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中茶叶产业化发展探讨

汉中茶叶产业化发展探讨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中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1]郑宽明何志军郭亚锋汉中作为汉水和汉文化的发源地,对于中国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发展措施,汉中茶业获得空前大发展。

汉中茶叶产业化发展探讨

中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1]

郑宽明 何志军 郭亚锋

汉中作为汉水和汉文化的发源地,对于中国茶叶茶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汉中茶叶始于秦汉,盛于唐宋,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近年来,汉茶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成为振兴汉中经济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为茶农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截至2009年6月底,汉中产茶县有8个,占全市县(区)总数的72.7%,产茶乡镇112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47.9%,拥有茶叶加工企业600多个,经营企业300多个,全市种茶农户1.3万户,茶叶专业贸易市场11个。全市茶园面积已发展到58.8万亩,总产量达到9661.9万吨,总产值近10亿元。茶叶面积、产量位居全省首位,分别占到全省58%和71%。全市有48个企业近12万亩茶园通过了无公害、绿色及有机茶认证。茶叶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基本形成,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茶叶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种植加工技术仍停留在初级水平上等方面。因此,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潜力很大,如何利用汉中茶叶产业化的优势,做大做强汉中茶叶产业,如何提升汉中茶叶产业化发展水平,是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汉中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优势

目前,汉中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全市共有名优茶18支,其中部优名茶3支,省优名茶5支。1996年定军茗眉、宁强雀舌茶被选送中南海为国家特需用茶,大大提高了汉中茶叶的知名度,也带动了全行业的快速发展。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条件,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不断创新的种植加工技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汉中茶叶产品,精品荟萃,尤其是前几年整合的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三支名茶,色、香、味、形俱佳,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名优产品奖,远销全国各地,并曾出口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深受消费者欢迎。2007年底,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了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将全汉中的名茶统一命名为“汉中仙毫”。逐步形成品牌优势,树立“龙头”企业。茶叶贸易不断扩大,科研、文化方兴未艾。目前,茶叶已成为汉中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骨干项目,是汉中绿色产业的代表产品,是汉中对外开放的形象大使。预计到2011年,60万亩高产密植茶园总产量达6万吨,总产值超过60亿元。汉中茶产业有着独特的优越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优越,为茶树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汉中位于陕西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独特秀丽。汉中茶区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所产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3%—5%、茶多酚含量30%—40%、咖啡碱含量3.5%—4.5%,水浸出物达43%以上,形成“形美、色绿、香高、味醇、耐泡”的品质特点。

2.茶园总体规模优势凸显

1949年末仅在3个主产县保存采摘茶园1900亩,产茶4.96万公斤。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发展措施,汉中茶业获得空前大发展。全市先后开办了300多家制茶加工企业,引进1500多台制茶设备,形成了一县一品,争奇斗艳的茶叶生产加工格局,目前,全市茶园总面积近60万亩,总产值近10亿。

3.“绿色”优势

汉中是我国北方最优良的茶叶适生地,据有关机构测定,汉中茶叶不加任何技术处理均符合绿色食品茶有关规定要求,许多指标已经达到了有机茶的标准。2007年,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陈宗懋院士参观汉中南郑茶园时说,南郑茶园的生态条件是全国最好的。其实,除了南郑茶园外,其他的茶园也都一样,无环境污染,生态条件优越,而且部分茶叶的硒和锌含量较高,成为名副其实的有机绿茶

4.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前景看好

人们已经认识到,21世纪的饮料市场是茶饮料的市场,有机、绿色食品茶主导茶叶市场。汉中茶区,紧邻大西北,是茶叶贸易的重要通道。陕西是茶叶产区,更是销售旺区。关中、陕北不产茶,但茶叶销量很大;汉中茶区又紧靠西北少数民族居住的省(区),这些地方茶叶销量也很大。汉中茶叶在西北地区有着很好的声誉和销量,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上生长环境的优势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汉中茶叶将走俏国内国际市场,尤其是发展外向型茶叶经济潜力较大。

5.汉中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据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表明,汉中茶区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本土品种就有镇巴西乡、南郑、宁强四个群体加上镇巴高山苦茶共17个品种。广布楮河流域的“楮叶种”,是全国首批推广的良种之一;西乡大河坝的“大脚板”亦有明显的良种特性,可供选育、提纯、推广。在西乡县茶叶试验站建有西北地区最大茶树资源圃8.73亩,引进种质资源143种。近年来从南方引进的龙井长叶、平阳特早、翠峰、乌牛早、早白尖等外地良种,在汉中栽植都有良好的品质表现。

二、汉中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产业化应当具有: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特征。针对汉中目前的现状,先对汉中茶叶产业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www.xing528.com)

1.合理规划布局,扩大生产规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总体面积较大,但大多比较分散,可发展空间较大。因此,应按照生产专业化,基地规模化,茶区园林化的要求,通过一系列措施,在适合茶叶生长的地方,如西乡、南郑等地合理规划,扩大种植规模。同时,在产茶区建立茶叶加工企业,以专业化加工解决目前在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规模发展。

2.提高机械化水平,实现专业化分工

在600多个茶叶加工企业中,加工设备有1500台,但茶叶的采摘、茶树的剪采等仍然停留在手工阶段,采茶工紧缺现象一直存在,正因为如此,2008年,全市茶园平均亩产32公斤,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公斤。因此,有必要对茶叶加工企业进行整合,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机械化水平,真正实现专业化分工。

3.扶持龙头企业,培育骨干企业,优化经营模式

以“龙头”企业来内联千家万户,外联两个市场为引导,带动、辐射茶叶产业化的发展,这是实现茶叶产业化的中枢。在当前阶段,需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要鼓励企业的联合兼并,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做大龙头企业规模。注重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为茶叶产业化的发展添砖加瓦。同时,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外地大型茶叶企业来汉中投资,促进茶叶产业的快速提升。鼓励企业通过合同、契约等方式,在合法的范围内,提高茶农的积极性,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推动“茶叶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加快产品基地建设,应用公司企业的先进水平和管理技术,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促进产品质量的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茶产业稳步、持续发展。这是推进茶叶产业经营的宗旨。

4.发挥品牌优势,加快品种改良

品牌建设是茶叶产业化建设的核心。对全市名优茶品牌进行整合,主打一个品牌。2007年以来,汉中市将汉中茶叶品牌整合成“汉中仙毫”,在此基础上,企业各打自己的商标。由茶叶行业协会负责操作品牌整合、品牌运作和品牌管理的具体工作,符合大势所趋。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汉中仙毫”的知名度不如以前的几个品牌,这就需要几种优势资源,在品牌管理、标准制定、广告宣传、市场建设等方面做好统筹协调,特别在产品质量、无性系品种的改良方面加大投入和监管力度,全力培植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全市统一的知名品牌。

5.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障茶叶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制度是保障,为了顺利推进茶叶产业化,以及汉中茶叶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尤为重要,从品牌保护、茶园管理、加工标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茶叶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6.以(汉)茶文化和旅游景点为契机,建设茶叶旅游观光园,为茶业的新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汉茶文化源远流长,充分利用汉中茶文化资源,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并依次为契机,依托汉中众多的旅游名胜景点,建设茶叶旅游观光园,通过利用“引进来、走出去”等方针,通过开展以茶叶为主的商品展示展销和项目招商、洽谈、签约活动等,利用各种媒介积极宣传茶叶产业,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可以说汉中发展茶叶产业天时、地利、人和条件都已具备,抓住机遇、借势引导、兴利除弊、研究解决现存的主要矛盾,做大做强汉中茶产业的目标指日可待。

【注释】

[1]该文原载《中外企业家》2009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