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詹玄[1]
摘 要:我国理论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是目的论、实践论、内容论、功能论、重点论和外延论等。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还处于“范式的确立阶段”;二是培育这些观点的社会、历史土壤;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内涵 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但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却是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与此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研究也逐步展开了。30多年来,我国理论界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思维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进行了研究,并呈现阶梯状的发展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主要通过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定义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等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
虽然“由某一特定时代的特定科学共同体所支持的信念,总是在其构成成分中,包含了由个人偶然性和历史偶然性所组成的明显任意性因素。但这种任意性因素并不表示,任何一个科学集体可以没有一套大家接受的信念而能进行专业活动。”[1]
笔者整理并反映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的理论或观点,肯定有疏漏之处,但基本可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过程中一些主要论点。表面上看有多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家,就有多少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看法。但仿佛各自的理论却只不过像是同一家族中的不同成员,在这许多研究中,存在着某些共同的东西。
一、目的论
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来界定内涵,可称为“目的论”。几乎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目的论着重强调“实现”目标,“转变”思想,“指导”行动等目的及其性质。如何昭红、宋迎法、苏振芳等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1995年3月,何昭红在《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一文中写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对全体人民进行完整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教育,使人们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2]1996年宋迎法在《政治教育概念的中西比较》一文中分析总结了这个时期大多数人的共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并融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3]2000年2月苏振芳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4]
二、实践论
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界定内涵,可以称为“实践论”。如陆庆壬、邱柏生、李焕明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持这些观点的共识是不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而且还鲜明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本质。1987年9月《新编思想政治工作词典》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陆庆壬等在1986年编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这是迄今查找到的第一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材。作为教材,作者致力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体系,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研究较以往也更深入,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了这样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动员人们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5]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新解》一文,认为要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关键是对“思想政治”的诠释和理解,而不同的“思想政治”与“教育”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这些新思路开拓了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认识范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定义则是:“是指在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的统治下的开展的意在达成社会成员内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拥护、影响社会成员的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和。”[6]
三、内容论
从思想政治教育负载的思想政治内容来界定内涵,可称为“内容论”。如张耀灿、杨生平、陈大柔和丛杭青等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政治观”、“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张耀灿在1988年1月编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人们形成符合本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在阶级社会里,思想教育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都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即使有些思想教育内容本身不带有政治性,但在施行教育时,也总是被纳入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轨道,受到政治的制约和影响。”[7]2001年张耀灿、陈万柏合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8]与十三年前定义相比,他用“社会或社会群体……”代替“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从而淡化了阶级性、政治性含义。
四、功能论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属性来界定内涵,可称为“功能论”。邱伟光、陈秉公、张耀灿和陈万柏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属性是“培养”、“塑造”人,“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思想政治。邱伟光于1988年1月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一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塑造一定社会新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9]陈秉公在2000年和2001年分别编撰了《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两本著作,系统反映了作者的理论思路。在定义表达上,两本书用的是同一个定义,即:“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10]作者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解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受教育者现有水平的矛盾。”[11]
五、重点论
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或重点来界定内涵,可称为“重点论”。有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政治教育;一些学者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的统一;也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思想教育中,侧重于政治内容和政治要求的那部分教育;还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品德心理综合素质教育的实践等。1992年4月罗国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一书写道:“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人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党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12]
六、外延论
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不同,主要集中在其外延涵盖的宽窄上。一种意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价值观的灌输,这一概念的内涵不应过于宽泛,应当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区别开来,应当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阶级性及其意识形态特征。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除了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价值观的灌输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包括思想观点、道德规范、乃至生活习惯、心理方面等内容。1998年杨生平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问题》一文中,提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的理论的教育。”[13]2007年刘建军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一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进行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也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法律观点等的教育。”[14]
除了以上观点外,还有些观点没有太多的代表性,本文在此不作更多的讨论。(www.xing528.com)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研究论文、论著颇多,但所表达的观点,既有许多共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其中共同的内涵一般具有普遍适用性,或是已形成传统、达成共识的内涵。不同的内涵反映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比如:提出的角度不同,强调的侧面不同,适用的范围不同,作者的见解不同,反映出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思路对内涵所进行的研究和创新。产生这种状况,一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还处于“范式的确立阶段”,“大多数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都是通过许多不同自然观之间不断的相互竞争而表现出自己的特征来,其中每一种自然观都是片面地按照科学观察和方法的要求而得出来的。”[15]二是由于一个概念的提出及传播,并不仅仅依赖理论家的主观思考和努力,而是根源于产生、培育这一概念的社会、历史土壤。三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因为一般来说,在社会科学中,由于我们的论题的特性及我们对于观察到的行为和事件毫无控制能力,我们通常只能建立“或然性的解释”、“或趋向性的陈述”,而不可能像实证科学那样,得到精确的、单义的、确定的结论。
[1]T·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4.
[2]何昭红.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1995(3).
[3]宋迎法.政治教育概念的中西比较[J].思想政治教育.1996(12).
[4]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5.
[5]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4.
[6]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解[J].思想政治教育,2002(12).
[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
[8]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9]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
[10]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46.
[1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5.
[12]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
[13]杨生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6).
[14]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2007(10).
[15]T·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3.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