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国芳[1]
摘 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信息网络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着新挑战。形势与政策教育科学化存在目标错位、管理体系不健全、学科属性模糊等诸多问题。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科学化,必须做到三个结合: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相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 科学化 路径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和维护执政合法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8年,国家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意见》,就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师资等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1]。此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开始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二十几年来,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在新的形势下面临严峻的挑战,形势与政策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探索和研究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科学化路径是当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2010年5月,李长春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信息网络背景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着新挑战。
第一,信息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的及时、便捷性抑制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需求。据调查发现,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途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网络(占87.3%),报纸(占65.8%),电视(占65.1%),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国内外形势的主要途径[2]。对国内外形势和重大事件,大学生往往能在第一时间从网络上获得信息,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需要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但是,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有的信息不一定准确甚至带有蛊惑性,这必然对大学生的判断和观念造成负面的影响。
第二,市场经济的“个人本位”思潮及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具有较大的消极影响。比如,社会腐败现象、社会公平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在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与政府有效供给之间的矛盾。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大学生思想就会产生一些困惑,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政治绩效和政治秩序的认同,甚至对社会主义信念发生动摇。
第三,西方理论和价值体系凭借强大科技、经济实力,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如美国中央情报局修订完善的《中国十诫》规定: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育[3]。西方敌对势力极力否定共产党的民主性质和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鼓吹西方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性、鼓吹所谓的“言论自由、多党制和自上而下的选举和竞选”。西方的这些企图披上善良的外衣之后对我国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如不及时正确引导很可能导致大学生的观念分化与思想混乱。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科学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十年来,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在新的形势下面临严峻的挑战,形势与政策教育科学化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目标错位、形势与政策教育管理体系不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科属性模糊。
1.形势与政策教育目标错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教育目标来说,应该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价值观教育三者的统一,其中价值观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和最高层次。这在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一意见要求:“密切结合省(市、区)情、国情和国内外大事,充分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丰富生动的实践,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教学中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形势,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4]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传授大学生当今世界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内容;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引导大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形势;以拥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落脚点,增强大学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但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施过程中,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价值观教育三者还存在错位现象。有的把知识传授摆在首要,重点讲授当前“形势”是什么,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分析形势的能力培养比较忽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少有体现;形势与政策课上,宣传一些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观点或“愤青”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违背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衷。
2.形势与政策教育管理体系不健全
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管理体系尚不健全,主要体现为课程管理不规范、队伍建设薄弱、质量保障体系缺失。
课程管理不规范。有的学校,党委和行政班子对形势与政策课认识有较大差异,思想上没有把形势与政策当做一门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责任分散于高校宣传部、党委办公室、学生处、教务处、社科部等多个部门,既不便于教学管理也不利于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学课时、经费投入及政策支持缺乏长效机制的保证。
队伍建设薄弱。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较宽的知识面,需要潜心钻研,需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现实中,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专家型教师少,他们对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很难全面把握,要做到讲授深刻、剖析精辟、入脑入心很困难。青年教师虽然贴近学生,但事务繁多、教学投入较少、没有时间潜心钻研;专家型教师虽然理论丰富,但与学生不够贴近,对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缺乏热情。
此外,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目前尚不完善。
3.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科属性模糊
形势与政策教育经常面临尴尬。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和学生责备形势与政策教育稍显空洞,其他学科的人嘲笑形势与政策教育没有学问,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科属性模糊。到目前为止,思想政治课四门必修课都有了自己的二级学科,为培养专业教师奠定了基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5方案”中,形势与政策也是规定的必修课,教学内容最复杂、教学难度最大、涉及面最广,但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中唯独没有形势与政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5]。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科属性模糊,尚未从学科建设和规划的高度来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目标不够明晰、科研支撑匮乏,影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三、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科学化的路径分析
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科学化,需要做到三个结合: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相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www.xing528.com)
1.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相结合
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形势与政策学科的综合性很强,为了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除了需要现有的6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为其提供支撑外,还必须增加形势与政策为二级学科。形势与政策学科建设内容包括形势学、政策学、国际政治、世界历史、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等众多学科,努力形成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干、众多学科为侧翼的学科支撑体系[6]。要着力解决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脱节问题,把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作为“核心问题和首要任务”。
学科建设要与教师队伍建设密切结合,凝聚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
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主体是兼职教师,他们有校内的辅导员、党政干部、专家,也有校外社会知名人士。他们在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各有优势:辅导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内心需求和现实诉求,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们,能深刻把握形势与政策的理论、现状和趋势。要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把各种类型的教师凝聚起来,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科学性、实践性、实效性;要组织教授领衔的课程建设团队,积极打造形势与政策教育精品课程;要加强形势与政策的专业化建设,把从事这项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逐步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2.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讲的是理论的话,则形势与政策教育讲的就是实际,这个实际也就是国际国内的实际;形势与政策教育讲的尽管是实际,但还是理论化了的实际,相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所联系的个人生活实际而言,则它们两者体现的也还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这种分析出发,人们可以发现,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整个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系中,处于一种重要的中介与过渡地位,从而它不应该被边缘化[7]。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8]。价值观教育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终极价值,它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和顿悟。
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学家和从教者的认同。这种教学认识论建立在默会知识的维度上,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教学过程,一定要涉及人类“默会知识”的维度。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学生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现实与变化就是“默会知识”[9]。在形势与政策这样一门密切联系生活、社会、人生实际的课程里,应当十分注重实践活动。师生要积极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考察、顿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与课程教学实现相互支撑和呼应的良性互动。高校当务之急,是要把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实践环节与形势与政策教学融合,赋予一定学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效果。
3.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一举一动很容易被学生模仿,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重大的示范作用。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中,必须把握言传身教的规律,不仅仅通过课堂教学的“言传”,更要通过全方位的“身教”来引导学生。课堂教学是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善于通过课堂答疑、课后讨论、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言传身教;要善于挖掘和树立学生典型,通过朋辈榜样效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构建符合主流的意识形态,并在行动中予以实践体现。
对当代大学生的言传与身教,要遵循他们的认知心理特点。现在的大学生自我归属感已完成了从“社会本位”、“社会一个人本位”到“个人本位”的变迁过程。过去的大学生高度认同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而当代大学生则从生活方式到精神世界都表现出对政治社会化一定程度上的拒绝或摆脱,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产生排斥。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善于引导或疏导,通过言传与身教的结合,潜移默化地化解大学生偏颇的心理和认识,强化其正面的认知,提高其政治素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增强政策认同和执政合法性认同。
[1]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6.
[2]王永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3]转引自2001年《环球》第9期文章:《中情局“中国十诫”》.
[4]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6.
[5]苑申成.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6]苑申成.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7]李斌雄,王祝福,赵甲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
[8]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
【注释】
[1]肖国芳,男,上海交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中国政府与政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