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护与传承陕南民歌-汉水文化研究

保护与传承陕南民歌-汉水文化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南民歌——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1]李继超一、陕南民歌的研究与保护价值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格局中地位独具,其文化的原创性、多元性、厚土性都是不可替代的。同时,陕南文化也受到后汉西北陇东羌民族文化的影响。

保护与传承陕南民歌-汉水文化研究

陕南民歌——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1]

李继超

一、陕南民歌的研究与保护价值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格局中地位独具,其文化的原创性、多元性、厚土性都是不可替代的。陕南民歌是陕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由移民构成的民歌文化形式。来自周边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们,在同一块地域居住时,通过民间文艺无意识地选择了自然从容、欢乐愉快、不固执己见、甚至于带有一些享乐特色的生存态度和情感方式,这种选择在陕南的民间文艺中得到普遍的文化认同,从而形成独特的陕南民歌。从陕南民歌曲调中,可以洞悉民歌演变的一般规律,可以发现历史上秦、楚、羌、蜀、鄂文化的蛛丝马迹,可以寻找以字行腔和以情行腔的辩证关系。民歌自身的生存状态也可以反映出历史的变迁、自然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等诸多的信息,这对于研究人类学和中国的语言学极为重要,可见陕南民歌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二、陕南民歌的艺术魅力

1.陕南的地域特色

陕南民歌与其所依存之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如民歌创作者、民歌传唱者、民歌传承者与其地理特征相联系。民歌作品也有其地域风格。陕南属于长江流域,这里既有山谷丘陵,又有平川盆地、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林密竹茂、物阜民丰、一幅清新秀丽的南国风光,地处秦岭之南的陕南民歌语音优美、样式独特。从陕南民歌的审美形式上,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悠扬、婉转、清丽的音乐个性。其民歌样式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

陕南镇巴,山大沟深、林荫茂密。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繁衍的大巴山儿女,创造和培育的民间艺术绚丽多彩。在艰苦单调的劳作中,需要精神调节,需要宣泄愤怒,需要娱乐。山林沟壑、田间地头,一声山歌,忧愁全无。优秀的民歌越传越广,与劳动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民歌不计其数,如“背二哥”“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抬石头号子”“抬丧号子”,等等。

2.人口的迁徙流动

陕南地处秦岭南麓,南接四川,西连陇东,自石器时代到后汉,长期受巴蜀文化、氐羌文化的浸染。据史料记载,古老的巴族,大约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曾沿汉江发展到陕南汉中以及川北的广大区域,也就是说,早在三千多年前汉江流域就已经有巴蜀音乐的踪迹了。同时,陕南文化也受到后汉西北陇东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民间音乐也必然形成相互的渗透和交融。自明清以来,因诸多社会原因,有大量的移民迁徙来汉江两岸,他们也带来了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以及大量的民间音乐和文化传统。因此,在秦、楚、羌、蜀、鄂等多元文化背景下,陕南民歌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具有南方等地域特色的民歌审美范式

陕西宁强,古称“宁羌”。古代官员给某地取新名的习惯是,总喜欢根据某地的特点加上“安”“宁”“康”“平”“定”等平安的字眼。所以“宁羌”就是使羌族人安宁的意思。由此可见,宁强古代是羌人居住区。而根据民歌《参灶歌》中‘人是陕西人,跳的四川神’的记载羌族人西退后,大量的四川移民便到了该地区,并为这里的民歌注入新鲜的血液。

3.方言的融入

陕南文化是一种移民构成的文化,现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陕南话接近川北、鄂西,属于我国南方语系。陕南的人口成分很杂,除本地人外,还有大量的外来移民,其中包括关中人、湖北人湖南人、安徽人、江西人、广东人和广西人等。外地流传而来的语音和声腔在陕南各地扎根后又同当地的语言相结合,并受到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引起了变化和发展,从而形成了陕南多彩多姿的音乐语言和风格。据有关方面考证,从音乐结构上的一些特点看,陕南民歌同中国南方的黄梅戏、彩调戏有一定的联系。因此,陕南民歌的形式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着四川号子羽调式的特点,又不乏关中民歌徽调式的特点,总体音乐风格常常透出质朴秀丽的美。在陕南汉中的小调多属于五声徽调式,五声羽调式也有一定的数量。在洋县、略阳等地也有一些六声或七声的徽、商、羽调式。(www.xing528.com)

三、陕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陕南民歌是丰富多彩的,其传统的音乐文化历经世事的变迁后得到了一些保留。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其生存环境堪忧。在外来文化大举入侵的今天,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兴起,特别是人们意识形态的改变,陕南民歌同样也面临着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渐渐消失殆尽的问题,可见加强陕南民歌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对陕南民歌艺人的保护

目前尚有极少数掌握古老的陕南民歌与乐器演奏的民间艺人。但是,这些民间艺人的年龄已经严重趋于老化。而许多青壮年外出找工经商,人口流动变化,分散各地。他们告别了深山农耕生活,也告别了民歌。所以应该加强对这些民间老艺人的保护,要组织专业人员加强陕南民歌的记谱工作,尽快将陕南民歌的曲谱汇编成书,并对重点歌手进行录音录像保存,分步骤制作成光盘留存资料,将陕南民歌向文化产业方面发展,将词曲以数字化方式保存,以便研究他们的演唱风格和表演艺术。

2.对陕南民歌的生存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变革,陕南民歌的生存环境及其在社会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日渐淡化,其生存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报纸、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现代文化媒体的广泛应用,导致人们审美方式的改变。加之一些人对陕南民歌的认识差异,认为不高雅,唱民歌的人日渐减少。所以,在尊重民歌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努力营造陕南民歌的生存环境是非常必要的。陕南汉中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这里气候湿润、风景宜人,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便利条件。当地政府可以极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调动陕南民歌文化,使陕南民歌由原来的自娱自乐转变为当地人谋生的一种手段,这样可以在不影响经济功能的前提下,利用一些人为的因素为其营造一个更好的人工生存环境,实现陕南民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提供经济支持与文化宣传

主要是利用现代传媒如电视、网络的快捷和覆盖面广的特点,适当在报纸、电视上加大对陕南民歌的介绍以及对民间艺人的专访和歌舞表演。宣传力度的增强,有助于培养年轻有为的陕南民歌演唱接班人,这也是我们当前所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006年,陕西音协工作会议暨陕南民歌研讨会在安康召开。在陕南民歌研讨会上,与会代表针对如何打响陕南民歌品牌、如何使陕南民歌与时俱进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会议内容总结出,搞新民歌创作必须要汲取民间音乐营养,在保持传统民歌风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意识和现代创作新法,写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生活气息浓郁、艺术性、观赏性较强,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有较好的传播效果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传承并保护陕南民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汉水文化,推动地方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1]该文原载《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第2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