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层次教育管理研究:层次划分依据

分层次教育管理研究:层次划分依据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层次划分的依据1.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学校教育是按学生年龄段及其身心发展的特征来设置学段年级,开设课程的。霍兰德的人格倾向与职业匹配理论则被更多运用于对学生职业指导的分层分类。霍兰德提出了“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六种人格类型并用六边形来说明这六种人格类型之间的关系,详细描述了与每种人格理论有关的职业或兴趣领域。

分层次教育管理研究:层次划分依据

第一节 层次划分的依据

1.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

学校教育是按学生年龄段及其身心发展的特征来设置学段年级,开设课程的。0~6岁为幼年期,其特征是身体迅速成长和感觉器官的发展,一般从3岁开始进入幼儿园学习;6~12岁为少年期,其特征是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以及与此联系的语言和手的器官的发展,一般安排入小学段学习; 12~18岁为青年期,此时思维能力有了较高的发展,判断力和理解力进入较快发展阶段,一般进入中学段学习; 18~24岁为成年期,其特征是意志的发展和保持和谐的能力提高,一般进入大学学习。并据此开设与各学段、各年级相对应、适配性很强的课程,形成一个第次相连、循环上升、层次分明的严密系统。学段的提升和课程的配套安排与学生身心的发展相适应,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教育管理的主要指向,就是要在相关的学段里通过课程的教学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但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分化、分层,出现众多的差异性,从单层次逐渐发展到多层次。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着眼于人的成长和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认真审视各层次的节点,探求学生个体发展的历程,寻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理清实际存在的差距状况,把差异情况相同相近的学生分别归类,确定层次,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划分层次,有利于科学的分层。

2.参照相关的理论体系(www.xing528.com)

理论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教育的科学实践活动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也为层次的划分提供了参照。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s Theory),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多元智力理论,布鲁姆(V.H. Vroom)“教育目标分类法”,默顿学派的社会分层理论,卡兹的组织寿命曲线理论等都是经常被应用于作为层次划分的依据。如默顿学派关于科学界高度分层的理论,成了基础研究人员分层的依据。他们认为,根据科技人员学术声望(即科学界对科技人员能力的判断)的大小在科学界形成了不同的阶层。根据马太效应,那些声望较高,处于科学上层的科学家会获得更多的权力、权威和资源:他的著述将受到更多人的注意,更容易申请到科研经费和基金,其科研项目更容易获得批准,也更有权力和机会评审他人的成果。不同阶层的科技人员所拥有的资源不同,按照其学术声望由低到高,基础研究人员分为“基础层、辅助层、精英层、大师层”四个层次。并按照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对他们进行分类管理。霍兰德的人格倾向与职业匹配理论则被更多运用于对学生职业指导的分层分类。霍兰德提出了“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六种人格类型并用六边形来说明这六种人格类型之间的关系,详细描述了与每种人格理论有关的职业或兴趣领域。学生可通过比对六种类型各自的特征,进行自我评估,确定自己属于何种类型,从而找出自己可优先考虑的职业或领域,并进行分层有序的职业规划,为就业做好准备。

3.联系“注意”的目标性

在心理学中,把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称为“注意”。注意不仅要有选择地指向某些对象,而且会全神贯注于某些对象。(1)教育管理的行为都是有预定目的的,受动机的支配与驱动,朝向一定的目标。目标不同,注意的指向对象与集中的对象就不同,分层分类的标准也就不同。如对教职员工的管理,当管理目标指向“齐心协力育人”时,就可把全体教职员工分成三类:行政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分别明确“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要求;当管理目标指向“提升自身能力素质”时,就可按年龄分层,如对学历要求,可提出25~40岁人员达到博士毕业, 41~50岁的人硕士毕业, 51岁以上的人达到本科毕业。有意识、有目的多关注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恰当联系管理行为的目标,使分层分类的方法和标准与管理的要求相一致,才能达到分层分类的科学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