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层次教育管理研究:文化传承与实践

分层次教育管理研究:文化传承与实践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分层次教育管理理念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粹之一就是兴教办学,重视和发展教育,并积淀了宝贵的经验。官学、私学和书院在长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制度,形成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每一个层次、每一个学生(教职工或事

分层次教育管理研究:文化传承与实践

第一节 分层次教育管理理念的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粹之一就是兴教办学,重视和发展教育,并积淀了宝贵的经验。最早的教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尚书・舜典》记载,早在虞舜时即设官学,管理教育事务。舜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命夔“典乐”。《礼记・学记》中的“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既是概括,又是记述。考察古代的教育组织主要有“官学”、“私学”和兼有两者特点的“书院”。夏朝时产生了官学,殷商时代,学校已有大学、小学之分。西周时期,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泮宫”。汉武帝创立了太学,设在京师,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设庠,聚设序,学校制度已相当完备。晋代分国子学和太学两种。唐朝使学校达到新的高峰,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国子监,门下省设弘文馆,东宫设崇文馆,尚书省祠部设崇玄馆,太医署设医学,太卜署、司天署、太仆寺等都有自己的学校。京都学、都督府学、州学、县学等体系齐备。宋元明清时期,大抵沿袭唐代学校体制。春秋战国时代,随着一批学识渊博的私学大师的出现,私学诞生并逐步形成了特色。其中以孔子创办的私学最具代表性。汉代私学盛行,经师大儒收徒教授,人数众多。两晋南北朝时期,名儒聚徒讲学,私学日盛。隋唐宋私学大师讲学之风依然盛行。书院始于唐代,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门生的重要场所。宋代盛行,共建有书院173所。明代书院达1500所以上。清雍正十一年(1733),清政府下令书院实行官办,书院迅速发展,遍及城乡各地。 1901年,清政府下令书院改成了学堂。(1)官学、私学和书院在长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制度,形成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就当代教育管理而言,丰富的传统教育思想宝库,是开启我们思维和智慧的金钥匙。分层次教育管理就其理论体系来说,源自传统的教育精粹,传承于优秀的文化理念。

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自三十岁左右开始私人讲学,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他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开创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因材施管、启发式教学,提倡学思并重,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基础的奠基者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强调在教育对象上没有身份、年龄和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求学的志向并行拜师之礼,他都愿意收为学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中,有贵族家庭出身的,有贫贱家庭出身的,有商人出身的,有“大盗”出身的;有来自鲁国的,也有从卫、齐、晋、陈、宋、吴、楚、秦等国来的学生。对学生个体的差别,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个性差别主要是后天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因而,在具体的教学和管理中,他采用了“因材施教”和“因材施管”的方法。孔子十分注重了解学生的基础,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论语・先进》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道:“有父兄在,怎么能不得到允许,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道:“听到了就去做。”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做。我有些迷惑,大胆地问问原因。”孔子道:“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要催促他;子路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敢作敢为,所以要抑制他。”同样的问题,由于询问者的情况不同,孔子的回答往往是深浅难易、繁简详略各不相同。《论语・先进》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由于,学生的特长各不相同,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孔子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实施“因材施管”,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2)(www.xing528.com)

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吸引了大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但也给他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孔子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了分层次、分类别的教学和管理,实行“因材施教”和“因材施管”,使各类别、各层次的学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就了“师圣”的荣耀,为我们今天以班级制为主体的学校管理和教学提供了典范和借鉴,也为分层次教育管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动态变化与遵循发展规律

被欧洲心理学家荣格称为“人类唯一智慧宝典的《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凝聚了中国文化文明发展中对自然和人生规律价值的探索成果。《周易》的哲学思想强调万事万物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且有“变易必循的轨道”,应该适应事态实际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顺时而动,相时而变。“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3)。》周易》揭示的微变、渐变、相时而变以及一切变化均来自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对中国式的管理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思想方法。“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程子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4)“中庸”的基本原则是适度,无过无不及,避免两极分化,使事物的发展处于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尽可能朝最佳的方向发展。注重事物整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和谐性。中庸之道强调,遵循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以达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并要求能“通权达变”,根据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分层、分类的管理。“爱义者使之贵,爱利者使之富。”中庸之道的管理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代管理思想的先进性。

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今天的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受教育对象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加,人员构成也逐渐复杂化。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每一个层次、每一个学生(教职工或事业)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是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每一个学生(教职工或事业)都处于成长过程中,动态变化是其客观规律。按照管理客体的动态变化的规律,根据各客体的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运用不同的管理策略,让每一个客体都向着最佳的方向发展,最终就能实现“团体”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这是分层次教育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内核所在,也是它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