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研究:认知观提升的探析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研究:认知观提升的探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认知观提升为导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探析刘振华[1]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最贴近社会发展实际、最贴近大学生生活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比如在涉日领土问题上,一些大学生容易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简单化为冲动的爱国情感表达,不从大局角度思考问题,对于政府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方式缺少理性认识。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研究:认知观提升的探析

以认知观提升为导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探析

刘振华[1]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最贴近社会发展实际、最贴近大学生活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既应让学生知晓形势,了解政策,还应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认知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形势与政策认知观。从长远来看,认知观的养成要远比信息甚至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也正处于关键转型期,应以提升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观为目标,着力改进形势与政策教学。

一、当前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现状

通过采取随堂调研、查阅课程小论文以及个别访谈等形式,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的认知上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从内容上来看,当代大学生早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关注的领域更为广泛,关注的焦点更为集中,对重大事件背景知识的了解也更为深入。大部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均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广泛领域,并不局限于体育、娱乐类新闻。对于重大事件的关注,越来越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越来越体现出国际化的视野,比如许多学生都比较关注美国大选,对日俄的领土争端也有许多关注等。在关注的热点上,一些关系国家主权,关乎百姓民生的事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比如嫦娥二号发射、钓鱼岛事件、物价上涨、上海“11·15”火灾事故等,学生的关注度几乎达到了100%。同时,学生对于反映社会深层次问题的一些新闻事件也较为关注,比如“官二代”、“富二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李刚事件”的高度关注。而在一些复杂问题上,大学生也越来越体现出宽广的知识面,比如在朝鲜问题、台湾问题上,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问题的来龙去脉。另外,对教育、与大学生有关的重大事件与政策也备受学生的关注,比如就业问题、南方科技大学自主办学等。当然,现实中也仍有极少数学生对大的形势及国家政策不太关心,认为与己无关,这虽然是少数,但应对他们给予重点关注。

关于大学生对当前形势与政策的认识,有几个现象值得关注。一个是,大学生普遍拥护党和国家大的路线方针政策,但对于一些具体的政策和政府行为往往又缺少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另一个是,普遍都感受到我们国家各个领域的进步,但面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容易放大问题的严重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提升。但不可否认,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些问题可能还比较尖锐,比如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但这些问题是由我们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都是发展中问题,而且必须通过发展去解决。部分学生由于看问题不够全面,过多地关注问题和负面事件,这必然会影响他们对整个社会的正确认识。再一个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面对一些敏感事件时,容易产生过于偏激的思想。比如在涉日领土问题上,一些大学生容易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简单化为冲动的爱国情感表达,不从大局角度思考问题,对于政府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方式缺少理性认识。

二、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观形成路径分析

影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观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身份特征、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教育等因素。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又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每天接受海量的形势与政策信息冲击,所以当代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观在形成路径上有其时代特征。

首先,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认知的过程上,主动与被动共存。

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容易接受新事物。一般来说,大学生对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都比较敏感,对国内外形势以及国家的重大政策能够主动关心。对于一些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或重大问题,往往会主动跟踪事态发展变化,比如对于今年年初的利比亚撤侨行动,大部分学生都十分关心,都为我们国家的伟大行动感到自豪。所以,我们应当充分看到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观形成中的主动因素,并积极加以引导。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年纪尚小,价值观还处于逐步形成之中,对社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还有限,尤其是对一些复杂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辨识。当各类信息扑面而来的时候,同学们往往无暇也无力辨别真假,便一股脑地接受了。事实上,对于年轻人而言,一些先入为主的信息与观念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假如认识是错误的,我们后天的教育需要为之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去改变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结合大学生的这些特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既要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也要帮助他们改变认识上的被动性。

其次,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认知的目标上,理想与现实共存。

由于大学生缺少社会阅历,对形势与政策认知的支撑多来源于学校教育和书本,所以在形势与政策认知目标上表现为明显的理想化。但随着他们对社会了解的不断加深,他们会逐渐认识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其中难免会有一些负面的现象,这会使得大学生感觉美好的政治愿望没有达成,即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将直接影响其价值取向。因此,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至关重要,否则这种冲突的结果就会导致一些消极的甚至不良的情绪滋生。

第三,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认知的态度上,批判性与盲从性共存。(www.xing528.com)

现代大学生生活在社会稳定、生活安宁的时代,年龄尚小而且缺乏相应的阅历,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以及西方民主思潮的消极影响,对于一些形势与政策问题,他们容易从自身的利益去理解和分析,政治认知非常直观并且存在许多模糊的观念,对某些社会问题和国际事件的理解有失偏颇,人云亦云地批判现行政策,政治态度上表现为主观而激进。

总体来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观中充满着一系列的矛盾。他们会指责社会不公却回避自己责任,唾弃贪婪却宽容自己放纵,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认知充满激情但缺乏深度……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矛盾也恰恰说明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观存在着可塑性与发展性,也为我们改进形势与政策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理性看待部分大学生所表现出的这种对内批判、对外盲从的矛盾现象,积极加以教育引导。

三、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升广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认知观。就必须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和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首先,要将辩证的思维方法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形势与政策课而言,既要为同学们介绍形势、讲解政策,更要教授同学们认识社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形势与政策认知观,辩证的思维方法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建党90年革命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的任课教师要敢于,也要善于向学生介绍真实的国内、国际形势。对于国内形势而言,只讲“好”的一面,回避负面现象,避谈社会矛盾,是不自信的表现,也是不客观的,其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为了获得“活跃”的课堂效果,过多的,甚至夸大的讲述一些社会问题,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一个合格的任课教师首先应对形势或政策有一个全面而不是片面、深入而不是肤浅的认识,其次要能运用辩证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为学生诠释一个真实的中国,教会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透过问题看到社会发展的主流。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既看到发展的进步,激励他们不断努力,也要让他们看到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要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让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升华认识。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区别。科学系统的实践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观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书中得来总觉浅,知识尚且如此,认知观作为人的内在思想观念,更依赖实践。一方面,要改变该课程实践环节可有可无的观念,将实践教学作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硬任务,并在课时上给予保障。另一方面,在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载体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指导力度,切实将实践环节做成课堂教学的延续,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实践,带着体验回课堂。这些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所形成的形势与政策认知观,其深刻程度是单纯通过课堂授课所难以达到的。有些高校通过采取教学院系与团委联合承担教学任务的模式,学院负责课堂教学,团委负责实践环节,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但要注意做好两者间的衔接与统筹工作。

再次,要改变课程考查方式,探索构建符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的考查模式。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必要的课程考查有利于检验并提升教学效果,但简单化的传统考查方式并不适用于这门课。要构建起适合这门课程特点的考查模式,必须科学地回答好“考什么”和“怎么考”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与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形势与政策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也就是本文所探讨的形势与政策认知观,不是静态的知识,更不是简单的时事新闻,我们在设计考查形式和考查内容时必须有针对性地体现这一重要特点。具体来讲,在内容上,应注重考察认识,淡化对知识的考查;在形式上,应强化过程考查,淡化终期考查。

【注释】

[1]刘振华,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