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层次就业指导工作实施步骤

分层次就业指导工作实施步骤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分层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步骤1.职业发展方向测试指导学生开展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为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的依据。职业兴趣是指个体对某种职业或工作所抱的积极性态度。测试为学生职业规划提供了基本的出发点,同时也为学生的分层次和分层次就业指导提供了分析的基础材料和依据。下面是某高校就业指导处开展的三项调查。接受本次调查的是省属某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

分层次就业指导工作实施步骤

第一节 分层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步骤

1.职业发展方向测试

指导学生开展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为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的依据。它是在引导个人充分认识自我后,将职业相关的外部环境、个人内在需要和所预期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个人职业生涯的选择与决策。一般开展分类测试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气质测试。气质是指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上。一般认为气质与职业具有适配性。如多血质的人适合与外界打交道,从事灵活多变、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工作。胆汁质的人适合从事与人打交道,工作内容环境充满变化性的工作。黏液质的人适合做稳定的、按部就班、静态的工作。抑郁质的人适合安静、细致的工作。二是性格测试。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影响着一个人对职业的适应性。常见的,把性格分为感觉型和直觉型、思考性和情感性、判断型和知觉型、内向型和外向型。然后根据性格类型与不同的职业要求对应进行匹配,不同的性格可选择从事不同的职业,以提高职业成功率。三是职业兴趣的测试。职业兴趣是指个体对某种职业或工作所抱的积极性态度。是个体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霍兰德的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匹配量表为人们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四是能力测试。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某些职业对从业者的智力水平要求很高,智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所要从事的职业类型。某些职业往往需要从业者具有较高的智商,如律师、工程师、科研人员、大学教师等;而一般职业受智商的影响则不太明显。研究表明,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特殊能力只在特殊活动领域中发生。如节奏感、音色辨别、听觉力等。从事特殊领域的工作,需具备特殊能力。表12.1介绍了八种特殊能力与其相适应的职业情况。

表12.1 特殊能力与相应职业

img102

资料来源: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

五是职业价值观测试。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是职业选择的内在标准。不同的价值观,择业的理想和标准是不同的。美国心理学家洛特克(Milton Rokeach)将人的职业价值观分为13种类型。

利他主义:总是为他人着想,把直接为大众的幸福和利益尽一份力作为自己的追求,别人也会因为你的行为而受惠颇多。

审美主义:能不断地追求美的东西,得到美感的享受。

智力刺激:不断进行智力开发、动脑思考、学习和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成就动机:提升社会地位,得到社会认同;希望工作能受到他人的认可,对工作的完成和挑战成功感到满足。

自主独立:在工作中有弹性,可以充分掌握自己的时间和行动,自由度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按自己的方式、想法去做,不受他人干扰。

社会地位:所从事的工作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使自己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尊敬。

权力控制:获得对他人或某事的管理权,能指挥和调遣一定范围内的人或事物。

经济报酬:获得优厚的报酬,使自己有足够的财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使生活过得较为富足。

社会交往:能和各种人交往,建立比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关系,甚至能和知名人物结识。

安全稳定:希望不管自己能力怎样,在工作中要有一个安稳的局面,不会因为奖金、加资、调动工作或领导训斥等而经常提心吊胆、心烦意乱。

轻松舒适:希望将工作作为一种消遣、休息或享受的形式,追求比较舒适、轻松、自由、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人际关系:关心他人,与别人分享,协助别人解决问题;希望一起工作的大多数同事和领导人品好,相处在一起感到愉快、自然。

追求新意:希望工作的内容经常变换,使工作和生活显得丰富多彩,不单调枯燥。

测试为学生职业规划提供了基本的出发点,同时也为学生的分层次和分层次就业指导提供了分析的基础材料和依据。

2.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就业状况调查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求职动态情况,以便把握就业市场发展的态势、学生求职的意向趋势,为更科学地制定就业指导方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一般要进行三方面的调查。一是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侧重在择业意向的了解。二是对往届生的调查,主要了解就业后的感悟和体会。三是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主要了解择优录用的标准。

下面是某高校就业指导处开展的三项调查。

A.对应届生的调查

调查涉及“就业计划、择业理念、就业地点选择、就业行业选择、择业的主要渠道、选择就业单位”等六个方面,涵盖了择业的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就业的外力因素和内在因素。接受本次调查的是省属某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765份,回收650份,回收率85.98%,其中无效卷2份,有效问卷648份,有效率85.7%。

①问卷分类统计情况:

第一题:你的就业计划是:考研2.30%;考公务员10.8%;毕业就去就业65.7%;不急于就业等机会再说8.5%专升本11.9%。

第二题:你择业的理念是:先就业再择业33.5%;以工资高低为标准择业2.90%;以发展潜力为标准择业36.60%;既要工资高的,又要有发展潜力的26.70%。

第三题:你就业首选的地点是:杭州50.50%;本省其他城市5.10%;回本县(市)25.80%;工作找到哪里就到哪里18.70%。

第四题:你就业首选的行业是:所学专业行业29.60%;相关专业行业53.20%;任何行业17.00%;其他0.20%。

第五题:你觉得能帮助自己择业的主要渠道是:自身的优势50.00%;亲属、朋友36.90%;学校、老师13.10%。

第六题:你选择就业单位顺序依次是:国家行政机关52.30%;事业单位37.70%;国营企业6.90%;民营企业7.50%;外资企业21.20%;中外合资企业7.80%;个体户4.30%。(说明:这是一道排序题,调查学生对选择单位的心理认可次序。所列的七类单位可全部依次排序,也可选几类排序。统计时按点位累积方法统计。)

②情况分析

第一,就业理念趋向理性化。与前几年以工资高低论英雄的择业观明显不同,大学生们已不再仅以工资高低作为择业标准。这说明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回归到了理性的范畴。以发展潜力作为自己择业的标准,体现了科学的就业发展观。人是在实践中成长的,能力是在锻炼中提高的。有发展潜力的岗位就预示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有利于自身潜能的发挥,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升,也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先就业、再择业,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选择了现实态度,体现了“天之骄子”到“大众学子”,理性趋向了逐步到位。

第二,择业竞争的自我主体意识得到加强。 50%的毕业生认识到择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是自身优势,只有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才是就业的真正竞争力。这与近几年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实际能力水平和全面素质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也与学校教育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是分不开的。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是在校学生强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强有力的动力,也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和学生求知欲望满足的最佳结合点。作为学校要因势利导,创造一切必要条件。积极帮助学生打造自身优势,提高毕业生的择业竞争力。

第三,择业延展度明显拓宽。择业延展度是指个人就业适应范围延伸的程度。一般说来,他以个人所学专业为基点,以相关专业或考取的技能等级证书为延伸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择业者和接收者均具有心理承受能力。这个范围拓展的越大,择业的机会就越多,成功率相对也越高。但他的前提必须是毕业生具有“一专多能”、“一业多证”、“一技多长”的宽口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调查统计显示,有29.6%的同学就业首选所学专业行业, 53.2%的同学首选相关专业行业,两者相加达82.8%。这说明了学生择业延展度在不断拓宽,学校近几年要求学生“一专多能”、“一技多长”的教育,已开始突显成果,学生择业的适应度和自信心正在不断增强。

③问题研究

择业意向过于单一。调查显示,如果条件允许,有52.3%的人的择业首选了国家行政机关, 37.7%的人选择事业单位,这反映了毕业生对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兴趣比较高,稳定的工作和较好的待遇是大家所企盼的。但如此集中和单一的择业意向明显与社会发展的一般情形不相吻合。因为一个社会发展程度越高,个人的职业选择意向越趋向于多元化。在我国经济持续走高、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经济的多样化,文化的多元化,展示给人们的是斑斓多彩的世界。但大学生们的择业风向标却没有跟着转,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一方面可能校园的相对平静和社会的波澜壮阔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学生的触角伸得还不够长,感受还不够深,思想准备不足;另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官本位,求安稳,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

择业地点太显集中。 50.5%的人就业的首选地点是省会城市,从情感上说是不难理解的,但从解决就业难的角度说,不免使人产生忧虑。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批批新型的小城镇在全省星罗棋布般地崛起,区域经济、块状经济飞速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势如破竹,显现出勃勃生机。在那里需要大批有知识、有专业、有特长的知识型人才,是大学生建功立业、发挥自己才能的好地方。诱人的前景,广阔的天地,却并没有太多地引起我们大学毕业生的兴趣,以至出现省会城市就业困难,基层的企业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如果长此以往,社会的人力资源就得不到有效配置,人才的结构性矛盾会越来越显突出。

少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持观望态度。调查中有8.5%的人不急于就业,想看机会再说。具体分析约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自认为学的是好专业,待价而沽。如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毕业生中有15.70%的人不急于就业,想看机会。第二,学的是基础性学科,就业范围较为宽泛的部分学生表现较为迟疑。如人文学院的毕业生中有14.3%的人不急于就业。第三,所学专业与市场适应度不高,就业有一定难度,毕业生思想上有一定畏难情绪的。如此种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部分毕业生就业积极性有待提高。

B.对往届生的调查

调查采取随机抽查的方法,对164名往届生进行电话访问。接通140名,有效率85.37%。

在回答“你认为培养和获得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什么?”问题时,呈现:社会兼职28.74%,毕业实习25.70%,假期实习20.08%,参加社会实践活动19.36%,参加学生社团活动6.07%。在回答“你认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办法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40.87%的人认为在大学期间要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有32.45%的人认为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学校应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有23.70%的人认为要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其他回答占2.98%。在回答“根据你的求职经历,你认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中存在的障碍有哪些?”时,答题中较集中反映的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工作经验问题,用人单位大多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而毕业生比较缺乏;二是求职定位问题,毕业生求职的定位不明确或定位过高;三是知识与实践脱节问题,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素质全面,而不少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四是相互沟通问题,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所需职位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所知甚少,所学专业和岗位工作很难吻合,又缺乏社会经验,有些方面很难与用人单位达成一致。

C.对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标准调查

在用人标准的调查中,我们对61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问卷和访谈。

调查显示: 100%的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人品,对“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毕业生最为欣赏;有97%的用人单位看重应聘者的团队合作能力;有93%的用人单位认为应聘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他们认为,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对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开展有效工作的重要前提。 85%的用人单位认为应聘者必须具备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调查还显示: 87%的用人单位愿意录用在校学习成绩一般,有一定工作经验,工作能力较强的毕业生; 59%的用人单位愿意录用在校成绩优秀,具备一些专业资格证书,有专长、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有13%的用人单位愿意录用在校学习成绩优秀,但没有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又一般的学生。

另外,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偏爱“有证一族”。在招聘会或是面试阶段,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毕业生的真实水平。计算机证书、英语证书、科研论文发表证明、导游证书等专业技能证书成为用人单位在有限的选人时间里考察应聘者实践能力的重要“参考资料”。

“英语好、有创新意识”的毕业生易受青睐。对一些具有研发性质的单位,企业看重应聘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外企对毕业生外语的“听”、“说”能力有较高要求,即使非外语、外贸类的企业也非常欢迎具备一定英语能力的毕业生。通过进一步访谈得知,许多中小企业正在努力走向世界,他们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销售都需要“全球化”,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英语能力成为学子们增加求职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从三项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还不是很乐观。首先,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需求双方来看,用人单位比较看重毕业生的思想品质、团队精神、能力素质、尤其是工作经验;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既有自身定位不明确,所学知识和实际脱节,工作经验缺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就业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其次,从高校和用人单位供需双方来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双方还缺乏沟通,有效对接度不够,人才培养的互动双赢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第三,从学校与毕业生的角度来看,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就业指导、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都还有待改进;对毕业生来说,工作经验积累,能力锻炼,品行修养,择业心态调整等都有待加强。第四,从政府方面来看,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就业帮扶、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都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调查情况表明,要让用人单位招聘到合适的毕业生,让高校毕业生找到适合的岗位,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制订就业指导工作方案

首先,从学校定位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制订出学校整体的就业指导框架方案。一般要确定就业指导的基本原则,分阶段的实施目标和内容。框架方案具有规划性和方向性,着眼于就业指导的整体构架。较常见的有以模块为特色的职业指导构架体系。见表12.2

表12.2 学生就业指导模块内容

img103(www.xing528.com)

其次,制订出年度就业指导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认真分析包括外部、内部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明确就业指导的具体内容范围,提出对策和措施。下面是某高校制订的年度就业指导工作实施方案。

一、今年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

政策因素分析:

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动态变化情况分析:

毕业生求职意向分析:

二、今年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把手工程”,也是“爱生工程”,更是学校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工程”。抓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学校实行二级学院书记、院长就业工作责任制,落实学校确定的就业工作年度目标,并在年底实行单项考核。各二级学院要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深入研究就业工作的规律,形成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各专业课教师抓落实,全体教职员工抓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把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就业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要高度重视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各项工作。

(二)加大力度,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1)联系就业工作实际,着力抓好面向基层就业和诚信就业的教育。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和十部委文件精神,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到西部、到欠发达地区、到非公企业等基层单位就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要注重对毕业生的诚信就业的教育。鼓励毕业生初次就业要除浮躁,沉下去,肯吃苦。稳定一段时间,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毕业生都是非常有益的。

(2)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要采取校企合作、专题讲座、模拟招聘、鼓励考证、举办培训班、辅导班等方式,增强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求职技巧,提高求职能力。鼓励毕业生积极参与考研、专升本、考公务员、劳务输出、“三支一扶计划”、“村官(社区)计划”、“服务西部计划”,实现多渠道、多方向就业。要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密切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为毕业生的成功就业创造机会和条件。

(3)多管齐下,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积极开展推介宣传工作。要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宣传我校毕业生的优势特点,让社会了解和选用我校的毕业生。充分运用人才机构的各种资源,积极参与校企洽谈等对接活动。要安排专门人员走访各生源地教育行政部门,逐一走访毕业生实习单位,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满足其用人需求,推动毕业生就业。

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活动。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省厅招聘月和全国网上招聘周活动等,学校除了举办大型招聘会外,将每月不定期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开展招聘活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选择的平台。同时,各学院要广开门路,以专业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来校选用毕业生,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择业机会。

及时提供就业信息。通过学校就业网、短信群发、就业指南、就业导航等媒介及时发布就业岗位信息,供毕业生就业选择。

做好就业咨询和各种日常服务工作。实行网上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等方式,热情接待每一位咨询者,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回。认真做好毕业生报到证的签发、户口的迁移、档案的交寄、就业协议书的签章等日常服务工作,一切以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为准则,全天候、全方位做好服务工作。

(三)齐心协力,全面落实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

(1)今年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可在全省范围内“双向选择”落实就业单位,鼓励跨系统就业。所有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均由校招生就业指导处发给全省统一编号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和“应聘协议书”各一份(一式三张)。毕业生持此就业协议书参加“双向选择”时,先由本人与用人单位以及该用人单位的主管部门在就业协议书上签章,再交学生所在学院签章,然后交校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审核同意,随即生效。就业协议书一经签约生效后,原则上不予改签。

凡在今年6月25日前与用人单位签就业协议书的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由学校直接签发《报到证》派往用人单位报到,并同时办理户籍关系和档案的转出手续。如果不能在6月25日前签就业协议书的师范类毕业生,则根据上级规定,由学校直接签发《报到证》派回生源地所在市、县(市、区)教育局人事管理部门报到,并同时办理户籍关系和档案的转出手续。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到生源地所在市、县(市、区)教育局人事管理部门报到后,仍可在各地区的教育系统或出教育系统选择就业。

(2)今年高职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可不受行业、单位性质等限制,自行进入各种人才市场,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单位。

高职类专业毕业生每人由校招生就业指导处发给全省统一编号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和“应聘协议书”各一份(均为一式三张)。毕业生在人才市场进行“双向选择”时,如果招聘单位可正式落实本人户籍关系和档案的,可签“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如招聘单位暂时不能落实本人户籍关系和档案的,则应使用“应聘协议书”。

高职类毕业生在6月25日前签“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落实就业单位的,在毕业离校时由学校直接签发《报到证》派往用人单位报到,并同时办理户籍和档案的转出手续;如果不能签“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但签了“应聘协议书”的,经本人申请、学校同意,可将其户籍关系和档案继续保留在学校,期限为两年,待其签了“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后,再签发《报到证》,并同时办理户籍和档案的转出手续;凡超过两年仍不能签“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学校将其保留的户籍关系及档案转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

在6月25日前不能签“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也没有签“应聘协议书”的高职类毕业生,根据本人申请,学校审核同意后,可以将其户籍和档案继续保留在学校,保留期为两年。

凡本人申请,学校审核同意,户口和档案留在学校的高职类毕业生,毕业离校时暂时不予派遣;在规定时间内(截止毕业后第三年的6月30日)落实单位的,按有关规定予以派遣。

未落实工作单位回生源地的高职类毕业生,在生源地区内跨县(区)落实单位的,由所在地调配部门办理调整手续;跨地区落实单位的,由省毕业生就业调配部门办理调整手续。

(3)户口和档案留在学校保管的毕业生,不再具有学籍。学校只负责为其提供与就业有关的服务,并只为其办理与就业有关的手续。

户口和档案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应对自己在求职期间的个人行为负完全责任;为预防意外情况,应自觉参加社会保险。

(4)毕业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其组织关系在离校时原则上应随转入就业单位党组织或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特殊情况的,经本人申请,学院党总支同意,报校党委组织部批准,可暂时保留在原学生党支部。党内材料随本人人事档案转移。

(5)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凡实行自主创业的,按学校文件规定,给予专项资金资助。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的,填写普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登记表。

(6)公平、公正做好省级、校级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推荐工作。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推荐工作,按照学校《优秀毕业生评选办法》执行。

(7)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学校实行奖励。奖励的项目有: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领先单位、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就业工作关爱奖、面向基层就业鼓励奖。其中面向基层就业鼓励奖分学院奖和学生签约奖。各学院就业率、签约率均达到或超过学校下达的年度工作目标,可获达标奖、超标奖。凡毕业生按时签约,均可获得签约奖励。

三、就业指导工作的考核和奖励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核实行常规考核和动态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常规部分,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要求;动态部分,按实际成效,分值实现上下浮动。详见表12.3。

表12.3 

img104

续表

img105

奖励项目和标准:

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对完成年度就业工作目标,且评估考核的分数为前三名的学院,学校给予嘉奖。

就业工作领先单位:签约率、就业率达到全年就业工作目标的单位,学校给予单项奖励。

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对就业工作做出积极贡献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个人,学校给予奖励。

就业工作关爱奖:对提供就业第一原始信息,并以毕业生签约2人(含)以上者,学校给予奖励。

面向基层就业鼓励奖: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取得实效(以签约为准),学校给予奖励。

各学院按时完成学校年度就业工作目标,给达标奖,超额完成的给超标奖;学生积极到基层就业并签约的给予相应的奖励。(a)达标奖:就业率、签约率均达到学校下达的年度工作目标,获该奖项。(b)超标奖:超过学校下达的年度工作目标,获该奖项。(c)学生签约奖:凡学生签约的均给予相应奖励。

实施方案确定后要认真抓好落实的工作。

4.学生职业发展方案制定指导

职业发展方案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中短期计划,一般包括大学阶段和就业第一阶段的计划内容,是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尝试和体验。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所谓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教育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6)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对自我的认知,对外部环境的评估,个人目标的选择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等。罗双平用公式简明扼要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与具体内容,如图12.1所示。(7)

img106

图12.1

知己:即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具有哪些优势,哪些缺陷,具备哪些基础条件,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哪个水平层次。自我评价的内容包括性格、兴趣、特长、智能、情商、气质及价值观等。这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的规划方案的前提。

知彼:即评价外部环境。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因素,要分析哪些是有利因素,哪些可能是制约因素,以求有效地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和发挥有利因素。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组织环境等。

抉择:进行有效选择。首先是目标选择。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目标,进而获得自己的理想生活。其次是行动计划可行方案的选择。行动计划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要有严格有效的执行措施。第三是反思和调整。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反思,要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针对规划的目标和行动方案做出调整,从而保证确立目标的实现。

一般来说,学生在校期间,除了目标的努力方向可以向职业生涯规划看齐外,其他的内容都以职业发展方案方式出现。职业发展方案要求以年度或阶段体现目标和内容。大学阶段以专业学习和能力锻炼为重点,职业选择以专业为基础,以专业相关性为范围,适度扩大择业方向;并以此构筑视野扫描的半径。这样有利于学生凝聚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有利于克服职业生涯规划中常出现的目标定位空泛,计划缺乏可行性的缺陷。

对学生职业发展方案制定的指导,分为事前指导、事中指导、事后指导。事前指导主要是理论培训,讲清方案制订的方法、思路、结构;开展测试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事中指导主要是测试结果的分析和使用、目标方向的确定、计划的可行性等。事后指导主要是督促方案的实施、指导实施过程的反思以及方案的完善修改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