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水文化研究:揭秘汉中文化与道教渊源

汉水文化研究:揭秘汉中文化与道教渊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中文化的道教渊源探析[1]向达高铭汉中,一个位于中国西北部,却拥有江南风景的地区,兼南北之美,得南北之利。全国共评选出14个“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汉中市是陕西唯一当选的城市。汉中文化的形成与道教在汉中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道教从内在本质和外在形式上无不影响着汉中文化,使汉中具有了不同于任何城市的独特魅力。

汉水文化研究:揭秘汉中文化与道教渊源

汉中文化道教渊源探析[1]

向 达 高 铭

汉中,一个位于中国西北部,却拥有江南风景的地区,兼南北之美,得南北之利。它奠定了汉朝四百年基业,成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更成为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重镇之一,对道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汉中文化现状

2006年,由中央电视台举办“CCTV2006年度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评选活动,在首轮展示中,汉中市组织突出表现“汉、绿、水”特色的节目,被评选为“中国魅力城市”。之后又在第二轮展示评选中当选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全国共评选出14个“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汉中市是陕西唯一当选的城市。汉中为什么会获得如此的殊荣呢?这与汉中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汉中北临秦岭,南依巴山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穿境而过。这里地形独特,山水秀美,历史文化悠久,道教在这里得到充分发展,这些独特的条件形成了汉中独特的文化,特别是根植于其间的道教更为汉中文化性格的定性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生态观念上,汉中人热爱自然,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所有对自然的崇尚寄情于山水之间,寄情于对动植物的爱护之中。汉中建立了各种动植物保护基地,如佛坪的大熊猫保护基地,是西北第一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洋县的长青自然保护区有着“生物资源库”之美誉,其中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是我国的国宝;午子山山势险峻,资源丰富,素有陕南“上华山”之称,其上的白皮松是我国珍稀的树种之一;黎坪国家森林公园怪石林立,珍稀植物繁多,被称为西北的“九寨沟”;诸如此类的保护基地在汉中数不胜数。如此和谐秀美的山水似有一种仙气充斥其中,一种由自然而发的灵气,哺育了汉中372万人口,人也变得超脱与灵动。

在审美情怀上,汉中人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淡泊名利,敦厚朴实,有着巨大耐受力,总是能够把那些被称之为苦难的经验,化解在对于生活的精细享受之中,至少变得能够承受。久而久之,便培养了面对生活的诗意态度。活动在这里的人们,爱吃爱穿爱玩,实实在在做人,快快乐乐生活,自由自在做梦,活得舒展自在,自有一派非凡的识见和气度。梦幻的、写意的、空灵与至美的空间特点与道教超脱的思想结合,赋予汉中人以独特的浪漫气质,每天清晨或者傍晚总能看见很多的中老年人在广场上跳健美操、打太极拳、唱歌或者是教小孩子们跳舞,一派和谐,这是在人们忙于生活的其他地方少见的,也只有在汉中才能很容易看到这种淡泊名利,顺其自然的和谐。

饮食习惯上,汉中的男女老少大都喜欢吃面皮,一种用米打磨成浆蒸制而成的食品。汉中的面皮一般是凉拌着吃,配以豆芽菠菜,加上辣椒、花椒、盐、陈醋味精、蒜茸、酱油、香油等佐料,有人还加入芝麻、芥末等。这种吃食在夏天吃来真正的清新爽口。据说这是从汉朝便有的一种吃食,有故事为证: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薄。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汉中还有一个在全国珍稀的食品是菜豆腐,那是一种用浆水菜(一种用面汤做的腌菜)的汁水做成的豆腐,比通常的豆腐稍带酸味,然后直接吃或加入少量米,煮成稀饭,淡淡的酸中透着真正绿色食品的清香。这些没有任何的修饰,接近自然的饮食,使汉中人的饮食也具有了一种特色,一种超脱的情怀。颇有些道教的“见素抱朴”“返璞归真”的饮食风格。

诸如此类举不胜举,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使汉中文化有别于近邻的巴蜀文化与秦文化,拥有了其独特的魅力。然而,任何文化总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渊源,汉中文化亦是如此。汉中文化的形成与道教在汉中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道教从内在本质和外在形式上无不影响着汉中文化,使汉中具有了不同于任何城市的独特魅力。

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道教文化的特征。

二、道教文化特征

从道教形成、发展的历史来看,是与道家文化分不开的。可以这样定义道教的特征:所谓道教,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自发的原始宗教在演变过程中,综合进古老的巫术文化、鬼神信仰、民俗传统、各类方技术数,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旗帜和理论支柱,杂取儒、墨、阴阳、神仙等诸家学说中的修炼思想、功夫境界、信仰成分和伦理观念,在度世救人、长生成仙进而追求体道合真的总目标下神学化、方术化的多层次宗教体系;是在汉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汲取佛教的宗教形式,逐步演变而成具有中国传统民众文化特色的宗教。

道教有这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从道教的教旨上看,它追求肉身成仙,长生久视,重视现世利益,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观点是一致的。在修道的人心中,别有一个世界,这就是天人合一、物我无分的最高的人生艺术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他们追求达到与宇宙永存之真我的最高化境。

第二,从道教的风格上看,道教以修习法术见长,对神秘的力量和圣物尽力通过某种方式控制和支配它,将超自然的力量为我所用。道教要使造化屈服自己,同人的生老病死的规律相对抗,要靠修习仙学达到长生,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因此,道教一反其他宗教对待社会人生的消极态度,鼓励道士积极修习长生之道。

第三,从道教的结构上看,道教吸收了道家思想又糅合了儒、墨、医、阴阳、方术等诸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内容上有兼收并蓄、庞杂多端的特点,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层次性。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总汇,以道家文化为主吸收各种文化在道教的教义下粘合起来,自成一体。

第四,从道教的精神实质上看,道教文化主要源于道家。

自然观中,道教主张对万物都施以仁慈和爱心,主张尊重自然万物的自然属性,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加干涉。人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人必须依赖于自然生存,人应该保护尊重自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之谓也。

人生观中道教给人一种安身立命的智慧,它教人知道生命的价值意义在于返璞归真,要安顿我们的生命,便应过一种清静无为的生活。这就形成了道教的“天人合一”或“与道合一”的观念。受此影响,道教十分重视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认为个体的人生与逍遥神圣的神仙和永恒常存的道是不可分裂的,失道则亡,得道则生。

政治观中,道教高扬“出世”的精神,但也不排斥“入世”,既重伦理,又重超脱。

汉中文化正是受到这些道教文化的影响,才铸就了具有仙道超逸之气的独特文化。

三、道教创立发展与汉中的关系(www.xing528.com)

道教之所以产生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一是东汉末期政治腐败,外戚、宦官、豪门、巨族相互勾结,聚敛财富;二是士大夫世家门阀观念形成,世家子弟占据要津,把持上层意识形态,造成有名的“党锢之乱”;三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逐渐僵化使人厌倦,而佛教的输入,又促使民族文化产生抗拒思想;四是社会上高明才智之士纷纷逃避现实,醉心玄真,寄情山水,极力寻求《易》《老》《庄》之幽微;而勇武游侠之士,聚众据险自固,形成割地称雄力量。高蹈文人和尚武勇士结合,从而形成我国东汉末道教组织体系之规模。

道教正式产生于东汉末年,被尊为天师的张道陵创建的“五斗米”道在汉中得以发展壮大。而五斗米道正是我国道教的主流。

张陵又称张道陵,东汉时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人)。永平时拜江州令(今属重庆),因不满朝廷腐败,“弃官隐洛阳北邙山,章和间累召不就。入蜀。以符水禁咒之法愚民。从学者出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张陵所创的五斗米道,不仅有道书、道义,而且已是信徒遍布巴蜀,影响远及洛阳的有组织的宗教集团了。其子张衡孙张鲁在张陵的基础上使五斗米教进一步完善。但是,在历史上,关于张衡的记载较少,但许多历史记载中都曾提到,他继承了其父的五斗米道事业,但是贡献不大。在张陵之后,传播五斗米道的主要是张修和张鲁。

张修,巴郡人,五斗米道领袖,张衡死后他利用自己身为巴人的有利条件活动于汉中一带。《三国志·张鲁传》中记载:“时有巴郡巫人张修,亦以符水为人治病,愈者以五斗米为酬,故号为五斗米师。献帝初平二年(191),益州牧刘焉派遣张鲁、张修出兵攻据汉中。张鲁袭杀张修而夺其众,又出兵袭取巴郡,遂割据巴、汉,在当地实施政教合一统治。”张修对五斗米道组织的完善,使五斗米道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组织准备了条件。

在五斗米道的发展中,张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张鲁占据了汉中,初平二年(191)建立政权。由于东汉政府无力征讨,就任命张鲁为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于是,张鲁遂以政权、教权首领的双重身份,统治汉中,在巴、汉地区大力推行五斗米道。当时的汉中,没有汉王朝设的各级官员,而以五斗米道各级首领管理政务和教务,带有浓厚宗教色彩。《三国志·张鲁传》有以下记载:“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

以上可知,张鲁在汉中不设官职,而只设教职,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五斗米道”信众被教导“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而且对犯错者相当宽容,“三原,然后乃行刑”,原谅过错三次之后才作处罚,无不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至于建造义舍,接济行人,以及诸如禁杀、禁酒等做法,为后世的一些道家学派所继承和发扬。

张鲁接管五斗米道后,割据汉中政权近30年,成为东汉末全国战乱之际的一方乐土。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定中原后,率10万大军西征,击破由张鲁的弟弟张卫把守的阳平关。张鲁知道后,在阎圃的建议下,封宝库之后,逃入巴中(今四川南江县南)。曹操看到张鲁封了宝库,就去招降他。张鲁于是投降了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张鲁的儿子们以及阎圃也都封了官。张鲁投降曹操以后,大批天师道众随曹操北迁,汉中五斗米道政教合一的组织体系彻底瓦解。北迁以后的天师道在寇谦之(西安人)的领导下,又进行改良,迎合了朝廷后被封为“天师”,并在京城设道场。魏、晋以降,道教与佛教论战,公元555年(北齐天保六年)失败,文宣帝下令废道,道士皆剃发为僧,寇谦之创新的天师道团因此散伙,取而代之的是楼观道的兴起。

张鲁在汉中三十余年的统治,发展壮大了“五斗米道”的实力。投降曹操以后,大批信众跟着他迁移到了北方,使“五斗米道”在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后更是传到了江南。后来,五斗米教以江西龙虎山为中心,继续传播道教思想。当然,我们更习惯于称其为“天师道”或“龙虎宗”。

从这些史料我们可以看出五斗米道的发展壮大都有着汉中的印记,与汉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张陵,还是张鲁、张修,他们都以汉中为基地发展道教事业,汉中也在与道教文化的交互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

那么道教文化为什么会在汉中得以发展壮大呢?

首先,这与汉中的地理位置有关。汉中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使出入形成一定的困难,这为道教构建了安宁的环境。无论是道教或是道家都尊崇清静无为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汉中的地理位置正好符合了这一条件。这里物产丰富、自给自足,为道教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这与当时汉中的社会状况有关。公元前451年秦国蜀国手中夺取了汉中,秦国已实行县制,在此设立南郑县。在此之后汉中一直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它的战略位置的重要导致这里战乱不断。人们反对战争,希望可以与自然与人友好相处。这正契合了道教清静无为、尊重人与自然的观念,人们便开始拥护其发展,于是道教在汉中这片土地上发展起来。

再次,汉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史料记载: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民富国强,已有并吞天下之志。灭巴蜀后安顿好了后院,着手进一步蚕食楚国。公元前312年秦夺取楚丹江流域,又败楚汉中,置汉中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汉中曾属于楚国,老子庄子本是楚国人,汉中人热爱楚文化,受到楚文化的熏陶,特别是老庄文化的熏陶,于是道教出现后,汉中人民便积极响应,道教便在汉中发展起来。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道教思想与道家思想一脉相承,而汉中文化也正是受两者的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的。

汉中人崇尚自然、享受自然,而又不忘保护自然,这与道教中的思想是一致的。道教的重要经典《道德真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水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性,因为有了这个品性,故而能够和大道相近。且“道”乃是以自然为本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任万物自然生长,以自然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宇宙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道”对维护宇宙万物的自然本性、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和启迪我们的人生,都具有普遍的价值。而汉中人正是沿袭了这一观点,热爱环境,使汉中成为全球同纬度自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他们热爱一切有生命的物体,建立起了各种动植物保护基地,为多种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找到了新的栖身之所。

在审美情怀上,汉中人有一种超脱之气,他们儒雅、逸致,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淡泊名利,热情朴实,富有韧性,这与道教宗旨一脉相承。道教教义主张神仙逍遥与入世济世并重,世俗与神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道教认为修道应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生灵、有益于家庭。道教这种以入世济世为基本要求,以成仙得道为人生的追求,已成为其教义的基本特质。

道教高扬“出世”的精神,但也以“入世”的情怀做着济世的功德,通过阐扬天道来裨益人道。道教的入世济世并不意味着道教信仰者的言行完全等同于世俗之人,而是说要因应世俗社会的情况而采取适宜的行道、修道的模式。这种依据道教的教义特质、因应时俗变化以调整行教方式,也即道经所谓的“随方设教”。在道教的经典教义中,既重伦理,又重神仙,就是这一思想的充分体现。汉中人正是受到这一观点的影响,入世热爱生活、积极上进,出世则乐观超逸淡泊名利。正是由于这样的心态,使汉中人生活地轻松而又简单,无处不祥和、快乐,热爱生命、生活,让汉中变得富有人情味。

汉中人的性格中还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即不愿背井离乡,恋家情结尤为严重。汉中人都有一种家的归宿感,崇尚叶落归根,疏于与外界交往,这于道教思想中的“小国寡民”思想也是一致的。

汉中文化与道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从道教的产生、发展,还是宗旨上看都深刻地影响着汉中的人文风貌,使汉中文化具有了深刻的道教特征。我们不能割裂其联系。也正是汉中的道教渊源才使汉中更加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使其不仅以山水著称,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征服着所有的中国人。汉中宫观城乡遍布,紫柏山、大爷山、天台山、午子山等道教名山无不吸引人们的眼球,汉中一山一水皆记载者道教的发展,每一段历史都书写着道教的兴衰,道教因汉中而发展,汉中因道教而更具独特魅力。

【注释】

[1]该文原载《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