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发展
上海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协作组
执笔 黄苏飞[1]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面对客观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面对大学生群体主观认识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有着很强的导向性、政策性和时效性,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海各高校积极响应新方案,为更好地落实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创造性地贯彻和落实“05方案”,积极探索新方法。这些方法的推出都与本校特点紧密结合、各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对推进上海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每年举行若干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和研讨的基础上,上海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协作组对各个高校的不同做法加以总结和提炼,希望可以从中找出一些适应上海高校特点的、普遍适行的原则性方法,整体性地提高上海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水平。
一、各具特色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之路
(一)上海交通大学:管理规范,持之以恒,抓“教”重“研”
1989年下半年,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在上海市开设形势与政策必修课。20多年来该课程贴近形势、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思想,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方面作了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探索,先后获得校级、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管理规范,分段实施
上海交大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课程化始于1989年下半年,1999年初成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经过20余年的建设与整合,现在交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相当规范,和其他课程已无差别。
交大本科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在本科第一、二学年,以课堂教学为主。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网上选课。每学期进行统一的考核,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加平时小论文成绩,经考核合格,计1个学分。大学三年级之后进入第二阶段,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形式由课堂教学进入配套延伸的各种形势报告会、讲座和实践环节。在学指委的指导下,院系学生办负责讲座和报告的组织工作,校团委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基本上做到全覆盖。
课程管理的规范化在排课、选课、考试、评教、成绩登录、学分管理中充分显示。同其他课程一样,交大的学生通过选课系统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查询上课和考试的时间地点。教学结束时,学生需对任课教师进行“网上评教”。课程考核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地点、监考人员等,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考试信息,教师通过这套系统登录学生成绩、打印成绩单,完成全部教学事务性工作。
2.持之以恒,抓“教”重“研”,教研室发挥了积极作用
抓“教”从编写讲稿抓起。一篇好的讲稿是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时效性、即时性非常强的课程,这些都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必须抓住热点,“新”、“快”、“热”结合,才能受到学生欢迎。交大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精心选题,自编讲稿,从开课至今已经编撰讲稿150余篇,制作配套教学课件50余个。
抓“教”必须坚持抓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每月一次集体备课,雷打不动,是交大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又一亮点和特色,20多年来从未中断过一次,保证了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能够长期保持优良水准。
抓“教”还需抓教学改革。教研室带领任课教师在教改方面做了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探索。他们努力拓展教学内容和时空,做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讲、听、谈、看、写、走”结合。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成立课题小组,组织学生搞调研、写论文,参加答辩,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性。这种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追捧,最多时一学期有一百多个课题小组,数百名学生参加课题研究。教研室已经编辑了4本学生优秀作业选集。
教研室还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向社团拓展,向网络拓展。组织学生开展形势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模拟会谈、知识竞赛、编辑小刊物等,形成放眼世界、关心时事的氛围。在网上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探索,设有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多个栏目,并且在网上批阅作业、尝试网上考试等。
教学内容贴近热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在学校历次思政课教学质量调查中,形势与政策课始终名列前茅。网上学生评教结果显示,近几年,90%的教师得分在90分以上,最高分达99分。2007年起,上海交大每年由学生在全校所有任课教师中海选“我最喜欢的老师”30名,连续三年有 2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榜上有名,2010年更是有 4位教师入围。另外,有2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名教师荣获上海市和学校的教学优秀奖、教书育人奖。
教研室重视教学研究,带动团队申报国家级、市级和校级课题,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近年来获得上海市德育咨询课题、委托课题多项,多篇论文在教育部、上海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征文奖。
(二)复旦大学:拓展课程体系,深化教育实效
复旦大学将形势与政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课程纳入了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培养的核心课程系列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
复旦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立足教育有实效、内容有针对,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拓展课程体系,深化教育的有效性,让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一是狠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大学生自身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每学期开设近20个课堂教学专题。如2010年开设的专题有:“怎么看中国的发展模式”、“从世博会成功举办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历史的新起点:‘全方位外交’时代”、“人才强国的战略”、“从社会危机事件看政府行为方式的变化”、“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展出来的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等,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判断国内外形势,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战胜困难、迎接“十二五”规划中,树立为国分忧的思想,激励大学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发挥学校哲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优势,推出系列时政讲坛。讲坛参照百家讲坛的形式,邀请知名学者用生动活泼、大学生喜爱的方式来讲解时政热点。2010年“解读中国”时政讲坛围绕社会改革、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建设以及国际形势五个方面展开。专家们用生动的语言、实时的热点案例、深入浅出的专业理论为大学生分析解读我党执政理念、方针政策。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从2004年开始举办“科学发展观—中国市长论坛”也给形势与政策教学增加了新的载体。“中国市长论坛”,邀请各城市党政领导介绍城市发展历程、改革实践和未来规划,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树立与祖国共发展的理想信念。2010年“市长论坛”由6个城市的市长共同作了一场题为“后世博时代的城市发展战略”的形势报告,6位市长的演讲内容翔实,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大家以“真实真切的世情教育”、“有益有趣的生动一课”来形容市长们的精彩报告。
三是视实践为形势与政策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主题带到社会实践中,拉近政策理论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提高认识。实践课程由实践指导教师组织,负责项目介绍、分组,指导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做社会调查。通过写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热点分析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维水平;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贴近感;实践结果的汇报交流是学生们结合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所学知识与其他同学共享实践成果的一个机会,也是扩大教育效果和辐射面的一种方式,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华东理工大学:规范网格管理,突出社会实践
华东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设在学生工作部(处),该课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由学校学生工作部(处)统一安排。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推出了一套网格化管理理念。网格化管理突出该校“注重过程、勤奋求实”的指导思想,将学生进行群体化教育的同时,着重关注于每一位学生个体的自由发展,让每一位学生个体都拥有充分的选择自由,选择以何种方式、何种形式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在网格化管理系统中,横向网络主要是指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包括实践平台、活动设计;纵向网络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包括必修课程、讲座平台。这两类网络覆盖所有学生,让每位学生均纳入在“两横两纵”的网格之中。
必修课程:一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必修)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通过教务选课系统进行,组织学工系统老师组成的形势与政策讲师团专门授课,组织集体备课,课堂上注重实例教学和师生互动,注重课堂效率;二、三、四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必修)由学院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小组参照学校的实施计划,制定学院的教育教学计划,教学主题根据学生关注的热点同时参照教育部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进行安排,覆盖至全校每一位学生。
讲座平台:结合学校的“形势与政策大讲堂”、海湾讲坛,上海市的“东方讲坛”、“博雅讲堂”等讲座平台,由学校、学院按月开出讲座(报告)“菜单”,让学生充分自由选择,每学期基本涵盖100场以上的讲座;同时,学校非常注重网上形势与政策教育,开辟网上形势与政策专栏教育,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郁的形势政策教育氛围。
实践平台:包括寒暑假社会实践及经常性的实践项目,主要由校团委及学院层面负责组织实施,每位学生根据计划安排,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社会形势的掌握,每学期至少选择参与一次社会实践项目,每学年应至少形成一篇相关调研报告,以增强对社会形势的了解和认识。
活动设计:结合学校思想学术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等学校三大传统节日,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融于活动之中;针对当前形势,组织举行如“两会”等主题性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同时根据社会热点和同学们的关注点,适时组织学生报告会、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
华东理工大学特别重视让学生自主选择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形式和方式,同时突出教学的实践环节,将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实践有机结合。
(四)上海海洋大学:建章立制,分工协作,打造队伍,突出实效
上海海洋大学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认真落实国家和上海市相关文件精神,建章立制,科学管理,建设队伍,积极创新,注重实效,积极研究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问题和对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规律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领导重视,建章立制,完善保障机制
学校党委根据中央和上海市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学工部牵头,教务处、宣传部、社科部等多部门协作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教育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活动,严格考核机制,确保所需各项经费、场所、设备落到实处。出台文件加以规定,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编入《学生守则》中,实施办法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目的及任务、内容及形式、组织及考核作了明确的规定。每年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专项经费20万元,保证日常教学、教师培训、资料订阅、组织报告、参观考察和教学研究等费用。
2.明确任务,分工协作,推进工作落实
学校从2002年起,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四学年计2个学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由课堂教学、专题教育和实践教学三部分组成,由校党委学工部和教务处统一协调,由学工部、各学院分别组织实施,经考核合格后教务处给予相应的学分。学工部负责学校整体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同时对各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开展进行指导和督导;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作为本院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负责人,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和考核。
3.提高能力,注重培养,打造高素质队伍
学校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专职、兼职教师队伍,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学校党政领导干部作为形势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力量,以地方党政领导、校外专家学者、教授作为队伍的重要辅助力量。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已初步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积极组织形势与政策教师参加国家及上海市培训,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定期开展校内教学研讨,探讨教学困惑与难点,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鼓励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撰写多篇论文,其中《三维互动,实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教学》一文在2007年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优秀奖。
4.精心组织,创新形式,教育效果良好
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采取课堂教学与专题报告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形式、改进方法。学校紧密联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实际,主要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敏感的时政问题,围绕重大会议、重大理论、重大政策、重大事件及重大社会实践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精心设计教育方案,创新活动载体,努力将教育内容和现代教育手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直播、报告会、专题讲座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有实效。同时,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三下乡”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国防教育、新校区安全教育、职业能力发展规划教育、就业指导、重大节日、纪念日的庆祝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组织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利用“东方讲坛”、“博雅讲堂”等社会资源和教育平台,有计划地邀请党政领导、知名人士来给学生作时事报告。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对重大时事政治问题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规范化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与“大学生暑(寒)假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西部计划”等活动相结合,进行“体验教育”,统筹安排社会实践的时间、内容和形式。
(五)上海大学:师资建设有力,开创个性教学
上海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归口社会科学学院。教师队伍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学校颁发《关于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两个文件,全面推动和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使上海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日渐规范化、正规化。2005年成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并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平台。2006年,形势与政策课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同年,获得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立项。
1.专家担纲,有稳定的课程师资
上海大学拥有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辅佐,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常任专兼职师资队伍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 4名、讲师5名。2007年起,学校又增开形势与政策实践课,聘请优秀辅导员加入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阵营。学校历任正、副书记、校长等领导都曾亲自到课堂讲授形势与政策课。
2.“项链模式”,有互动的问题导向
上海大学自2006年起,实行“项链模式”教改。至今已有校领导、党委宣传部部长、信访办主任以及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等若干专家教授到形势与政策课堂进行现场教学。
形势与政策课主讲教师采取“问题解析式”教学,教师导入特定的情境,设计关键的问题,向嘉宾教师提出所要讲授的专题问题,为学生提供感悟的契机,创设思维的氛围,启发学生在探索中自觉得出结论并获取知识。
3.“网络论坛”,有多元的交流平台
除了大班精选专题课堂教学、形势报告会、讨论、访谈等多种形式课堂教学,从2006年起上海大学坚持形势与政策课网络论坛互动。几十万点击率和数万论坛互动帖子,方便了师生交流,积极配合了主渠道课堂教学。
4.个性纷呈,有“粉丝”的魅力教学
上海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主要由社会科学学院的专职教师承担,他们的讲课风格不一,教学个性纷呈,如:顾晓英的互动教学、张丹华的激情讲演、宋津明的黑色幽默、夏耕的理性思辨……学生们都耳熟能详。近五年,主讲教师中有2人被选入上海大学“十大最受欢迎的老师”;2人在学生网络评选“我喜爱的老师”活动中排名榜首;还有1人被学生评为最具个人魅力奖,1人被评为上海大学教学名师。形势与政策课在“网上评教”的平均分数高于其他同类课程。在校长信箱和学生博客中,总能见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师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对主讲教师和课程还进行过报道。
5.合力支撑,有高效的建设措施
上海大学拥有两个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其中“李梁工作室”辅助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而“胡申生工作室”则邀请各方专家积极投身课堂教学,发挥专家学科优势为学生解疑释惑。
学院设置专项经费支持教师专业成长。学院每年聘请校领导和沪上知名专家学者为大学生作形势与政策专题报告;安排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包括上海市教委举办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骨干教师和“思政课”骨干教师新课程体系培训;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行教学考察;通过“每月一专题”集体备课;申报教学改革立项;为每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订阅2份以上报刊等,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水平。
(六)上海中医药大学:规范课程管理,确立课程地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于1999年归属社科部后,在校党委、社科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专职任课教师的不懈努力下,使形势与政策课一步到位地实现了课程化、规范化,教学水平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中医药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严格遵守教育部规定的学时、学分、课程定位、教师编制等规定,按照必修课的要求,实行常规的教学管理,确立了它在学校教学科目中必修课的地位。形势与政策课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无学时、无课程、无在编教师负责,教学随意性大、教学内容不受欢迎,到今天已成为该校人文学科中一门成熟的课程,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受到学生的好评。
这与学校上下各方面的努力密切相关,主要做法有:首先,确保组织机制到位,明确校级管理部门教务处对课程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形势与政策课的归属确立后,教学实现课程化管理,从学分学时的确定、课程必修选修的定位到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整体纳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保证教学计划的常规运作。其次,规范课程建设,二级管理部门—社科部具体负责开课和课程建设,明确了该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同重要地位。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引进讲座式教学形式,不断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师的梯队建设和专业培训上,确定专职教师编制,保证课程经费,使教师的教学任务、职责得以确认,教师的业务进修、培训有了经费的保证。在教师的工作量上,确定该课程的灵活性,贴近形势变化的实际情况,给予教师工作量计算的特殊待遇。再次,学校各级领导参与教学,专任教师主动与社科部领导、校分管领导交流、沟通,不断获得全面的支持。社科部领导除了参与课程的教学、研讨等一系列活动外,还请校领导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的专题讲授。此举有利于领导全面了解和关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特点、难度,争取领导的大力支持。现在,中医大已经形成很好的惯例,校党委分管领导每年开学都主动参与备课和教学工作,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部分教学任务。党委领导每学期亲临讲台,给大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党委的直接关心和领导,确保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准确性和统一性,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保障条件。
在规范化课程管理的基础上,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全部由社科部高、中级职称的教师任教,为了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求新求变,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除了教师讲授外,还组织课堂讨论,观摩教学影视资料片等。为了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深化,他们每学期还按2∶1的比例开设了6~8学时的配套选修课,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解析,较好地拓展和延伸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受到学生欢迎。
为了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题内容的探索,发挥学生在校学习的主体作用,中医大社科部不仅重视课堂教学,还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所关心的国内外形势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仅在配套选修课的小班化课堂上采用问题讨论化教学形式,还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针对上海资源环境的现状和趋势问题,组织学生对佘山植被进行考察;到佘山天文台观察了解上海大气污染状况;带学生参观梦清园,了解苏州河河水如何变清等。教师指导下的社会考察和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通过不懈的努力,形势与政策课深受学生欢迎。中医药大学在毕业生中评选“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时,有2名社科部教师排名前四位,其中1位就是专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
(七)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创新中求实效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本科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多次召集教务处、党委学工部主要负责人专题研究教学工作。党委学工部牵头成立了校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协作组,协作组紧紧围绕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研究与创新,从教学思路、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1.一个结合:理论学习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相结合
协作组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紧紧抓住实践性特点,在教学思路上突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实现理论学习与对现实问题思考的结合。
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紧扣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摒弃空洞的说教。比如推出“创新型国家”、“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教学。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既要夯实理论基础,又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带着问题学习,有效整合、消化理论知识。
2.两支队伍:专题研究小组、专家顾问团
专题研究小组: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工作中切实推进学习、研究、实践型辅导员队伍建设。
协作组以专题教学研究项目的竞投标管理,推动形势与政策教学资源库建设,各二级学院根据研究项目的具体要求组建辅导员专题研究小组,负责对专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PPT进行合作研究,为教学第一线提供内容丰富、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的教学资料。实践证明,专题研究小组的项目团队方式既促进了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又进一步增强了辅导员的全球意识、大局观念,切实推进了学习、研究、实践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质开展。
专家顾问团:在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中着力发挥专家顾问团的传帮带作用。
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中,协作组在校内选聘了一批社科资深教授作为专题研究小组的顾问,注重发挥专家在学术研究、教学组织上的引领作用。首批顾问团由党委学工部部长、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常务副主任、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校图书馆馆长、人文社科部副主任等组成。专家顾问团的有效介入既丰富、完善了各专题的教学内容,又搭设了专家与辅导员传帮带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形势与政策教学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3.三项制度:教学准入制、教学巡查制、实时评教制
教学准入制。协作组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坚持教学工作的准入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两级审核、教学人员的试讲考察,从源头把好教学质量关。
(1)教学内容的两级审核准入。协作组通过专题教学研究项目的招投标工作,组织研究小组对各专题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团队攻关,并于新学期初在协作组范围内对各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第一轮初审,在此基础上,协作组再次组织专家顾问团进行第二轮审核,经审核通过才能作为形势与政策的参考教案。
(2)教学人员的资格准入。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前,协作组以学院为单位在全体辅导员范围内举行公开试讲活动,通过对竞岗辅导员教学方法、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考察,遴选出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在此基础上,经强化培训,辅导员才能正式走上讲台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
教学巡查制。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中,针对大量学生集中统一上课的情况,组长董伊金和二级学院总支副书记到现场调研教学开展情况,并随堂听课,进行统筹、协调和教学巡查,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适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时评教制。在专题教学开展前,协作组向学生随堂发放教学效果反馈表,专题教学结束后,协作组于当天回收并统计分析教师的教学效果情况,通过这种动态的反馈机制,让教师在横向比较的差距中增强责任心与紧迫感。在此基础上,协作组还定期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会诊教学难题、推广教学成果,让辅导员在总结交流中提高。(www.xing528.com)
(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学模式多样,内容突出主线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团委和思政部协调运作,党群干部深度参与。该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行多渠道、分模块、统分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工大通过稳定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渠道、校内专家形势与政策专题报告会渠道、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的形势与政策专题报告会渠道开展教育教学的做法既保证了每学期的教育教学重点,又做到选题灵活且内容涉及比较广泛。满足了教学对象的多样化、个性化需要,从而提升了形势与政策的吸引力和教育教学成效。每学期安排6学时由辅导员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国情、市情、校情教育;每学期安排3学时由党政干部和思政教师统一解读“两会”与“全会”精神;每学期安排3学时的专题讲座,根据预案确定选题,请校内外专家举行热点问题报告会;每学期安排3学时实践教学环节,由各带班辅导员负责组织与全程指导。根据文件规定,通过多种形式相结合、按规范统一的标准每学年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计入学分。
二工大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团委和思政部等多方形成合力,共抓齐管,各有重点。逐步形成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总结交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传达教育部社科司《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和上海市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协作组信息、通报《评建与督导通讯》中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信息、部署下阶段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校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组织全校范围内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通过进行公开“说课”的形式对各单元的教学目的、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交底,共同研讨教学重点、要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中强调突出以科学发展观的主线,选题及内容注重连续性、凸显新变化,引导大学生通过纵向比较,动态地感受持续发展的事实、增强理解能力。强调有效性、针对性是二工大一贯坚持的教学原则。通过“瞭望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会”等学生社团,发挥学生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学习主体的作用与党员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讨论研究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把握思想动态,使形势教育在师生间实现互动,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与第一课堂教育紧密接轨,并且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其辐射作用,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在校园网上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专栏”为学生解惑答疑并进行教学互动,及时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形势与政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入耳、入心、入脑。
二、上海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共性经验和工作难点
(一)共识和共性
通过交流研讨,我们发现上海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定位明确,教育模式多样,各自特色鲜明。我们也发现各高校在工作中形成了不少共识和共性经验,给我们今后的工作以重要启示,具体表现在:
1.领导体制保障是搞好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前提
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上取得显著成绩的一些高校,基本上都是建立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网格化领导体制。
就纵向来说,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均由学校党委副书记直接分管和领导(有的学校专门还成立了形势与政策教学领导小组),并明确指定某个职能部门或相关学院负责该项工作,并下设由专人负责的教研室或教学协作组,具体落实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就横向来说,开展此项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相互协同配合,各有不同分工。党委宣传部把握教育导向;教务处负责选课、排课和考核总结等教学行政工作;学工部负责组织学生的课外实践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部负责组建教师队伍,确保教学实施,并为课程建设提供人、财、物的支持。
网格化领导体制,是上海各高校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是适合该项教育活动的有效体制。这样的体制首先能够保证学校党委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促进各个职能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促使形势与政策课程进入教学计划,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使本科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能够注重实效、落实到位。
2.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关键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稳定的师资队伍。这是上海各高校的普遍共识,同时也认识到,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也直接决定该课程的受欢迎程度。
因此,各高校普遍认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搞好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支队伍因为要承担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日常教育等多种使命,所以应该是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以老带新的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符合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实践中,上海所有高校都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应该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大环节。要搞好这两个环节,就要充分发挥两类教师的作用。课堂教学环节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社科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和教学经验,他们完全胜任课堂教学,而且可以将课堂教学效果推向最佳。部分社科、人文专业背景,或者是对形势与政策感兴趣、有研究的辅导员经过培训,符合教学要求的也可以兼职部分教学工作。如果不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本人意愿,统一规定所有的学生工作辅导员去担任教学工作,无疑是“赶着鸭子上架”,教学效果必然较差。
实践教学环节则要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队伍的组织协调优势。学生辅导员队伍数量大,与大学生关联度紧密,熟悉大学生思想状况,组织、策划、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是他们的强项。辅导员作为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期中或者假期中参与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书本中得到间接经验外,还能从实践中亲自体验出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既可强化教学效果,也密切了辅导员和学生的联系。
之所以要以老带新,是为了应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快速多变的时事性特点,由理论素养深厚、思想敏锐、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骨干,对新加入教学队伍的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先让新教师跟随老教师备课、上课,通过不断听课,逐渐积累教学经验。以老带新可以避免新教师因缺乏教学经验而导致的教学效果下降,以及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不均衡问题,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水平的稳定性。
3.规范教学管理模式是搞好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
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化,并纳入学生培养计划,进入课表,可以保证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课程一视同仁,可以保证和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这是各个高校的第三点共性经验。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化,可以使此项教学工作直接纳入学校教务处课程教学管理的范畴。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学生选课,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地点,统一安排学年(学期)末考核,统一进行教学评价等工作,既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老师,同时也能使形势与政策“像”一门课程,真正成为一门必修课,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学生必修课,同时纳入学生培养计划,可以提升学生参与该课程的积极性和对教学结果的认可度,让学生感受到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提升和获益的过程,既开阔了视野,获得了形势与政策方面的信息与知识,同时也获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成绩,从正面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教学资源整合是搞好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要搞好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每一学期的教学要点、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要素非常重要。而这些要素所组成的教学资源有时会分散地存在于各个职能部门之中,因此有必要及时将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实效的目的。
每学期教育部都会发布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要点,这就需要党委宣传部或者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部收到信息后,立刻组织专人对要点进行研读,并确定本校的具体执行方案。开课部门要组织教师编撰讲稿和集体备课,让每位任课教师充分领会文件精神,在掌握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的基础上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准确性和宣传口径的一致性。开课部门还应确定专人制作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文本图像化、理论生动化,以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另外,建设整个上海市共享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资源库是多年来各高校的呼声。大家认为可以由教委德育处牵头,依托上海教育电视台等专业机构,发挥“李梁工作室”、“胡申生工作室”作用,发挥上海高校之间形势与政策教学协作的传统和优势,建设提供整个上海市高校共享的网络资源库。各个高校也可以分工合作,根据学校的特点负责建设某个专题。上海高校形势政策教学协作组可以发挥自己熟悉教学过程、熟悉高校情况、熟悉教师特点等优势,定期发布相关教学信息,并协调整个上海市的教学研究和经验交流推广,整体提升上海市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水平。
(二)主要难点与挑战
在具体工作中,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也存在着诸多工作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题材宽泛、即时性强,难以系统化和学科化,形势发展的突变性与不确定性,给教学带来难度
教学题材宽泛、即时性强,难以系统化和学科化。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以讲授时事内容为主的课程,必然要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需多方考量,尽量多地搜集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时事信息。同时,时事信息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所以这门课程容易被理解为“热热闹闹讲故事”的课程,似乎不能给学生带来多少深度思考和学理性信息,很难将这门课程的教学系统化和学科化。虽然就目前情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相比其他思想政治类课程,更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授课效果与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学识渊博程度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强弱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特点不容忽视。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值得深入研究。
形势发展的突变性与不确定性,给教学带来难度。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求教学内容与时事和事实相关,这就导致在具体教学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两种误区:一是过分注重时效性、即时性,缺乏理论深度;二是片面追求理论性而与时事结合不紧。要避免以上两种误区,其要点在于对时事的理性判断。
当前整个世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几乎天天都有大事发生,而且这些事件的发生越来越超出许多专家的判断,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确定性。如此,势必直接增加课堂教学的难度,对任课教师来说更是一个挑战。任课教师能力再强,就其一人掌握的时事知识点来应对课堂上一、二百名学生的疑问,有时也难免捉襟见肘。纷繁复杂而多变的时事热点要求任课教师每次都能备好具有前瞻性、又有主题性和教育性的教学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用生动形象的、学生能接受的话语体系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属不易,给教师带来挑战。通常,知识面宽、阅历深厚、思想敏锐、表达能力强的教师较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如果不进行筛选、培训和历练,部分年轻辅导员由于专业背景、阅历、教学经验所限,担任教学工作不免会有所欠缺。
2.师资来源不一,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明确统一的教学标准,给教学评估带来较大困难
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坏,多半与任课教师自身素质相关。因此,要大面积提高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质量,其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对师资队伍进行定期的培训必不可少。问题是,我们应该确定怎样的教师准入标准?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形势与政策课的受众数量大、开课时间长,本科四年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尽管是开设大课,但是很多高校还是没有足够的师资。大部分高校采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部分高校组建完全由辅导员组成的兼职师资队伍,也有部分高校聘请部分思政课教师和机关干部充实师资队伍。
师资的来源不一引出了一个难题:该如何提供一个统一的教学标准,来进一步规范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或者说,具备怎样的素质的教师才能担任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呢?
现在,我们并不缺乏最高要求的师资标准:课堂教学效果好、教学方法新颖、讲课有激情;能与学生交流、对话,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教学能够深入学生的思想深处,得到学生的喜爱;对时事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有客观的立场和正确的观点;熟悉并能够准确把握主流意识的内容,潜移默化的宣传这些思想,润物无声的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去;能够带领学生参与课内、课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深化教学效果等等。
然而,教学实践中具备以上所有条件的教师,不能说没有,但是比较稀缺。而且,就目前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来源短期内难以统一。在这种状况下,统一的师资建设标准很难适合来源不一、专业背景不一、教学偏向不一的师资队伍的评价。我们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任课教师的“天生”素质恰好适合这门课程的教学,我们应该通过总结经验和深入研究,找到一套适合该门课程的教学标准,切实解决“这门课到底该如何上”的问题。
3.课程学术支撑点定位模糊,给师资队伍带来不稳定性
一门课程的发展,离不开课程所依附的学术自身的发展,而学科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自身的学术支撑点。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课程,现在就其自身的研究来说,很明显缺乏学科支撑,而考察其原因,则是由于它的学术支撑点定位模糊所导致。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应该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应该依附于“思想政治理论”学科中。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因为其自身明显的时事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许多理论跟不上时事的发展步伐。如果用社会学或者文化学的理论来支持这门课程,只能解决一小部分有关社会和文化的问题;如果依靠政治学的理论来支持的话,也无法解决全部问题。这就使得这门课的长远发展遇到了巨大的障碍。
另外,不解决这门课程的学术支撑点问题,会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我们了解到在实际工作中,因看不到学术发展的方向和前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一旦评上了中级职称,便告别形势与政策教学讲台的大有人在。为此有人形容,形势与政策讲台是锻炼年轻教师的平台。这也是当前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大环境下,为什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的教师不太愿意上形势与政策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术支撑点究竟该如何定位?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是否要有科研要求?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的学术发展的定位应该在哪里?这些问题有待于今后在实践中探索,并在理论上更深一步研究。
4.学生思想意识多元化,给教育者带来挑战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极快,对固有的主流意识形态,大都抱有“抛弃权威,另立门户”的思想。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的多元化,导致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就意味着,学生不再简单地接受教师课堂上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而是心里首先已经存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教师说的话,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无可辩驳的“真理”,而均成为可以被重新审视的“观点”。如何回答学生的问题,如何应对学生的“批判”给教师带来挑战,如果形势与政策课不能回答学生的问题或者回避学生的问题,难免使教学苍白无力。
5.课程形式不一、教学内容多样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涵以及课程的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不一致,难以保证统一的教学效果
根据教育部文件的要求,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类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显然是希望通过主流教学渠道,更好的宣传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发展理念和执政政策,正确地把握形势。因此,各高校在实施教学时,理应有相对统一的课程形式、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及教学要点。从现状来看,上海各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情况总体上水平较高,但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尤其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课程形式多样,除了规范的课堂教学以外,有的高校在大礼堂组织大报告代替课堂教学;有的高校用有线转播形式上课,一个老师负责面对所有的学生讲一个专题;也有的高校用班会、团组织活动等形式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是多种多样,有的高校把新生入学教育、国防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班团活动等内容都安排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系中,学生感觉这门课程没有学科性,更像“大杂烩”。
这些情况的发生,大部分是因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宽泛,牵涉到多门学科,而且时效性极强、实践性鲜明,实施起来确实有难度,特别是一些起步较晚的学校和民办高校更是如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些高校工作开展得不顺利,还与组织架构、课程体制、课程归属等问题没有解决,以及与新形势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出现的新特点不适应有关。
6.管理体制不明确,开课部门多样化,影响课程建设
这个问题多年来困扰和影响着形势与政策课程化、规范化建设。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形势与政策由社科部或马列部负责开课的学校,教学和教务工作比较规范,教学质量也相对较高。由学工部负责开课的学校,教学实践环节组织比较好,社团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但是课堂教学相对较弱,有的辅导员虽然担任教学工作,但力不从心,教学效果不佳。还有个别学校没有教研室,也没有专职课程负责人,形势与政策教育跟着人“走”。有的负责人工作调动,但学校还是让其兼管形势与政策教育,这样的学校一般仅以讲座和报告“充数”,没有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和学时、学分、考核、教学经费、人员编制等没有执行教社政[2004]13号文和沪教委德[2008]13号文所规定的要求和标准,存在执行文件“弹性化”,管理体制“特殊化”,课程设置不规范,甚至不像一门“课”。
三、思考与建议
1.研究形势,掌握形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教学中以“变”应“变”
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对当前国内外现实形势及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估量与科学的判断,解读党和政府制订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大学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内容客观上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比如,形势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不确定性;不同的主体对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存在主观不确定性;形势发展的过程常常超出人们的预料,存在突发性和偶发性。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当今世界复杂多变,在经济全球化、城乡一体化、生产跨国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和突变性是常态化普遍存在的;其次,要用多角思维、逆向思维去洞察形势,纵横捭阖,思考问题;再次,在解析形势时,既要讲深讲透又要留有余地,一旦形势变化,能够快速地以“变”应“变”。
教学之外,我们要研究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规律。研究形势教育过程中相关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研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各种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决定性作用;研究各种潮流、趋势中局部因素和全局因素对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掌握了形势发展规律,采用灵活的教育方法,我们就能从容应对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
2.研究学生,掌握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回答问题,引领思考
校园里的大学生群体对外界事物感兴趣,希望了解外部世界,对社会问题有自己的视野和见解;他们关心社会,有天下为己任的豪迈与责任感,但和社会有一定的距离,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其他成员不太一致,对事物的认知有时不切实际,具有片面性和幼稚性。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以来,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固有的主流意识形态,大多抱有“抛弃权威,另立门户,独立思考”的想法,面对这种新变化,我们首先研究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认知状况和特点、思想变化与个性特征。要及时了解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敢于正视学生的某些偏颇思想。教师平时要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并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工作,虽不能强求其直接接受,但至少可以让他们耳濡目染地了解主流思想意识的内容,渐渐地接受并认同。
其次,教学内容要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不要回避学生的一些尖锐问题。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更应当注重学习和研究,通过对时事的深度思考、研究和分析,在纷繁复杂而多变的时事信息潮中,辨析出具有前瞻性、主题性和教育性的内容,将这些内容结合到课堂教学之中,作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阐释,引导学生对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进行思考,同时教给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理性方法和看待问题的客观角度,取得学生思想意识方面的认同。
再次,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不同思想来源,搭准学生思想脉搏,解决好学生思想意识中的主要问题,避免简单地回避学生的尖锐问题。敢于正视学生的某些偏颇思想,前提是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足够坚定的认同自己所宣讲的意识形态,只有自己相信,才能使别人也相信。教师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理论素养、综合的教育能力,才能自如地应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多元化。
3.研究教学,掌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规律,凸显教学的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组成部分,它同其他四门课程一样,既是德育课程,又是理论课程和公共必修课程。这门课程除了兼有德育课程、理论课程、公共必修课程的一般特点以外,还有自己的特殊性。比如:课程没有固定教材,教学内容即时性、时效性强,题材广泛;课程体制和教学内容体现国家意志。比如:形势与政策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形象最直接最快捷的形式,即传达、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国内外重大时事上的政策、立场、态度,也是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教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教育,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等精神领域施加影响,培养学生政治素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显然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显性教学目的和意图不一样,要求教师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把我们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输入学生之“耳”之“脑”。
教师要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课堂效果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我们还要根据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未雨绸缪,规划、整合课程的新内容,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4.研究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稳定师资队伍
2008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专门召开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建设这样一支师资队伍和如何建设师资队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认真贯彻落实,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和长效机制,稳定师资队伍。
首先,要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量与承担的繁重教学任务相比,数量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其中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缺编尤其严重,大部分学校仅有一二位专职教师,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一个专职编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对师资队伍进行整体规划,要对教师的政治素质、学历层次、学科背景、教学经历等提出要求,按照合理的师生比,选配专任教师,对新任(兼任)教师制定准入制度。在教学队伍的建设上,努力促进教学团队结构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可以设置一定的比例,吸纳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任教师、教学骨干、学生工作辅导员担当教学任务。形势与政策课有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大环节,要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课堂教学部分主要由教学部门负责实施,学生工作辅导员部分参与;社会实践环节则由学工部或团委负责组织,专任教师参与指导,这样的分工,既各有侧重,又能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有利于课程的整体建设和规范统一。如果说,在形势与政策课初设阶段,只要求课开出来再说,管理体制、开课部门不明确、多样化,关系不大的话。今天,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程,并且进入课程化、规范化发展阶段,各高校必须认真执行教育部的文件规定,上级主管部门要制定明确的可操作的细则,逐步规范,适时测评督查,这样有利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规范建设。
其次,要制定切实有效的长效机制,稳定师资。合适、可行、有效的政策可以起到稳定队伍、激励人心的作用。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课时数、教学班、教学任务、教学培训考察、教学科研经费、职务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都和其他思政类课程的待遇大不相同,教师教学工作量大,但待遇低下,没有发展空间,造成教师队伍人心不稳,尤其是青年教师视形势与政策讲台为个人能力锻炼的“平台”,中级职称评上以后,另觅教学“舞台”的大有人在。
我们一定要从政策上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改善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待遇,真正落实教育部文件规定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工作条件。我们还应注重课程负责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提供中青年教师脱产进修、攻读学位、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考察的机会,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工作有条件,学术发展有平台,事业发展有空间。
再次,要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学队伍,适应课程需要。学校要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每学期新一轮开课前,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的培训;每一讲新课前,组织集体备课,对所讲授内容进行集中培训;还要积极选送教师参加教育部、省市教委的骨干研修和培训;鼓励教师在职学习和进修,不断提高素质。
5.研究体制,明确归属,成立教研室,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较新的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起步探索到逐步规范、从巩固提高到课程化建设的阶段,虽然成绩令人瞩目,但是发展也相当不平衡。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推进和提升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工作,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归属问题。
中央文件一再强调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既然形势与政策是一门课程就应该把它归属于教学部门,并且有相应的组织建构,有专职教学人员,有课程建设经费,有规范的教务管理,并列入教学计划。但是现实中,部分高校并没有把形势与政策课看成是一门课,而只是把它看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它放在职能部门,比如:有的放在学工部,有的放在宣传部,有的放在党办,有的放在团委,还有的学校是课程跟着人“走”。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形势与政策课归属于院系教学部门的,课堂教学水平相对较高,教学管理比较规范,学生评价也高。而把形势与政策课放在职能部门的,往往会发生教学管理不规范,课时不保证,师资水平不高,甚至有的学校把形势与政策课当做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教学内容芜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学生评价也低。
所以,有条件的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形势与政策课程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和体系中去,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建立教研室,确立课程负责人,在教学安排、教学督导、教学竞赛、教学评优等方面,应该一视同仁。
当前,虽然形势与政策课还没有完整成熟的课程建设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哲学社会科学新课程的建设经验,参照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经验,积极探索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形成特色,建构规范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开创形势与政策教学新局面。
注:本文中“各具特色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之路”材料由俞胜南(复旦大学)、王爱祥(华东理工大学)、罗汝坤(上海海洋大学)、顾晓英(上海大学)、亓曙冬(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贸学院学工部、蒋世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提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情况研究报告[R].2009,4.
[2]徐维凡.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
【注释】
[1]黄苏飞,女,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