苏州市专利申请量突破10万件,达到102164件,后者是前者的20.08倍。

淮安市各种高校数量只有6所,只占全省的4.8%。

这些数据表明,淮安市产学研合作水平在全市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www.xing528.com)

第二,合作主体过分看重自身利益。

本地企业高校双方在合作开发过程中,单方面考虑利益偏多,缺少相互了解和信任,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不足。一方面,企业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更加看重的是短期利益,对长期利益关注不够,实践中多希望科研方提供投入成本低而技术含量高、见效快的科技成果。而对技术含量高、开发周期相对较长或有难度的项目,往往怕承担风险,不愿投资。同时,由于沟通渠道不畅,许多企业对当前高校科研成果能否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及效益产生怀疑,对高校研发项目特别是处于前期的开发项目,投入意愿不强。

另一方面,高校院所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也往往过分关注眼前的利益,比如通过项目的开发,能够发表多少论文,申请多少专利,到位多少科研经费等。对于项目研发成果的市场效益关注度较差。同时,由于高校对于市场的把握性和敏感度不高,往往对研究成果的前景预期过高或实施转化应用不成熟、周期长,因此而延误了市场好时机。比如,某教授用两年时间研发的一科技成果,在实施转化中,需根据企业的设备、生产工艺等具体情况,重新修订转化方案,从而耽误了时间,浪费了人力、物力。再者,高校的许多科研项目,理论性较强,许多是基础研究项目,不能形成直接的经济效益,这对于以利润最大化为最高目标的企业来说,自然缺少吸引力,因此合作的意愿不强。

第三,缺少高水平的研究型高校,科研能力不强。

淮安高校院所少,科研力量相对薄弱,限制了与地方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范围和合作深度。淮安现有的高校中有两所本科院校,都属于省属高校,属于本科第二层次,定位为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大学相比,科研能力差距很大。其他是专科院校,科研水平要更差一些。由于缺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尽管淮安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实际上能够提供给企业的创新性、高水平、有市场价值的研究成果很少。在实践中,淮安高校承担大型综合项目的研究开发较少,且与地方企业成熟合作的关键项目不多,地方企业对本地高校认同度不高,影响了本地高校优势和作用的发挥。目前与本地区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中,基本上是高校承担研发、杂费的支出,为企业做事情,属于低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另外,我市有限的高校科技资源闲置情况也比较严重,如快速制造装备实验室等设备利用率不高,社会不了解,大都停留在满足自身教学使用的层面,面向社会宣传不够、公开力度不足,缺乏为社会提供科研、服务的主动性和平台。

第四,产学研投入少,制约了科研水平提高和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从政府层面上了解到,虽然在不断努力加大宣传和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带作用,但投入多少至关重要,引导和带动作用尚不理想。一方面我市目前产学研专项资助资金每年仅100万元,市本级投入科技经费1200万元,仅为苏南城市科技经费的4%~5%,远远满足不了科技工作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不少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状况的因素,对技术改造和研发的投入偏少。淮安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科研项目的投入也普遍偏小。经费问题影响科技部门对当前国家重点扶持产业的科研、孵化及支持,制约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广泛推广,使我市在引进人才创新创业、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受到一定影响。

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和地区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产学研合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技作用的发挥。上述存在的问题必然影响到淮安市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自市委市政府提出“五大建设”战略之后,我们的区域发展环境又有了新的重大变化。一是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二是包括淮安在内的许多城市整体纳入长三角经济圈。这样的变化,既使淮安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又使淮安面临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这种激烈程度用咄咄逼人来形容是一点也不为过。淮安市能否依托“五大建设”战略,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脱颖而出,成为长三角北部的一个重要中心城市,其中科技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加强淮安市产学研合作水平,提升淮安市科技竞争力,是当前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