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雨申[1]
摘 要:作为思想政策理论课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有其自身显著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同样,该门课程的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决定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按照上级要求,需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好、敬业精神强、作风正水平高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做到合理配比、教师又具体需要何种素质,则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探讨,提出笔者的一些观点和建议,以期可以为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提供帮助。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越来越受到关注,无论是从政策保障角度还是资源配比角度,该门课程的建设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普遍问题—教育实效性问题,比较难于突破。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如有些人所倡导的那样去改变我们的教学内容,特别是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放弃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就等于放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这是我们坚决不能够认同和接受的。我们必须着眼于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另外一方面原因进行梳理—教学方法问题,具体就其解决落实的主体就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意义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就共性而言,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两者都是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其目标均是要提高大学生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并最终内化为学生价值观的一部分。而就个性而言,主要区别在于教学内容上。前者主要突出理论性和历史性,是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和产生过程介绍给大学生,而后者是通过对当下发生的实例,用主流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对各类实例进行解读,并通过课堂传播给大学生。因此,前者因其更多的理论内容而表现出一副“照本宣科”的模样,而后者因为更多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解读和表述为主,也更多给人以“个人观点”的印象。
形势与政策教学既要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则性,又要能够把握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课堂教学。无论是理论性的内容还是时事性的内容,都必须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现实来进行,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简单教学,只会让大学生上课的时候心猿意马、大开小差。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教育实效性为前提,如果忽略这个前提,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会沦为可有可无的“鸡肋”,教师上课装装样子,学生下课通通路子,这样的现实是我们无法接受的。特别是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而言,这一前提尤其重要。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课时量明显低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势必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来改变这一局面。所以说,师资队伍建设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二、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队伍的构成
2007年9月,上海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协作组针对全市各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对全市多个层面的高校共发放调研问卷3300份,就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调研。
据调研师资队伍组成情况为:51%为社科部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8%为学生辅导员,21%由学校领导及其他机关行政人员担任。就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总体评价而言,有24%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好,41%的学生认为较好,29%的学生认为一般。52%的学生所在学校有形势与政策课的评教系统,但有3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是否有。只有11%的学生经常和形势与政策课的老师有交流,其他的则偶尔甚至从来没有交流。学生认为与老师最好的交流方式中,课堂互动占38%,网上课程论坛占26%和课后讨论占19%。(数据来源:《上海市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现状研究报告》,2008年4月)
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属于专任教师,学生辅导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属于兼职。这也就是很多文件中所表述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由形势与政策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专职任课教师,其优势在于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作支撑,在陈述观点和解读现象时能够利用基本原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有理论、有实例、有分析、有总结,可以将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融汇进形势与政策课程,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感悟。然其劣势也正源于此处。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职身份,会造成教师自身定位模糊,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会造成两者的混淆,让学生感到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区别,从而降低课程的接受程度,造成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下降。
其次,学生辅导员作为兼职任课教师,尽管可以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环节中发挥效用,但是具体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来,则要完全依靠辅导员个人素质来完成教学任务。如此一来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不均衡,有的学生上课遇到“好”老师就会收获良多,遇到“差”老师就会心生不满,久而久之对该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课程美誉度则会产生影响。
再次,校领导或者是机关工作人员担任教师,其优势与劣势同样明显。优势在于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将最新的情况介绍给学生,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到更多关于学校发展的信息,有的甚至可以通过教师把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问题提前解决。然而,其劣势在于他们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时间,多数仅能临时代课一两次,无法形成有规律的长效机制,这与“课程”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也会给课程建设带来困扰。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队伍必须多元化组成,同时多方力量必须通过某种协调方式克服和解决其内在问题,保证课程教学实效性。
三、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三个维度
要找到合适的协调方式来解决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在问题,必须从课程美誉度、学生接受度、教师成就度等几个角度展开分析。(www.xing528.com)
1.课程美誉度
顾名思义,所谓课程美誉度就是一门课程在教育对象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和是否向他人积极推荐的程度。可以这么说,在大学校园中,每一门课程无论它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具有自身的课程美誉度,其衡量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官方评价。主要由教务处、学科组或者教研室,针对课程的教学环节和效果做出评价,参与评价的多为该学科的业内专家或者是机关领导。其作用在于对教师个人教学工作作出直接判断,同时也是给予学生今后选课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是网上评教。这是由教务处等教学管理和服务机关,利用网络平台,在每学期末开放让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的直接评价,其中有较为细致的评价内容,学生也大都客观的给予教师相应的评价,其结果对于今后学生选课是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一定意义上超过官方评价的影响力。
三是民间评价。所谓民间评价,主要是指学生私下对于教师个人和课程教学的评价及推荐,主要体现在BBS网络论坛上和学生个人博客中,作为网上评教的一个重要补充,对学生选课是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以上三点基本构成一门课程的“课程美誉度”,指数高的课程自然受到欢迎,相反则评价较低,下学期甚至会面临无法开课的危机。而作为从上文提到的调研结果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程美誉度还是较高的,这说明学生对于该课程还是普遍认可的。
2.学生接受度
关于这一指标,现在还缺乏客观的衡量标准,我们只能从面上大致了解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接受程度。
尽管学生按时上课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当前完全学分制时代,学生的选择多样化之后,上课出勤率也是衡量一个学生对于一门课程是否认同和接受的重要指标。此外,考量学生接受度的其他指标还有活动参与率、主动发言率、考察合格率等。这些指标可以表现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份积极性来自于学生自发的内心深处的一种热情和对课程的认同,这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关键保证。
3.教师成就度
以往我们在考察一门课程建设时,往往注重的是内部学科建设和外部专家评价,会不自觉地将教师成就度这一指标忽略。然而,对于一门课程而言,如果教师自身投入不积极,对该课程缺乏基本认同和热情,则不可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一指标对教师的正面激励性。教师作为一个需要极大热情的职业,其内在要求层面本身就具有一定成就度要求,所以需要从政策设计方面给任课教师一定程度的认定,从而提高教师自身从事该课程教学活动的成就度。
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理想化标准师资队伍模型设计
优秀的师资是由每一位任课教师的个人素质累加所构成,整体力量的强大来源于每一个个人力量的正叠加,因此,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必须先从每一位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做起;而提高每一位教师的素质,也就必须让每一位教师也拥有“仰望星空”的理想和对当下教育工作的热情。这是对理想化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个设计。
任课教师如果已经拥有了热情和理想,那么接着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可以自如的把握,对现实问题能够用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做出深入的分析和引导;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一名有“个性”的教师。这是对理想化标准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二个设计。
如果每一个个体教师,无论专职还是兼职,都已经具备了“热情”、“理想”和“个性”的话,那么由这些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还需要拥有自己内部一套有效的组成方式和沟通方式。在顶层设计中,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队伍的专兼职教师的比例应该确定有一个基本指标体系,不能完全放任自流。专职教师比例不应少于60%,这样才能保障该课程传播的基本信息都保持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范畴之内;学生辅导员作为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力量,也必须保持不低于20%的比例;其余的部分则可以由校领导、校外专家、学者、学校机关工作人员担任,其比例也可以控制在20%左右,这样可以将学校和社会上的一些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并利用这些有效资源。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提升教学实效性,需要各方提高认识、加强合作、教师自身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了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和教师自身的成就度,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水平。
【注释】
[1]汪雨申,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从事文化研究和西方文艺理论研究,三次被提名“上海交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