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数字鸿沟问题
虽然21世纪第一个十年见证了互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普及应用以及网民规模由小变大的整个过程,但其中也发现了一些因数字资源分配和使用不均带来的新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问题,在一些文献中,它又被称为数字/网络不平等(Digital/Internet Inequality)问题。截止2012年6月30日的数据,在全球24.06亿的网民中,亚洲的网民数为10.77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44.8%;欧洲的网民数为51.86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1.5%;北美洲的网民数为27.38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1.4%;拉丁美洲的网民数为25.50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0.4%;非洲的网民数为16.73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7.0%;中东的网民数为9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3.7%;澳洲的网民数为2.43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0%。从世界范围看,虽然亚洲网民的绝对数量远高于其他地区,但亚洲的网民普及率(27.5%)仍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34.3%),它还远低于北美洲(78.6%)、大洋洲(67.5%)或欧洲(61.3%)的网民比例(世界互联网统计,2012)。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11年底的网民数达5.13亿,占全国人口比例约为38.4%,这一比例虽然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它远低于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亚洲,网民普及率最高的三个国家分别是韩国(82.7%)、日本(80.0%)和新加坡(77.2%),中国的台湾(70.0%)、香港(68.7%)和澳门(53.9%)地区在网民普及率方面也走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前列(表3.1)。
表3.1 亚洲网民普及率的国别比较
续 表
在当前中国网民的结构中,城市网民规模为4.09亿,占整体网民的72.4%,农村网民规模为1.56亿,占整体网民的27.6%。此外,中国仍有高达57.9%的非网民比例,这些国民由于各种经济的、技术的、教育的原因没能接触到电脑和互联网技术,因此不能受惠于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便利。其中,“不懂电脑/网络”已经成为非网民们不上网的重要原因(CNNIC,2013)(图3.2),而这些人群往往是高龄群体和农村人口。此外,调查发现,来自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中小学生在技术设备(家里是否拥有电脑和家里拥有电脑的时间)、网络使用自主权(在家上网条件和在学校上网条件)、社会支持的可获得性(培训支持情况、老师的影响和家长的影响)以及所有在线娱乐活动(玩在线游戏等)和在线学习活动(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与学习有关的信息等)和网络技能(网络自我效能)等五方面都比同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生有着明显的优势(Li & Ranieri,2013;李艳,赵乾翔,郭玉清,2012)。(www.xing528.com)
图3.2 中国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CNNIC,2013)
由此可见,虽然互联网进入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只有十来个年头,“数字鸿沟”问题在中国日趋明显。当这个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和社会机构每天都在便捷地享受着各种数字媒介资源的同时,在这世界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另外一部分人和机构组织很少或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同样的资源(魏南江,孔祥静,唐承群,2008;Yang&Li,2011),他们因此错过了许多宝贵的信息和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最终结果是这群没能享受到数字革命带来的便利的人群在信息社会的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由此可见,数字鸿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们接触信息多寡的问题,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社会中,它意味着更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均衡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尽针对这些“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以及“不同群体和不同区域之间网络使用行为的差异”采取积极措施消除这一鸿沟,以免因此造成社会和经济层面的更多社会新问题。
目前,“数字鸿沟”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早期关注数字鸿沟问题的学者主要关注不同群体是否能接触到计算机与网络环境及其带来的后果(Norris,2001),之后,学者DiMaggio和Hargittai提出了网络不平等这一概念,他指出,衡量数字鸿沟的指标不应只局限于人们是否能接触到计算机和网络环境,而应“关注他们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网络为其生活服务”(DiMaggio & Hargittai,2001)。基于这一思想,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将数字鸿沟定义为“来自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个体、家庭、企业和地区之间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ICT)的机会方面以及在使用因特网开展各种活动方面的差距”(OECD,2001)。
研究表明,造成数字鸿沟的原因很多,宏观层面的原因包括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完善与否、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成本、政治生活与互联网的关系、学校系统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等(Bindé,2005),微观层面的原因包括个人所处地理位置(城市或农村、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等)、家庭或个人收入情况、性别、年龄、个体及父母受教育水平等(Hargittai,2010)。
数字鸿沟问题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备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主要原因是数字鸿沟问题不仅反映了人们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的差异,它还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它会进一步拉大现有的贫富差距,进而影响社会均衡发展(胡鞍钢,周绍杰,2002)。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尤其是个体成长和学校发展(White,Gunasekaran,Shea,&Ariguzo,2011)。OECD在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接触网络不仅从数量上大大增加了学生们的教育资源,它还可以改善现有的教育资源质量,在当今这个强调知识经济的社会中,大力发展学生们的网络搜索与应用技能显得十分重要”(OECD,2011)。换言之,为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今日的教育系统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必须保证未来公民能够:(1)接触到相应的硬件、软件和网络连接;(2)接触到有意义的、高质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用本国/本地语言表达的学习资源;(3)创造并与他人交换和分享数字资源;(4)利用数字工具和数字资源来进行教学;(5)针对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学习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活动(Resta & Lafessiere,2008)。消除数字鸿沟需要来自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力量的通力配合(黄红敏,黄国洪,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