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虎
延安文艺诞生于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对于这一时期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革命史所占据的辉煌地位无论作何评论都是不过分的,新世纪以来,延安文艺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延安文艺研究成功摆脱了长期以来羁押在其上的政治意识形态阴影和浓重的宣传色彩,逐步走向学理化、历史化,学理化使得延安文艺研究不再浮躁,能够沉潜下来,逐渐积累起作为一门学科应有的研究规范和基础;历史化使得研究者们更加重视历史本真,在研究时努力追寻、重返延安文艺发生场域。当然,要真正重返历史场域对任何学科的学者可能都是企图,但是在追寻历史本真场域中却能锻造学者们求真去蔽的学术品行,这可能也是新世纪以来很多学者呼吁重视文学史料学的初衷和缘由。正因为广大学者对延安文艺研究过程中的学理性、历史性追求,才促使新世纪以来延安文艺研究出现新的趋势和新的面貌。
我这里着重强调一下延安文艺研究中的文化学品性,也就是新世纪的延安文艺研究需要从文学文化学的视阈来观照。什么是文学文化学?这里很难给大家一个统一的定义,就如“文学”,我们至今很难找到一个让所有学者均能完全满意和认同的定义。我以为,从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透视和考察文学或文艺现象,达到对其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理解,把各种研究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文学理论,就是文学文化学。文学文化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新潮的文学理论形态。说它古老是因为中外古代文学基本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只不过后来随时代的发展变化,各门学科逐渐细化,才导致文学和文化分离,人们在以后的文学研究中淡化了文学的文化品格。及至现今,人们又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追求对文学活动多维视角的整合或融合的研究,又回归到文学文化学的形态上去了,因此文学文化学又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形态。20世纪后半叶的中外文学正经历着文学文体由纯变杂的演变趋势,文体边界渐趋模糊,单纯文本的审美分析不能贴切解释文本寓意的多重隐含,文学文化学的广角视阈正弥补了文学批评的这一不足,成为走向新世纪文学批评的弄潮儿,得到众多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受众们的青睐和欢迎。
延安文艺不独包含延安文学,还包含延安时期的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形态,研究延安文学要有文化视觉,研究延安时期的其他艺术种类更要有文化视觉。有了文化视觉,就能更好地阐释延安文艺的产生、发展以及未来趋势。例如,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为什么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可以从政治、历史、军事等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如历史的必然、延安地理地貌适合隐藏(能够躲避敌人围剿)等方面给出很多解释,但是中国适合隐蔽的地方很多(陕甘宁青诸地此类地方尤其众多),为什么革命单单能够在延安这样一个看似荒凉贫瘠的地方取得胜利?恐怕要给出妥帖和令人信服的答案,还是要从文化层面来考虑。(www.xing528.com)
众所周知,陕北是中国东西部的结合地带,也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融合区,又是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往来的交会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黄土高原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杂交融合地带,陕北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征形成了独具风情的黄土文化,独特的黄土文化造就了狂放不羁、朴实憨厚的陕北人。他们吃着小米饭,喝着黄河水,穿着羊皮袄、住着土窑洞,唱着信天游,吸纳异质(非正统)文化功能较其他地方要强,此地受儒家文化或中原文化影响较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部队(被当时国民政府称为“赤匪”)的革命活动在当时自然就属于非正统文化,这种革命活动体现出的非正统文化色彩自然是一般群众陌生和惧怕的,但是延安群众却以开阔的胸怀接纳甚至拥护、参加革命,尤其当毛泽东领导的红军战士以言语和行动对延安老百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宣传了朴素的革命道理以后,具有豪放、义气文化特质的陕北老百姓就和党中央、毛主席“死死活活地相跟上”了,为了保卫革命,延安人民付出的巨大牺牲是众所周知的。革命是这样,文艺也同此理,诞生于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延安文艺与陕北文化密不可分。
初来延安的文人们大多是五四文学的传承人,他们怀揣炽烈的启蒙理想抵达延安,但是延安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文人们在国统区时对解放区的浪漫憧憬有着较大差异,尤其在生活习俗为特征的文化观念上有较大冲突。冲突中包含着雅文化与俗文化、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较量与冲撞,延安文艺就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诞生、发展。文艺不是政治的附庸,但文艺和政治绝不可能脱离关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一场知识分子引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无产阶级革命,在这场革命过程中,就存在精英知识分子文化与农民文化之间的争斗,如何引导这两种文化和谐相处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重要问题。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实现了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知识分子文化与农民文化之间的大融合,寻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创立和建设了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的大众文化是确定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基础,大众的文化必定要为全民族绝大多数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民众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这又要求从事文化的革命工作者用工农大众的生活、工农大众的感情、工农大众的语言和工农大众的形式去发展大众的文化。延安文艺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体现出精英知识分子深入民间,融合吸纳民间文化,创制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时代的新型文艺,这种文艺要以服务社会最大多数的群众为宗旨,创制老百姓喜闻乐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民族气派的先进文艺。事实最终证明,延安文艺就是体现中国革命前进方向、服务大众生活、激扬群众精神的文艺。在成功创建延安文艺体制过程中,知识分子、农民大众都是延安文艺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陕北文化为延安文艺提供了新鲜气血和富足营养。例如陕北民歌、秧歌,语言生动,内容丰富,节奏自由,音域宽广,适于大众欣赏,为延安时期新秧歌、新歌剧运动提供了丰富养分。延安人民在偏僻干旱、贫瘠荒凉的黄土高原上长期生活,铸就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文化品质,养成了克服一切困难的优良作风,这些文化品质和优良作风对于延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延安精神成为现代优秀文化的主流。
综上所述,要真正解读和走进延安文艺,体味延安文艺所具有的现代性品质,除了要学理化、历史化地审视、研究延安文艺,还要从文化视阈透视延安文艺,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新世纪延安文艺研究走向新的历程。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延安文艺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