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厘清功能定位,创新教学方法[1]顾晓英[2]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厘清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定位,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疑导思”问题解析式教学和搭建网络论坛新平台,进行深入的形势分析和政策解读,有助于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时效性和久效性。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

厘清功能定位,创新教学方法[1]

顾晓英[2]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时效和久效,需要我们进一步厘清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定位,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疑导思”问题解析式教学和搭建网络论坛新平台,进行深入的形势分析和政策解读。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 功能定位 师资队伍 教学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厘清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定位,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疑导思”问题解析式教学和搭建网络论坛新平台,进行深入的形势分析和政策解读,有助于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时效性和久效性。

一、是“形势”非“形式”:厘清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功能定位

1.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着“形式”化倾向

目前各高校虽普遍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但存在对形势与政策课思想上不重视、概念上认识模糊的现状,从而造成对课程定位认识、管理上的许多误区。有不少高校把形势与政策课当做是一门“形式”课。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也存在着“形式”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从开设状况看,一些高校没有按照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即“13号文件”)规范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一些高校领导满足于对上级指示和部署的照发照转,缺少具体、实际的、有效的措施,使形势与政策课流于形式,课程开设的真正目的落实不到位,起不到预期效果。有些高校是已将该课列入教学计划,然而缺乏应有检查和监督。还有一些高校依旧没有列入课表,只是开设相关讲座,要么不定期地在数百人礼堂中宣讲,要么拉线广播转放录音,没有实质性的、规范的课程安排。

从教师教的状况看,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缺乏统筹,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一些青年教师刚上讲台,教学经验不足,讲授和分析均不能到位;一些教师对大班教学纪律缺乏掌控能力;一些教师没有充分重视课堂内教学方法的运用;一些教师只是在课堂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传授,忽略对教学有效性的考量……

从学生学习的状况看,不少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识,缺少“登高望远”认识社会长远思维和眼光;在形势与政策课学业上麻木不仁,不能从“要我学习”转入“我要学习”的境界;一些学生离不开背书考试,以为所有学习目的就为了考试拿学分;一些学生功利地认为该课程学习好与坏,与自己入党无关、以后就业也不需要提供该科成绩,没能意识到有效地用所学知识与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自己分析形势、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能在大学生自身发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进入学生头脑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政策及其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形势与政策课程不是“形式”课,而是“形势”课。

首先,从大学生内在要求看,现代社会要求人才具备把握形势大局、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人面对海量信息,就像一头驴面对两堆等距离的干草一样不知所措。”学生求知欲望强,他们渴望能尽快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的学生把听一堂好的形势与政策课形象地比喻为如同吃了“一顿营养丰盛的知识快餐”。

其次,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涵看,“形势”指的是现实事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即行为准则,它反映着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两者相辅相成。全国2300万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十分重要。

第三,从学生成长面对的文化环境来看,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是全球化趋势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分辨是非,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对于青年人保持昂扬向上的追求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还能缓解学生认识上的反差,解疑释惑,起到“桥梁”作用,就像“登高望远”一样,拓宽眼界、增长见识,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进一步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精神,2005年起,各高校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相继颁布一系列重要文件,保证该课程的顺利开设。

笔者所在的上海大学党委颁发了《关于加强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按照精品课程标准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2006年上海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同年,列入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

2010年,为切实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上海大学党委专门下发了《中共上海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其中,第一条便是:“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通知规定,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由校党委宣传部牵头,教务处文科处、学工办、校团委、社科学院共同负责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精心制定教育方案和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校领导的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然结出丰硕成果。

二、是“强强联合”非“单兵作战”:打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师资队伍

1.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决定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

就目前来看,不少高校师资队伍不能满足需要,存在着从业人员来源复杂、从教稳定性较差、学历水平偏低、教师待遇不高、一些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积极性不足、师资力量总体较为薄弱等现象。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自身特点,它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承担重任。首先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所谓时效性,是指为保证教学效果的时间性要求。突出“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生命力所在。其次,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多变性。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世界格局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大的方向上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但一些具体的方针、政策则要根据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突出了“新形势”。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的任课教师应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的教学内容。第三,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多学科性。形势与政策课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是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非常复杂,从国别上看,既要讲中国,也要讲外国;从范围上看,涉及经济、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

2.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要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题,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通知还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作出明确规定。结合上海大学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以及强烈的责任感、高度的政策敏感。(www.xing528.com)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与政策材料中迅速找到最新、最重要、最适合的教学内容。每年春季的“两会”和秋季的党代会专题,是引导学生关注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上级重要文件精神的最好契机。在每年的“两会”召开后,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不仅要对“两会”基本情况进行介绍,还要能够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判断出哪些提法是原来的政策重申,哪些是新提出的主张,这些新主张的意义何在。而对“两会”精神的解读还离不开相比较前一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纵横交错,联系观点看形势、联系观点察政策,真正做到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其次,“强强联合”培养教师团队,适应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求。

形势与政策课程难讲,无论是其多变更新的教学内容,还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极具挑战性的。“形势”与“政策”天天在变化,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接二连三,教师的知识积累更新难度极大。任课教师既要做“消防员”又要做专家,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特点要求“强强联合”,克服“单兵作战”。

目前,上海大学已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我们聘请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有较高学术造诣、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本课程教学任务。通过“每月一专题”集体备课、申报教学改革立项等提高教师研究和教学水平。我们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将专家、学者、领导等请进课堂,实行访谈式“项链模式”教学。近年来,学校还创造了更多条件让专职教师“走出去”,去港澳台及海南、福建等地实地考察。学校积极推荐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省市教委举办的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课程培训班。这样,优秀教师得以脱颖而出,形成个性化教学的“品牌”,在校园内营造长期、巩固的良好影响力。

三、是“设疑导思”非“满堂灌”: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法

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增进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性很强。形势与政策教师承担着“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任务。但是,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问题意识不强,只关注形势政策的“填鸭”式“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把握能力,缺乏生动活泼,缺乏师生互动,启发引导少,不能激发学生人文关怀的激情。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只会跟着老师转,不懂得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源头”。如何让学生“敢问”、“想问”、“有问”、“会问”,增进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深入研究教育部每年两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和相关教学内容,研究学生,增强问题的探索性、扩展性、现实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既要重视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又要讲究解决问题的长效性。其实效性体现在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诠释党的基本理论、分析国内外基本形势、解读社会时事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时效性体现在结合最新国内外形势特点及我们的政策,往往通过一些热点问题,显示出其他课程所未有的即时性;其久效性体现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在增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形势与政策的实效性、时效性和久效性得以张弛相依并贯穿教学始终。

2.“问题解析式”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本应就是问题的集散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安排特定的情境,设计关键的问题,提供感悟的契机,创设思维的氛围,启发学生在探索中自觉结论并获取知识。“问题解析式”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教师以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为依重点设计出需要研讨的问题;其二,教师采取多种方式收集和回答学生问题。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调动兴趣,聚焦和提出问题。

问题往往具有极强的情境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激发学生了解和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形势与政策教学离不开热点问题,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导思”,将热点问题的历史背景、起因、实质、影响、发展趋势讲清楚,并讲述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独占课堂“滔滔不绝”,而是采取自己“策略”,尽量少讲、精讲、讲重点,采用师生互问互答,学生互问互答形式,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思考、去提问。

第二,生动具象,展示和演绎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可以在讲课前几分钟,尽可能采用现代信息科学和网络传媒技术,采取即刻登录互联网,播放时事热点视频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把要探索的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例如,在讲授“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专题时,教师可以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图片资料及2009年7月首届北京全球智库峰会图片等,引出中国国际地位话题。在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综合国力?”“如何分析中国国际地位?”“为什么说中国国际地位有了新变化?”“有哪些新变化?”“如何看待这些新变化?”等,要求学生开阔视野,引导学生分析前因后果。

第三,互动引导,讨论和点评问题。

教师可以以提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随堂交流,如结合时事点评“我所知道的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以竞答的方式发布“一周要闻”,并对相关新闻作出自己的分析、评论,学生可以获得大量关于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感知。热烈的课堂讨论远离了抽象和枯燥,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之门。学生能“复合地、动态地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看到中国国际地位内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复杂性,学生也能理解中国的国际地位还具有快速多变的特性,从而更为正确全面辩证地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的内涵。

第四,延伸平台,征集与解答问题。

开辟形势与政策课网络论坛,征集学生问题与解答学生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网络时代“要充分利用校园网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载体。上海大学早在2004年便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平台,一些问题的精彩解析观摩课、课件等信息资源上传至校园网,全校学生可不受时空限制,自由交流学习。其中的“乐乎”课程论坛更是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在“乐乎论坛”的形势与政策课“圈子”,目前已有近百万频次点击,数千主帖和数万回复帖。其中,有部分帖子便是学生所提的问题和教师的回复。在课堂内外的交往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共享着各种渠道的形势与政策知识信息和情感体验。它有效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即时性强、课时少、学生多、教学对象差异大等缺憾。

参考文献

[1]李功毅.引领大学生理性想问题慧眼看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5-06-24(4).

[2]郭爱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

[3]韩姗姗.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增强“问题意识”[J]金色通道,2009,12.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0.

【注释】

[1]本文获得上海大学“211工程”第三期项目“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平台”基金支持,为2011年度上海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研究”(编号11YS39)前期成果.

[2]顾晓英,女,上海大学副教授,博士在读,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