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研究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在形势与政策课这一阵地中把握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值得探讨。坚持这一社会价值取向,可以把全体社会成员的要求统一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是我国统一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在我国多样化的道德关系中,选择和提炼出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贯彻“八荣八耻”这一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就把握了当前社会的基本道德走向。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研究

把握社会价值取向,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

黄永莲[1]

摘 要: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如何在形势与政策课这一阵地中把握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值得探讨。

关键词:社会价值取向 形势与政策 教学实效

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性强、和生活实践结合紧、渗透性强的学科,形势与政策课必须把握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把握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随着资金、技术一起被带了进来,并对我国产生了深度影响。我们一方面正确借鉴了西方道德思想中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也受到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我们看到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能够帮助大学生当前以及走上社会以后认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做到明于抉择,择善而从,积极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社会总体的开放度、宽容度大大增加,现代生活的多样性,给予了每个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多样选择权,比如个人的职业、爱好、服饰、审美等等都可以自由选择。但从社会整体角度来看,价值取向必须是统一的。坚持这一社会价值取向,可以把全体社会成员的要求统一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是我国统一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在我国多样化的道德关系中,选择和提炼出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贯彻“八荣八耻”这一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就把握了当前社会的基本道德走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们多年实践、认识、总结的结果,其概括精辟、寓意深刻,为当前社会树立了一个新的明确的行为标准。我们要很好地宣传、使用这个标准,在形势与政策课中,以此为教学的核心价值,带动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

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的思考

1.教学内容应体现为社会服务的职业需求

学者普瑞认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当中,一定的社会总是对自己要培养的人的品质提出要求。而对高校学生的培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因此,从为社会服务的角度看来,应该培养他们诚实、善良、耐心、大方的道德品质,毅力、勇气等方面的性格品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最大特征是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高学历毕业生是专业人才,然而,人是通过在具体的职业和职位上发挥作用来为社会服务的。大学的首要使命是培养人才,强调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强调培养能迅速适应社会需要,并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新型人才,学生要通过服务社会、献身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培养这样的人才来全面实现“大学为社会服务”。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有新的理念,更要有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措施。形势与政策课应以人为本、以服务社会为宗旨重新组织教育性知识体系,变革或重建与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教育体制。而对这种人才的培养是能够满足高校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

2.调动学生的情感道德体验

情感体验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恰当地运用情感体验,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挖掘他们的潜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即把学习的主题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在学习中体验、感悟,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养成良好的品格。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浓厚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求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生道德观念的构建,一般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为中介,有着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经过情感的体验,思想道德认识才能在学生的心灵生根。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行为实践,才能形成精神品质。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对道德观念和行为的体验,诱发道德情感,这是促使道德观念保持稳定、持久的必要条件,有了道德情感,就能自觉地抑恶扬善,保持“慎独”,形成道德习惯,并达到完善的境界。(www.xing528.com)

3.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联结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围绕形势与政策教学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认知方式产生很大的变化。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只是做笔记、死记硬背,还必须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认真钻研,作出判断。社会实践能调动和激发高校学生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在积极性,突出其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其主体能动性、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潜能的充分发展提供自由的时空条件,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为逐步使学生成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复合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把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统一体,以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增加其价值感和成就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社会实践,既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然选择和突出体现。通过实践教学,一是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可以使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国情,认识社会,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社会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理想。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把教育等同于课堂,听课等同于学习的做法,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整个社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探究和发现,把课堂知识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生活化,为学生搭建了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讲:“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

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可以开展活动课程,构建恰当的主体活动,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的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置要遵循教育性、趣味性原则,创造性、实践性原则,向导性、自主性原则和综合性、开放性的原则。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和自觉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从感性循环到理性,从理解到记忆,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但是,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理解和记住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形成技能技巧,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并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不仅表现在要把学习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且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和能力。

4.倡导合作学习,在交流与碰撞中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合作教学策略的目标是通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其核心是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问题。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所有的小组成员通过一个共同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每个成员都承担了一定责任,成员之间面对面的接触,以不断加深了解的方式进行交谈,非常亲近。不管有没有天赋,他们都能够昂首挺胸,大胆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视自己为有价值的人,值得尊敬的人。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忙碌着、参与着,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的感觉;整个学习过程都是通过学生互相发言、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耐心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的。因此成功的合作不但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形势与政策课的合作学习中,我们应把握问题的难度,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要注重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超越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效能。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人在团体中由于他人在场,工作效率比单独一个人要高,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促进作用”。早在1897年特里普利就发现有“社会促进现象”。除此以外,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每个个体的能力和潜能。合作解决问题,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团队精神是在保持自身个性的前提下,能很好地融入群体,能适应环境,能在团队中生活和工作,发挥自身潜在的工作能力。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团队精神的发挥,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是有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李毅,刘凤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3.

[2]张华,石伟平,马庆发.课程流派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6(1).

[3]朱玉伟,陶敏.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对和谐社会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4]钟添生.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协调[J],江西社会科学,2007,2.

【注释】

[1]黄永莲,女,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