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数字传媒时代的特征
时至今日,人类不知不觉地进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回首过去的十年以及之前的那个20世纪,我们不禁感慨,人类的历史,无论是在政治和经济生活领域,还是人文和科技发展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21世纪和20世纪的人类活动,人们不难发现,最伟大的革新莫过于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数字传媒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人之间沟通方式的彻底变革。
互联网技术诞生于1969年的美国,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根据“世界互联网统计”2012年的统计数据(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截至2012年6月30日,全球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24.06亿人次,约占全世界人口34.3%。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2011,2013),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网民从2002年初的5910万人(普及率为4.6%)增加到了截止2012年12月底的5.64亿人(普及率为42.1%),这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所占比例为74.5%。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的结合,手机的功能从传统的简单通话和即时信息拓展到了上网、游戏、多媒体播放以及录音录像等,由于手机普及率高、便于携带、交互性强等特点,它对大众媒介消费行为的影响不可估量,也因此,手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又一重要新型数字媒介。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让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基于互联网络的数字时代。同时,传统媒体发展领域出现了一种21世纪特有的趋势——“数字化媒体融合”趋势,即传统的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都朝着“数字媒体”方向融合(彭兰,2008;徐沁,2008),我们看到身边的传统纸质报纸如今都有了网络版本,传统的书籍变成了可以在线阅读或随时下载的电子书;家里的电视升级成为可以点播或在线直播的数字电视;我们的手机变得越来越智能,可以上网,聊天,玩游戏;时下非常流行的博客、播客、微博等形式,都是数字化了的媒体表现形式。这些新、老媒体联合在一起给21世纪的公民们营造出了一个数字化了的媒介生态环境。
与20世纪相比,在21世纪的社会中,借助着各种传播媒介,尤其是数字传媒,各式各样的讯息(文本的、图片的、音频的、和视频的)能方便地被创造出来,并快速地被传递出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合适的媒介工具,发生在世界任何角落的任何故事如今可以瞬间传递到千家万户。(www.xing528.com)
与传统媒介(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不同的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媒体每天可以制造和传播海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这些海量信息的提供者不再只是专业的传媒人士,而是无数平凡的普通人,包括此时此刻在阅读本书的您。当您此时此刻在阅读本段落内容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几十亿网民们会此起彼伏地通过自己的博客/微博空间、知名的或不知名的视频共享网站、社交网站,和网上百科全书等在线平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原创性作品(包括文本、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正是web2.0技术的应用以及无数网民全民参与式的媒体建构造就着互联网革命的新一波浪潮。
信息传播领域的这种变革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由此产生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学习、电子娱乐等等新概念和新产业日渐成熟,并成为21世纪社会生活的主旋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学系统设计系的柯蒂斯·J·邦克博士(Curtis J.Bonk)在其《世界是开放的》一书中清晰地描绘了电子图书和网络搜索、开放源代码和自由软件、开放课件和开放信息社群、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等领域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从中,人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网络媒介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巨变(邦克,2011)。也正是基于对数字化传媒领域这一革命性变化的认识,美国《时代》周刊(Time)“2006年度风云人物”颁给了“你们”——“所有网民”(图3.1),因为所有网民,无论其国籍、肤色、语言、信仰、教育、经济状况等个人背景因素,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的网络资源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体验;更重要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的媒体制作技能后,他们也可以将自己身边的故事制作成各种形式的媒介内容,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发布,给他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图3.1 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度人物”封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