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层次教育管理研究-多样化就业服务

分层次教育管理研究-多样化就业服务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肯定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是为就业服务的重要措施,要求各地方、各高校要加快各自就业服务网的建设,尽快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 2004年以来,各地高校加快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进程,并开始注重专业就业网站的建设和应用。也可以通过阶段性数据的采集分析,确定个性化帮扶的对象和措施,进一步优化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内容和项目。

分层次教育管理研究-多样化就业服务

第三节 多样化的就业服务

1.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建设高水平的毕业生就业数字化服务平台

信息服务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校提供的信息了解就业的政策、就业的形势、就业的岗位、就业的知识、就业的技巧,从而逐步理清自己就业的思路、形成就业的计划,确定就业的方向,明确就业的定位,实现需要与可能的最佳匹配。一般通过就业信息专栏、就业网、就业指南、就业导航、短信平台等媒介及时向毕业生宣传介绍国家就业政策,提供用人单位信息;同时,也通过这些媒介发布学生求职的信息,实行供需双方的直接交流,在互动中达成共识,签约就业。

构建高水平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毕业生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目标。 1999年,首家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中国院校人才网”开通;标志着高校就业信息化工作进入起步阶段。 2002年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就业工作要实现“四化”,即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 2003年6月13日,教育部主办的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开通仪式并作了重要讲话。肯定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是为就业服务的重要措施,要求各地方、各高校要加快各自就业服务网的建设,尽快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 2004年以来,各地高校加快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进程,并开始注重专业就业网站的建设和应用。

建设高水平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一般要实现三个目标:为学生有效求职提供服务,降低求职成本;为企业人才招聘提供方便,降低招聘成本;为高校就业工作的管理提供便利,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因此,必须在理念、技术、功能和服务上体现高水准。

数字化服务平台要依据高校就业工作流程制定开发的,实现就业服务全程化和信息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登录网站发布招、应聘信息,进行双向浏览查询和在线联系。在企业发布招聘信息、学生发布求职信息后,通过就业招聘信息搜索引擎,精准对接企业和学生供求信息,实现就业需求和市场海量用人需求的即时交互,解决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毕业生求职环境;远程视频面试系统的建立,提供异地远程面试服务,突破传统面试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并使招聘会常态化、即时化。系统中的毕业生信息与企业信息均可纳入数据统计分析模块进行提炼分析,帮助高校建立就业评估模型,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管理提供便利。

就业服务平台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技术的高度集成。就业服务平台为集多媒体视频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开发技术于一体的多媒体交互与管理系统,以先进高效与成熟应用为标志,展现了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阶段对视频面试的需求,采用网格结构的总体架构设计和自主研发的兼容H. 320和H. 323协议的通信协议,满足阶段性海量数据集中爆发的情况下系统正常运行的需要,确保各方通信质量。视频编码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H. 264视频编解码技术,支持QCIF/CIF/4CIF的图像分辨率,带宽范围200K时图像流畅,在低带宽条件下,获得清晰、不变形的图像质量。为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中的院校、企业、人才各方交互对接的需要,在安全管理与保密要求的前提下,使用多角色与交互控制的关系描述方法和协同交互技术,采用QoS控制机制,实现音频、视频和数据分类控制和管理。网络开发技术采用LAMP(LINUX+APACHE+MYSQL+PHP),该组合包括Linux操作系统、Apache网络服务器、 MySQL数据库和PHP编程语言,所有组成产品均是开源软件,是国际上成熟的架构框架.和Java/J2EE架构相比, LAMP具有Web资源丰富、轻量、快速开发、易升级、易维护等特点;和微软的. NET架构相比, LAMP具有通用、跨平台、高性能、低价格的优势。与传统的高校就业网相比该平台技术更先进、更成熟,功能更全面、更强大,成本更低廉、效率更高。

第二,功能的系统整合。就业服务平台涵盖了“学校用户、学生用户、企业用户”三方就业工作常规项目的服务需求,也考虑了动态过程中即时运作的需求,构架合理科学,外延丰富清晰,体现了“整合”的特征和“一体化”服务的优势。高校毕业生就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共包含了三大用户系统(企业用户、学校用户、学生用户)、六大用户业务模块(企业信息、招聘管理、功能管理、动态管理、应聘管理、建立设置)和两大基础数据库(如图12.2所示)。项目系统采用B/S架构、各业务数据逻辑分离,支持群集管理,在大用户量、群件协作性能、易用性上表现较好。平台系统整合了就业门户、就业办公、就业资源、视频招聘、视讯会议视频点播等众多功能,可进行就业管理和监控,具备比较简便快捷的远程面试系统。使就业网实现了统一的应用和数据的一体化服务,消除了以往的“资源孤岛”和“信息孤岛”现象,为就业工作提供了良好开放的管理服务。系统中的信息统计模块,可对学生求职和市场需求等数据进行提炼分析,建立起高校的就业评估模型。通过用人单位发布需求信息采集的数据,分析判断社会需求趋势,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提供参考;通过学生发布求职意愿收集到的信息,分析毕业生现实需求的价值取向,包括岗位倾向、薪酬目标、就业地域等,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提供帮助;通过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的数据信息,分析学生的就业状况,包括就业地点、用人单位类型、岗位类别、档案趋向等,评估就业质量的优劣。也可以通过阶段性数据的采集分析,确定个性化帮扶的对象和措施,进一步优化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内容和项目。

img107

图12.2 平台功能图

第三,服务的便捷高效。就业服务平台符合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学校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就业服务等三方各自工作状态逻辑顺序的要求,为方便求职、方便招聘、方便就业工作,降低求职、招聘、管理服务的经济成本,减少时间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提供了支撑。学生用户可在个人后台管理自己的简历信息,收藏企业发布的岗位信息,进行简历投递,并即时收到相应的求职反馈信息;通过视频面试软件进行网上视频面试;查看学校政策文件和通知公告,下载学校发布的文件、表格,向学校递交就业调查信息;通过相关频道或视频面试软件获得老师的就业指导;通过智能系统解答毕业就业疑问;通过测评软件进行职业评测和职业生涯规划。企业用户可以发布企业介绍信息、岗位信息;收取学生简历并查看,对有意向学生发出面试邀请;通过视频面试软件进行网上视频面试,对视频面试过程进行录制、查阅等。高校用户可发布新闻通知公告,上传文件、表格,下载学生提交的就业调查信息等文件;对发布的企业信息进行审核;对学生用户进行管理;按要求查询企业岗位需求信息;按要求查询学生求职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查阅。学生用户和企业用户通过就业服务平台关键信息的快速交互与精准对接后,双方约定时间,启动面视通进行远程面试。远程面试快捷方便,视频人机功能操作简单。企业用户:登录→注册企业会员→创建面试房间→进入面试室→邀请进入面试→进行视频交流。学生用户:登陆→注册个人会员→选择企业及面试房间→进入面试室→进行视频交流。双方在线进行即时测试、应答,沟通、对话,并可对全过程进行录像,为求职学生寻找到适合的岗位,招聘企业找到合适的毕业生提供了便利,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和学生的求职成本。

推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服务,实现了“有需求性”信息发布。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和学生个体的需求,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将招聘信息发布给相应的毕业生,提高了信息使用的有效性,拓展了就业个性化服务范围。

2.建设好实践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用人单位最希望的,就是招聘的人能符合岗位的要求,上岗后就能派上用场,最大限度缩短岗位适应期,从而降低人才使用的成本。学校的期望就是使自己培养的人能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高校往往与用人单位联合建立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可以是“共建”的形式,“合作研究会”的形式,也可以是“办学联合体”的形式。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建立与各二级学院专业相对应的就业实习基地。高校要充分利用自己专业、师资、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主动为用人单位提供支持和服务,并逐步发展为专业实习基地。待条件成熟,双方协商一致,正式签订协议,挂牌启动。第二步,研究会(或毕业生实习基地联盟委员会)。以各专业的实习基地为成员单位,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为会员,成立学校毕业生实习基地研究会。研究会的主要任务是:探讨科学的合作模式,推进实习基地的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共同提升实习基地的研发水平。成员单位优先享受学校产学研一条龙服务的优惠政策,优先挑选学校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实习,优先安排到学校开展企业文化的宣讲。研究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会议主题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第三步,建立“实习-就业”的协调机制。学校和实习单位(用人单位)要建立联合管理协调会议机制,共同协商实习生管理、实习岗位设置、保障措施落实、毕业生使用等问题。

实习的环节是高校毕业生从“学生”向“专业岗位人才”转变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说这是毕业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中继站和加油站。一般情况下,在经过三个月左右的常规性实习实训后,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实习生顶岗实习。毕业生再经过三个月左右的顶岗实习,可与企业签订聘用合同,成为企业的正式职工。在毕业生实习的过程中,碰到双方或一方不愿意继续实施实习方案,就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调剂。建设学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实行“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无论对高校、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它有利于高校优化育人环节,提高育人质量;有利于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用人单位节约用人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为加强对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一般学校都要出台实施办法。内容如例:

为了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实践工作,多方位、多层次地拓展学生就业实践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通过建立学生就业实践基地,搭建学生就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就业和实践机会,同时,为企事业单位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直接引进人才和有效储备人才提供方便。

二、建立就业实践基地的要求(www.xing528.com)

各二级学院要进一步加强与本学院专业对口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现有的教学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积极建立与本学院专业对口的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各二级学院与有关单位合作建立学生就业实践基地,要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有关合作事宜和双方负责人、联系人,共同履行协议承诺。

作为学生就业实践基地的单位一般应具备管理规范、规模较大、人才需求量较多、行业中有一定知名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等基本条件。确定为“就业实践基地”的单位,应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优先录用毕业生。

各二级学院要经常与就业实践基地保持联系,派送学生到就业实践基地见习、实习等,也可聘请就业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为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三、建立就业实践基地的程序

建立学生就业实践基地,由所在学院申报。申报时须填写《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申报表》(见附录1),同时附就业实践基地情况简介。经审核同意后,签订建立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协议(见附录2),并向就业实践基地单位授牌。

3.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帮助困难学生就业

近些年来,高校的就业援助理念不断强化,服务机制不断完善。一是建立了学校、各二级学院、各系的毕业生就业援助常规服务体系,实现校、院、系三级梯次联动的就业援助服务。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的援助,系主要负责专业培训和实习环节的强化;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心理疏导,求职技巧辅导,就业实训落实等;学校层面主要负责开展个性化指导,多层次就业岗位的提供,初次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就业困难毕业生还贷资助等。三级齐心努力,共同帮助毕业生就业。二是建立了“学校-机构-用人单位”就业推荐动态服务体系,实现实时就业援助服务。相关“机构”指的是:人才交流中心、实训基地、外包服务基地、人力资源专业服务中介等,他们一边连着高校,一边系着用人单位,手中掌握着以项目为主体的就业资源,而且往往是“定向”的、“订单式”的。学校通过与其开展相关项目的合作,实时有效地帮助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顺利就业。

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出台的就业援助政策。许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关于援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如杭州市万名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杭州市大学生职业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杭州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方案等。这些措施包括了项目援助、培训经费资助和就业岗位的援助。定向实训,订单实训,紧缺工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都能实实在在帮助毕业生尽快就业。同时,杭州市政府还出台了大学生见习实训的优惠政策。规定具有杭州市区户籍,毕业6个月未就业的,可到劳动部门、人事部门认定的见习基地接受3~6个月的岗位训练。并可获得杭州市区企业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70%的生活补贴。学校可结合实际,主动出击,加入行动计划的实施行列,让学生充分享受就业援助的政策措施。

在具体的实施中,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一般采取如下一些措施:第一,建立帮扶对象资料库。通过调研访谈、班级教师推进等方法,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帮扶对象资料库。第二,配备个人就业助理。通过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咨询,为其进行就业定向分析,制订与其个人匹配的就业方案。就业助理全程协助落实就业方案。第三,开展培训。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客观、成熟的职场心态,帮助树立信心,增强动力,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和求职技巧,提升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第四,提供2~3个匹配岗位的面试机会。依据个人就业需求,甄选2~3个匹配岗位,提供面试机会;面试前,个人就业助理将提供相关信息及注意事项,进行面试辅导,提高就业成功率。

实施流程如图12.3所示。

img108

图12.3

【注释】

(1)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18.

(2)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2.

(3)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2-4.

(4)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2-4.

(5)王本贤.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之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7

(6)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120-122.

(7)周湘哲.大学生就业指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