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水文化研究:揭秘扑朔迷离的故道与陈仓道

汉水文化研究:揭秘扑朔迷离的故道与陈仓道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扑朔迷离的故道与陈仓道郭荣章由于地理因素的制约,自关中到汉中,必然要穿越秦岭,而莽莽秦岭不是可任意择道的。其中的褒斜道,因相互对应的褒水与斜水而成道,故有其名。仅举此数例,不难看出学界在故道和陈仓道的问题上颇有歧见,令人莫衷一是。无怪乎《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志》《读史方舆纪要》诸书,虽备述其他各道而不言故道与陈仓道。然而,见之于史的故道和陈仓道,毕竟本有其实。

汉水文化研究:揭秘扑朔迷离的故道与陈仓道

扑朔迷离的故道与陈仓

郭荣章

由于地理因素的制约,自关中汉中,必然要穿越秦岭,而莽莽秦岭不是可任意择道的。先民们沿着河谷行进,经过长时的探索,逐步找到了一些通道,即自西而东的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汉以降,这些通道在朝廷和地方当局的参与下,成为秦岭山地的交通要道。其中的褒斜道,因相互对应的褒水与斜水而成道,故有其名。《史记·河渠书》对此记之甚确。傥骆道大体沿傥水与骆水的谷道而成。傥水在今洋县北,骆水在今周至县南。《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二·县》云:“骆谷道,汉、魏旧道也,南通蜀汉。魏少帝正始四年,曹爽伐蜀,诸军入骆谷三百余里,不得前进,牛马驴骡以转运,死者略尽。”汉《石门颂》中有“更随围谷,复通堂光”之语,初不详所在,经考订,此语所云即指傥骆道的前身。考其面世,当在《石门颂》勒石之前。子午道即《史记·高祖本记》所称“汉王至国,由杜南入蚀中”之道。《汉书·王莽传》称:“元始五年(前34),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即谓此。《石门颂》中的“道由子午”之语,亦指此而言。其北在长安县正南,其南先至西城(今安康市),后改道至洋县龙亭。这几条道的来龙去脉,古今论者已基本取得共识。唯独故道与陈仓道迄今论说纷纭,如黄盛璋先生称“故故道者,嘉陵道也”,即沿嘉陵江上源之一的故道水河谷而分布的道路。又如严耕望先生称其故道为“散关凤兴汉中道”,即经大散关、凤州、兴州(略阳)到达汉中的道路。新版《辞海》称:“故道,又名陈仓道。起自陈仓(今宝鸡市东),西南行出散关,沿故道水谷道至今凤县折东南入褒谷,出抵汉中。公元前206年,刘邦自汉中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史记·河渠书》‘抵蜀从故道,故道多坂,回远’即此。”仅举此数例,不难看出学界在故道和陈仓道的问题上颇有歧见,令人莫衷一是。无怪乎《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志》《读史方舆纪要》诸书,虽备述其他各道而不言故道与陈仓道。然而,见之于史的故道和陈仓道,毕竟本有其实。对其称谓、走向、变迁、沿途经地等情自应求其了然。因此,笔者不揣浅陋而试陈拙见,以就教于方家与同好

一、关于故道的名称

大凡交通要道,常以起、止地而冠名,但呼其名即知其起、止之地。在多数情况下,古今皆然。也有例外者,如秦惠王以“石牛粪金”诱使蜀王所开的石牛道,一名金牛道;曹操征张鲁,鲁兵败,南奔巴中之道,因翻越米仓山,故称米仓道;还有唐代为杨贵妃运送荔枝之道,姑称荔枝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至于故道,也是未详起、止的另一特例。或有论者以为,“故道最早称呼为周道,……见于《散氏盘》铭文。据王国维先生考证,《散氏盘》上的‘周道’就是汉时人们所说的故道”。是否如此?自应予以考究。《散氏盘》系古时盛水之器,传为清乾隆时出土于陕西凤翔。青铜铸造,圆形,高20.6厘米、径54.6厘米,重20公斤。浅腹,双耳,高圈足。内底铸有铭文,计19行,350字。记述周厉王时人将眉、井两处邑田分割给散氏的史实,合于“三分壤土,著之盘盂”之制。王国维曾有《散氏盘跋》一文,该文云:“顾此器出土已逾百年,世绝无知其渊源者。……嗣后读《克鼎铭》,……知此盘出土之地距克鼎出土之地必不远,……克鼎出处在宝县南之渭水南岸。……因知散氏者,即《水经·渭水注》大散关、大散岭之散。又铭文中水,即《渭水注》中之水,周道,即周道谷。……”由于铭文中有关古地名的文字十分冷僻,诸家向无所释,王氏所云或可视为一家之言,自非定论。而且王氏从未将周道释为故道,所谓“据王国维先生考证,《散氏盘》上的‘周道’就是汉时人们所说的故道”之语,显然缺乏依据,不足为信。

《史记·高祖本记》云:汉元年“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注引南朝宋裴集解云:“《地理志》武都有故道县。”可知这里的“故道”,原系县级的地名。

《史记·河渠书》记载,汉武帝时,有人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其理由是:“抵蜀从故道,故道回远,多阪。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这里所说的“故道”,才是道路之名。曹参从还定三秦即由此道进军。

二、关于故道的走向及其沿途经地

梳理有关文献可知,终汉至三国之世的故道,似应自陈仓南越散关,经故道、河池至下辨(今甘肃成县),再由下辨经沮县(今陕西略阳县)至沔阳(今勉县)。汉初,曹参自沔阳出军,先攻下辨,再攻故道的行军之道当为明证。此外,还有其他史料可证,兹列举如后:

后汉书·顺阳怀候嘉传》揭示,顺阳怀候刘嘉,被更始帝(刘玄)立为汉中王,都南郑,拥兵数十万。建武二年,叛将延岑攻入汉中,嘉兵败,岑追至武都(即下辨),被更始柱功候李宝击败。岑走天水公孙述遣将候丹攻取南郑。刘嘉收散卒数万人,自武都击候丹,不克,又还军下辨、河池,这时,延岑自天水回军,与嘉接战,失利,北入散关,至陈仓,被嘉兵追破之。从中不仅可以窥见下辨为故道所必经,而且自汉中到陈仓的故道全程,皆可得以了然。

又,《后汉书·公孙述传》:“建武八年(32),帝使诸将攻魏嚣,述遣李育将万人救魏嚣。嚣败,并没其军,蜀地闻之恐动。……俄而嚣将王元降,述以为将军。明年,使(王)元与领军环安距河池,以距汉军。”然而,汉军攻势强大,终究难以抵挡。《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一年(35)六月,中郎将来歙率杨武将军马成,破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下辨。”可见下辨系两军必争之地,亦系故道沿线的必经之地。

又,《后汉书·虞诩传》:“先是运道艰险,舟车不通,驴马负载,僦五致一。诩乃自将吏士,案行川谷,自沮至下辨,数十里中,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李贤注引《续汉书》云:“下辨东三十余里有峡,中当泉水,生大石,障塞水流。……诩乃使人烧石,以水灌之,石皆坼裂,因镌去石,遂无汜溺之患。”李贤又注:“沮,今兴州顺政县也(略阳);下辨,今成州同谷县(成县)也。”按:虞诩为武都太守约在顺帝之前,其时,下辨至略阳已有道可通。此道沿成县东青泥河顺流而下,至略阳白水江,再南折沿嘉陵江至略阳。经虞诩修治之后,可水陆并进,是汉中略阳与甘肃成县之间的重要通道。

又,《三国志·魏书·杨阜传》云:“转拜武都太守,……会刘备张飞马超从沮道趣下辨”。这里的沮道成县与略阳之间的道路。又云:“及刘备取汉中以逼下辨,太祖以武都孤远,欲移之。”可见汉中与下辨之间在交通方面的紧密联系。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张鲁,自陈仓出散关,至河池,与氐人交战,又与张鲁弟战于阳平关,皆大破之。遂入南郑。《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之虽详,但未云自河池经何地到阳平(沔县)。以情理度之,曹操此行,仍必经下辨无疑。这是因为河池与下辨,同属一马平川的山间小平原,他自河池移师下辨易如反掌。而且下辨为武都郡治,曹操不会置此于不顾,此为其一;自下辨沿青泥河而下至略阳,有水陆两道可通,经虞诩修治之后,此道更为方便,此为其二;自河池到沮县(略阳),沿嘉陵江而下,虽较近捷,但两岸绝壁凌空,当时尚无道可通,此为其三。仅此三者,作为曹操必经下辨之情由谅无可疑。

大概因途经下辨比较绕道,所以后来由河池直通沮县,其间要越过青泥岭,十分险峻难行。北宋至和二年(1055),新修白水路,“废青泥一驿,除邮兵驿马一百五十六人骑”;且“减旧路三十三里”。有《新修白水路记》石碑为之记。当代史家多以此为故道之中段,其北至陈仓,南至沔县为故道之全程。而对早期的故道必经下辨,则罕有论及。

三、陈仓道的源起及其通达

新版《辞海》云:“故道又名陈仓道。”时下皆以为然。但一经考究,此二者似各有所指。故道之原委,前已述及。陈仓道原于刘邦北定三秦出袭陈仓之事。对此,笔者已有专文论及,在此仅将大意述后。

1.元以降学界眼中的陈仓道

历代涉猎陈仓道的学者,如元熊梦祥、明王士性、黄汴,清顾祖禹等,皆以为:自沔县百丈坡(林口子)而入,穿过云雾山,至凤县陈仓口(又名桑林铺或桑平铺,即今连云寺村),再经凤县北行,越秦岭,抵宝鸡(陈仓),即刘邦北定三秦的陈仓道。明嘉靖《汉中府志》、清嘉庆《汉中府志》、清光绪九年的《沔县新志》所记,皆与此类同。北魏《石门铭》云。正始三年(506),梁秦二州刺史羊祉,“以天险南升,转输难阻,表求自迥车以南开创旧路”。回车是陈仓道与褒斜道的连接点,至回车便可直抵陈仓。如果没有这一因素,“表求自迥车以南开创旧路”则失去意义。这就为陈仓道的存在提供了又一实证。(www.xing528.com)

2.汉初的知情人,向刘邦献策所云的进军之道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云:贞侯赵衍“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功侯,千四百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亦云:“须昌贞侯赵衍,以谒者汉王元年初从起汉中,雍军塞渭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功侯,千四百户。”这两处记载大同小异,《史记》云:“汉王元年初起汉中”,《汉书》在“初”后加一“从”字,言赵衍其人,是从汉中开始作为汉王麾下掌管引进拜见者之官。也许他是地道的汉中人,对汉中地情较熟悉,故能在进军道路问题上向汉王献策。《史记》和《汉书》所云“雍军塞陈”或“雍军塞渭上”,皆指章邯军的布防情状。“上计欲还”,谓汉王欲还定三秦。“衍言从他道,道通。”这里的“他道”,即汉王所率主力的进军之道。既云“他道”,自然有别于曹参军的攻战之道。只是这条道尚不知名,故有“他道”之称。大军果然取此道逼进陈仓并打败章邯。后世遂称此道为陈仓道。由于陈仓是汉军北定三秦的突破口,陈仓之役的胜利,使汉军主力跨入三秦地界,赵衍因其献策有功而被封侯。

3.否定陈仓道之说难以立足

今有论者断然否定陈仓道的存在,以为刘邦与韩信大军是由曹参军的行进之道而抵陈仓的。其核心论据便是《史记·曹相国世家》所云:“从还定三秦,初攻下辨、故道、雍……”等语,且云曹参“初攻”之“初”字,即“先锋”之意。曹参既为先锋,汉军主力当随先锋而进。

依照这一说法,曹参既为先锋,当为主力开道首冲敌阵。而汉王与雍王两军主力先战于陈仓,再战于好畤(乾县东),最后决战于废丘(今兴平东南)。作为汉军主力攻打陈仓之役的参战者并无曹参。曹参军继攻下辨,故道之后,再攻雍(凤翔、武功东)两地。而且自故道去雍,必经陈仓,曹参何以能径越陈仓而攻雍?只能说明在此前陈仓之役已结束;也说明曹参军并非先锋。《史记·曹相国世家》所云:“从还定三秦,……”其“从”字已将主、从关系说清了;“初攻”之“初”,即最先之意,解作“先锋”有误。“下辨、故道、雍”系曹参依次所攻战之地。这个时空关系太史公记之甚明,似不宜随意混淆。以此说明刘邦北定三秦由陈仓道进军之说,是无可厚非的。

4.汉以后陈仓道通达的实证

陈仓道以其荒僻之故鲜为人知,但民间往来从未绝迹,南北分治时,尤为兵家所倚重。继刘邦之后,还可举出数例以证之。

例一,西魏大统十七年达奚武伐南郑曾取此道。

周书·文帝纪》:“魏大统十七年(551)十月,遣大将军达奚武出散关伐南郑。”

达奚武伐南郑事,《周书·达奚武传》《周书·王悦传》《南史·梁宗室下·萧修传》等,皆曾记之。其大意云,大统十七年,诏武率兵三万经略汉川。时梁州刺史宜丰侯萧循(或是萧修)固守南郑。褒斜道南段必有梁军把守,武乃挥军经廻车戍以向白马(沔县)。武令其部将王悦分别向白马和武兴城主梁深、杨贤晓以利害,梁深以白马降,杨贤以武兴降,武分兵守其城。遂由东线进逼南郑。武围之数旬,会梁武陵王萧纪遣其将杨乾运等,将兵万余人救循,循于是据城不出。武恐援军之至,表里受敌,乃简精骑三千,逆击乾运于白马,大破之。乾运退走,武乃陈蜀军俘级于城下。循知援军被破,乃降。率所部三万人入朝,自剑阁以北悉平。

从上述记载得知,达奚武伐南郑,白马城系两军征战之中心。无怪乎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二十二《凤州梁泉县》云:“迴车戍在县西北六十里。梁太清五年,西魏雍州刺史达奚武为大都督及行台杨宽,率众七万,由陈仓路取迴车戍,入斜谷关,出白马道,谓此也。”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一三四亦援引此文,惟云“迴车戍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以地望言之,迴车戍当在凤县西南,所云“西北者”,误。当时,南郑之北的褒斜道属梁军之防区,魏军由迴车戍直抵白马道,乃在所必然。

例二,唐僖宗二次至兴元,取陈仓道至沔县。

唐代晚期乃多事之秋,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占领长安,唐僖宗慌忙出逃,先至汉中,再至成都,历时四年之久。光启元年(885)三月,僖宗返京,当年十二月,又因晋兵犯京师,西奔至凤翔,次年三月到汉中。《新五代史》卷63《前蜀世家第三·王建传》对此记之甚详。其文云:“光启元年,河中王重荣与田令梓争盐池。重荣召晋兵犯京师,僖宗幸凤翔。二年三月,移幸兴元,以建为清道史,负玉玺以从。行至当徒驿,李昌符焚栈道,栈道几断,建控僖宗马,冒烟舀中过,宿坂下,僖宗枕建膝寝。既觉,涕泣,解御衣赐之。”《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613亦曾记之曰:“朱玫、李昌符进逼车驾,……神策军使王建,以长剑五百,前驱奋击,乘舆乃得前,上以传国宝授建,使负之以从。登大散岭,李昌符焚阁道丈余,将摧折矣,王建挟上自烟舀中过。夜宿坂下。比明,车驾才入散关。玫至,攻不能克。嗣襄王煴以疾留遵徒驿(即当徒驿,位于今宝鸡县东南,散关之北。),为玫所得。”

又,《通鉴》卷256《僖宗光启二年》云:“朱玫、李昌符使山南西道节度使石君涉栅绝险要,烧邮驿,上由他道以进;山谷崎岖,邠军(朱玫之军)迫其后,危殆者数四,仅得达山南。……山南西道冯严遵美迎上于西县(沔县)。”

由上文得知,唐僖宗曾两度避乱南奔,第一次经汉中至成都,第二次直抵汉中。途中险阻异常,特别是第二次,竟首尾受敌。先是在大散岭之北,李昌符焚阁道;既而,山南节度使石君涉栅绝险要,烧邮驿,上由他道以进。由下文“山南西道冯严遵美迎上于西县”推知,这里的“他道”,自非陈仓道无疑。

例三,自北魏至后唐,都在陈仓道出入口置戍,亦系陈仓道上要隘之证。

《通鉴》卷279《后唐纪八·潞王清泰元年(934)》记曰:“帝之起凤翔也,召兴州刺史刘遂清,迟疑不至。闻帝入洛,乃悉集三泉、西县、金牛、桑林戍兵以归,自散关以南城镇悉弃之,皆为蜀人所有。”这里的桑林戍,一名桑林铺,在凤县南。《读史方舆纪要》引《舆程记》所云“由凤县南桑林铺而入,……为古陈仓道”者,即此。北魏在此置廻车戍,后唐又在此置桑林戍,凡褒凤与沔凤间往来皆为其控。自可作为陈仓道通达之又一佐证。

总之,故道一词,或是地名,或是水名,或是道路之名,本已扑朔迷离。作为穿越秦岭的一条道路而言,它不像褒斜道那样,因南北对应的褒斜二谷而成。它的得名及其路线多系历史因素所促成。至于陈仓道,其特定的走向及沿途经地,是韩信之“计”使然。正史但称这一“计”字,而对其详情从略。上引诸多资料,是对这个“计”的初步阐释。由于故道与陈仓道的起点与终点相同,所以故道又名陈仓道。实则,二者的路线及沿途经地迥然有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