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宝钢集团创新体系:中外500强企业案例研究

宝钢集团创新体系:中外500强企业案例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电气注重科研梯队的建设,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提供后备人才支持。

宝钢集团创新体系:中外500强企业案例研究

图1 上海电气技术创新战略中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上海电气在推进技术选择、组织体系建设和强化科技人员激励等技术创新工作时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企业一次较大规模的管理变革,其间将伴随着企业内部组织和个人的利益调整,它们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技术选择、组织体系建设、管理措施的方向和内容。只有充分考虑和研究企业内部组织及其个人的动机、需求和利益调整等方面的因素,适度超前地开展工作和制定措施,才能使技术创新战略落到实处和更加顺利。

在设计科技人员的激励方案时,对科技人员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给予足够重视,不可偏废。在精神激励方面,除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政策、措施以外,特别关注对科技人员理想、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企业发展前途的明确、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完善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考虑企业研究与开发(科研)梯队建设、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培训、宽松学术环境营造等方面的事项;在物质激励方面,主要是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科技人才薪酬制度。

(二)技术创新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应措施

上海电气在R&D活动和技术创新中,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对人才引进、使用和激励等,是今后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1.注重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

上海电气做好技术创新骨干人才的需求预测和人员发展计划。通过体制和政策创新,制定出相应人才引进和使用的政策,创造一个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吸引优秀高校学子和社会人才加盟。重点引进所需的高新技术、重大工程、重点科研项目、新兴产业领域高素质人才,通过公司合作、参加国际论坛、参加国际机研究活动、海外技术培训等多种渠道接近海外优秀人才,加大对来自海外优秀人才的招募力度,提升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2.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培训,提高其创新能力

上海电气重视员工培训,积极拓展个人发展空间,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实行技术系统晋升、管理系统晋升“双阶梯”晋升制度,使每个人的发展都能与公司发展紧密结合。要建立包括通用性培训、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在内的三级培训体系,以塑造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员工在具体实践中所需的各种技能。

上海电气注重科研梯队的建设,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提供后备人才支持。通过积极吸收青年科技人才参与集团公司各类科研规划、计划和重大项目的调研、论证以及组织管理工作、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群体和技术专家群体,对取得突出成就并具备前沿创新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经过专家遴选,在项目、经费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使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自主开展创新研究,鼓励其冲击国际前沿。重点培养一直面向集团公司战略需求、具有战略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科技管理专家。对创新基地、技术中心主要领导和管理骨干要依托重点高校和有资质的著名培训机构,进行技术创新战略和国际惯例的培训。通过采取举办科技管理专家研修班等多种形式,提高其科技管理水平和理论技术水平。

3.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上海电气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绩效目标为中心,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从注重学历、资历向注重能力、业绩转变,改进和完善科技人才绩效评价方法,建立有效的科技人才岗位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按照不同类型科技人员的工作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办法。同时,为了增进集团的协同能力和技术能力的积累,在考核成绩中包括两个考核内容:一是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具体指标包括协同项目、国际化项目、平台及模块化。二是技术积累。具体指标包括专利指标完成、国内和国际标准研究、研发流程改进等。为了不使考核流于形式,考核成绩直接与工资、奖金挂钩,奖惩分明,形成“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良好机制,使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

上海电气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科技人才薪酬制度,大幅度提高技术创新人才的经济收入,让人才的价值在集团内得到充分体现。加紧研究制定集团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实行杰出贡献人才重奖制度,建立和实施集团公司技术创新重大贡献个人成就奖,对有贡献的技术创新人才实行项目成果奖励,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商业化的新增利润提成,技术转让及与此有关的技术开发、服务和咨询新增收入净利提成,关键技术折价入股、股份奖励和期权奖励等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创新人才,实行丰厚的退休金政策和特殊商业保险政策,鼓励他们长期服务于集团。

四、上海电气技术创新战略中的技术获取方式

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技术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使得单靠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能力难以跟上技术进步的节奏,企业应该将内部研究开发与外部技术源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一)技术获取方式的种类

企业技术的获取来源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获取方式也分为内部获取和外部获取两类。企业内部技术获取包括两种方式——内部研发和内部整合。内部研发是指企业利用其自有的人力、资金和知识,独自开发某种新产品或新工艺;内部整合是指企业利用已有的技术组合成一种综合技术,或把应用于某一领域的技术转移到其他领域中去。内部研发和内部整合强调的是企业利用自身的力量,从内部挖掘技术潜力实现应用。

企业外部技术获取有五种基本方式:外包研发、合资、收购、技术许可和购买设备。外包研发是指企业利用合作研究机构或通过其他科研主体,例如研究型大学等所提供的服务来进行产品或工艺开发。它的益处是使企业用较低的代价得到比较先进的技术,通过取得技术和专家的研究技能而拓展企业的技术含量;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除了对外部技术来源的严重依赖外,在时间上也不能控制,难以满足短期的急迫的技术需求。合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共同开发一项新技术,将各自的资源合并在一起统一使用,共同分担技术获取的成本和风险,共同分享所开发出的技术及其价值。合资的一个明显优势,是使各个合资企业不用花费额外的投资,就能利用其他企业的技术。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技术资源整合,能够提高技术利用的效率,降低成本和风险,增加企业联合的经验。收购是指企业通过购买拥有某种技术的企业或研究机构而获取该技术。收购所获取的技术不仅仅是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有时还可能是营销技术。收购方式对技术来说是已经成功开发出来之后的一项选择,从技术角度来说没有风险,但由于收购的是包括技术在内的拥有某项技术的研究机构或企业,收购成本是相当高的,对以后利用此项技术能否收回成本是不确定的;收购的另一个问题是,收购者和被收购者之间的文化融合,两者的文化如果差距过大,将严重影响以后的技术利用。技术许可是指企业在特许经营的基础上,取得对于产品技术、工艺或营销三者中一种或几种使用权的许可。许可证交易的好处是能迅速融入不同技术和与内部获取相比的较低成本,被许可方拥有能够获得的技术与自身的技术支持相匹配的优势,并有机会向许可方学习,并不承担企业自身开发时的成本、时间和风险;但是也应该看到,企业在取得一项技术许可的同时,有可能忽视自身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购买设备或服务是指企业不自行开发也不购买技术,而是从拥有技术的企业手中直接购买设备产品或服务,间接地利用保存在产品中的技术。这种技术获取方式是成本最低,时间最快;但缺点也是致命的,就是没有自己的技术而不断受行业技术波动的影响。

(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

为了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上海电气采用引进吸收、自主研发、技术并购、产学研联合等多种手段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如印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收购日本秋山公司,使得上海印机技术一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联合攻关,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曲轴的核心制造技术。通过这些努力,上海电气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科研成果显著增加,2005年集团科技成果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共申请专利263项,12项新产品获上海市级专利新产品,8项专利获得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其中上海重型机械厂参与研制的100MN油压铝挤技术与装备获得国务院授予的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功率船用曲轴获上海工业博览会银奖。另一方面就是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业化实现突破,在火电设备领域,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已经成为主导产品,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已经进入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30万千瓦、60万千瓦、100万千瓦核电机组关键设备除了满足国内市场以外,已经进军中东市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在机电一体化领域,以凌云电梯为代表的自主开发的电梯产品占到电梯销售的50%以上,DCS电站控制系统去年承接四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DCS控制项目,成为国产DCS系统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的首家供应商

五、上海电气现有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海电气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如在组织结构方面,集团内部建立了由中央研究院、集团所属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共同组成的上海电气技术创新内部组织体系;在集团外部,与中科院及上海的高校建立了产学研联盟,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在制度建设方面,集团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使技术创新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经营者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在创新投入方面,集团也加大了投入力度,从2003年开始,集团就加大了研发投入比重,2004年集团科技投入率达到4.2%,2005年达到4.27%,2006年科技预算超过4.5%,研发投入的逐年增加也反映了集团管理层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在人才培养方面,集团从注重人才数量的增加转向人才质量的提高,在核心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为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集团近年来不断加创新力度,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技术创新体系与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的目标相比仍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创新组织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不够(www.xing528.com)

科技的发展使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创新成为竞争优势获得的关键,而全球化竞争又使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和配置创新资源成为能力构建的关键。因此,上海电气的科技创新战略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力争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而迅速创新,为适应这种要求,上海电气应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创新组织。但是,目前上海电气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机构主要集中于国内,海外分支机构较少,这与上海电气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大集团的地位很不相称,也不利于及时获取和整合国外的先进技术。因此,上海电气应加快建设国际化技术创新体系的步伐,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具有上海电气特色的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2.创新体系内部组织分散,相互封闭的现象仍然存在

上海电气虽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现行科技体系尚未转变成为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国外大公司相比运行效率不高,主要表现为:科技队伍组织较为分散,各组织各自为阵、相互封闭的现象仍然存在。改革的范畴基本上局限于研发体系内部,缺乏对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总体考虑,生产经营、市场开发、人才培养等技术创新各环节还缺乏有效衔接,尚未健全“目标共有、责任同担、信息共享”的新产品研、产、销一体化运行机制。

3.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科技投入仍显不足

重大技术创新往往都是从R&D开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R&D上的投入越大,成效就会越大。按照国际通用的衡量标准,衡量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企业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最低为3%。发达国家企业实际上远远超出这一比例,一些企业甚至高达10%以上。我国一些自主开发核心技术成功企业的R&D也都具有起步时间早、投入水平高、从事R&D的人员数量多且素质高等特点。目前上海电气已经加大了技术创新的投入,投入比例达到了4%以上,但其比例仍处于国际标准的中下水平。另外,从绝对数字看,从国外同行业知名跨国公司相比差距更大,2001年,通用电气的研发投入是19.8亿美元,西门子的研发投入更高达62亿美元。因此,要想成为国际一流的装备制造业集团,上海电气仍需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

4.科研力量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在集团全体员工的努力下,经过长时间的技术积累,上海电气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实力,在一些领域甚至填补了国内空白。但是,集团目前面临的很大矛盾仍然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机强电弱,系统集成能力较弱,可靠性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前沿技术上缺乏自己的杀手锏,在国际装备制造业领域还处于技术跟随者的角色,在关键技术上仍然受制于跨国公司。这些现象背后,则是企业技术创新科研力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的原因。以集团下属汽轮机有限公司为例,其技术中心目前总人数约350人,硕士以上学历技术人员的比例仅为2.2%,拥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的比例仅为3.9%。可见,提高研发人员素质,改善人才结构,已经成为集团技术创新战略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建议

上海电气应根据自身的实力、规模、目标、战略等来选择技术获取方式的。为了提高技术获取的能力,可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

1.形成动态的技术选择机制

公司技术委员会要结合行业发展、技术走向,对公司中长期新领域技术的发展规划、新领域产品的研究开发、公司核心技术与基础研究、进入或撤出某个行业或某产品领域等重大决策进行规划,形成公司最近1~3年的技术发展规划咨询报告,以此指导产品规划、研发。该咨询报告定期滚动修订,由中央研究院落实。

2.拓展信息技术渠道

技术信息是技术创新的思想来源,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接近世界先进技术信息的机会,上海电气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源。除了常规的创新源,如公司内部、市场、客户、供应商、销售商、竞争对手之外,还应重视一些低成本的信息源。如公共信息源,这是最便捷、最廉价的方式,但通常也是企业利用不充分的方式,应建立相应的渠道,配备专门人员,收集、检索与分析国内外可以利用的公共信息源。此外,充分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获取相对先进的技术信息。

3.有效提升公司的吸收能力

信息知识源和信息传递渠道的丰富性,并不一定能够促进技术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递。公司内部各分支机构的吸收能力是一个关键因素。提升公司的吸收能力,首先要提高员工认识和吸收新信息的价值并使之商业化的能力。上海电气应该获取和培训有能力的员工,尤其是善于比他人更深层次地从外部信息源中筛选、传播技术知识的技术看门人和那些善于理解信息源世界,并在两者之间进行知识转化和传播的人。提升公司的吸收能力,还要提高员工和组织获取知识的动力。没有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在公司内部传递它,将它应用于商业终端的动机,吸收能力同样不可能提高,因此,应在价值观、政策、实践、系统和结构等方面促进全体员工学习的能力和交流的动机,创建利用于技术信息源的获取、开发和传递的创新文化。例如,企业可以采用基于绩效的奖励系统、采用内部提升的体制以及加强企业信息共享,使员工认为他们是值得信任的方法来促进技术信息和知识在企业内部的传递。

家电行业创新研究

一、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行业内涵

家电行业即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中类行业,它属于大类行业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业(GB2002),是指使用交流电源或电池的各种家用电器的制造,包括家用制冷电器具制造、家用空气调节器制造、家用通风电器具制造、家用厨房电器具制造、家用清洁卫生电器具制造、家用美容、保健电器具制造、家用电力器具专用配件制造和其他家用电力器具制造。

(二)中国家电行业创新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家电行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30年,涌现出如海尔美的、TCL、海信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电业的自主创新也有了跳跃式的突破。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掌握着家电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中国的家电只能靠国外进口。改革开放后,在政府调整管理思路的基础上,相关政府和企业领导学习消化国外家电制造流水线的生产模式,研发适合中国家用需求的家用电器,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由于成本优势,在低端家电产品市场,中国家电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占有很大份额。

1.改革开放前(1955~1978年)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资源稀缺,中国各制造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国内各制造企业没有自主研发产品的能力。中国家电业的发展主要是模仿国外已经研制成功的家电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制中国的家电产品,几乎没有产品创新可言。研制地域主要集中在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受行政限制较小的大型城市,如天津、沈阳、上海、无锡、广州等。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中国第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1956年,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开始生产冰箱,供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1958年,天津712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制造的显像管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标志着当时中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水平。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在天津712厂诞生,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大幕,但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

表1 改革开放前中国家电产品研制大事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