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羌族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保护和利用

羌族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保护和利用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中羌族傩艺一方面以傩歌、傩戏等形式教育观众,实现其感染人、影响人的教育价值。汉中羌族傩文化以其驱鬼逐疫、傩愿、歌舞、傩技之奇,令人惊叹不已。这就是汉中羌族傩文化的审美价值,也是它的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的前提。

羌族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保护和利用

汉中羌族物质文化的价值及保护利用[1]

程文徽

汉中大部分地区属于古羌人居住生息的地方,从夏商时期就有羌人居住,留下了丰富灿烂的羌族文化,尤其是羌族非物质文化,成为汉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以羌族傩艺、民歌、民俗为例简述如下。

一、汉中羌族傩艺

傩文化是原始信仰、祭祀仪式、民俗风情、音乐舞蹈、雕画艺术的源头。傩文化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古文化风采,堪称原始艺术的“活化石”,成为难能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人口结构,傩文化资源非常丰厚。这些独具魅力的傩艺、傩技、傩俗、傩面,组成了富有汉中地方特色的傩文化艺术。

论语·乡党》记载说:“乡人傩,(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阶。”《礼记·郊特牲》也记载说:“乡人禓,孔子朝服立阼。存室神也。”孔子“不屑于神”,又如此恭恭敬敬地迎候傩队和禓队,是因为他特别尊崇礼制,才会如此重视民间的傩事活动。可见在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就很重视傩文化了。

1.汉中羌族傩艺的价值

汉中傩文化本身潜在的作用或潜在的效应一旦转化为现实,就是它的价值。

规范价值。任何文化都是规范人的。傩文化就是用神伦规范和人伦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的文化。

傩文化是神的文化,也可以说是社会下层人们的文化,是一种神文化同下层百姓交织在一起的文化,是一种打着神旗号的下层老百姓的文化。这种文化既有人神沟通的观念,还有神伦与人伦交织渗透的观念。因此,傩文化既以人伦规范人的行为,又以神伦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不违神伦、不逾人伦。这种规范的后果就是使人对神诚信敬畏,劝人和睦相处,做事兢兢业业。

如傩词从农业生产中的耕种、养殖、纺织等不同的劳作方式以及劳动者应该如何做的人伦方式告诉人们,要早起劳动、辛勤耕耘,才能获得丰收;不违农时,按月份和节气做事,忙时有序,闲时也不空着,惜时努力;将各种农事活动交叉起来,分工协作。这种农事规范人的行为的效果,就是使人依照农时,抓住季节,辛勤劳动,夺取年复一年的丰收。在各场法事中,都以简短的故事式的唱词,或以傩戏的形式介绍历史人物在诸多事件中的行为,尤其是善心善举,使人们看后潜移默化,也照着这些“神”、人的行为去做。这种规范行为的效果就是使人以历史为鉴、以杰出人物为榜样。

科研价值。汉中羌族傩文化中的神伦及其同人伦的关系、法器、面具、傩神图像、傩技的内涵等,值得宗教学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工艺学、美学美术学及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去深入研究,值得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角度深入研究,揭示上刀山、下火海、趿铧顶鏊、滚刺床的科学依据和科学规律。整个傩文化的内涵值得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戏剧、歌曲、舞蹈等角度深入研究。

教育价值。汉中羌族傩艺一方面以傩歌、傩戏等形式教育观众,实现其感染人、影响人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傩事活动本质上可视为一次教育活动,以其知识的内容教育人,以其展示的行为影响人,实现其教育价值。这种价值就是使受教育的观众树立傩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此之外,汉中羌族傩艺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具有正面的教育价值,使人形成朴素的世界观,形成农耕条件下自给自足、经辛勤劳动而获温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审美价值、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越是神秘奇特的,就越有其吸引人们欣赏的审美价值。汉中羌族傩文化以其驱鬼逐疫、傩愿、歌舞、傩技之奇,令人惊叹不已。更有远古时代古朴的风气、神伦人伦之奇令人神往。从善中领略和欣赏美,从奇的欣赏中领略善。从观念、规范、行为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愉悦。这就是汉中羌族傩文化的审美价值,也是它的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的前提。

2.汉中羌族傩艺的保护利用

首先,保护好汉中羌族傩艺人,做好传承工作,使这一文化遗产不致断代、失传。抢救傩艺中的傩画、经书、说唱歌谣和舞蹈动作,以图文形式作以记录,加以研究。

其次,在开发中抛弃荒诞性,讲究科学性,保留神秘性。如傩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信神信鬼,它的荒诞之中透着神秘。汉中傩文化品牌开发就是要保留这种神秘性。

三是改造庸俗性,提升奇特性,突出品牌性。如傩歌中有的语言很粗俗,甚至很粗鄙,尤其是表现性行为、生殖器等方面内容的傩词与动作需要改造,要提炼升华出显示远古内涵的奇特性、古朴性,从古朴奇特中见日常生活之高雅,从而创造非物质文化的品牌,以奇特形式展示高雅的内涵。

四是克服零乱性,注重系列性。非物质文化品牌开发必须掌控各种非物质文化现象的相关性,进行系列开发,研制开发系列非物质文化的品牌。

二、汉中原生态羌族民歌

汉中羌族民歌民族特色浓郁、地域色彩鲜明、唱法多样、自然纯朴,它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农人、背夫、牧人以及广大的妇女中间,反映着时代生活。它是汉中羌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汉中文化的精粹所在,对后世的诗歌、叙事、说唱等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汉中羌族民歌的价值

首先,汉中羌族民歌是农业时代相对封闭环境的产物,有着深深的人类生产活动的印记,因此,声音和内容都呈现出自然的特征。由于农业社会经济生产自给自足的封闭特点,又使汉中羌族民歌带有强烈的地域风格。它可以分为劳动歌、仪礼歌、生活歌、情歌、儿歌五类,是灿烂羌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韵味和强大的生命力,从中可以窥见羌族古老的历史、悠远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

其次,汉中羌族民歌文学性极强。在结构方面讲究对应。用韵方面,押尾韵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韵,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韵。在表现手法方面,比兴、夸张、重叠、谐音等手法多有运用。揭露抨击性的时政歌谣,常用谐音、隐语。双关语在情歌中运用较多。拟人化手法,儿歌中较为常见。

第三,它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生活、抒发感情、表达意志和愿望而创作的,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紧密的联系,它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第四,汉中羌族民歌是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中人所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成为沟通情感的语言,它不仅展现出民间艺术的活力,还能从优美旋律中感受到团结、祥和、繁荣、发展的脉搏

2.汉中羌族民歌的保护利用(www.xing528.com)

社会环境及生产方式的改变,让纯粹的原生态羌族民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在现代社会环境面前显得格格不入,游离于人们生活之外,保护、发展和传承羌族民歌,已经显得非常迫切。

第一,汉中羌族民歌的保护、发展与传承,必须要唤起人民大众的自觉意识。汉中羌族民歌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者正在丧失。例如,现代运输工具淘汰了背夫、船夫;农药的使用结束了薅草,《锣鼓草》消失了;电视传媒的普及,民歌的传唱被取代了。随着原生态民歌传播主体萎缩,保护意识淡薄,汉中羌族民歌出现了失传的危机。所以保护羌族民歌的当务之急是唤起民众的保护意识,是深刻认识和挖掘羌族民歌的文化内涵,重拾传统,使其真正生根、扎根于广大群众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传唱于生产劳动、民俗活动、休闲娱乐、谈情说爱、礼仪交往。

第二,加强静态保护工作。收集、整理羌族民歌,作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旅游开发项目中的一项内容搬上舞台,或成为演艺团体的保留节目。建立汉中羌族民歌的专门档案,把收集整理之后的文字、音像、图片资料进行有效保存,让这些资料成为汉中文化的“基因库”。

第三,强化动态保护措施,让汉中羌族民歌走进音乐课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紧密结合,认定和保护好汉中羌族民歌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对汉中羌族民歌的传承作用。

第四,发挥文化馆、站的文化职能,把汉中羌族民歌作为文化馆、站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加以普及。大力开展汉中羌族民歌在群众中的传唱,将其引入并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项目,使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其培养大量受众和参与者、传唱者。

第五,充分发挥电视台、广播电台、各种报刊的有效作用,将其作为汉中羌族民歌传播的一个平台,大力传播、传承汉中羌族民歌。和四川羌族聚居区互通有无,形成合力,加强汉中羌族民歌的交流活动,联合出击,把汉中羌族民歌推向域外。

第六,与旅游相结合,以旅游为平台,打造羌族民歌演唱专场,让外地人分享汉中羌族民歌并认识其魅力,扩大汉中羌族民歌的影响,促进汉中羌族民歌的发展。

三、汉中羌族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是由民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创造、延续并享用和传承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们思想感情、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世俗风尚、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社会生活等方面人文精神因素的凝聚和社会生产劳动、生产力水平的展现。汉中羌民生产、生活、仪礼、信仰、文化、娱乐等民俗事项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民间风俗生活保存完好,有极大的价值。

1.汉中羌族民俗文化的价值

服务民众,规范生活。民俗文化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一定族团或群体在社会、文化和心理的长期实践过程形成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因为羌族人群生活的地域不同,民俗现象也就千差万别、种类繁多,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张,它是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于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置身民俗中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各地的民俗都与人文相关联,也可以说是由当地人民生活的习惯所形成的。

源远流长,特征明显。羌族人在汉中生活了几千年,现今保存的羌族文化内容丰富,绚烂多彩。因地域的差异,因与汉人长期杂居而同化等原因,各处的羌族风习也不尽相同。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有差异反而更能增添绚丽色彩。地域特征明显,地域特色突出,越是说明它的文化与众不同,越是说明它的文化源远流长。此所谓越是地域的越是民族的。

交融渗透,博大精深。由于楚蜀陇秦文化在汉中交融渗透,历经几千年时光演变更迭,很多羌族民俗留存至今,有些原有风格保存还非常完整,有些已经完全汉化了。但存留的是精粹,淘汰的是糟粕,积淀而成的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民俗活态,是具有汉中羌族特色的民俗文化。

2.汉中羌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利用

民俗文化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是地域传统文化艺术的源头、根基和依托,是地域个性和人文精神的表征。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随着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改变,这种传统文化艺术的源头正在枯竭,根基正在松动,依托正在失去,地域个性和人文精神正在消失。面对这种状况,应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羌族民俗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同步的保护和抢救。

首先是要遵循整体性开发原则,使品牌具有羌族非物质文化的整体规定性,防止离开这种整体性开发其局部内涵;要尊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主体、地域主体和意识形态的管理主体;要遵循高品位原则使其内涵上档次;要遵循精包装原则,用独特的方式精包装。

其次是形成系列化文化品牌。

一是傩文化系列。傩艺中的傩技,其内涵主要是不怕刀山火海的无所畏惧的人生观;傩艺中的傩器,如傩面具、傩服饰、傩法器等形式奇特,种类多样,展示着扮演角色或凶或善的内涵。依据这种精神和内涵,结合羌族歌舞,可以开发出一系列的刀梯舞、踩火舞、趿铧顶鏊、滚刺床等惊险的舞蹈品牌和旅游商品品牌。

二是羌族歌舞系列。结合羌族服饰、羌族民间器乐、民间歌舞等,以节庆、活动为依托,开发羌族民间歌舞系列。

三是民俗文化系列。结合旅游,整合民俗资源,在民俗节日和节庆期间举行民俗再现活动,充分体现民俗文化的内涵,吸引游客参与,给人以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体验民俗文化生活的情趣。

四、结语

正如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所说:“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就是尽量不干预文化传人的生活环境及生存秩序,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己和谐相处,从而使文化自然流传下去,使人认同这种文化的价值,成为人类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要想守望住这个精神家园,保护好羌族文化艺术的根,除了政府、社会团体等的主导作用与全社会民众共同参与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还要制定好适合本地区特色、容易发挥区域优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才能不断提高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内涵,推动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注释】

[1]该文原载《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