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低碳经济时代的产学研合作问题剖析

低碳经济时代的产学研合作问题剖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应居于核心地位;从科技进步的自身规律来看,总是要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过程。产学研合作中的“研”指的是“科研机构”。因此,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要求科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理解的产学研合作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

低碳经济时代的产学研合作问题剖析

2.2 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

在阐述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成果之前,需要对产学研合作的概念进行界定。不同的学者对于“产学研”的概念认识并不一致。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产学研中的“产”指产业。产业是指存在并发展于人类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人才、技术、物质、资金和信息等要素及其相互结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体系,或者简单概括为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

产业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如果按照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把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是指从自然界取得动植物的产业;第二产业是指从自然界取得非生物体和加工取自于自然界的产业的产业,即广义的工业;第三产业是指除了工农业以外的所有产业,包括商业、运输业、通信业金融业等。如果按照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以劳动力投入为主要因素的传统农业、手工业、餐饮业、各种社会服务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产业,如重工业中的冶金电力化工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指以技术为主的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等。如果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可以将产业分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

在产业中,产业结构起着重要作用。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的产业组成和各个产业的比重、地位及相互关系,以此表示社会发达的程度,通常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发展中国家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img5

图2-1 我国近年来三次产业比例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9年,世界各国平均来看,三次产业比重为2.9∶27.5∶69.4,高收入国家三次产业之比是1.5∶25.6∶72.7,同期中国三次产业之比为10.3∶46.3∶43.4。可以看出,中国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产值还是占有较大比重。

产业的成效以产业中的企业成效综合表达出来。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应居于核心地位;从科技进步的自身规律来看,总是要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过程。基础研究是“源头”,它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的来源,但它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绩效;应用研究则是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可以实际应用的知识,它是做进一步开发的前提,但是其成果仍还不能进入直接的工业生产过程;技术开发则是依据应用研究成果研制出可以直接进入工业生产过程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技术方案。由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事业单位,没有要靠产品销售维持生存的压力,适合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而企业的发展,则急需适合本企业的新技术方案。所以,可以这么说,产学研合作的成效最终要通过企业的绩效表现出来,也即通过企业运用科研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表现出来。

产学研合作中的“学”指的是“大学”。高校的功能在历史上经历过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早期的高校只有单一的教育功能,近代科学革命和英国产业革命引起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对高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810年洪堡创办了弗里德希-威廉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和科研相统一”的办学原则,后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科研成了高校在教育之外所具有的另一重要功能。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的功能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

高校是生产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同时又是向社会辐射知识和技术的强大源头。知识经济的发展,使高校具有了第三项功能,即服务社会、辐射高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高校的上述功能使得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来说,目前我国高校主要功能之一为具有向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撑的潜力。

目前高等院校在科研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图是高校专利授予量与全国专利授予量的对比。

img6

图2-2 高校专利授权量与全国专利授权量对比图

从R&D项目的学科分布情况来看,我国高等学校的R&D课题涵盖了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所有学科。同时,在我国高等学校的R&D项目中,技术科学领域的项目所占比重,比科研机构民用科技R&D项目中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项目的比重高得多。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在读研究生逐年增加,已经成为重要的科技人力资源。2011年全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招生56.0万人,在学研究生164.6万人,毕业生43.0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81.5万人,在校生2308.5万人,毕业生608.2万人。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向社会输送越来越多的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

产学研合作中的“研”指的是“科研机构”。科研机构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组织,包括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机构等。目前我国的科研机构基本上都是政府设立的科研机构。目前,除中科院、工程院和一些公益性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外,所有的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已经改制为企业。科研机构的转制,使得转制后的科研机构要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其中的科研人员收入也直接与市场业绩相挂钩,这有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的发明创造积极性,也有利于转制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加强。(www.xing528.com)

在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同时,我国科研实力大幅度提升。2011年全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6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其中基础研究经费396亿元。全年国家安排了952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524项“863”计划课题。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19个。累计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0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16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9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824家。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累计支持设立61家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创业企业108家。

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完成后,科研机构在生存压力下,必须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使得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维持科研机构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政府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其科研活动主要是完成国防、战略高技术等使命性任务,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要求科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理解的产学研合作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从狭义上来说,是指产业(或者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相互之间在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的合作,以实现产、学、研三种职能充分发挥和共同发展。从广义上来说,产学研是指以产业(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三大基本主体,与政府、中介结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机制或者规则进行结合,形成某种联盟进行合作研发,不断进行知识传递、知识消化、知识转移、知识生产的非线性复杂过程,创造某种未知的需求和价值,以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功能。狭义的产学研合作仅仅限于产、学、研三方之间的合作,广义的产学研合作认为产学研合作是开发的、动态的过程,基于各方的协作意愿,可以随时吸收新的合作主体,合作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目前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主要分为几个方面。

一是产学研合作概念、现状和对策。刘力对于产学研合作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比较。并且从国内、国外,政策、哲学角度进行了对比研究。贾书堂、胡恩华认为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中的问题主要包括思想认识和观念方面、利益分配机制方面、技术供需方面、投融资机制方面、管理机制方面等。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市场为导向,吸引各方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政府应做好宏观协调,并从税收信贷等方面建立政策调控体系;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的经济实体;建立并完善技术价值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和监督制约体系,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速科技法制体系建设的步伐。夏玮认为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外部条件,其中法制创新最为关键。针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该研究认为,应该从法律与政策角度着手,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王素征就上海市政府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相关政策进行了研究。这些政策主要包括:稳步提高科技投入,拓宽金融支持渠道,加大和落实税收优惠,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政策,保护联盟各方的利益。

二是产学研合作的案例研究。李玉兰以延边为例,研究了产学研合作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分析了延边地区产学研合作现状,提出了相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张泳以青岛国家海洋中心为案例,对国家创新体系背景下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孟野以辽宁省为例,对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进行实证研究,从驱动机制、对接机制、约束机制、管理机制和合作模式机制几个方面分析了辽宁省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是产学研合作的机制、模式。周雯雯研究了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模式。第一种模式,高校的研究开发人员带着自己开发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在风险投资公司级相关企业的支持下,创办新企业,共建创新实体;第二种模式,高校的科研人员将开发形成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转让给企业,由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开发;第三种模式,以企业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利用各种先进的单元技术进行新产品的总体集成设计。

周涛对于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进行的研究认为: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多种多样。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不同分类。按照结合的动力来分类,可以分为政府推动型和自愿结合型两种模式;按照结合的紧密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技术转让型、合作开发型、共建实体型三种;按功能分类,分为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按照主体不同,可以分成政府推动型、大学主导型、科研机构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产学研结合型等。

刘福满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产学研合作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产学研有效合作的体制需要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领域中的制度是导致产学研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是制约产学研有效合作的内生变量。因此,需要从制度经济学人手,来探讨产学研有效合作体制改革的方向。

谢静对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周静珍对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根据该文的研究成果,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政府指令型模式,政府推动型模式,企业主导型模式,大学主导型模式,科研院所主导型模式,共建模式和虚拟模式。

孙伟、高建等深入研究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创新问题,提出了“综合创新体”模型。该模型在科技型企业家的推动下,建立了均衡协调发展的支持、技术、孵化和资本体系,产生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成果。

刘鑫、王秀丽基于超循环理论,通过对3个循环的阐述,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超循环模型,并且对该模型所具有的超循环模型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企业在管理手段、管理方式及管理机构等方面产学研合作存在和保持有序发展需要进行的制度创新。

四是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绩效评价研究。邓颖翔、朱桂龙对产学研合作绩效进行了测量研究。依据Simon的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的概念模型发展出两套测量量表,可以供其他机构使用。王秀丽、王利剑用DEA评价法对我国30个省市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金芙蓉、罗守贵通过对产学研合作内涵的剖析,并依据产学研三方参与合作的利益动机,在遵循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基础上,采用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套产学研合作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几个方面:可以利用的基础设施,合作的人力资源投入,合作的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和学术活动,合作的科技产出和奖励,合作的经济绩效。肖正斌、张小箐、王辉从微观和宏观角度,构建了产学研结合绩效评价体系和模型。微观方面从产学研结合项目角度来构建评价体系,对合作项目进行评价;宏观角度从区域的视角来构建产学研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一个区域内产学研结合绩效进行评价。具体的产学研结合绩效评价共分为6个部分:产学研结合要素投入,产学研结合关系,外部环境,产学研结合模式,产学研结合行为,产学研结合效益。曹静、范德成、唐小旭从要素和过程两个层次分析了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包括合作创新环境、合作创新投入、合作创新产出、合作创新运行和合作创新效果几个一级指标组成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积分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测算,结论表明,我国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情况基本处于良好状态。

综观以上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基本上归结为两点:一是就产学研合作中产学研三方的利益关系进行研究,二是对产学研合作中一些理论问题进行阐述和探讨。本文认为,我国产学研合作应该立足当前我国建设低碳经济社会的实际进行。产学研合作应该充分考虑合作过程的低碳化,以及合作成果的低碳化。合作过程的低碳化,即产学研三方合作过程中应该注重信息沟通和共享,力求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避免重复。合作成果的低碳化应该是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应该瞄准既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实现节能减排的技术。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这正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