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集群治理体系研究: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关系及协同效应

产业集群治理体系研究: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关系及协同效应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4本章小结产业集群是一种典型的网络组织形式,集群中的结点及其相互联结是集群组织的基本结构。集群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其内在联系,集群中的关系以互动为导向,互动的结果是协同效应。关系与集群治理各行为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及其配置有关,属于治理结构的范畴;互动是集群治理各行为主体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其最终表现为一种集体行为,属于治理行动的范畴;协同创新是集群治理的最终结果和价值指向,属于治理绩效的范畴。

产业集群治理体系研究: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关系及协同效应

3.4 本章小结

产业集群是一种典型的网络组织形式,集群中的结点(各个集群成员)及其相互联结是集群组织的基本结构。结点之间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又相互依赖、相互联结,集群剩余则是结点间相互依赖和联结的基础。集群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其内在联系,集群中的关系以互动为导向,互动的结果是协同效应。协同效应一方面促进了创新,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强化了结点之间的关系,保证了关系的持续性和紧密性。关系、互动与协同创新构成了集群治理的逻辑,需要指明的是,集群成员之间的关系依靠集群剩余维系,在增加(或减少)集群剩余互动的同时,也决定了集群成员获取集群剩余的能力和权力,协同创新则直接导致集群剩余的增加。因此,集群治理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关集群剩余分配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产业集群治理机制是集群治理过程中各种治理手段和方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因素及其规律性,是达成集群治理目标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由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组成。其中,正式机制是指通过正式的契约或者明示的法律法规、条文来保障制度运行的机制,主要包括基于企业间市场关系的正式契约治理机制、介于“软约束”与“硬约束”之间的行业协会治理机制以及属于“硬约束”范畴的地方政府治理机制。非正式机制包括信任、声誉、宏观文化、联合制裁、技术学习、进入壁垒、决策协调以及激励机制等。产业集群治理机制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多样性、整体性、互补性和动态性。其中,动态性决定了集群治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不完善的治理机制”向“良好的治理机制”逐渐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自组织的,也是他组织的。同时,也要防范客观条件变化下治理机制的异变以及由此导致的集群治理失灵。

此外,集群成员间的互动是在一定规则框架内进行,协同创新效应与治理机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进而决定了治理机制是产业集群治理的核心内容。关系与集群治理各行为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及其配置有关,属于治理结构的范畴;互动是集群治理各行为主体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其最终表现为一种集体行为,属于治理行动的范畴;协同创新是集群治理的最终结果和价值指向,属于治理绩效的范畴。进而,我们可以确定产业集群治理的基本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包含机制要素、结构要素、行动要素以及绩效要素。

【注释】
(www.xing528.com)

[1]有学者认为,集群剩余的概念只具有审美意义,无法精确的计量。而笔者认为,集群剩余尽管无法在现实中计量,但其理论意义却十分重要,是分析集群治理和收益分配的基础。

[2]Johanson和Mattsson以及孙国强建立的网络组织治理逻辑模型过于强调关系与互动,忽视了集群的生产网络属性,导致单纯从网络组织治理角度探讨集群治理问题,无法回避网络组织共同治理无效率的难题。笔者认为,这也是现有研究大多绕开集群治理中权力关系及其配置问题的原因。

[3]本书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如何通过治理结构的优化和治理机制的完善,在增加集群剩余的同时,实现集群剩余的合理分配。

[4]政府级别包括中央、省、市(县)、乡镇等,笔者认为,在产业集群发展演进过程中,中央、省级政府主要扮演制定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的角色,并不直接参与到产业集群的治理过程中,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才是影响集群发展,参与集群治理的主导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