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水源地生态保护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水源地生态保护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水源地生态保护及其对策调研[1]胡仪元杨涛一、汉江水源地及其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实现我国北方广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自2003年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来,各级政府对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治理的措施不断增加,流域环境已经发生较好的变化。对此,有83%的人认为汉江流域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需加强保护。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水源地生态保护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水源地生态保护及其对策调研[1]

胡仪元 杨 涛

一、汉江水源地及其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实现我国北方广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经河南、河北自流输水到严重缺水的京津华北地区,以解决干渠沿线北京、天津等20座大城市,100多个县市的用水问题,同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农业用水。中线工程设计年调水能力130亿立方米,调水量约占丹江口坝址断面径流量的1/3,占汉江流域径流量的22%。丹江口水库大坝建在丹江入汉江处的汉江干流上。大坝以上的水库汇流区总面积约80000平方公里,其中62335平方公里(包括陕西丹江流域)在陕西境内,约占汇流区总面积的77.92%。丹江口水库年入库水量为398.2亿立方米,而陕西汉江干流与丹江干流年出境水量分别为248亿立方米和16.36亿立方米,二者之和约等于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的66.39%。可见,陕西(陕南)是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

汉江水源地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①水资源减少的趋势明显。②水污染严重。目前汉江、丹江陕南境内年废、污水排放量为1.1亿立方米。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工业废水占91%,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为1.6万吨,悬浮物为1.2万吨。2005年陕南地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0%,低于同时期陕西省平均水平近13个百分点;区内废水重复利用率为87.5%,略高于陕西省平均水平,但是在商洛市和安康市却分别仅达到40.34%和36.45%。严重的环境污染使水质下降,据统计,2002年汉江干流除白河、武汉两江段水质为三类外,其余江段均为二类水。虽然汉江干流水质良好,但汉江支流水质很差,汉江支流1584千米河长中,一类水占3.2%,二类水占27.1%,三类水占51.8%,超过三类水标准的占17.9%,其中严重污染的河段占12%。③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2002年汉中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40%;安康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323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6.6%,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4500t/km2/a;商洛地区流失土地面积占到了区域总面积的49%;南阳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5%,其中汉江流域7995.7平方千米,占该流域面积的33.65%。④生产发展和污染治理能力低下。身为汉江水源地的陕南是一个有80%农业人口、20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地区(占76.92%),区内至今还有8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粮食自给率不到80%,年返贫率达20%左右。截止到2005年,陕南三市人口占全省的24.53%,GDP仅占12.37%,人均GDP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6.2%,农民人均纯收入低14.3%;地方财政收入只相当于全省的4.5%,财政支出的自给率仅为20.7%;基础设施差,人均耕地仅0.07平方千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0%,高速公路仅占全省8%。⑤经济社会发展和引汉济渭工程对水资源需求增加,导致水资源缺口扩大。汉江流域是长江经济带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汉江上游水源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加大对包括水在内的经济资源的需求,加之引汉济渭工程调水,将导致水资源供求缺口的拉大。据测算,2010年全流域缺水量将达到26亿立方米,2020年缺水量将达到28亿立方米,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汉中市2010年在75%保证率下缺水13834万立方米,缺水程度为5.6%;在95%保证率下缺水64513万立方米,缺水程度为23.7%。因此,汉江水源地重要的生态位势、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和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在调查中,笔者共发出各类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90份,访谈各层次人员103人。

二、汉江水源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

(一)对汉江水源地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流域内社会公众对目前居住地的各方面的环境质量满意度较低,如整洁程度,只有15%的被调查者满意,而对于水环境、声环境不满意的也分别占24%、23%,这说明应进一步加大对汉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提高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

自2003年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来,各级政府对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治理的措施不断增加,流域环境已经发生较好的变化。有64%的公众认为其居住地的环境比5年前有好转,只有15%的人认为环境有恶化,5%的人认为有明显恶化。

对于生态环境与公众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98%的被调查者认为二者之间有联系,99%的人认为现在的各种流行病与环境有联系。这说明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较高,重视环境对生活的影响。在六类环境问题中,社会公众认为最有可能直接影响到生命与财产安全的为水质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与沙化,分别占34%、20%、16%。

(二)汉江水源地生态环境污染来源及类型

在八类环境污染问题上,社会公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分别是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空气污染,分别占32%、25%、20%;调查对象中44%的居民居住地周围有工厂,其中工厂污染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占77%,这一结果也与空气污染主要来源的调查结果相符合,有41%的人认为是工厂,其次是汽车,占29%。对于工业园区造成的环境问题,有41%和20%的公众对其造成的污水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较为担忧,没有担忧的只占2%。

对于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理解,35%的人认为应循环利用,减少废物排放,27%的人认为应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18%的人认为应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汉江水源地是我国发展综合农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基地,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然而农业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贡献而且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因此,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对此,有83%的人认为汉江流域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需加强保护。

(三)汉江水源地人民对政府的期望

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其保护与建设中政府应发挥重要作用。有50%的被调查者表示,当自己遇到环境污染影响时,会首先向政府或居(村)委会或街道办反映。74%的人认为公众意见对政府的环保政策有影响,但却有76%的人没有向政府提交过环保意见建议。在问及政府是否有针对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项目时,只有13%的人认为政府有效的宣传教育项目,而且完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要求,87%的人认为没有针对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项目或即使有也存在重大缺陷。

(四)汉江水源地人民对生态补偿的理解(www.xing528.com)

生态补偿是通过调整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统一起来。生态补偿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一个利益机制,实现水源地生态保护贡献与收益的平衡,把生态保护内化为各主体的自觉行为,培育各主体水源保护的持续动力。它包括在人与自然之间构建一个以能量为核心的物质平衡机制,在各生物资源之间构建一个以生物链为核心的自然平衡机制,在人与人之间构建一个以利益分配为核心的社会平衡机制。但是,水源地人民对生态补偿的认识却很少,只有26%的人知道有生态补偿这个概念,其余的人仅知道一点或根本不了解,这说明水源地人民还是在自发地和无私奉献式地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为此而遭受的各种损失根本就没有得到任何补偿,是典型的“富饶的贫困”。因此要把生态补偿政策落到实处,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态保护能力。

对于生态补偿的标准,42%的人认为应由相对独立的评定或监督机构来决定,有33%的人认为政府应发挥作用;在生态补偿方式上,45%的人认为应该和当地政府或污染企业协商解决,在生态补偿资金支付方面,56%的人认为应视情况而定,企业污染由企业担负,责任关系不明确的由政府财政担负。以上调查结果表明,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宣传,通过多种生态补偿方式,多渠道筹集生态补偿资金,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坚持公正、公平,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三、汉江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议与对策的调查

1.加强汉江流域水环境的综合管理

水环境有着供应的联合性、利用的多元性、地理关联性等性质,一直以来的单因素、局部性生态环境治理形成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出现了部门之间、流域内各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推诿,甚至有利益时都争着管、无利益时谁都不管的现象。例如,在汉江水源地具有重要收入、产值和税收影响的黄姜生产对汉江水源污染产生了深刻影响,既要技术上的相互配合、衔接,其废水处理要经过预处理—厌氧处理—好氧处理—深度处理的环保节能工艺技术路线;又要企业、环境执法部门、地方政府的相互配合,这就是现在出现的今天关明天开、企业与企业政府与政府相互观望现象的真正原因,因此要在技术保障下,综合考虑点源和非点源、水质和水量等因素,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解决好人类活动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累积和叠加效应,确保调水水源要求。

2.加强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汉江水源地(陕南)基本上全是山区,山坡地占81%,其中坡耕地占38%以上,山大沟深坡陡的地形地貌使其极易水土流失,坡耕地被侵蚀汉中44.6%,安康53%,商洛66.1%,陕南平均侵蚀比例达53.16%。水土流失每年给长江中下游输沙占长江流域总输沙量的1/6,从汉江源头的宁强县到洋县长达150多公里的低山丘陵,地表土质松软裸露,是主要的流失区。从南郑县到西乡县长达180公里的地带每到汛期,泥沙就大量输送,堵塞河道,威胁防洪安全,更为重要的是治理困难,加之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能力低,因此要加强水土保持,特别是坡耕地的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进一步加大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偷猎、乱砍滥伐行为,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展炉灶革命,在高山普及节柴灶,低山推广沼气池,最大限度地节约森林资源,积极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绿色技术体系。

3.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

传统农业的粗放式耕种造成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特别是水源地大量的坡耕地,土层薄、岩石裸露导致水土流失,并将大量的泥沙、农药带入水中,造成了水源污染,因此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产品,建设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园;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降低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增加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比例,提升再制造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生态旅游业、生态物流业、绿色餐饮娱乐业、绿色信息服务业建设,建立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4.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稳定的生态保护投入

由于水源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使其生态保护的投入能力低下,并因穷而出现对资源的过度采伐,因此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以补偿资金的投入提高水源地生态保护的能力。一方面要实行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逐步征收土地、水体、物种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的资源开发补偿费与生态补偿费,对破坏生态恢复进行合理补偿;对从事采集、采矿者实行许可制度,并征收资源开发税,运用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限制资源开发的无序活动。同时,建立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流域上下游之间的跨区补偿。现有生态保护投入不足,加之地方政府计划多、落实少、投入多、到位少,造成了当前生态破坏无人管、生态保护无钱付的局面,因此需要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体,地方、集体、个人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多元化投资体制,形成生态保护的稳定投入保障。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传统生产、消费模式构成了资源高消耗低产出、重消费轻保护的局面,据此养成的生产生活习惯无法在短期内改变,特别是该区的薪柴取暖做饭生活方式、麦秆燃烧生产方式等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加之,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放纵工矿企业的污染行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已建设施大多开开停停,污水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农田直接排入河道。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汉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遏制与恢复的紧迫性,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广泛开展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重视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强生态环境警示教育,努力提高流域内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结论

水源地建设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为保护和改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生态环境,有效预防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维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态安全,确定了陕西省城固县、洋县、镇安县、柞水县、宁陕县、镇坪县,河南省栾川县,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竹溪县、丹江口市等十县(市、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工程重点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也要求在南水北调中线沿线的总干渠两侧划定出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其中,明渠段,工程管理范围边线两侧外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该区边线两侧外100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非明渠段,工程外边线两侧外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该区边线两侧外15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任何与总干渠水工程无关的项目,农业种植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和环保有关规定、标准的高毒和高残留农药;二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扩建污染较重的废水排污口、化工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水源地建设是南水北调工程成功的基本保障,但是,也让水源地人民因此而遭遇了发展受限,陷入了PPE循环的怪圈,跳出这个怪圈约束的根本途径是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生态产业,实现水源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通过对现状的调研和对策访谈,掌握汉江水源地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水源地人们的生态保护能力与愿望,为该区生态补偿及其实践提供实践依据,增强其生态保护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提升水源地的自我生态建设能力。

【注释】

[1]该文原载《调研世界》2010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