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年来中国政党现代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功效分析
陈仕平
百多年来中国政党现代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政党的现代化,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政党在推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自觉地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环境的需要及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适时地调整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使自身建设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增强其在社会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现代化的认识,尽管人们理解各异,但是有一点是共识,就是认为现代化是世界范围内的、以工业化为发端的、以一个个民族实体为其载体的社会的变革,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社会变迁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变过程,也包括社会结构的演进过程,所以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还包括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内容的现代化。近现代中国每一政党,由于其理论、性质、纲领不同,组织构成和功能各异,尤其是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别,各个政党所发挥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近现代政党作用如何,是一个政党在社会中存在、发展的价值所在。总体而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与近代以来政党的现代化历程休戚相关。
一、近现代中国政党以自身现代化,通过对社会思想教育、民众利益表达等形式,进行全民政治动员,实现政治整合。
(一)近现代中国政党对社会现代化进行思想领导,进行政治动员,实现政治整合。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广泛支持,为了使公民和党员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和方法参与政治、支持政党、表达意愿及维护利益,政党开展大量而深入的思想教育活动。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其内部只有形成相对统一认识,才能做出统一行动。况且,政党本身就是一个集合体,要把组成集合体的众多个体统一起来,内聚力来自认识度。这就需要在政党内部进行教育,把分散的党员团结起来,增强政党的战斗力。与此同时,政党也增强对公众的宣传,扩大政党影响力。因为现代化首先表现为思想意识的革新与进化,而这主要靠政党向全社会灌输新的思想,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中国近代以来各进步政党的产生与发展,大多以思想发动、舆论宣传为先导。通过思想发动、舆论宣传,实现社会思想观念、目标追求、行为规范的协调与整合,为实现政党的政治目的服务。
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登上政治舞台,进行现代化努力,首先靠的就是向全社会宣传近代民主主义思想。国民党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实现了政治目标的一致性。民主共和国终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民国初期,政党林立,约300多个。这些政党和组织均重视舆论宣传,各政党都用自己的宣传工具,进行政治动员,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民国初年民主共和的政治发展,迟滞了袁氏的复辟并促其失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政党继续活跃的时期,更是各种思想意识、文化思潮竞相表演的时期。各政党利用自己的舆论阵地,壮大自己的政治声威,展示自己的现代化姿态。这是中国思想大解放的一个时期,而思想解放则加速了社会整合的进程。在新文化运动中兴起的中国现代化问题大讨论,又推动了一部分政党向更加现代化方向发展。(1)这些代表时代进步精神的政党,把握住了社会思想意识,深化了中国的民主主义,为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轨奠定了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重视思想发动,以马克思主义武装民众,教育民众。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先锋队”,党不断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以提高党员的素质。而党掌握了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并不是仅仅武装自己,还要“武装”民众,特别强调对民众进行理论“灌输”。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和建设各项目标,显然,离不开思想教育作用的发挥,通过广泛而又深入的思想教育,使广大民众接受和认可,实现社会现代化。
(二)近现代中国政党通过理论和纲领等方式,代表相关集团和阶层进行利益表达,进行政治动员,实现政治整合。利益表达是现代政党的重要功能作用。政党具有集团阶层利益表达功能作用,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理论和纲领决定的。对党来说,能否始终代表其认定的集团阶层的根本利益,不仅关系着党的发展壮大,而且关系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政党的现代化建设中,党的利益表达功能作用体现在利益代表的多数性、为所代表群体谋利性、利益代表的自觉性、利益代表的持久性等方面。近现代中国政党通过理论和纲领等方式,对其所代表的集团和阶层进行利益表达,进行社会有效政治动员,实现政治整合。近现代中国政党中,中国共产党利益表达功能体现得较为彻底。从毛泽东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价值判断根本标准的强调,再到江泽民提出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阐明了利益表达对象上“量”的多数性原则。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纲领的提出,到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确定,都说明了共产党着力表达人民的利益。
近现代政党以自身现代化,通过对社会思想教育、民众利益表达等形式,把自身以及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各种社会力量团结和组织起来,形成稳定协调的相互关系,实现政党的政治目标的职能和机制。政党的政治整合职能在于使社会成员认同某种基本价值观念和国家基本结构,在于找到共同利益,在于协调关系、缓解矛盾、消除隔阂,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近现代中国历史经验和教训证明,能否解决好党的自身和社会的整合问题,关系到社会一切力量的调动和发挥,关系到社会一切条件的利用和综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近现代中国政党以路线、方针、政策影响社会,对现代化的各项事业提供发展导向,实施政治领导。
现代化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其整个过程无非包含着社会革命和渐变这两种类型。在一定时期内,现代化需要在稳定有序的情况下实现其目标。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一种直线型的循序渐进,所有已经或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社会渐变与突变两种形态。这“两种形态”都直接或间接与社会导向有关。社会导向是政党以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实施得以实现。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不是直接通过政党运作的,而是以国家意志的形态表现出来。资产阶级政党是这样,无产阶级政党也是这样。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通常是通过操纵选举,控制议会乃至掌握政权把本阶级的意志变成国家意志加以强行实施。为此,从参加竞选活动开始,资产阶级政党就要依据自己的纲领制定出相应的内外政策,以竞选纲领的形式公之于众,以争取选民对自己的政治纲领的支持。一旦选举获胜,就表明该党的政策得到了多数的认同。这样,在控制议会和组织政府后,资产阶级政党的政策就能够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机构上升为国家意志,或表现为法律,或表现为国家的方针、政策。
民国初年,各政党为了能赢得议会多数,进而控制和影响国家政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1913年第一届国会选举过程中,各政党纷纷以拥有选举权的选民作为发展党员的标准。国民党强调,“介绍党员,以有选举权者为标准”。因为“多一党员则将来多一选举权,并可多得一议员,政治上始有权力”。在这次选举中,国民党、进步党获得了国会中绝大多数席位。在地方议会选举中,国民党、进步党同样占有巨大优势。当时,虽为民国,但国家政权实际上由袁世凯控制,国会只不过是袁氏的政治摆设。不过由于国会是袁世凯政府的合法性的象征,所以利用国会制约袁世凯日益膨胀的权力,就成为当时各进步政党维护辛亥革命成果的重大战略。国民党、进步党等在总统选举、宪法起草等重大原则问题上,采取了反对袁世凯的立场。尽管这些斗争最终均告失败,但却迟缓了袁世凯专制的进程。至于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更是在法理上宣告了袁氏统治合法性的彻底丧失,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又积累了一份经验教训。(2)
中国共产党创立伊始就是一个具有鲜明现代化导向的“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和意志,通过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加以实施的。因此,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保证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地位至关重要。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可能通过国家意志去施行,只能通过党领导下的各种组织、政权、团体去实行,在国共合作中,主要是通过统一战线的各种组织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是变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的具体运作。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后,建立了一个统一、高效、强有力的政权组织,保障了中国有一个全新的发展范式和方向。改革开放是共产党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而提出的强国之策。这个强国之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2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事业之所以能加快发展,从宏观上看,关键在于党的社会导向作用发挥较好。党的社会导向作用表现在,重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使中国社会不仅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到追求整体的社会发展,求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是党所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党之所以发挥好了正确导向作用,根本在于逐步确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社会成员摆脱思想上体制上的禁锢,统一意志,形成共识,达到和实现了既定的社会目标。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使党有了灵魂和行动纲领,并由此规范全党的思想和行动,解决了一系列思想观念上的滞后、僵化以及行动上的盲目性,有效统筹并保证了社会各个系统和各个层次之间功能耦合、有机协调以及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确保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近现代中国政党通过精英输出、公众关系协调、行为示范等形式,凝聚社会力量,实施组织领导。(www.xing528.com)
现代化的过程是组织、动员社会各力量诸要素共同参与、融合、释放的过程。尤其对生产力比较落后、社会秩序尚不规则、众多社会要素处于低层次的国家,有效的组织力量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现代化问题是世界各国发展的中心议题。虽然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所走的道路不同,但都有一个共性:即通过一定方法和手段有效组织现代化的建设。对中国而言,有效的组织力量是建设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极端重要条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运行缺乏良性机制,社会群体的散状性极为明显,区域、民族、集团、阶层等方面的内外矛盾较为普遍。要把社会分散的力量调动起来,要把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各种条件、诸要素利用和综合起来,要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起来,必须有一个具有强大组织力的“力量”存在。政党以其结构的严密性与合理性而担当此任,则是其它社会组织所难以比拟的。一般来说,一个政党的现代化,不仅表现在它的思想意识的科学,路线、政策的正确,还表现在组织结构的严密、党员示范作用的发挥、精英输出和关系协调等目标的实现。
(一)近现代中国政党通过精英的培育和输出,实施组织领导。组织是政党在政治生活中发挥其作用的一个前提条件。政党通过组织使政党能在政治生活中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统一行动,以影响政治过程。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组织,并能有效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有党的骨干分子,这就要求政党不断培养和输送精英。一般说来,精英输送和录用是政党参加选择的需要。随着社会民主化的推进,传统形式的精英输录已被选择方法所取代,越来越多的政府公职向政党和选民开放,这意味着政党的精英输录功能更加重要。政党不仅是特定阶级、阶层、利益集团和代表者,同时也是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机构。近现代中国政党不仅聚集着一批政治精英和中坚分子,而且还以其特定的党纲、理论、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创造着特定的政治文化氛围,且在这个氛围中教育党员,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强化党员的政治意识和精神,还通过组织、动员、宣传,使社会民众接受政党的主张,尤其引导到政党所组织、开辟的事业中。近现代中国政党为实现自己的政治和社会目标,政党都比较重视输送录用精英。近现代中国政党不仅有众多政治精英支撑党的组织体系,而且还通过政治精英使组织体系向外扩展,以包融社会其它组织体系,以扩大党的政治能量的释放范围和增强影响程度,推动社会现代化。
(二)近现代中国政党通过公众社会关系协调、实施组织领导。政党本身就是在表达不同利益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追求不同目标中发展的。因此,政党客观上存在于各种力量交织的关系中。政党能否处理好各种关系,是政党能力强弱的表现。对执政党来说,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是执政的能力之一。通过有效协调,使各部门、人员分工合作、密切配合,避免重复、遗漏和责权冲突;防止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整体效能;可以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取得良好的领导效果;可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以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如果协调有序,整体的领导工作效能大大高于各部门工作效能之和。党虽然是领导者,但其作用是有限的。近现代中国政党的领导是一个综合系统,除党之外,还有众多与党相连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与党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领导体系,如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有效协调,大大增强党的领导力。
(三)近现代中国政党通过党员示范作用的发挥,实施组织领导。所谓“示范”即为一种表率,是通过内在优良素质层面的外在化体现和充分展示,以其自身的主体行为表现,树立一种榜样,倡导一种精神,形成一种风气,以期达到积极引导的作用。通过人的行为而产生示范作用,实质上也是一个社会化问题。社会化就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近现代中国政党通过示范,推动公众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积极的反应。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的各种政党通过组织结构的严密、党员示范作用的发挥、精英输出和关系协调等方式,凝聚社会力量,实施组织领导的历程无不证明这一点。国民党曾经成功地领导了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在于以同盟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有当时最先进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同时,各政党在反清问题上意志统一,步调一致。而辛亥革命的失败,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领导这次革命的政党来说,不仅在于其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不彻底,而且在于政党内部组织涣散,派系林立,党员成分复杂,意志衰退。由于革命党内部分裂,给袁世凯以可乘之机。他采取“以党杀党”的策略,革命党被各个击破。在国民党处于危险境地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帮助国民党改组,实行国共合作,才挽救了国民党,也挽救了中国革命。国共合作后,由于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大量加入国民党,国民党的革命性大大增强,战斗力大大提高。而大革命的失败,主要原因之一,也在于国民党内部分裂,特别是右派“清党反共”,最终使国民党成了反革命的政党,断送了大革命的胜利成果。这些情况,从正反面说明了政党组织严密及党员示范作用等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同中国其它所有的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不仅指导思想是先进的,其建党方式、组织结构也是科学的,党员个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充分。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功能得以发挥的原因所在。中国共产党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充分保证了全党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由于在现代化社会人们的政治生活既要体现民主性又要体现秩序性,因此,民主集中制原则也体现了现代化的精神,成为动员和组织人们参与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原则。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组织领导的历史来看,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组织和领导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进行的组织工作极为出色。不要说建国后通过各种组织机构,发动群众开展某项工作,成绩非常显著,就是在革命时期那么困难的条件下,也能成功地组织群众进行斗争。
应该注意到的是,近代政党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与其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功效发挥呈正相关的关系。中国近现代政党,其本身是近代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虽然其包容的现代性不一而足,但它的现代性不容置疑。从各个党的实际状况看,党的根本性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纲领,特别是各个党的基本实践都表明,许多党就是现代化的政党。但是,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是一动态的发展过程,客观存在以生产力的发展创新为先导和动力,不断引起经济基础深刻变革,不断推动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作为引导社会现代化的政党自身也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必须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政党要想始终保持自身的生机和活力,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从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出发,适时地调整自身的结构、功能,改革运作机制和活动方式,克服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逐步实现党自身的现代化。也只有这样,政党才能更有效、更科学地推动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否则政党将逐步丧失其自身具有的现代性,并失去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功效。例如在20世纪40年代末,从组织上、技术上看,国民党无疑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政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拥有600多万党员、800多万军队。但是,国民党对旧中国的统治仅22年就垮台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党从结构到功能都由一个现代性的政党蜕变为一个反现代性的政党,特别是政治伦理化、政治宗法化、权力集中化、政府全能化,使国民党变成举着政党的旗、实行封建的专制,扛着军阀的枪、披着现代性外衣的政治“四不象”,国民党的反现代性政策使其在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中灰飞烟灭。(3)
(陈仕平,海军工程大学人文社科系教师)
【注释】
(1)张静如、杨世文等著:《国共关系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武汉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46页。
(2)张静如、杨世文等著:《国共关系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武汉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50页。
(3)赵晓呼主编:《政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3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