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栋[1]
摘 要: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引导学生对国家发展形势与各项政策进行科学分析的探讨课程,但目前,它的建设还存有不少问题,比如投入重视程度不足、队伍建设不力、教学研究步伐缓慢,与常规教学体系没有融为一体、教学方法载体较为单一等。结合当前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可从课程体系设计(纳入人文社科专业统一管理、加强规范管理)、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专业教师更多承担教学、实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定科学培训计划)、教学内容手段(增加重量级讲座和专题论坛、增强实践环节教学、加强团队训练素质拓展、开发网上学习城)、课程考核形式(实行网络答题、多次答题、鼓励参加社会调查)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课程建设 创新 思考
随着形势发生变化和高校育人内在需求的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需要在原有教学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教学内容、环节、载体、形式等多个方面努力创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存在的两大问题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各高校妙招频出,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完善、教学形式创新方面都做了不少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就大学生科学发展的目标而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还存有不少问题,既包括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带来的难题,又包括因课程建设主体的差异性而产生的差距。
(一)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殊性带来的难题
1.形势与政策课程与日常教学体系融为一体存在困难
教育部对形势与政策课十分重视,即使是削减其他人文公共课,也仍然保留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单列形式,并对该课程的教学和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还始终没有同高校日常教学体系融为一体。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且必须有考试的环节,这些在贯彻落实中存在诸多现实困难。
2.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的全面实现存在困难
从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定位出发,我们知道这门课程是注重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系统学科,为此,就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实习、课程论文、调研调查、反馈评估等各方面精心筹备。但由于课程经费和活动场地的限制,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实习要求基本都是属于“放养”状态,也无强约束力的监督。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形势与政策授课教师对课程论文的期望从字数、质量等方面逐年降低标准,“迎合”学子“请求”。由于指导力度不到位,社会调查停留在表层上,走走形式、过过流程,并没有真正达到培养学生、锻炼学生的目的。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有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授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优没有形成与其他思政课相似的标准和体系。
3.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手段及载体形式的创新存在困难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逐步增多,高校办学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室的设施,包括无线话筒、电脑、投影仪等都陆续配齐。同其他课程相比,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除去课堂讲授外,很少能结合阶段形势热点及时安排精彩的相关主题报告、有吸引力专家的讲座;一些高校教学手段仍旧落后,大部分高校在教授形势与政策课时还是照本宣科,没有丰富的影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没有相对正规统一的讲义教材。
(二)因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主体的差异性而产生的差距
1.受到的重视及投入程度不同
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但各高校的重视程度差异较大。具体体现在:第一,课程管理不统一。从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来看,有挂靠人文社科专业的、有挂靠学生处的、有挂靠宣传部的,给上级部门的统一管理带来了难度。第二,分管领导到岗到位情况不容乐观。从指导力度来看,有的高校领导亲自抓课程建设、亲自参与备课,甚至是抽查课程教学情况,但有的领导却只是偶尔象征性地询问一下课程情况。第三,工作经费的投入稍显不足。一般来说,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所需经费要包括授课教师讲课费、课程研讨费、考核活动等费用。但实际上,一些高校连讲课费都不一定能完全保证,有些讲师的授课都是义务性的。
2.授课队伍建设力度不一
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如何,很关键的一个要素是队伍建设。包括授课教师队伍人数、队伍组成、队伍培训等。一些高校是按照与学生1∶300的比例配置的,而其他大部分高校是按照1∶1000的比例配置,但也有个别高校却只有个位数的教师,甚至是只有1名教师。另一方面,就队伍学科背景来看,文科院校问题不大,但理工科院校一些形势与政策授课教师都是理工科专业毕业,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知识储备较为有限。至于队伍建设的深度问题,一些高校都没有一套成熟的进修和培训计划,更谈不上长远的选拔和培养机制,这也给形势与政策课程未来的发展留下了不少隐患。
3.教学研究不够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需要紧抓时事热点、深入问题分析、总结凝练主题。这对形势与政策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现实中,因为有些高校一些授课教师都是兼职的,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考虑课程体系规划、进行教学理论研究、精心设计教学,投入用于研究的精力少之甚少。随之而来的是,对他们的考核和评价除了学生评教之外,其他指标都显得较为松散,执行起来也十分困难;除去完成课程教学外,他们很少撰写课程专业论文,不太注重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的课题申报,承担上级部门的科研项目较少。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创新的对策思考
(一)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的设计
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前提是要转变课程体系设计思路。结合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1)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进行规范管理。比如在教学时间安排、课时学分计算、论文作业考试等方面参考其他两课课程的相关规定执行,推行无差异原则,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的规范化管理。(www.xing528.com)
(2)适度调整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国家教育主管部门2005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其中提出要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考虑到师资资源、教学效果以及已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等因素,可以探索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内容并入形势与政策的长期教学计划中。
(3)将形势与政策纳入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进行统一管理。这样既可以充分依赖和挖掘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院的各方资源与优势,还可以让形势与政策课的发展走专业化道路,在稳定性和长效性上得到更多保证。
(二)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师资建设
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基础是要加强授课教师队伍建设,既包括队伍结构,也包括队伍水平。
(1)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应尽量由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专业教师承担。学校要对形势与政策授课教师的工作量同等计算、对发表专业论文同样要求。如果专业教师实在紧缺,非要从辅导员或行政人员中选任部分教师的话,一方面,这部分教师要明确为兼职身份,且占总人数比例不得过高;另一方面,被选拔的这些教师也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并有一定的学术科研能力。只要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队伍的水平。
(2)尝试实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高校教师上讲台需要持有教师资格证一样,主管教育部门也可以组织发起专门针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资格考试,具体科目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学原理、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也要持证上岗,并实行良性淘汰机制。
(3)制定实施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专业培训中长期计划。由主管部门牵头,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科学实力较强或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较好的高校,共同组织相关培训。一年一次,分专题、讲案例,注重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也要选拔推荐优秀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到设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的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三)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
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点是要做好课程内容及教育手段的创新。
(1)增加知名专家报告讲座和主题论坛。比如,结合猪流感问题可以邀请卫生专家做公共疾病危机及预防专题报告、结合抗震救灾问题可以邀请消防队做消防安全演习及知识讲座、结合世界金融危机可以邀请经济学家做“金融海啸背景下中国经济困境与机遇”主题报告并开展互动交流。比如,2009年是个纪念意义重大的年份,包括五四运动90周年、建国60周年等。形势与政策就可以设立主题论坛,深入挖掘五四精神,推行“爱国、勤奋、实践、奉献”的专题教育,谈成才、谈就业、谈发展,既强调从国家视角,又立足于学生实际,提升课堂活力。
(2)增加课程实践环节的要求和考核。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过程,一定要明确实践环节所占的课时数,并依托学校资源,积极联系教育基地开展培训、联系知名企业进行实习、联系政府部门做好指导、联系NGO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以及联系基层农村体会生活,让学生从不同层面接触、了解社会;同时,推动学生与敬老院、中小学、公益组织等结队,经常性开展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增加团队训练、素质拓展等新教学模式。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授课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在形势与政策课教授过程中引入团队训练,依托专业机构进行素质拓展,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忍耐力和学习力,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创建网上学习城。在做好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主管教育部门还可结合当前学子学习生活网络化的倾向,开发形势与政策网上学习城”(可称E-learning community),在建设思路上摒弃传统网站静态访问的形式,而借鉴开心网、校内网的互动模式,不断升级、不断设置关卡、不断进行虚拟精神鼓励,在栏目和网站内容资源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和管理,保持网友的持久访问。
(四)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形式
(1)改革传统的答题形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可以将形势与政策常规的纸上考试转移到网上,建设试题库,通过统一身份认证,进入系统后,随机生成试卷,而答题成绩需结合答对题目数量、答题时间等几个要素综合评定。这样既避免了抄袭的可能性,也给学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2)引入新型的考试形式。以往的考试皆是一考定胜负、一考定终生,如果形势与政策课引入网上答题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这种情况,比如:在一个学期中可以给学生5次答题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重复参加答题,并将答题成绩最好的那次分数作为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考试的最终成绩,这应该更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尝试创新考试内容。考试的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也可以是社会调查报告。可由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教师在上学期末段分别提议、集体商量,形成社会调查主题库,学期初由学生自行组队、自主选择;教研室根据每位老师的研究专长,分别配备给不同团队担任指导教师;在年终考核时,将教师指导的团队成绩作为教师评优的重要标准,并在工作量的计算上适当增加权重。
[1]钟佩君.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创新研究[J].学理论,2009(11).
[2]谭书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改革与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0(1).
[3]邓纯余.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OL].http://liangke.scnu.edu.en/Displays/Articals.aspx?ID=256.
[4]杨建辉.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