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政治教学创新成果出炉

高校政治教学创新成果出炉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发展张玲[1]摘要:全面推进“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抓好“三个环节”的制度建设。大学的“思政课”则扮演着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角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政治教学创新成果出炉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发展

张 玲[1]

摘 要:全面推进“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抓好“三个环节”的制度建设。首先,全校上下通力合作,以提高课堂质量为核心,加强听课、评课、选课、教学比赛的制度化建设。其次,充分挖掘和整合校内外人力资源并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实现课堂内外相互交融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最后,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确保社会实践的持续有效运行,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制度建设 教学发展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校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核心,以“思政课”课堂为主阵地,充分挖掘和整合校内外人力资源,实现课堂内外相互交融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并依托社会实践的锻造,切实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一、建立和完善听、评、选、赛机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高等学校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大学的“思政课”则扮演着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角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抓手。

自实施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后简称“05方案”)以来,上海高校的“思政课”教师经过4年的探索,“思政课”教学逐步得到学生认可,取得可喜成绩。笔者对交大300个学生进行的综合调查及对其他上海市兄弟院校进行的重点调查显示,95%以上学生对“思政课”课堂和教师都比较满意,认为他们教书育人态度认真、备课充分、课件制作精美、教学手段多样。

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思政课”课堂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按部就班讲授型,即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讲解,讲授中老师虽会增加新鲜内容,但课堂的吸引力大打折扣,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第二个层次,语言流畅型,即教师教授的内容一般但语言优美、流畅,学生能够暂时被吸引,但由于缺乏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内容很快被学生遗忘;第三个层次是思想和语言俱佳型,教师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自然地引申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生不仅被深深吸引,还能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只有第三个层次“思政课”课堂和教师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2]符合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为此,高校必须形成教学和科研的听、评、选、赛制度化建设。

(一)所谓听,就是听课制度

第一个层面是学校党政领导及院系主要领导,每学期定期随机随堂听课,检查“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行教学督导制度,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保证。“思政课”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功能,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更须具有高度责任心。不可否认,有个别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和评教分数,不惜牺牲教学纪律,随意传播网上的“奇谈怪论”和个人牢骚,偏离教学目标,甚至与之背道而驰。建立督导制可以减少这种现象,在教师中牢固树立“学术研究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的理念。第二个层面是教师间的互动听课,以提高教师的讲课艺术、改进教学方法。对新教师,应规定听课的时间,实行先听后教的制度;在教学过程中,对涌现出的优秀教师,院系领导采取教师集体听课、学习制度,快速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所谓评,就是评教制度

为客观地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评教制要实行双向评价机制。学生的评价是下行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受众者,他们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素质。因此,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另一方面,如果单纯以学生评价作为考核教师的唯一依据,难免有失偏颇,学生可能更注重教学形式。所以,客观公正的评教制度还必须依靠同行专家的评价即上行方向。俗话说:“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听热闹”。同行专家会更关注教学内容、教师对本学科知识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及教师的人格品行。教学效果立足于教学内容,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思想理论导向须以丰富、有趣、深刻的内容为支撑;把抽象的教材内容转化为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要依靠教师具备深厚的学养。所以,学生和专家双向的综合评价机制才可全面反映教师整体素质、真才实学及教书育人的能力,这也是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三)所谓选,就是学生选课制度

在这个机制中,学生是选课的主体,学校、院、系的统筹调配是辅助。选课制度对老师来说,是种无形的压力,也是有效的督促,它对于督促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其他高校普遍实行选课制度,教师的工作态度、备课工作、在课堂上的状态都有了很大改观。

(四)所谓赛,就是教学竞赛制度

这是促进中青年教师更快更好成长的有效方式。竞赛制度既是一种激励方式,也是中青年教师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在院(系)领导的制度安排下,每学期或年度为了总结、交流教学经验,通过上公开课、结合学生网上评教成绩、教师的科研成果等多种评价方式,评选出“教学之星”,或“人文之星”,有效地激发中青年教师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听课、评教、选课、比赛等激励方式,使“思政课”教师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青年;也激发教师深入探索教学和科研的兴趣,使教学和科研形成良性互动,造就大批政治合格、思想过硬、科研上水平的教师队伍。这是认真落实《意见》的重要保证,也能够让学生和教师的综合素质在上述四个环节中逐步得到提升。

二、建立优质资源共享的教育机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复杂工程,管用和有效是育人的最高目标。要做到“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必须不断创新育人机制,[1][2]充分挖掘和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采取“请进来”和“专兼结合”的机制,把“思政课”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起来,提高先进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强化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和创业意识。

《意见》颁布以来,尤其是“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市各高校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宣部和教育部的指示,纷纷整合校内外优质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思想“思政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融通和融合,形成了融通型、参与型、论坛型、网络型四种教育创新机制。

(一)专任和兼职“思政课”教师融通模式

以上海交大和上海师范大学为典型。自“05方案”实施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中心的领导,根据《意见》的指示精神,即“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也负有“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本身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思政课”教师队伍可以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率先实行“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师资融通型”教学新模式,吸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专业教师直接从事“思政课”教学。融通教学优化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在“思政课”兼职教师的带动下,“思政课”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得到提升,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融通型模式”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不宜搞得过大,应循序渐进,在经验丰富以后,可逐步增大兼职教师的比重。

上海师范大学组成了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挂帅,分管“思政课”建设、本科教学、学科建设、学生工作诸领导共同参与,组建由校内哲学社会科学知名教授组成的“思政课”讲师团。讲师团不仅围绕教材开设专题讲座课,上示范课,还“顶岗上一门课”,并积极参与指导“思政课”专任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此外学校还聘请校外专家组成顾问组,统筹协调和共同指导“思政课”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

评价:让不同学科专家贴近学生,让学生接受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优质资源,为专业“思政课”课堂和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课堂教学质量。还需要深入解决的问题:第一,建立相关监督机制,使兼职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严格遵守“思政课”的规章制度。第二,“专任为主,专兼结合”应形成良性循环,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形成长效配套机制。

(二)专家参与型,即“项链教学模式”

上海大学为典型。“项链教学模式”,即由“思政课”专职教师把握课程主线,构成“项链”的基底,在课程大班上专门邀请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和社会上有影响的人物作为授课嘉宾,以访谈形式讲授“思政课”课程,然后由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主持小班讨论。专家和学者的讲课像“珍珠”和“钻石”镶嵌在“思政课”主干的“项链”基底上[3]。上海大学采用这些举措把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效果。

评价:“项链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但也存在着突出问题,它只能让部分同学“受惠”,因为每门“思政课”都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上课时间比较分散,集中起来比较困难;还需进一步整合学校“思政课”的整体教学规划。

(三)专家讲座模式

上海各高校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引入校内外、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的优质资源,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2003年学校专门为“大文科”设立学术交流平台“文治讲堂”,请校内外、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全校学生源源不断地提供文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讲座;校学工部和团委挖掘交通大学成功校友的资源,利用该平台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精英(CEO)讲座,深受学生欢迎,校园洋溢着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评价:学校(或依托校内某个机构)为主办方,面向全体学生;讲座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学生听讲遵循自愿原则;不足之处是无法控制现场,讲座效果难以把握。

有利方面:专家讲座虽然远离“思政课”课堂,却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它虽然没有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却是“思政课”可资利用的丰厚资源。“思政课”教师应把不可控现场转化为可控现场,可把讲座的全程录像放到课程网上,根据教学需要举行专题讨论,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深度和实效性。

(四)网络德育模式(www.xing528.com)

以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为典型。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学生须臾不可离的虚拟生活空间。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媒体,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现代化教育手段,拓展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目前上海市众多高校纷纷通过网站开辟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栏目和课程信箱;不少青年“思政课”教师开通博客;有的利用BBS、网络电台和电子课堂答疑解惑。

上海交通大学在焦点网设立了“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信息动态”、“精神文明”、“形势政策”、“网上课堂”、“焦点在线”、“施索华工作室”等栏目。“施索华工作室”设“家国天下”、“交往礼仪”、“爱情婚姻”、“心理健康”、“文化纵览”、“菁菁校园”等栏目,将课堂延伸到网上,24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部的陈大文教授和杨月清副教授,依托网络加强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并被校网络管理中心聘为BBS论坛“尚理沪江”网络评论员,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网上得到延伸。

评价:网上德育课堂增强了“思政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及时“因材施教”,教育视野辐射全体学生;它能以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是一种全新的德育教学方式;占领网络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外溢,给学生提供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今后发展的空间很大;每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课程组为单位开通网上德育,并与全市乃至全国高校的各级网络平台实现对接和合作。

以上教学模式是依教师距离学生的远近而划分,每个模式都有自身的优势及待拓展的空间,各高校在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及发展需要发展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模式。

三、创新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也是促进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关注民生、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奉献社会的金色桥梁[4]“05方案”强调,整合后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须包含社会实践环节,要把理论武装和实践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持续化地组织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当前高校正在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上海市各高校落实社会实践课程的程度和实施水平参差不齐

(1)抽样调查[5]显示,上海市约有一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根本没有落实社会实践环节。“有口头或明文的实践课教学计划,没有认真落实,但‘思政课’成绩里有实践课学分”的占16.70%;“有口头或明文的实践课教学计划,没有认真落实,‘思政课’成绩里也没有实践课学分”的占33.3%”。在另一半认真落实了社会实践教学的高校中,33.3%的高校在学生“思政课”成绩里有反映;16.7%的高校学生“思政课”成绩里没有反映,说明对社会实践分数的轻视,或者落实不够,不足以作为学生的成绩。以上数据表明,目前只有三分之一的高校认真落实了社会实践课程,比例太低,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对社会实践内涵的理解和行动并不一致。据调查,在实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高校,采取的主要形式有社会调查(94.4%)、看电影(83.3%)、听报告(77.8%)、参观(50%)、座谈会(38.9%)、志愿者服务(33.3%)、模拟实践(27.8%)、公益活动(16.7%)、社区义工(11.1%)、网络虚拟实践(11.1%)、勤工助学(5.6%)、专业实习(5.6%),科技发明(0)。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社会实践形式的看法较一致,“社会调查”被排在第一位;但在落实中,被调查的80%教师普遍采取看电影和听报告。其实,在严格意义上讲,看电影和泛泛地听报告还不能算是社会实践。[6]

(3)社会实践课受多种因素制约,难以有效开展。“大班人数多,难以组织”(92%),其次为经费困难(68%),再次为担心安全、缺少实践基地(44%)。其他项目的调查也印证了上述问题,如“关于社会实践经费的调查”,实践经费能够满足的高校只有10%;有实践经费但不能满足的占60%;而根本没有社会实践经费的占25%;说不清的占5%。“说不清”实际上可以猜测为没有进行过社会实践活动。人数太多难以组织和经费短缺,成为制约开展社会实践的瓶颈。要解决这个实际难题,高校必须建立起一套能够长期运行、让学生增长见识和才干的社会实践机制,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新探索

前述的调查表明,许多高校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展开且成效不大,与组织者密切相关。调查显示,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由社科部,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心)与校团委、学工部门共同协调组织实施的高校只占27.8%;由社科部、“思政课”教师个人组织实施的占67.6%;由学生自发完成的占5.6%;其他方式占11%。由于社科部本身资金匮乏,教师个人手中更无资源,根本无力承担如此重任。而多部门合作的社会实践则取长补短,实现校园资源的优化组合,则能保证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的长效运转,大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机制,这种做法值得推广。上海交大曾在十年前尝试通过部门合作,推动社会实践活动走上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轨道。1999年始,人文学院“两课中心”(思政课教学单位)与学指委和团委配合,借助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每学期举办“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学生骨干培训班”和“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学生骨干培训班”,每期挑选50名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骨干。理论教学由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牵头挑选专家授课;实践环节由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组织,并参加大学生暑期调查活动;活动结束后写成论文或心得体会由授课教师批阅;考核合格者可获得一学分,记入学生成绩大表,并获马克思主义学校的结业证书。[7]

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把这个实践教学模式在全校推广: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指委、团委的学生暑期社会调查有机融合起来,“思政课”教师为学生拟定社会实践课题,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评定论文等级;团委和学工部提供资金和实践基地,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控制。

为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工作:

第一,选好实践的课题。选题面要广,密切联系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实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实践基地的分派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兴趣,使学生学有所用;第三,调查报告可以经过多次调查后完成,可避免社会调查流于形式,减弱社会实践的功能。

上海其他高校“思政课”在社会实践环节都不同程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如鼓励学生做社区义工、学生参加军政训练、勤工助学、专业实习等,这些都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手段。

总之,要把社会实践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必须切实落实《意见》的指示精神,动员全校的育人力量,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互补,形成长效的育人机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发展,必须从上述三个重要环节入手。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从而构成从知一情一意一行不断深化的完整认知过程,其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高校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核心,以课堂为主阵地,建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的监督和考评机制;实现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对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多方位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认同感,真正让先进文化入头脑、见行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

[3]顾晓英.叩开心灵之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项链模式”教与学实录.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

[4]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对社会实践内容概括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

[5]上海交通大学胡涵锦教授主持上海市德育课题组2008年对上海市18所高校的50名“思政课”教师进行了重点调查,并进行个别访谈,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引自胡涵锦.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报告:186~191.

[6]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Z].

[7]李建强,张玲,等.让“三个代表思想”走进大学生[J].思想·理论·教育,2002,8.

【注释】

[1]张玲,女,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