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政党两岸政策研究
马英民
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台湾也在被日本侵占50年后光复而重回祖国怀抱。此后直到1949年,台湾地区作为中国中央政府所辖的一个省份,并不存在所谓台湾地区政党及其两岸政策问题。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被推翻,国民党败退台湾并随之建立起其对台湾地区的独裁统治,继续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陆政权对峙,企图反攻大陆,重新夺回全国政权,此后,台湾地区才出现了实质意义的政党及其两岸政策。当然,国民党在退台后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基本上是实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和“反共复国”的强硬的两岸政策。也正是在国民党退台后,美国于1950年趁朝鲜战争之机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地区。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撤出其在台军事力量后,其国会仍通过“与台湾关系法”,继续以向台湾出售武器保护台湾安全等举措,操控台湾当局。自从国民党退台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有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社会党两个在野小党从大陆追随国民党到台湾,但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专制统治之下,该两党根本无什么独立的两岸政策可言。直到1986年国民党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台湾地区政党才一时间遍地开花,仅一年多的时间即已涌现出50多个。(1)经过激烈的竞争和融合,至今仍有注册登记的政党100多家。(2)这些政党虽然数量众多,但真正能在台湾地区政治和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却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的政党既不能掌握各级政权,也选不上各类民意代表,成员也寥寥无几,而且内部矛盾重重、四分五裂,因而在台湾政治、社会中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与状态,已渐为社会民众所漠视。因此本文将主要对在台湾政坛能起重要作用的几个政党,即国民党、民进党、亲民党、新党、台联党的两岸政策及其总体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台湾地区各政党之间,既有种种联系和共性,又彼此存在诸多差异。台湾地区政党的两岸政策,是这些政党的基本政策之一,也是区隔这些政党的主要标志。台湾地区政党及民众并以是否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而划分为相互对立的蓝、绿两大阵营。各政党两岸政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政治上是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分裂,经济上是否坚持促进和发展两岸的经贸往来和交流,文化上是否坚持中华民族精神、反对台独意识,军事上是否坚持台海稳定与互信,以及在外交上是否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双重承认等方面。这些政策是由各政党的性质、立场和利益所决定的。同时,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又紧密联系并受制于台湾社会、祖国大陆和国际关系等诸因素的影响,蓝、绿两大阵营及各政党之间的互为消长、各政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的争夺与妥协,也对各政党两岸政策发生着重要作用。这一切,就使台湾地区政党及其两岸政策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十分复杂多变的动态演进之中。各政党的两岸政策经过相互冲突、折衡而形成台湾地区当局的两岸政策。中国大陆只有深刻认识台湾社会政党和政治的现实状况,才能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对台政策,促进台海和平稳定,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最终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一、台湾地区政党及其两岸政策概况
台湾地区包括本岛及离岛面积只有3.6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万,但其政党数量却多得惊人,至2006年上半年仍有116个。(3)但这些政党真正能在政坛起作用的却只有国民党、民进党、亲民党、新党、台联党等少数几个而已。台湾地区共有25个县、市,现执掌政权的为国民党16个,民进党7个,亲民党、新党各1个。台湾“立法院”2004年选举“立法委员”225席,分布为:民进党89席,国民党79席,亲民党34席,台联党12席,无党联盟6席,新党1席,无党籍4席。(4)以国、亲、新三党为代表的泛蓝阵营占有明显优势。县市议员及乡镇长、乡镇市民代表、村里长分布情况,国民党及泛蓝占有更大优势。现对台湾地区政党及其两岸政策和蓝、绿两大阵营的情况试予简介。
中国国民党,是由中国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其前身是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1911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7年,国民党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并一直统治全中国至1949年。其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侵占的台湾地区回归祖国。1949年,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而结束其对大陆的统治,国民党及“国军”退往台湾并随即形成其对台湾地区的统治地位。退台后的国民党由蒋介石连任“总裁”至1975年4月去世。国民党为巩固其在台湾的统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大搞独裁、专制和“白色恐怖”。在政治上也出现了严重腐败。这自然引起台湾民众的仇恨。蒋介石去世后,废除“总裁”制,党的首脑改称中央委员会主席,由蒋经国连任至1988年1月去世。其后由李登辉继任至2000年3月。李登辉上台后推行台独分裂路线,导致了国民党的垮台。2000年台湾“总统”大选,国民党惨遭失败,自此沦为台湾在野党,李登辉也被迫下台,由连战任代理党主席并随后当选为党主席继任至2005年7月。连战任党主席后,全面清理、整顿李登辉台独路线,并撤销李的党籍。2005年7月,国民党经第一次直选由马英九任党主席。作为台湾“政治明星”的马英九任主席后,当年即率领国民党在台湾县市长选举中获得大胜。之后,马英九坚持国民党的改革路线,逐步整合泛蓝阵营,使国民党及蓝军气势大振。国民党的组织机构,以“全国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由“全代会”选举出中央委员会(本届共210名),再由中央委员会选出31名中央常务委员组成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为党处理日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国民党设党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中央党部常设机构有:考试纪律委员会、投资事业管理委员会、行政管理委员会、发展组织委员会、文化传播委员会及政策委员会、“国家发展研究院”等。国民党在台湾各县市都设有地方党部。国民党党员截至2005年底超过百万人,(5)是台湾地区人数最多的政党。
国民党的两岸政策经过了长期的演变。在“两蒋”时代,一方面,曾长期坚持“三不”政策,宣称“反攻大陆”、“光复大陆”,但同时也始终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坚决镇压台独分裂活动。李登辉主政后则迅速走向台独分裂之路,他提出两岸关系定位在“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即“两国论”,(6)推行台湾地区政权“本土化”并与台独势力联手的路线,对两岸的交流和发展大搞“戒急用忍”,(7)极力阻挠、反对“三通”,制造台海紧张局势,使两岸关系濒临战争边缘。李登辉倒台后,国民党清理台独路线,重回“一个中国”立场。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谈,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岸交往事宜,达成了广泛共识,实现了两党和解。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后,继承了这些政策。其要点是:(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分裂,追求国家最终统一。以“中华民国”为国本,诉求“实现中华民国为自由、民主、均富和统一的国家”,(8)但主张“一中各表”,强调走“本土化”路线。(2)主张目前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维持台海现状,追求两岸和平稳定关系,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建构台海和平区,推动两岸全方位交流和发展。(3)主张与中共协商、对话,通过谈判,“共同谋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会,互信互助创造和平双赢的新局面,为中华民族实现光明灿烂的愿景”。(9)当然,国民党所信奉的“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国民党无疑仍将坚持其“反共”立场。
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1986年9月28日成立于台北,目前党员51万多人。(10)成立初期的民进党热衷于街头运动,一度在岛内被冠以“暴力党”的称号。后来民进党越来越重视并转向“体制内的斗争”,即致力于各项公职选举,并很快成为人们所称的“选举机器”。在1992年底的第二届台湾“立法委员”选举中,赢得近三分之一的席次。1997年的县市长选举,它又取得了全台大部分县市的执政权。2000年民进党又一举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开始成为台湾地区的执政党。2004年第六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取得89席,超过仅得79席的国民党,成为“立法院”第一大党。2004年通过陈水扁被“两颗子弹”打伤的非常手段,再次在“总统”选举中获胜。执政之初,民意调查陈水扁满意度曾达到70%以上,(11)但随着民进党及其“总统”陈水扁的执政无能和快速腐化,民进党已逐渐为台湾民众所唾弃。在2005年12月3日举行的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大败。在全台25个县市中,民进党已由选前的12个县市长减少为只拥有南部地区的7个。最近民调陈水扁执政满意度已跌至11%,不满意度却达到70%,(12)民进党的统治已摇摇欲坠。民进党以“全国代表大会”为其最高权力机构,以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为常设的最高权力机构,中执委设置党主席(为当然委员)在内的31名委员,并从中互选出10人为常务执行委员。此外,民进党还设有一个监督机构中央评议委员会。民进党中央党部下设“七部二会”,即:国际事务部、中国事务部、组织推广部、文化宣传部、社会发展部、妇女发展部、青年发展部,财务委员会、政策委员会。民进党实行派系政治,党内派系林立,如以陈水扁等为首的“正义连线”,以谢长廷等为首的“福利国连线”,以及“新动力办公室”、“台独联盟”、“新潮流系”、“新世纪办公室”等。民进党内的派系之争,主要表现在政治路线和党内资源的争夺上。在两岸政策上虽然都坚持台独立场,但对一些具体做法也存在不少分歧和矛盾。今年,民进党明令解散派系,但各派系仍阴魂不散。
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是以追求台湾独立为实质内涵的。民进党的党纲素有台独党纲之称,声称要“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制定新宪,使法政体系符合台湾社会现实,并依据国际法之原则重返国际社会”。迫于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该党在台湾执政后为了维持其统治地位,争夺选民,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也不断地作出了一些调整、修改,使之朝“缓和”方向变化,以掩饰其台独主张。该党籍“总统”陈水扁在2000年5月就职演说中曾作过所谓“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即“不会宣布‘台湾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李登辉的‘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13)陈水扁还说:他任内解决不了台湾独立问题。2001年10月20日民进党九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提出,该党“尊重中华民国宪法”,无意再追求“更改国号”、“宣布独立”。但是,陈水扁又说他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一边一国”。(14)在现实推行的两岸政策中,民进党仍坚持其台独立场,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回避、否定“九二共识”,反对两岸直接“三通”,推动“去中国化”运动,并在军事上加紧军购、演习和战备,提出所谓“决战境外”,不断制造台海紧张局势。2005年台湾地方县市长选举民进党惨败后,为了争取绿营尤其是深绿选民的支持及与台联党争夺地盘,陈水扁又大打“统独”牌,通过制造两岸紧张与对立及“终统”(即终止国统纲领)等举措,使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急剧由“渐独”向“急独”转变。
亲民党,2000年3月31日在台北宣布成立。党主席宋楚瑜曾是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并曾任台湾省主席,自时任“总统”的国民党主席李登辉推行“废省”后,宋与李逐渐分离直至最终决裂。并在2000年3月脱党以独立参选人的身份参选“总统”,但以些微差距(30万票)落选。为了凝聚众多的支持者(宋获466万票),探索台湾政治之路,宋楚瑜于当月宣布成立亲民党。亲民党成立后,招纳了一批原国民党、新党以及无党籍的“立法委员”,在2004年第六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取得了34席,成为“立法院”位居民进党、国民党之后的第三政党。据该党宣称拥有党员30万人。2004年“立法委员”、2005年县市长选举成绩不佳。目前,该党尚拥有“立法委员”22席及连江县一个县的县长。亲民党中央党部下设政策研究中心、组织部、文宣部、行政部、财政部及“立法院党团”等机构,在各县市也成立了一些地方党部。亲民党的两岸政策,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主张“两岸展开平等互惠的谈判,谋求永久的和平”,但又声称“中华民国为主权独立自主的国家”,反对“一国两制”。2001年8月该党主席宋楚瑜曾表示:“亲民党的两岸政策是坚持‘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按照‘国统纲领’推动国家长远统一目标。”2005年5月,宋楚瑜访问大陆,再次表明,该党坚定不移反对台独,反对“两个中国”,反对“一中一台”,更反对“两国论”,而坚持“宪法一中”、“九二共识”,主张两岸要和平。(15)
新党,1993年8月10日由国民党内的“新国民党连线”成员脱离国民党组建成立,现任党主席郁慕明。新党成立之初,发展迅速,在1995年“立委”选举中,取得了“立法院”164席“立委”中的21个席位,得票率达12.95%,(16)成为台湾政坛制衡国、民两党的重要力量。后来由于内讧不断,党组织大为削弱。2003年党员登记只有1600多人,目前,尚拥有“立法委员1席(已同时加入国民党)和金门县1个县长。新党成立以来,旗帜鲜明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承认“九二共识”,主张保障台海安全,发展两岸关系,在岛内维护泛蓝团结的大局,通过两岸政党谈判,经由“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新党主席郁慕明曾多次赴大陆,推动两岸交流和发展。
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联党”或“台联”,2001年8月12日成立于台北。现任党主席为苏进强。李登辉是该党精神领袖。成立时党员102人,现有党员约千人。台联党成立时间很短,主要以“立法院”党团为工作重点,以李登辉之友会及围绕李登辉的一些台独组织、学校为基层动员力量。2001年底,成立刚几个月的台联党在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中获得13个席次,成为“立法院”第四个政党。现仍拥有“立委”12席。台联党以维护李登辉台独分裂路线为使命,不遗余力地推行激进台独路线,成为岛内外激进台独势力的总代表。它大肆鼓吹“改国号、制定新宪”,宣称“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应改国号为“台湾共和国”,主张两岸关系是“两国关系”,并在岛内推动“公投立宪”,组织发动“台湾正名运动”,阻挠发展两岸经贸及人员交流,反对两岸直接“三通”,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加速灌输台独认同,鼓吹所谓“建国意识”,力图斩断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意识,在思想、文化上彻底与中国划清界限。
此外,还有坚持大陆与台湾统一的中国统一党、中国民主正义党等,坚持台独分裂的建国党、台湾社等,不再一一详述。
台湾地区政党与蓝、绿两大阵营
蓝绿两大阵营的划分。尽管台湾地区政党林立,各政党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与政治主张而实行互有同异的方针、政策。但在是否承认台湾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并最终走向统一这一根本问题上,各政党的不同回答则使之归属两个相互对立的政治集团联盟,通称泛蓝、泛绿两大阵营。以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为代表的一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主张祖国最终统一。由于三党都源自国民党,国民党的党旗底色为蓝色,被称为泛蓝阵营或泛蓝军。而以执政的民进党及台联党为代表的一方,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坚持台独分裂路线,追求建立主权自主的台湾共和国。由于民进党的党旗底色为绿色,被称为泛绿阵营或泛绿军。众多的小党出自不同的立场而分别支持、参加蓝、绿阵营。
两大阵营的对立与共存。台湾地区两大阵营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表现在双方长期相互对立和攻防方面。其一是对岛内各级政权的争夺。在“总统”、县市长、“立法委员”等选举中争夺尤为突出。其二是在代议机构内的斗争。两大阵营的“立法委员”、县市议员在“立法院”、县市议会等代议机构中相互较劲,为了支持或阻止某项提案通过,双方民意代表或以集体不出席、退席、投废票等形式抗议;或高举标语、漫画牌幅、高呼口号搅乱会场;或包围、抢占主席台,抢夺麦克风,使会议不能进行;或争吵、对骂,直至爆发肢体冲突、大打出手,造成流血事件……演出了世所罕见的台湾政坛上一幕幕闹剧。其三是利用一切机会相互爆料、揭弊、指责、攻讦。利用党庆、重大纪念日(如台湾“2·28”纪念日)、节日等大做文章,进行游行造势等文宣活动。并随时寻找机会,对对方进行揭弊、曝光甚至造谣诬蔑。如2006年以来蓝营揭露陈水扁及其家人、亲信的系列弊案后,绿营“围马救扁”,反揭马英九“特别费”案。随后双方又互揭“特别费”,使蓝绿双方涉弊的各级领导人已达3600人之多,有人计算,如此揭下去,再加上已退休者,如李登辉、连战等,涉案者将逾万人,称如此办案要“血流成河”。(17)双方政党领导人也常常互相攻击直至投诉,如宋楚瑜诉李登辉,连战诉陈水扁等。但与此同时,两大阵营的相互关系也体现于双方的相互联系、沟通与妥协上。一是各政党共处于同一政治体制内,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而被迫相互让步、配合直到合作。“立法院长”王金平、台北市长马英九等担任台湾地区各级领导人的蓝营人士,也不能不依照当局的指示或有关规定,履行所负的职责。在立法院中,一些有关社会、经济、文化及两岸关系的提案也会在双方相互妥协后得以投票通过。二是两大阵营领导人直接沟通、协商。台湾地区各主要政党领导人在一些重大问题或重要时刻,也会通过“隔空喊话”、代言人往来等间接形式,或直接举行秘密的或公开的会面,进行协商,相互协调各自的政策与行动,如扁连会、扁马会、扁宋会等。三是本土意识方面的一致性。在维护“本土政权”、与大陆关系、开拓国际空间等方面,两大阵营仍具有较多的共识和基础。民进党“副总统”吕秀莲还提出了“蓝天绿地大同盟”的设想。(18)李登辉也要筹组跨越蓝、绿的“第三势力”。台湾地区政党的对立和争夺,两大阵营的相互攻防及双方实力的互为消长,执政党的轮替,斗争与妥协的变换,直接影响并操控了台湾地区民众的社会政治生活,同时也使各政党及台湾地区两岸政策处于摇摆不定、不断演化的状态,从而使台海局势和两岸关系的演进出现了诸多变数。
二、台湾地区政党两岸政策的特点
台湾地区政党由于其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立场,制定和实行相互不同的两岸政策。随着这些政党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或分裂、或合并、或联合、或斗争,既互相抵制、互相争夺和攻防,又相互呼应、相互联系、相互妥协、相互渗透与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展现出种种复杂而微妙的互动演变关系。现行的台湾地区两岸政策,是各政党主张、理念相互持续、反复冲突、折衡的结果,从中也使这些政策形成了种种特点。其主要是:
1.从表面看——维持现状,回避统独。这是台湾地区政党及当局目前尚能认可或接受、追求的政策目标,是目前各党两岸政策的交集点。作为蓝营,一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分裂,另方面与大陆及中共的隔阂及对立依然存在,并不主张过早统一,其首要目标,是追求两岸较长时期的和平稳定。绿营虽然企求早日独立,主张急独的台联党、建国党等更是如此。但由于台湾主流民意要求台海和平稳定,大陆的强大威慑和采取有力维护台海形势稳定的政策,美国出于其战略利益需要而坚持台海两岸都不能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主张,以及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和促进台海和平的努力,使台湾主要政党及当局不敢贸然采取重大台独政策和行动,不得不在政策与措施上作出一定的掩饰、妥协和让步,改而实行种种“渐独”措施,以实现“事实台独”。形成了目前台湾地区主要政党及当局两岸政策不统不独、维持现状的表象。这就在总体上未造成台海现状的重大改变和打破台海力量的平衡态势,也成为大陆对台政策所能容忍的底线及整合两岸关系的前提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执政的台湾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已日益显露出由“渐独”向“急独”转变的迹象。
2.从实质看——台独政策,主导全局。台湾地区两大阵营及各政党的两岸政策严重对立,但并非势均力敌。由于多年来台独思潮肆行泛滥,加之国民党执政后期主张台湾“本土化”,尤其是李登辉主政后逐渐偏离“一个中国”路线,大搞台独分裂活动,2000年坚持台独路线的民进党又一举夺取了执政权,尽管台湾民进党当局不得不顾及岛内外影响,作出种种掩盖其台独企图、维持台海现状的表象,但台独政策仍毫无疑义地成为其主导政策。在民进党执政当局的台独路线指导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被否定,“汪辜会谈”被迫中止,在台湾岛内掀起了“去中国化”恶浪。什么“正名”、“公投”、“制宪”的台独行径大行其道,持续挑动两岸紧张关系,大搞军演,鼓吹“决战境外”。(19)对坚持统一的政党和民众动不动就扣上“通共卖台”的“红帽子”,予以种种压制和打击,从而使台湾地区的台独势力极为嚣张,甚至人们都不敢或不能公开谈论两岸统一问题,一时间“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切,使两岸关系遭到极大干扰和破坏,长期处于紧张对峙、停滞、倒退状态。
3.从联系看——微妙互动,复杂演化。台湾地区政党的两岸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影响、变化不定的。究其原因,一是如前所述,是蓝、绿两大阵营之间既对立、对抗又不乏沟通、妥协的互为消长关系的影响所至。二是本阵营各政党之间既相互合作又不断争夺的复杂关系的影响。为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本阵营各政党注重协调各自的政策和行动,坚持配合和合作,致力于实现共同目标,长期保持了基本相同或相近的两岸政策。另一方面,同一阵营各政党又从其不同的立场、主张和利益出发,制定了种种互别苗头的政策,在行动上也会出现各种不同调、不协调,甚至相互掣肘、攻击、内讧、分裂的做法,这对各政党两岸政策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三是对立阵营各政党之间既保持距离又相互利用的微妙关系的影响。由于各政党历史源渊及党的领导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形成了对立阵营之间各政党复杂、微妙的关系,对这些关系如何对待和处置,也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各政党的两岸政策。四是各政党内部不同派系在两岸关系上既根本一致又各有差异的认识与主张,以及或明或暗地相互较劲的奇特关系,难免也或多或少影响着该党两岸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4.从发展看——绿消蓝长,面临转机。种种迹象表明,当前的台湾地区政党两岸政策正面临转机。从民进党及绿营一方看,陈水扁当局的台独政策日益不得人心,陈水扁弊案缠身,个人诚信破产,加之执政无能,乏善可陈,社会动乱,民生凋敝,而陈水扁与民进党的贪腐本性也已暴露无遗,目前更深陷系列弊案泥潭难以自拔,遭致越来越多的民众、包括绿营人士的唾弃,民进党的政党及其领导人满意度民调屡创历史新低。在野党在“立法院”多次提出罢免陈水扁的提案。民进党及绿营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台湾当局与大陆和国际社会的矛盾空前加深。这一切,使执政的民进党当局陷入了难以缓解的危机。从国民党及蓝营一方看,国民党经过开除李登辉与党内整顿,已摆脱台独路线羁绊,旗帜鲜明地坚持“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以清廉闻名的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坚持反对台独,坚持改革,受到党内外广泛好评。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实现了60年来对立、对抗的国、共两党的和解。泛蓝阵营的亲民党、新党不甘落后,相继组团访问大陆。蓝营政党领导人访问大陆,推动了海峡两岸人民及经贸、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种种进展使国民党及蓝营军心大振,空前团结。也更多地获得了台湾民众支持。在2005年县市长及2006年台北、高雄两直辖市选举中,国民党及蓝营获得大胜。经过一些“立委”中途辞职或改变所属政党,在决定台湾当局重大政策和施政的“立法院”,现有立委219席,分别为:国民党90席,民进党84席,亲民党22席,台联党12席,无党联盟8席,无党籍3席。(20)国民党成为该民意机关第一大政党,泛蓝阵营占据多数席位。这就使民进党企图通过法理台独推行“公投”、“催生新宪法”及通过军购案加剧两岸紧张关系的图谋更加难以得逞。这一切,也为2007年台湾地区“立法委员”选举,特别是2008年的“总统”大选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应该说,国民党重新执掌政权的条件已渐趋成熟。而国民党一旦上台执政,民进党实行至今的以台独路线为主轴的台湾当局的两岸政策,经过国民党与蓝营、两岸人民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必将产生显著的改观和重大的转变,并为台海和平稳定及逐步走向统一的两岸政策所取代。
三、台湾地区政党两岸政策的制约因素
台湾地区各政党之所以会制定并实行不同的两岸政策,不言而喻,首先是由这些政党自身的性质、宗旨、人员构成及其利益和主张等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所决定的。譬如,国民党尽管从大陆退守台湾,仍遵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将统一中国作为诉求目标。民进党以台湾独立建国为职志,尽管不断变化花样,却万变不离其宗,而坚持走分裂祖国的台独之路。以上,可以看作这些政党两岸政策的内部、主观因素或依据。同时,各政党在制定和实行其纲领、路线的过程中,也无可避免地会受到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台湾社会。首先,是政党之间特别是对立阵营政党、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衡。两大阵营及各政党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较量甚至“恶斗”,使各自的两岸政策及相关的重大举措只能在相互折冲和有所妥协、忍让的状态下出现或实施,从而受到约束。如民进党当局拟大举从美国进口武器的“军购案”,虽然一次次在“立法院”提出,但至今不得通过。为了通过该提案,民进党当局不得不逐次压缩项目,所需金额也从新台币6108亿元减至3400亿元,(21)但直到2006年12月6日,仍遭到蓝营立委联手第67次封杀。其次,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界、学术界、教育界的评议和揭露。台湾实行所谓完全言论自由制度,新闻媒体和大学、科研机构等文化名人、“名嘴”,对各政党制定和实行各种政策包括两岸政策,不断在进行着评论、揭露、抨击和批判,使各政党两岸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不得不有所顾忌。有的媒体尽管受到政治势力的压制,如民进党当局诬蔑并企图封闭坚持揭露其黑幕的台湾TVBS电视台,但在该电视台和各界的抗争下终未得逞。台湾“名嘴”李敖(知名学者)、赵少康(时事评论员)、陈文茜(政治评论员)、兰萱(时事评论员)、尹乃菁(时事评论员)、郑又平(台北大学教授)、江岷钦(台北大学教授)、盛治仁(东吴大学副教授)等等,都曾对民进党不得人心的两岸政策进行过深刻揭露和批判。最后,是普通民众对各政党政策、举措的直接反应。台湾广大群众从自身切身利益出发,时刻在关注、体验、承受着各政党主要是执政党各项政策包括两岸政策的作用和功效,相应作出了不同的反应。如民进党当局反对“三通”,反对高技术企业西进大陆,制造台海紧张局势,大搞军购等等,招致群众一片反对声。而蓝营政党坚持与大陆沟通、交流的政策,推进两岸农业、企业等经济合作,获得台湾民众普遍欢迎。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广大群众决定着台湾地区政党的各类选举问题。可以说,各政党在政坛的地位及是否能执掌各级政权,取决于民众的选票。所以各政党政策尤其是其两岸政策,就不能不顾及民众的态度,关注主流民意。尽管台湾已形成蓝绿两大阵营并影响到社会群众的政治态度,但不得民心的民进党在台湾地区近来的县市长等选举中遭到惨败,台湾不分蓝绿的百万“红衫军”持续走上街头,要求陈水扁下台,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主流民意的力量。
二是祖国大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获得了长足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实力已今非昔比,国际地位已大大提高。祖国大陆的强大和繁荣,为台湾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和推动力,对台湾民众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召唤力和凝聚力,台湾地区大批企业家西进大陆,广大台商在大陆不仅成就和扩大了自己的事业,也为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大陆对台政策也日益精进,为两岸关系改善不断创造更为适宜的条件和气氛。这就使台湾地区政党及执政当局的两岸政策必须面对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大势。同时,大陆决不承诺放弃武力,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为一切台独势力及其政策划定了底线,碰触这一红线就意味着战争,从而形成了对台独势力的巨大震慑力,对台独政策和图谋有着根本的遏制力。这一切,就使台独势力包括执政的民进党不敢恣意妄为,轻举妄动。
三是国际关系。其一,是美国、日本与中国台湾地区及大陆的特殊关系和影响。美国与国民党及台湾地区关系久远。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中,美国作为中国的盟国曾大力支持当政的国民党政府,支持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在随后爆发的国共内战中,美国政府却公然站在国民党一边,大力帮助国民党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美国又乘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之机,武装入侵中国台湾地区,成为国民党的“太上皇”,并无理阻挡中国人民解放中国领土台湾,妄图使台湾成为美国“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1979年中美建交,先后签署了承认一个中国的三个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撤出了驻台军事力量。但是,美国国会随后又通过所谓“与台湾关系法”,无理提出保护和协防台湾安全,继续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等渠道操控台湾政局。至今,美国对中国仍采取两面政策,一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和强大持一种疑惧心理,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并企图通过打“台湾牌”,牵制中国。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国力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美国对中国合围的日益失效,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利益出发,越来越需要与中国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从而又与中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由此决定,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只能是“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台湾海峡现状的举动”,(22)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甚至支持两岸“三通”。(23)美国的态度与举动对台海形势与台湾两岸政策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历史上不断侵略并曾长期霸占中国台湾的日本,虽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撤出台湾,并于1972年与中国建交,日本政府一方面承认“一个中国”。但日本政府一直奉行追随美国、企图通过美日联盟称霸亚洲的政策。其右翼势力及其政党仍对中国宝岛台湾念念不忘。并与台湾的分裂势力遥相呼应,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作为台湾“总统”的李登辉公然宣称自己曾是日本人。(24)日本一些右翼政党上台后,鼓励、支持台独分裂活动,甚至公然将中国台湾地区包括在与其盟友美国的台湾海峡共同战略目标中安全保障合作的范围之内,(25)妄图插手台海事务。台独势力及民进党陈水扁当局也将日本作为其重要的依赖力量。还妄想同日、美联手共同对抗祖国大陆。所以,作为中国近邻的日本的一举一动,也会对台湾地区政党的两岸政策造成相当影响。其二,是联合国及其所属国际组织的巨大作用。1971年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驱逐台湾蒋介石集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及其所属组织的合法席位。标志着在这个最大的国际舞台上,解决和确立了中国代表权问题。从此,联合国大会坚持一个中国,使台湾妄图“重返”联合国图谋不能得逞。台湾“扣关”联合国的提案至今已达14次,均以失败告终。联合国下属组织也坚持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原则,始终将台湾当局拒之门外。即使在世界奥运会,台湾也只能以中国台北的名义参加。这就在法理上和国际认知上,极大地限制了台独势力的影响的发展。其三,是广大与中国建交国家的重要影响。截至2006年11月,在全世界190多个主权国家中,已有169个与中国建交。而与台湾有所谓外交关系的目前只剩下无足轻重的24个小国。台湾当局为开拓所谓国际生存空间,大搞金钱外交,靠银弹收买、维持一些小国的承认,这些小国经常以断交相要挟,搞得台湾当局惶惶不可终日。自陈水扁2000年上台以来,已有6个国家与台湾断交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大与中国建交国家一致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这些国家支持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反对台湾独立,不与台湾当局进行任何官方往来,有效地遏止了台独的国际活动,大大压缩了台独的国际空间。
以上,可以看作是台湾地区政党及当局制定和实行其两岸政策的外部因素或依据。
历史表明,影响、制约台湾政党尤其是民进党当局制定和实行其两岸政策的内外因素并非孤立和一成不变的,而是交互作用、不断演化的。各政党内部的因素是其两岸政策产生的最主要依据。外部因素通过各党内因而发挥作用。同时,台湾民众、祖国大陆及美国等国际势力这三者之间也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台湾地区政党及当局的两岸政策正是在这多种因素动态的交互作用下不断变化与演进的。
四、台湾地区政党两岸政策前瞻与大陆对策
(一)台湾地区政党两岸政策前瞻
一是台湾地区政党政治将进一步趋于明朗化、简单化。蓝营、绿营将分别整合、简化为两个政党(联盟),即国民党与民进党,统独斗争将更为直接、鲜明而激烈。随着马英九出任国民党主席和深入推行改革路线,坚持反对台独的国民党已日益成为台湾政坛的主要力量。亲民党、新党的政治立场和主张与国民党本来就没有太大的实质差异,而且亲、新两党的民众支持度已大为减少,宋楚瑜作为亲民党内“唯一明星”也已风光不再,两党内要求与国民党合并的呼声日益高涨,新党更是已明确表示要重返国民党,(26)并已让本党赖士葆、雷倩、吴成典等所有7名“立委”全部先行加入了国民党。所以,国、亲、新共同组成一个台湾地区反独政党只是时间问题。民进党作为海内外台独势力的代表,其台独嘴脸已暴露无遗,而且大有由渐独转为急独的可能。势单力孤的台联党将更加风雨飘摇。李登辉为扩大个人势力,一再企图筹组“第三势力”,但因其影响有限,在国民党蓝营及民进党的双重压力下其图谋也只能无果而终,台联党终难逃脱被民进党收编的命运。至于其它众多无足轻重的小党,大多将因在政坛难以立足而自生自灭,其余则会更明确地显露其在两岸关系上的政治意向,分别靠近国民党或民进党。
二是反独政策将占据主导地位。民进党及绿营将进一步遭到台湾广大民众唾弃而陷于孤立,台湾地区执政党再次轮替,国民党重新执政后着力推行反独政策,并使之主导两岸关系全局。随着大陆愈益强大及两岸交流合作加强,大陆对台民众工作更显成效,中共与国民党更充分地展开良性互动,美国进一步向中美合作转变,台海形势将趋于和平稳定,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前景重现曙光。
三是台独政党及其台独政策将长期存在并在曲折中趋于消亡。虽然至今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政党及其两岸政策已声名狼藉,或许不久还会发生执政党轮替、民进党垮台的局面,对民进党的生存形成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但台湾地区的台独政党及其台独分裂政策仍会在艰苦环境中顽强地存在下去。这是因为,一方面,台独分子和台独党在长期的反抗国民党统治和打压中生成了很强的求生抗压能力和经验。另方面,则是由于多年来李登辉、陈水扁在美、日等国际势力支持下,竭力推行台独路线,使台独势力恶性膨胀,台独气焰极为嚣张,形成了铁杆台独分子和近乎顽固不化的“深绿阶层”,这就为台独政党的长期存在提供了相当坚实的社会基础。加之,美、日等国际势力至今还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并支持台独势力及其政党,对华实行在台湾问题上的两面政策。这些主客观因素决定,台湾地区台独政党在短期内是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但是,由于台独政党的台独政策违背台湾地区民众的根本利益,而必然遭致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的反对和唾弃。随着岛内外反独力量的增强及反独斗争的深入开展,台独政党必然或快或慢地退出政治舞台。其形式,一为在内外高压下不得不回归“理性”台独,即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长期做反对党、在野党,并寻求外国势力支持,但仍会日益萎缩,并在曲折中渐趋消亡。一为在失去政权及地盘后内外压力增大,迅速崩盘及泡沫化,少数死硬分子作最后挣扎,铤而走险,以极端方式反抗,而遭致执政当局的强力打压,虽会有所反复,但仍会较快败亡。
四是大陆与台湾“本土意识”—“本土政权”的对抗将上升为两岸关系中的主要矛盾。由于台湾与大陆曾长期隔绝和对立而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巨大差异和障碍,淡化了台湾民众的祖国观念。加之李登辉、陈水扁等推行本土化路线,宣扬所谓“台湾主体”论,号召保卫“本土政权”,使这一意识更形浓厚。尽管台湾地区很可能发生国民党替换民进党执政,但国民党的上台并不意味着这一意识的消除。甚至在某些领域,如在反共、两岸军事对峙、开拓国际空间等问题上反而会更为凸现。大陆中共与岛内主要对手国民党之间也将在此类问题上长期对立。大陆应以高超的驾驭复杂形势的能力和艺术,不断增进两岸共识,使两岸和平统一之船驶向胜利的彼岸。谨防台独势力在“本土意识”的幌子下借尸还魂,使反独政党蜕变为台独代言人。
(二)大陆对策
反对台独的蓝营及其追求台海和平稳定的两岸政策将重新在台湾政坛占据主导地位,为实现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供难得的契机和良好愿景。面对转折关头的台海形势,大陆应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四点意见”,(27)明确方向,统筹全局,把握时机,注重策略,稳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大陆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对台政策上,也许历史上三位前人相关的成功政策可资活用与借鉴:一是后人用对联概括的三国时诸葛亮的治蜀政策,即:“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一政策主要是强调审时度势,攻心为上。大陆对台政策要建立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基础上,也必须实行“争取民心,顺势而为”的政策。因为没有民众支持,任何政党在台湾也难有作为。所以,要反独促统,支持反独政党及其追求两岸和平并最终统一的政策,就必须多为台湾民众着想,多办好事、实事,与台湾民众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和共识,争取台湾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使反独促统成为民心所向。在当前台湾不少民众对大陆还缺乏了解,又往往被台独意识迷惑,对大陆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和偏见的情况下,这样一种根本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元末朱升为反元起义首领朱元璋提出的一项政策。朱升认为,在当时反元势力群雄并起的局面下,急于夺取天下将欲速不达,必先使自己强大方能徐图大业,于是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帮朱元璋取得了最后胜利。大陆要实现祖国统一,也要靠自身积聚强大实力,而不能急于求成。那么,我们是否也可参照朱升的说法,将对台政策表述为“重自强,善制独,缓统一”呢?三是孙中山先生在革命处于艰难时期,睿智地看到只有联合国内共产党、国际苏联并依靠广大工农大众,方能推进革命事业。于是提出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开辟了革命的新局面。放眼当前台海和世界局势,大陆似也已具备实行“联美、联蓝、扶助(台湾)民众”的对台政策的条件。
大陆在把握上述总的对台政策和精神的同时,应着力做好如下各点:(www.xing528.com)
第一,首先制独。这是关键,是当务之急。台独是祸源。只要台湾不独立,一切都好办。要从武力急统转为制独缓统、渐统。要竭力避免战争,不要再兄弟相残,做到这点是对中华民族功德无量的大事。统一的事,只要万事俱备,便会瓜熟蒂落,不能急急忙忙往前冲。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提出“维持两岸现状30至50年不变的和平框架”,(28)兴许并非信口开河。
第二,以民为本。台湾的事情靠民众,靠选举。做好台湾民众(包括绿营)的工作,是解决台独问题的治本之道。近年来的大陆造福台湾民众的政策已显示良好功效,岛内民意已出现积极变化。这一举措须大力推进和发扬。
第三,联合蓝营。连宋相继访问大陆后,泛蓝阵营反独决心愈显坚定,气势更形宏大,已成为台湾地区遏止台独、促进两岸交流的主导政治力量。要在此基础上搞好同蓝营党对党良性互动关系,联蓝制独。同时注重分化绿营,促其解体。
第四,勇于让步。一旦实现蓝绿政党执政交替,国民党重新上台,要善于通过中共与台执政党的谈判解决两岸悬而未决的问题,勇于、善于让步,给足面子,找出一种与香港、澳门不同的、更为宽松、更易为台湾当局和民众所接受的祖国统一形式。如能否不矮化对方,突破“汉贼不两立”的成说,重新思考“一国两府”的可能性,承认对岸为对等的政体或政权。此类形式古今中外屡见不鲜,最终并未妨碍国家统一。
第五,中美合作。美国与中国台湾的特殊关系是一种历史形成的客观存在,不容回避。关键是要最大限度地缩小美国对台政策的消极因素,利用其积极因素。中国的发展已使中美合作、联美制独成为可能,解决台湾问题要适当利用和发挥美国的作用。同时,也要做好国际社会的工作,压缩台独的国际空间。
第六,壮大自身。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条件和基础。不断增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外交实力,建立、保持强大的对台优势,制定和实行正确的对台方针、政策,既坚持《反分裂国家法》,永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又立足引而不发,不战而屈人之兵,则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必将水到渠成,为期不远。(29)
(马英民,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注释】
(1)中国参军网:《趋向完整的中国》“第七章台湾与中国大陆”。
(2)陈中兴:《2300万人的9本“存折”》,台湾:《远见》2006年7月号。
(3)陈中兴:《2300万人的9本“存折”》,台湾:《远见》2006年7月号。
(4)据中国台湾网:《第六届台湾“立委”选举225人当选(附名单)》(2004年12月12日)。
(5)据中国台湾网:“台湾地区·政党”:《中国国民党》(2006年1月16日)。
(6)《人民日报》评论员:《要害是破坏一个中国原则》,《人民日报》(1999年7月14日)。
(7)《人民日报》评论员:《海峡两岸关系的破坏者》,《人民日报》(1999年9月15日)。
(8)见中国国民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新修订通过的党章(2000年7月29日)。
(9)据中国台湾网:《中国国民党宣读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报》(2005年4月29日)。
(10)据中国台湾网:《民主进步党》(2006年1月16日)。
(11)文心:《透视台湾大选》,《科学决策》2003年第12期。
(12)据中国台湾网:《台湾政治人物满意度民调马英九夺冠陈水扁垫底》(2006年8月2日)。
(13)据中国新闻网“新闻中心”:《新闻背景:何谓陈水扁的“四不一没有”?》(2002年8月5日)。
(14)据《人民网》:《陈水扁又弹“台独”老调把“一边一国”当贡献》(2006年4月27日)。
(15)见谢湘、于扬等:《“宋楚瑜特色”:讲话用方言 智慧谋突破》,《环球时报》2005年5月6日。
(16)据华夏经纬网:《台湾年底选战四大谜团》(2002年4月2日)。
(17)据中国评论新闻网:《全台普查“特支费”恐将血流成河》(2006年11月24日)。
(18)《吕秀莲组蓝天绿地大联盟》,《大公报》(2006年7月30日)。
(19)《台军大力提升各项设备加紧落实陈水扁决战境外主张》,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9月4日)。
(20)据中国台湾网:《“三次罢免陈水扁案”在台“立法院”闯关失败》(2006年11月24日)。
(21)《中国2006反思之年》,《财经》杂志总152期(2006年2月)。
(22)央视国际:《美国重申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举动》(2006年3月7日)。
(23)BBCChinese.com/港台消息:《美国呼吁台湾与大陆谈三通》(2006年11月21日)。
(24)《日本加紧渗透台湾(新闻内幕)》,《环球时报》(2005年1月5日)。
(25)《境外媒体评“两会”》,《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3月7日)。
(26)据《网易》:《台湾新党访问大陆》(2005年7月8日)。
(27)胡锦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人民日报》(2005年3月5日)。
(28)据中国台湾网:《中国国民党宣读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报》(2005年4月29日)。
(29)据中国台湾网:《民主进步党》(2006年1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